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

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米歇尔·德·蒙田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随笔
  • 蒙田
  • 古典
  • 文学
  • 思想
  • 人文主义
  • 法国文学
  • 散文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35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7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蒙田随笔全集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蒙田随笔全集》,共一百零七章,分一、二、三卷,八十余万字,是蒙田随笔的全译本。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他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其散文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不仅在法国散文史上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而且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批评家,也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一位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蒙田出身贵族,早年学习拉丁文,成年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1572年开始撰写其被称为“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的《随笔集》。

译者简介

马振骋,1934年生于上海,法语文学翻译家,“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先后翻译了圣埃克苏佩里、波伏瓦、高乃依、萨巴蒂埃、克洛德?西蒙、纪德、蒙田、杜拉斯、米兰·昆德拉、洛朗?戈伐等法国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著有散文集《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镜子中的洛可可》《我眼中残缺的法兰西》《误读的浪漫:关于艺术家、书籍与巴黎》等。其《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2009年荣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并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


目录

第一章 论人的行为变化无常
第二章 论饮酒
第三章 塞亚岛的风俗
第四章 公事明天再办
第五章 论良心
第六章 论身体力行
第七章 论授勋
第八章 论父子情
第九章 论帕提亚人的盔甲
第十章 论书籍
第十一章 论残忍
第十二章 雷蒙·塞邦赞
第十三章 论他人之死
第十四章 我们的思想如何自我限制
第十五章 欲望因不满足而更强烈
第十六章 论荣誉
第十七章 论自命不凡
第十八章 论揭穿谎言
第十九章 论信仰自由
第二十章 天下从来没有纯一的事
第二十一章 反对懈怠
第二十二章 论驿站
第二十三章 论做坏事以图私利
第二十四章 论罗马的强盛
第二十五章 无病不要装病
第二十六章 论大拇指
第二十七章 胆怯是残暴的根由
第二十八章 凡事皆有其时机
第二十九章 论英勇
第三十章 论一个畸形儿
第三十一章 论发怒
第三十二章 为塞涅卡和普鲁塔克辩护
第三十三章 斯布里那的故事
第三十五章 论三烈女
第三十六章 论盖世英雄
第三十七章 论父子相像

精彩书摘

第三十五章

论三烈女����

人所共知,恪守婚姻义务的人,在历史上找不出十二个,因为婚姻是布满荆棘的交易,没有一个妇女会终身屈从。即使男人,他们的处境稍为有利,也觉得难以照办。

美满婚姻的试金石和真正考验,是看两人的结合是否长久,是否甜蜜、忠诚和愉悦。在我们这个世纪,妇女往往在失去丈夫以后,才对他们承担责任和表示热爱;只是到了那时她们才努力给她们心中存在的好意提供证明。真是迟到和不合时宜的证明!这恰恰证明了她们只是在丈夫成为亡夫的时候才爱上他们。

人生中不乏令人心烦的事: 死亡、爱情和社交。犹如父亲不对子女流露自己的爱,妻子对丈夫也不流露自己的爱,以保持一种诚实的敬意。我对这种感情的微妙并不以为然!她们徒然捶胸扯发,而我会走到一名女佣或秘书跟前,在他们的耳边悄悄问:“他们以前怎么样?共同生活怎么样?”我总是记住这句妙语:“最不难过的女人哭得最凶”(塔西佗)。她们号啕大哭,叫活人厌恶,对死人毫无用处。我们倒是觉得,只要大家活着时笑,死后就是笑也没有什么关系。

谁在我生前对着我的面孔啐唾沫,在我入葬前又来抚摸我的双脚,那人怎么伤恸欲绝也不会使我复活的!如果对丈夫的哀悼中存在一种荣誉,那么这种荣誉是属于曾与丈夫欢乐度日的寡妇的。宁可让那些在丈夫生前老是流泪的女人,一旦丈夫亡故后里里外外笑个痛快。因此不要注意沾泪水的眼睛和凄苦的声音,但是要注意她们戴上黑纱后的姿态、气色和双腮上的肉!这里才表示出真正的心意!寡妇的健康很少没有改善的,健康不会撒谎装假。这种摆在人前的举止不要针对过去,而要针对未来。这样做才有百利而无一弊。在我的童年,一位贞洁美丽的夫人是亲王的遗孀(至今还健在),不顾守寡的习俗,爱穿艳丽的衣饰,她对责备她的人说:“这是因为我不再去交新朋友,我也不想再婚。”

