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全集》,共一百零七章,分一、二、三卷,八十余万字,是蒙田随笔的全译本。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他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其散文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不仅在法国散文史上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而且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批评家,也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一位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蒙田出身贵族,早年学习拉丁文,成年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1572年开始撰写其被称为“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的《随笔集》。
译者简介
马振骋,1934年生于上海,法语文学翻译家,“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先后翻译了圣埃克苏佩里、波伏瓦、高乃依、萨巴蒂埃、克洛德?西蒙、纪德、蒙田、杜拉斯、米兰·昆德拉、洛朗?戈伐等法国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著有散文集《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镜子中的洛可可》《我眼中残缺的法兰西》《误读的浪漫:关于艺术家、书籍与巴黎》等。其《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2009年荣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并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
第三十五章
论三烈女����
人所共知,恪守婚姻义务的人,在历史上找不出十二个,因为婚姻是布满荆棘的交易,没有一个妇女会终身屈从。即使男人,他们的处境稍为有利,也觉得难以照办。
美满婚姻的试金石和真正考验,是看两人的结合是否长久,是否甜蜜、忠诚和愉悦。在我们这个世纪,妇女往往在失去丈夫以后,才对他们承担责任和表示热爱;只是到了那时她们才努力给她们心中存在的好意提供证明。真是迟到和不合时宜的证明!这恰恰证明了她们只是在丈夫成为亡夫的时候才爱上他们。
人生中不乏令人心烦的事: 死亡、爱情和社交。犹如父亲不对子女流露自己的爱,妻子对丈夫也不流露自己的爱,以保持一种诚实的敬意。我对这种感情的微妙并不以为然!她们徒然捶胸扯发,而我会走到一名女佣或秘书跟前,在他们的耳边悄悄问:“他们以前怎么样?共同生活怎么样?”我总是记住这句妙语:“最不难过的女人哭得最凶”(塔西佗)。她们号啕大哭,叫活人厌恶,对死人毫无用处。我们倒是觉得,只要大家活着时笑,死后就是笑也没有什么关系。
谁在我生前对着我的面孔啐唾沫,在我入葬前又来抚摸我的双脚,那人怎么伤恸欲绝也不会使我复活的!如果对丈夫的哀悼中存在一种荣誉,那么这种荣誉是属于曾与丈夫欢乐度日的寡妇的。宁可让那些在丈夫生前老是流泪的女人,一旦丈夫亡故后里里外外笑个痛快。因此不要注意沾泪水的眼睛和凄苦的声音,但是要注意她们戴上黑纱后的姿态、气色和双腮上的肉!这里才表示出真正的心意!寡妇的健康很少没有改善的,健康不会撒谎装假。这种摆在人前的举止不要针对过去,而要针对未来。这样做才有百利而无一弊。在我的童年,一位贞洁美丽的夫人是亲王的遗孀(至今还健在),不顾守寡的习俗,爱穿艳丽的衣饰,她对责备她的人说:“这是因为我不再去交新朋友,我也不想再婚。”
为了不致过分逾越我们的规矩,我在这里只选择三位夫人,她们在丈夫去世时充分显示出贤德和爱情。这是一些不同寻常的例子,在患难中她们毅然作出生命的牺牲。
小普林尼在意大利时,离家不远住着一位邻居,他的外阴溃疡痛苦不堪。他的妻子看着他呻吟不已,要求让她仔细观察患处,她会比谁都坦率地告诉他病情到了什么地步。她得到了他的允许,好好检查了一番;她觉得他已无法痊愈,唯有在长期痛苦中了却残生。所以对他说,自杀是唯一可靠的解药。看到他对这个严酷的做法犹豫不定,又对他说:“我的朋友,你受这样的痛苦,不要以为我看了没有你那么难过;为了使自己摆脱痛苦,我也不愿使用我劝你的那种药。我愿意在你健康时陪伴你,也愿意在你病中侍候你。你要克服这种恐惧,想一想我们跨出这一步就可以摆脱这些痛苦,就会感到快乐;我们可以乐呵呵地一起离开。”
她这几句话鼓起了丈夫的勇气;她决定他们从一扇朝海开的窗户纵身投入水中。为了把生活中对他的这份忠诚热烈的感情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要把他搂在怀里死去。但是担心在坠落时害怕,两人会撒手而不能合抱在一起,她还跟他在腰际紧紧用根绳子捆住,就是这样她为了丈夫死得安宁,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夫人出身低微;在平民百姓中间这样的贤德是不少见的。
�^正义之神要离开这块土地,
在他们中间留下最后脚印。�^�^
——维吉尔�^�^
�^
其他两位夫人来自富贵之家,那里有美德的事迹屈指可数。
阿丽亚是罗马执政官塞西那?皮特斯的妻子,又是另一位阿丽亚的母亲。小阿丽亚嫁给了特拉萨?皮特斯,给老阿丽亚生了个外孙女法尼亚。特拉萨?皮特斯是尼禄时代的著名道德家。这些人同姓同命运,引起了许多误传。塞西那?皮特斯在他的主子斯克里博尼亚努斯失败后,被克洛迪安皇帝手下的人掳为俘虏,老阿丽亚要求押解丈夫去罗马的人,让她上他们的船只一起去,这样他们可以省去不少人力和费用去服侍她的丈夫,因为她一个人可以给他打扫房间,做饭和其他一切杂事。他们拒绝她的要求,她就跳进一艘渔民的小船,立即租了下来,从斯克拉沃尼亚一路上紧跟不舍。
