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是中国政府 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明确要求和重点发展领域。
有资料报道,中国每年有 100万有出生缺陷的患儿出生,占新生儿总数的 5.6%。出生缺陷已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占 35%~43%。导致出生缺陷常见的原因是 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占所有染色体异常的 65%~80%,且占出生后染色体异常导致出生缺陷的 85%~95%。因此针对这 4种常见染色体异常的筛查和及时诊断,能够起到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作用。
本书旨在将染色体疾病的概况,现有的产前筛查的基本原理、技术手段,各种筛查方案的优点及局限性,对于筛查结果的咨询要点等进行内容总结并介绍给读者。同时将筛查、诊断工作中,一些目前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也适当地介绍了
中国的指南及部分国际上的指南之间的区别,还有部分病例的分享。限于作者的能力及经验,书中观点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刘俊涛,男,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产前诊断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围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出生缺陷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北京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委员,《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编委。
20余年来专职从事产科临床和产前诊断工作,曾赴澳大
利亚 Royal Women ’s Hospital任访问学者。临床研究主要方向
为围产医学与产前诊断。技术特长为产科危急重症的诊治;产
前咨询和产前诊断。
目 录
Contents
流行病学现状与进展 / 001
1. 染色体病概述 / 001
2. 染色体病的发生率 / 002
3.
中国中孕期胎儿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 / 004
4.
产前诊断指征的改变导致染色体病发生率的改变 / 005
发病机制及基础研究进展 / 007
5. 染色体异常的分类 / 007
6.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产前筛查 / 008
7. 基于孕妇血清生化指标的产前筛查 / 009
8.
产前筛查的常用统计学概念 / 009
9.
母血清学筛查的常用标志物 / 012
10. 不同孕周的母血清学筛查方案 / 015
11.
适宜的产前筛查模式的选择 / 021
12. 母血清学筛查的临床质控 / 022
13. 介入性产前诊断 / 026
14.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 027
15. 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的行业标准 / 028
16.
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综合征 / 029
临床新进展 / 030
17.
孕妇外周血中游离 DNA片段 / 030
18.
通过母血浆中游离 DNA测定来筛查常见胎儿非整倍体异常 / 031
19.
NIPT的定位:接近于诊断的产前筛查 / 033
20. NIPT在产前筛查中应用的局限性 / 034
21. NIPT的检测前咨询 / 037
22.
产前超声检查的总体原则 / 041
23. 超声结构异常的临床处理 / 042
24.超声软指标
/ 043
25.
早孕期超声软指标 / 043
26.
中孕期超声软指标 / 046
27. 产前超声异常咨询中的注意事项 / 053
国际和国内指南之我见 / 055
28. ACOG对胎儿非整倍体产前筛查的指南 / 055
29.
ACMG关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筛查的共识 / 066
专科领域内有争议的问题 / 074
30. 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技术的国内专家共识 / 074
3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 075
32. 定量荧光 PCR技术应用的专家共识 / 082
33. 中国对于 NIPT的技术规范 / 089
34.
强调对各项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 097
疑难病例分析或临诊经验分享 / 099
35.NIPT假阴性一例 / 099
参考文献 / 102出版者后记 / 105
我是一名曾经经历过产前筛查的孕妇,刘俊涛教授在2018年关于常见染色体病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观点,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也为我解答了一些当时未能完全理解的困惑。在整个筛查过程中,我最担心的就是那些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书中对于各种筛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详细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需要进行后续的侵入性检查。刘教授并没有回避这些“不确定性”,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解释了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的。他对于“早发现、早干预”理念的阐述,让我认识到产前筛查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某些情况,更是为了“抓住”机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我记得当时在做检查时,医生反复强调了“知情同意”的重要性,而刘教授的书,则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背后的含义:不仅仅是告知风险,更是要确保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风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检查的孕妇,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并参与到孩子健康决策中的伙伴。
评分从一个社会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刘俊涛教授在2018年提出的关于常见染色体病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观点,为我们理解医学技术如何嵌入社会结构,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书中对“优生学”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解读的批判性反思,让我深思。刘教授并没有简单地将产前筛查定义为“优生”,而是强调其核心在于“健康选择权”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分化问题,例如,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源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群体在获取优质产前筛查服务上的不平等。他还探讨了社会文化对个体选择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个人意愿和社会责任。书中对于“生命的神圣性”和“生育自由”之间复杂关系的论述,引发了我对于技术进步如何挑战传统伦理观念的思考。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产前筛查不仅仅是医学行为,更是一个涉及伦理、法律、经济和社会公平的多维度议题。刘教授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这些复杂社会现象的有力理论框架。
评分对于非医学背景的读者而言,刘俊涛教授在2018年关于常见染色体病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观点,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科普体验。我一直认为,医学知识离我们很遥远,但这本书让我觉得,这些知识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刘教授用一种非常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那些听起来很复杂的医学术语,例如“染色体”、“三体综合征”等等。他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将这些概念与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联系起来,例如,通过讲述一些案例,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有天生的缺陷,以及产前筛查能够帮助我们做到什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希望”与“风险”的平衡阐述。他告诉我们,产前筛查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提供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他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生命的可贵,以及医学在守护生命中的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科学的进步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刘俊涛在2018年的观点,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在阅读之前,我一直对染色体疾病的产前筛查和诊断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难以理解的领域。然而,本书的出现,如同拨开了迷雾的阳光,让我看到了清晰的路径。刘俊涛教授的论述,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对医学伦理的深刻思考。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项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和伦理问题。例如,在探讨筛查技术的选择时,他详细阐述了不同方法的优劣,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到的经济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对孕妇和家庭的心理影响。他反复强调,任何一项技术都不能脱离人本关怀,产前筛查和诊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出生缺陷,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制造焦虑或歧视。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他对“知情同意”原则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充分的信息告知,是尊重个体选择权的基础,而这个过程本身,也需要医务人员的耐心和专业。读完他的观点,我感觉我对产前筛查的认识,从一个简单的医学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
评分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我对于刘俊涛教授在2018年关于常见染色体病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观点,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体会。书中对于技术进展的梳理,特别是对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在无创产前筛查(NIPT)中的应用前景的探讨,非常具有前瞻性。他精准地指出了NIPT在提高检出率、降低假阳性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其局限性,例如对微小片段缺失/重复综合征的检测能力,以及在孕早期结果的解读中可能存在的挑战。他提出的“风险评估”模型,将传统的超声和生化筛查与NIPT相结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工具。这一点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避免了单一技术的盲目应用,而是强调了多学科合作和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此外,书中关于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伦理处理,以及如何与家庭进行充分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误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刘教授的观点,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临床实践中痛点的有力回应,为我们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孕妇和家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我对未来的产前诊断工作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