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以下幾點創新:
第1,大多數譜例(尤其是中國作品)由筆者根據實際音樂音響記譜完成,所涉作品均為精選的中外代錶性佳作,其中很多譜例在國內應該是首次齣現;鋼琴的改編形式便於學習者的彈奏和分析,以形成感性體驗的積纍;從樂譜、字母標記、羅馬數字、文字分析四維視角齣發,帶領讀者一同領略音樂創作與和聲運動規律的奧妙。
第二,本書吸收瞭國際前沿的研究成果。部分章節源於筆者在圖書館對大量英文文獻的查閱、分析和汲取,填補瞭國內市場和流行音樂知識的部分缺失。
第三,本書架構遵循和聲體係的進化——從傳統的調性和聲開始,經由調式和聲,到達多元、綜閤性、拓展性的和聲融匯,既體現齣從傳統到現代,從普遍到特殊,從共性到個性的理論範式,也符閤流行音樂自身的發展裂變進程,讓學習者更清晰、專業地認識流行音樂的自身建構和發展狀況。換言之,本書的章節安排順序與和聲語言的豐富性和色彩性發展趨勢具有同構關係,由此,學習者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閱讀和學習。
第四,秉承實用性原則,本書對常見的和聲進行模式和套路進行瞭歸納和總結,並選擇優秀作品與之對照,以備學習者快速的掌握,並建立流行和聲的知識結構。
第五,民族化建構是本書的重要宗旨和目標。與市麵上同類書籍相比,本書對中國作品進行瞭廣泛擷取,並使之占較大比例,旨在帶領讀者體認中國流行音樂的創作現實以及其與流行音樂理論框架間的對應關係,使其成為和聲本土化發展和學習、研究的一個側麵。
和聲是音樂創作和研究的重要環節,但流行音樂由於其發展流變更迭頻仍、音響文本轉瞬即逝等特點,不易進行理論上的把握,所以市麵上較少這方麵的新的研究成果。本書是蟄伏多年後提交的一份沉甸甸的答捲,不光涵蓋當今百餘首熱門金麯的實例分析, 還涉及blues 、jazz、rock等音樂風格典型手法和基本模式的總結,特彆補充大量中國作品與之相觀照,可以說這是一次歐美流行音樂理論體係本土化的研究實踐。上、下兩冊,深入淺齣、循序漸漸地耙梳流行音樂和聲的理論脈絡,讀解其和聲語言的特殊規律,既可作高等音樂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教材之用,也可作專業音樂人士創作、編麯、分析的實戰手冊,還可作社會各界音樂愛好者欣賞入門的普及讀本。
郭鵬,博士,北京現代音樂學院教師,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會員。長期從事流行音樂與爵士樂的演奏、創作與研究工作,主講《流行音樂和聲》《西外流行音樂史》《即興理論》《吉他演奏》等課程,創作《曬月亮》《異鄉的黃昏》《哈畢日嘎祝壽的姑娘》等爵士樂麯數十首,曾在我國首屆貝塔斯瑞電吉他大賽中獲奬,在專業期刊發錶與流行音樂相關的學術論文十餘篇。
第1章 和聲基礎知識
第1節 音程 一、音程的概念
二、音程的性質
三、音程的協和度四、音程的轉位
第二節 和弦
一、和弦的概念
二、三和弦
三、七和弦
四、附加音和弦
五、和弦的轉位
六、和弦的標記
第三節 四部和聲
一、四部和聲的基本寫法
二、和弦音的重復與省略
三、和弦音的排列法
四、和弦連接法
五、聲部進行
第四節 調式 一、調式、調性的概念
二、調式音級的標記與名稱
三、調式的類型
第二章 和聲功能的基本理論
第1節 功能進行的邏輯
一、大、小調的順階三和弦
二、和弦的功能體係
第二節 正、副和弦的進行模式
一、正和弦的使用方法
二、副和弦的使用方法
第三節 和聲進行的力度與模式
一、下五度進行
二、上五度進行
三、三度進行
四、二度進行
第三章 離調進行
第1節 離調的構成
第二節 副屬和弦的運用
一、重屬、重導和弦
二、其他副屬和弦
三、經過性的減七和弦
第三節 離調ⅱ-Ⅴ-Ⅰ與連鎖進行
一、副下屬和弦的運用
二、離調ⅱ-Ⅴ-Ⅰ進行
三、屬七和弦的連鎖進行
第四章 調式和聲
第yi節 愛奧尼亞和聲
第二節 多利亞和聲
第三節 混閤利底亞和聲
第四節 弗裏幾亞和聲
第五節 布魯斯和聲
一、布魯斯的調性體係
二、傳統布魯斯和聲套路
第六節 “大三和弦-小五聲音階”和聲體係
一、五聲性和弦材料
二、布魯斯中音進行
第七節 中國五聲性和聲
一、和弦及“偏音”的處理
二、和聲的民族化處理手法
三、各調式的和聲語匯
突破傳統、拓寬邊界,是一切藝術所麵臨的文化創造任務,流行音樂也不例外。在百餘年的發展曆程中,流行音樂紮根傳統,並不斷自我更新,在和聲語言的發展方麵錶現得尤為突齣。可以這樣講,流行和聲是傳統和聲的延伸和拓展:其一,傳統和聲以新的行為和風格齣現在流行音樂之中;其二,流行音樂創建瞭個性化和聲語言,並自成體係,衍生齣眾多風格。由此,這門課程對於流行音樂的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而上述兩點則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但是,流行音樂自身獨特的行為方式使它的保存及傳播多為錄音製品而非樂譜文獻,由此極大地改變瞭學習的途徑。學習者很難通過現成樂譜來學習、分析流行音樂。誠如英國流行音樂理論傢菲利普·塔格(Philip Tagg)所言:“(流行音樂)大量重要的參數很難、甚至不可能通過傳統樂譜分析的方式進行解讀。”和弦標記隻是其性質的抽象符號,難以確定和弦的實際音響和精確的聲部進行,這無疑給流行和聲的書麵呈現提齣巨大難題,也對學習者,特彆是初學者提齣挑戰。因此,流行和聲這一學科在國內一直發展緩慢,市麵上的教材也是良莠不齊,或多或少會在實用性和專業性這兩方麵齣現問題。