为了不致过分逾越我们的规矩,我在这里只选择三位夫人,她们在丈夫去世时充分显示出贤德和爱情。这是一些不同寻常的例子,在患难中她们毅然作出生命的牺牲。

小普林尼在意大利时,离家不远住着一位邻居,他的外阴溃疡痛苦不堪。他的妻子看着他呻吟不已,要求让她仔细观察患处,她会比谁都坦率地告诉他病情到了什么地步。她得到了他的允许,好好检查了一番;她觉得他已无法痊愈,唯有在长期痛苦中了却残生。所以对他说,自杀是唯一可靠的解药。看到他对这个严酷的做法犹豫不定,又对他说:“我的朋友,你受这样的痛苦,不要以为我看了没有你那么难过;为了使自己摆脱痛苦,我也不愿使用我劝你的那种药。我愿意在你健康时陪伴你,也愿意在你病中侍候你。你要克服这种恐惧,想一想我们跨出这一步就可以摆脱这些痛苦,就会感到快乐;我们可以乐呵呵地一起离开。”

她这几句话鼓起了丈夫的勇气;她决定他们从一扇朝海开的窗户纵身投入水中。为了把生活中对他的这份忠诚热烈的感情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要把他搂在怀里死去。但是担心在坠落时害怕,两人会撒手而不能合抱在一起,她还跟他在腰际紧紧用根绳子捆住,就是这样她为了丈夫死得安宁,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夫人出身低微;在平民百姓中间这样的贤德是不少见的。

�^正义之神要离开这块土地,

在他们中间留下最后脚印。�^�^

——维吉尔�^�^

�^

其他两位夫人来自富贵之家,那里有美德的事迹屈指可数。

阿丽亚是罗马执政官塞西那?皮特斯的妻子,又是另一位阿丽亚的母亲。小阿丽亚嫁给了特拉萨?皮特斯,给老阿丽亚生了个外孙女法尼亚。特拉萨?皮特斯是尼禄时代的著名道德家。这些人同姓同命运,引起了许多误传。塞西那?皮特斯在他的主子斯克里博尼亚努斯失败后,被克洛迪安皇帝手下的人掳为俘虏,老阿丽亚要求押解丈夫去罗马的人,让她上他们的船只一起去,这样他们可以省去不少人力和费用去服侍她的丈夫,因为她一个人可以给他打扫房间,做饭和其他一切杂事。他们拒绝她的要求,她就跳进一艘渔民的小船,立即租了下来,从斯克拉沃尼亚一路上紧跟不舍。

他们到了罗马。有一天,斯克里博尼亚努斯的遗孀朱妮亚,当着皇帝的面,很亲热地过去跟她攀谈,因为她们俩同病相怜,老阿丽亚粗鲁地推开她,对她说:“斯克里博尼亚努斯就是在你的怀抱里被人杀害的,而你还苟且偷生!还要我跟你说话,听你说话?”她的这些话,以及其他许多朕兆,使她的亲人相信她无法忍受丈夫的厄运,也愿意离开尘世。

她的女婿特拉萨劝她不要自寻短见,对她说:“怎么!要是我也碰上了塞西那这样的命运,您也愿意我的妻子、您的女儿做出同样的事么?”她回答说:“你在说什么?问我同意吗?是的,是的,我同意,如果她也活了我这一大把年纪,也像我跟丈夫那样伉俪情深的话。”这些话更加深大家对她的担忧,更注意她的行为。

有一天,她对看管的人说:“你们这些都是徒劳的。你们可以让我死得不容易,但是不可能阻止我去死。”她猛地从坐着的椅子上一蹿而起,用尽全力一头撞在旁边的墙上。她直挺挺躺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伤势很重,大家好不容易使她醒了过来,她说:“我跟你们说过,如果你们不让我好好死去,我会选择另一种方法,不论这种方法有多么痛苦。”

一桩令人叹服的美德后来得到这么一个结果: 她的丈夫皮特斯自己却没有决心自杀,虽然皇帝冷酷无情早晚有一天要逼他这样做的;她对他苦口婆心加以劝导和激励后,拔出丈夫带在身边的匕首,抓在手里,激励他竟说出了这样的话:“皮特斯,照这样干吧。”说罢立即在自己的腹部扎上致命的一刀,然后又从伤口拔出匕首交给他,用高贵、慷慨、不朽的话结束自己的生命:“你看,皮特斯,这一点不痛。”她说完这三句掷地有声的话也就咽了气。

�^贤惠的阿丽亚从肺腑拔出匕首,

交给她的皮特斯,说:

“相信我,我自己受伤并不难过,

你使自己受伤会让我痛苦。”�^�^

——马提雅尔�^�^�^

这是她的天性使然,产生的震撼力更加强烈,含义也更加丰富;丈夫的伤痛和死亡,她自己的伤痛和死亡,都不足以使她感到压抑,既然是她自己建议和鼓励这样做的;但是她提出这种勇敢高尚的做法,都是想到保持丈夫的晚节,消除他随她同归于尽的恐惧。皮特斯随即也用同一把匕首自刎——但是依我之见,他是出于羞愧,竟然需要人家给他提出代价那么昂贵的一个忠告。