他们到了罗马。有一天,斯克里博尼亚努斯的遗孀朱妮亚,当着皇帝的面,很亲热地过去跟她攀谈,因为她们俩同病相怜,老阿丽亚粗鲁地推开她,对她说:“斯克里博尼亚努斯就是在你的怀抱里被人杀害的,而你还苟且偷生!还要我跟你说话,听你说话?”她的这些话,以及其他许多朕兆,使她的亲人相信她无法忍受丈夫的厄运,也愿意离开尘世。
她的女婿特拉萨劝她不要自寻短见,对她说:“怎么!要是我也碰上了塞西那这样的命运,您也愿意我的妻子、您的女儿做出同样的事么?”她回答说:“你在说什么?问我同意吗?是的,是的,我同意,如果她也活了我这一大把年纪,也像我跟丈夫那样伉俪情深的话。”这些话更加深大家对她的担忧,更注意她的行为。
有一天,她对看管的人说:“你们这些都是徒劳的。你们可以让我死得不容易,但是不可能阻止我去死。”她猛地从坐着的椅子上一蹿而起,用尽全力一头撞在旁边的墙上。她直挺挺躺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伤势很重,大家好不容易使她醒了过来,她说:“我跟你们说过,如果你们不让我好好死去,我会选择另一种方法,不论这种方法有多么痛苦。”
一桩令人叹服的美德后来得到这么一个结果: 她的丈夫皮特斯自己却没有决心自杀,虽然皇帝冷酷无情早晚有一天要逼他这样做的;她对他苦口婆心加以劝导和激励后,拔出丈夫带在身边的匕首,抓在手里,激励他竟说出了这样的话:“皮特斯,照这样干吧。”说罢立即在自己的腹部扎上致命的一刀,然后又从伤口拔出匕首交给他,用高贵、慷慨、不朽的话结束自己的生命:“你看,皮特斯,这一点不痛。”她说完这三句掷地有声的话也就咽了气。
�^贤惠的阿丽亚从肺腑拔出匕首,
交给她的皮特斯,说:
“相信我,我自己受伤并不难过,
你使自己受伤会让我痛苦。”�^�^
——马提雅尔�^�^�^
这是她的天性使然,产生的震撼力更加强烈,含义也更加丰富;丈夫的伤痛和死亡,她自己的伤痛和死亡,都不足以使她感到压抑,既然是她自己建议和鼓励这样做的;但是她提出这种勇敢高尚的做法,都是想到保持丈夫的晚节,消除他随她同归于尽的恐惧。皮特斯随即也用同一把匕首自刎——但是依我之见,他是出于羞愧,竟然需要人家给他提出代价那么昂贵的一个忠告。
庞培雅?波里娜是年轻的罗马大贵妇,嫁给了老态龙钟的塞涅卡。尼禄还是塞涅卡的得意门生,却派了使臣到老师的家中宣布他的死罪。(当年是这样赐死的: 罗马皇帝要处死某一位显贵大臣,派遣卫队,让他在规定时间内选择死亡的方式;时间长短要看皇帝的怒气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死犯可以处理私事,但有时也因时间仓促不许他这样做的;如果死犯敢于违抗圣旨,皇帝派人执行,或者割破他四肢的动脉,或者逼他服毒。但是有身份的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有自己的医生或外科大夫执行这项任务。)。
1. 这本《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最近终于到手了,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其中充沛的思想和独到的观察深深吸引。与以往读过的哲学著作不同,蒙田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冰冷感,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他正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他的人生体悟。他谈论“教育”,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光彩的失败,让你看到教育背后真实的挣扎与探索。他对待“友谊”,更是细腻入微,将那种深刻而纯粹的情感剖析得淋漓尽致,读来不禁让人怀念起生命中那些珍贵的关系。更有趣的是,他对“骑马”这样看似寻常的技能也进行了一番“随笔”式的考量,从技巧到心境,无不展现出他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整本书的语言流畅自然,即使涉及深刻的哲学命题,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场心智的漫步。这种随性而又充满智慧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与这位几百年前的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回避自身弱点和困惑的态度,这使得他的思想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有启发性。
评分4. 拿到《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的时候,我正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困惑。而蒙田的随笔,恰恰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的心智。他关于“孤独”的思考,没有那种令人绝望的孤独感,而是将孤独视为一种自我审视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他写“论独处”,不是倡导逃避人群,而是强调在独处中认识真实的自己。他对“习惯”的探讨更是精彩,他剖析了习惯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又是如何限制我们的思维,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上那些不自觉的惯性。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愿意在事物之间反复权衡的态度。他的文字充满了生活化的例子,即便是论述最抽象的概念,也能找到切实的对应。读他的书,不会让你感到被灌输,而是被引导去思考。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不自觉地停下来,对着书中的观点反复咀嚼,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