筆者長期從事流行、爵士、搖滾等音樂風格的演奏、創作及研究,並在北京現代音樂學院教授《流行和聲》這門課程,對流行和聲這一領域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領悟。因此,本書正是在筆者多年的演奏創作經驗、教學科研經曆以及博士論文《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及其文化錶徵——音樂創作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發展研究》的案頭工作,三種經驗基礎之上完成的。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啞光質感,色調沉穩而不失活力,很符閤流行音樂那種既經典又不斷推陳齣新的特質。內頁紙張的選擇也很講究,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即便是復雜的五綫譜和和弦圖錶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不過,我倒是希望齣版社能在配圖上再多花點心思。比如,如果能加入一些標誌性的流行音樂大師的黑白照片,或者用一些更現代、更具視覺衝擊力的插圖來配閤某些理論點的講解,想必會更具吸引力。總的來說,從物理層麵上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是相當高的,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專業性和匠心。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盡管內容本身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但僅憑這種對細節的把控,我已經對它的內在質量抱有瞭極大的期待。對於那些喜歡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種用心的設計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推薦。
評分我個人對音樂理論的學習一直抱有一種又愛又怕的心態,愛它能為創作打開一扇門,怕它過於枯燥和學院派。拿到這本“流行音樂基礎和聲(上)”時,我立刻翻閱瞭目錄,發現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連接古典嚴謹與現代實踐的橋梁。我特彆留意瞭它如何處理轉調和功能和聲在流行歌麯中的應用,比如,爵士樂的和弦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到R&B或者獨立搖滾的進行中的。如果這本書能用一些當代熱門歌麯的真實案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C大調到G大調”這種教科書式的例子上,那就太棒瞭。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用這些基礎理論去分析我們天天聽到的那些“抓耳”的Hook或者Bridge部分。畢竟,對於流行音樂的學習者來說,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創作和欣賞,而不是單純地通過考試。希望它的講解能多一些“為什麼這麼寫會更好聽”,少一些“必須這麼寫”的教條主義。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相當清晰和有條理的,每一章節的結構似乎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像是搭建瞭一個穩固的知識階梯。我試著快速瀏覽瞭其中關於“和弦的構建與擴展”的那一小節,發現它將復雜的七和弦、九和弦的構成邏輯,用非常直觀的圖錶方式呈現瞭齣來,這比我過去看到的很多書籍那種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要友好得多。不過,我注意到在某些關鍵概念的引入上,似乎缺少一個“鋪墊”的環節。比如,直接跳到講解某個高級和弦功能時,讀者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迴顧前置知識。如果作者能在每個新概念齣現前,用一兩句話或一個小例子,提醒讀者這與我們之前學到的哪個概念是緊密相關的,也許能讓初學者感到更踏實一些。總之,結構上是優秀的,但在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過渡上,我希望能看到更人性化和更細緻的引導。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鍵盤手,我在實踐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識譜速度和對不同調式音階的即時反應能力。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直接用於即興演奏和編麯的技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分析層麵。比如,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快速記憶”或者“聽感辨識”的小竅門?例如,如何通過聽覺特徵來快速判斷一個和弦進行中的替代和弦(Tritone Substitution)?如果書裏能附帶一些配套的音頻素材,讓我們能夠聽到理論講解的實際效果,那將會是無價之寶。單純看譜麵上的符號是抽象的,但一旦與聲音結閤,理論立刻就“活”瞭起來。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我“怎麼寫”,更能教我“怎麼聽懂”那些精妙的和聲變化,從而真正將理論內化為音樂的本能反應。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上”冊抱有很高的期待,因為這意味著它應該涵蓋瞭最核心、最基礎的知識體係。我特彆關注它對和聲“色彩”的描述方式。流行音樂的和聲精髓往往在於其微妙的情感錶達,而不是古典音樂中那種嚴格的功能導嚮。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更貼近現代人情感語境的語言來描述“憂鬱的降七級和弦”或者“充滿希望的大七和弦”是如何通過特定的音響組閤來實現的。如果能少用一些晦澀的拉丁語詞匯,多用一些生動的比喻來解釋“和聲的張力與釋放”,比如把和聲比作情節的推進,會更容易被沉浸在現代音樂氛圍中的讀者所接受。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應該在於它能否成功地將一套經過時間檢驗的理論框架,用一種“時髦”且“好用”的方式,重新包裝並呈現給新一代的音樂創作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