庞培雅?波里娜是年轻的罗马大贵妇,嫁给了老态龙钟的塞涅卡。尼禄还是塞涅卡的得意门生,却派了使臣到老师的家中宣布他的死罪。(当年是这样赐死的: 罗马皇帝要处死某一位显贵大臣,派遣卫队,让他在规定时间内选择死亡的方式;时间长短要看皇帝的怒气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死犯可以处理私事,但有时也因时间仓促不许他这样做的;如果死犯敢于违抗圣旨,皇帝派人执行,或者割破他四肢的动脉,或者逼他服毒。但是有身份的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有自己的医生或外科大夫执行这项任务。)。



思想的漫游与灵魂的探索: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 蒙田,这位来自法国腹地的文艺复兴巨人,以其独特的“随笔”形式,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承载着他更为深邃的思索,继续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广阔而自由的思想世界。在这里,我们不再面对僵化的教条或严谨的学术论证,而是跟随一位智者,以近乎漫谈的方式,探究人生的百般况味,审视自我的千姿百态。 第二卷的篇幅,较之第一卷,更见蒙田在思想上的精进与对自我探索的深入。他依然围绕着“我”展开,但“我”不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而是上升为一种哲学观照的出发点,一个审视世界、洞察人性的基点。蒙田以其惊人的坦诚,将自己的疑虑、困惑、甚至是不那么光彩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直面真实的勇气,是理解蒙田思想的关键。他并非试图扮演一个完美的圣人或哲人,而是以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个体,去触摸人生的本质。 在这卷随笔中,蒙田的目光,依旧如他所言,是“漫游的”,不受拘束,自由驰骋。他可以从一桩小事,一个日常的观察,引申出对宏大概念的思考。例如,对“习惯”的探讨,他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习俗分析,而是深入探究习惯如何塑造人的思维方式,如何成为潜移默化的力量,甚至是如何成为一种“第二本性”,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其束缚或塑造。他对“法律”的思考,也并非拘泥于条文细节,而是追问法律的根源、其相对性,以及它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洞察力,是蒙田随笔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对“人的本性”的追问,是第二卷的核心主题之一。 蒙田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抱有审慎的态度,他深知人类的局限性,也看到了理性在面对情感、欲望和命运时的无力。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对各种哲学流派的评论,对自身经历的回顾,不断质疑那些关于“永恒真理”的说法。他认为,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往往是时代、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强烈的相对性。这种对绝对真理的怀疑,并非导向虚无主义,而是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审慎的态度去理解世界。 “教育”也是蒙田关注的焦点。 他对当时流行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深刻的批评,认为那种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具备判断力的人。他强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要培养其德行、勇气和智慧,而非仅仅填充知识的容器。他倡导一种更具实践性、更注重启发性的教育,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友谊”在第二卷中也得到了更为细腻的描绘。 蒙田对友谊有着极高的理解和追求,他所珍视的友谊,是基于精神上的契合、灵魂上的共鸣,是一种超越功利、纯粹的情感联结。他以自身与拉博埃的友谊为例,生动地诠释了这种至高无上的友情,它能够抚慰心灵,给予力量,甚至在生命尽头也能留下永恒的印记。 “死亡”与“恐惧”的议题,同样贯穿于第二卷之中。 蒙田以一种平静而超然的态度面对死亡,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终结。他通过对死亡的思考,试图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能够更坦然地面对生命的有限性。他认为,那些终日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的人,实际上是在浪费生命,未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他鼓励我们去“预习死亡”,从而更好地“学习生活”。 “习俗”与“风俗”的差异,是蒙田观察世界的重要视角。 他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充满了好奇,并且以一种非批判性的、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它们。他认识到,我们所认为的“自然”或“合理”的行为,往往只是特定文化下的产物。这种跨文化的视野,展现了蒙田开阔的胸襟和对人类多样性的尊重。他通过对比,让我们反思自身的文化,警惕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观念。 “自欺”与“虚荣”是蒙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揭示了人类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欺骗自己,如何沉溺于虚荣的幻象之中。他认为,许多人并非真正地认识自己,而是活在别人或社会期望的影子里。他鼓励我们剥去层层伪装,去认识那个真实的自我,即使那个自我并不完美。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 “孤独”与“沉思”的价值,在第二卷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蒙田认为,真正的思考需要安静的环境和独处的时间。他并非排斥社交,而是认为过度地沉溺于外界的喧嚣,会让我们失去与内心对话的机会。他将“沉思”视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能够帮助我们整理思绪,理清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并非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次思想的邀约。它邀请读者跟随蒙田的笔触,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在不同的章节,被不同的思想所触动。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但它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智慧,一种源于对生命、对人性、对世界的真诚追问。 蒙田的语言,如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活力和魅力。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类比,以及简洁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将复杂的思想变得易于理解。他的文字,既有哲人的深度,又不失文人的雅趣,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阅读第二卷,我们如同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围坐,听他娓娓道来,时而引人发笑,时而令人沉思。他引导我们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挑战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真理。他让我们看到,人生的道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杰作。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它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伴侣,陪伴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地思考、探索与成长。通过这卷随笔,我们得以窥见蒙田那颗跳动着智慧与真诚的心,也得以在思想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用户评价