评分3. 我对《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的期待值本不高,以为会是枯燥的论证堆砌,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预期。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蒙田对待“虚荣”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虚荣,而是深入分析了虚荣的根源,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微妙角色。他承认自己身上也存在虚荣的影子,这种坦诚让他的论述更加可信,也更容易让我们反思自身。他写“论两种不同的人”,并不是要将人简单地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通过观察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差异,来揭示人性的多面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社交”的看法,他没有回避社交中的尴尬和不适,反而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智慧。整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自由,如同漫步在广阔的思想花园,时而停驻在某一株花朵前细细品味,时而又被另一片风景吸引。他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评分2. 实在是很惊喜,我一直以为《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会是那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解读的硬核哲学读物,没想到它如此“接地气”。我尤其欣赏蒙田在探讨“悲伤”这个主题时所展现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直接给出什么“解药”,而是通过反思人类面对悲伤时的种种反应,以及他自己经历的种种失落,来引导读者去理解悲伤的复杂性。他写到“论哀悼”,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煽情,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去剖析情绪的起伏,以及社会文化对我们表达悲伤方式的影响。他的笔触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比如“论两只手的不同”这样的篇章,竟然也能被他解读出关于人类个体差异和自我认知的新视角。这种将宏大哲学命题与细微生活现象融为一体的能力,是蒙田最独特的地方。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与一个老朋友聊天,他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抛出让你拍案叫绝的金句,让你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生活。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生的深入对话。
评分5. 《蒙田随笔全集:第二卷》是一本让我收获颇丰的书。我尤其喜欢蒙田在“回忆”这个主题上所进行的深入挖掘。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追忆,而是探讨了回忆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以及记忆的不可靠性。他写“论回忆”,就像是在为我们的大脑做一个细致的“体检”,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过去并非总是如我们所记忆的那般清晰和准确。他对“习惯”的分析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他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行为模式,而是将其看作是塑造我们人格的重要因素。他的随笔中,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他对“礼仪”的讨论,看似平常,却能从中看出他对社会规范和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却又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智慧。他没有刻意追求逻辑的严谨,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由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他的思想世界。他的语言幽默而富有洞察力,读起来是一种愉悦的智力体验。
评分好
评分读书节买了二三十本书.
评分囤货进行时,基本没有毛病,所以就通用评论了
评分质量挺好,书的印刷很棒,值得推荐
评分质量挺好,书的印刷很棒,值得推荐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
评分囤货进行时,基本没有毛病,所以就通用评论了
评分京东大促。。超级实惠。。正品信赖京东自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