评分

1. 这本《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最近终于到手了,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其中充沛的思想和独到的观察深深吸引。与以往读过的哲学著作不同,蒙田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冰冷感,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他正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他的人生体悟。他谈论“教育”,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光彩的失败,让你看到教育背后真实的挣扎与探索。他对待“友谊”,更是细腻入微,将那种深刻而纯粹的情感剖析得淋漓尽致,读来不禁让人怀念起生命中那些珍贵的关系。更有趣的是,他对“骑马”这样看似寻常的技能也进行了一番“随笔”式的考量,从技巧到心境,无不展现出他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整本书的语言流畅自然,即使涉及深刻的哲学命题,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场心智的漫步。这种随性而又充满智慧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与这位几百年前的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回避自身弱点和困惑的态度,这使得他的思想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有启发性。

评分

4. 拿到《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的时候,我正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困惑。而蒙田的随笔,恰恰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的心智。他关于“孤独”的思考,没有那种令人绝望的孤独感,而是将孤独视为一种自我审视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他写“论独处”,不是倡导逃避人群,而是强调在独处中认识真实的自己。他对“习惯”的探讨更是精彩,他剖析了习惯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又是如何限制我们的思维,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上那些不自觉的惯性。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愿意在事物之间反复权衡的态度。他的文字充满了生活化的例子,即便是论述最抽象的概念,也能找到切实的对应。读他的书,不会让你感到被灌输,而是被引导去思考。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不自觉地停下来,对着书中的观点反复咀嚼,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

评分

3. 我对《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的期待值本不高,以为会是枯燥的论证堆砌,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预期。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蒙田对待“虚荣”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虚荣,而是深入分析了虚荣的根源,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微妙角色。他承认自己身上也存在虚荣的影子,这种坦诚让他的论述更加可信,也更容易让我们反思自身。他写“论两种不同的人”,并不是要将人简单地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通过观察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差异,来揭示人性的多面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社交”的看法,他没有回避社交中的尴尬和不适,反而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智慧。整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自由,如同漫步在广阔的思想花园,时而停驻在某一株花朵前细细品味,时而又被另一片风景吸引。他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评分

2. 实在是很惊喜,我一直以为《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会是那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解读的硬核哲学读物,没想到它如此“接地气”。我尤其欣赏蒙田在探讨“悲伤”这个主题时所展现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直接给出什么“解药”,而是通过反思人类面对悲伤时的种种反应,以及他自己经历的种种失落,来引导读者去理解悲伤的复杂性。他写到“论哀悼”,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煽情,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去剖析情绪的起伏,以及社会文化对我们表达悲伤方式的影响。他的笔触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比如“论两只手的不同”这样的篇章,竟然也能被他解读出关于人类个体差异和自我认知的新视角。这种将宏大哲学命题与细微生活现象融为一体的能力,是蒙田最独特的地方。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与一个老朋友聊天,他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抛出让你拍案叫绝的金句,让你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生活。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生的深入对话。

评分

5. 《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是一本让我收获颇丰的书。我尤其喜欢蒙田在“回忆”这个主题上所进行的深入挖掘。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追忆,而是探讨了回忆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以及记忆的不可靠性。他写“论回忆”,就像是在为我们的大脑做一个细致的“体检”,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过去并非总是如我们所记忆的那般清晰和准确。他对“习惯”的分析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他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行为模式,而是将其看作是塑造我们人格的重要因素。他的随笔中,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他对“礼仪”的讨论,看似平常,却能从中看出他对社会规范和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却又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智慧。他没有刻意追求逻辑的严谨,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由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他的思想世界。他的语言幽默而富有洞察力,读起来是一种愉悦的智力体验。

评分

评分

读书节买了二三十本书.

评分

囤货进行时,基本没有毛病,所以就通用评论了

评分

质量挺好,书的印刷很棒,值得推荐

评分

质量挺好,书的印刷很棒,值得推荐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评分

囤货进行时,基本没有毛病,所以就通用评论了

评分

京东大促。。超级实惠。。正品信赖京东自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