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历时2000多年、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多起点、多航线,从古至今都是意义非凡的一条文化交流、经济互通之路。
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常任侠的这本《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是一本兼备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学术普及读物,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不仅在当时颇具前瞻性地开创了海上丝路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领域,且在今天丝路学已经从冷门蔚为显学的热潮中仍具有相当珍贵的参考价值。本书采用类似史话的轻松笔调,从秦始皇时代徐福入海求仙的传说开始,娓娓动人地讲述海上丝路的故事。书中涉猎的话题极其广泛,内容涵盖中国与印度、东南亚特别是日本的物产、文学、美术交流诸多方面,例如原产地是中国的玫瑰花传到古代斯里兰卡被称为“亲戚的生命”,而许多名贵的花果、宝石、香料、珍禽、异兽,往往是从西域或南海传来。本书着重提到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服装、饮食(茶)曾传入日本,中国文字、文学、美术对日本的影响尤其深刻。对于我们回顾丝路文化交流的历史,促进当代丝路文化的交流,本书都是一本非常适时而饶有意味的读物。
常任侠(1904-1996),安徽阜阳人。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1931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并留校任教。1945年,应印度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家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主要从事中国以及中亚、东亚、东南亚诸国美术史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对中国与印度、日本的文艺交流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艺术史研究著作有《民俗艺术考古论集》《东方艺术丛谈》《中国舞蹈史话》等,译述有《印度的文明》《中国服装史研究》等。
作为知识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学术普及读物,本书不仅在当时开拓了海上丝路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而且在今天丝路学已经从冷门蔚为显学的热潮中仍具有相当珍贵的参考价值。——王镛
一二千年来茫无由绪之百戏问题,挈其纲领,成立相当明晰之鄞郭,在我国学术史上其可珍视。——傅抱石
目 录
一、海是联络友情的道路
二、向大海彼岸表达虔诚
三、艺术的风格永结友谊
四、“亲戚的生命”传播异香
五、珍宝与香料的舶来
六、珍禽与奇兽的贡献
七、武术与印度舞蹈的交融
八、装饰与饮食的传导
九、中日文学的互惠
十、中日绘画的齐芳
中国人民的审美爱好,起源是悠久的。对于美丽的宝石,从石器时代就能够欣赏辨别。用各种颜色的石髓玛瑙,做成细石器,用燧石制成小的剖割器、箭镞以及装饰品等。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有把小型色石磨成的项链。那时期还有用贝壳制成的饰品。龙山文化时期,玉制的人面饰,凤鸟装饰,技术上已达到较高的程度。到商周时代,在青铜制品上,即出现了镶嵌艺术,常用的材料是黄金和绿松石。治玉当时更是奴隶艺术家的绝技。在安阳商代司(司是后的反写)母亲的墓中,发现了一组小玉人,极其精巧。殷墓所出玉饰,也都各有特色。鸟兽的形状,在图案化的形式中,表现出可爱的形态。战国时铜制的带钩,用金错镶嵌绿松石,在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都有保藏。
我们在长沙楚墓中,曾得到各种珍贵材料的饰物,有红玛瑙、黄琥珀、白水晶、紫水晶、孔雀石、白玛瑙、有纹玛瑙,制成的长形、圆形、细腰形的珠子,灿烂夺目。人工烧造的带花紫色琉璃珠,已出现在寿春楚墓中,说明烧制料器的技术当时业已掌握。
汉承秦楚的技艺,玉璧、玉佩、玉玦、玉勒之类,又有种种发展,璧琉璃是楚汉前后的新产品。这时由于和西南海外各国有贸易交通往来也输入了新技艺。汉代从郁林、合浦得到珍珠、翠羽、犀角、珊瑚、玳瑁等动物的宝贵原料,也为珍饰增添了新的品种。越南、郁林各地常贡翠鸟的羽毛,剪贴在金银首饰上。这种制作方法,一直延续到我的童年时代,也就是清代末年。这是真正的翡翠。其后发明了点翠法,用翠蓝色的化学制品,点在金银器上,贴翠羽的方法渐废。近代从云南西部和缅甸开采了绿玉,也叫翡翠玉,翡翠鸟羽就不使用于
首饰了。
汉代的张骞打开了陆上丝绸之路后,北方从中亚陆路,南方从西南海路,输入了殊方异物。珠宝与香料,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到南北朝时期,各不同民族,也有广泛的接触,沟通了不同的爱好与风俗,于是在装饰艺术上互相借鉴,也出现了新的风采。从西域南海带来的宝石种类之多,更为过去所无。如金刚钻石,已出现在《大唐六典》中,与瑟瑟、赤珪、琥珀、白玉、碧玉等同列,云出波斯及凉州。当时西域波斯商人来长安者颇多,胡歌、胡舞,盛行朝野,胡姬压酒,设肆长安,更有许多“别宝回子”认宝物的传说。西南海上的商船,来往不绝。广州、泉州、扬州等港口,都有从西南海上远来的商船停泊,货物充斥。珠宝香料,作为商品也占重要位置。由于近年从长安故址,发现了东罗马的金币、波斯银币与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可知贸易往来,西迄大秦、东至日本,已是毫无可疑的了。
唐代的长安,不仅是大唐帝国的首都,它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四方人文荟萃,商货云集。至今唐代都市遗址,出土了不少古代遗珍。如玛瑙兽头角形杯、八棱金杯、雕玉舞人等,制作精美,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外如传到日本奈良时代的文物,今保存于日本奈良正仓院中的日本国宝,有不少是唐物。这些中西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至今仍放着灿烂的光辉。
晚唐五代两宋时代,国内各民族纷争,又达到一个高潮。北宋首都开封,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等书中,可见市肆的繁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曾作了实地的临写。南唐流传下来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也活画出衣冠人物的生活小景。宋代对北方有榷场贸易,对海外则泉州等口岸设有市舶司,与日本也有商船来往。到辽、金、元三朝,其政治、商业重点,已迁移于大都,即今之北京。尤其在元代,成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当时西域色目人珠宝商来大都者尤众。专有售珠市。
陶宗仪在《辍耕录》卷七《回回石头》条,记有红石头四种,同出一坑,绿石头三种,同出一坑。这里所说的“红石头”和“绿石头”,大概指的是“碧玺”和绿玉。“碧玺”以双桃红色泽的为佳。绿玉以“助木剌”为贵,到17世纪时,“助木剌”写作“祖母绿”,是波斯语zumurrud的译音。英语叫作Emerald,亦译绿柱石,是一种浓绿色的宝石,中有丝条纹理。与白中透绿的翡翠玉不同。也不是现在最贵重的星彩红宝石(Star Ruby)和星彩蓝宝石(Star Sapphires)(这两种产于缅甸)。“碧玺”和“祖母绿”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中都有藏品。
《辍耕录》中还提到“黄亚姑”“白亚姑”“猫睛”“甸子”等,“亚姑”即玛瑙,为Agate的译音。“猫睛”即猫眼石,英语名cat’s-eye,产于斯里兰卡。中有一缕光线,迎光转动。甸子即绿松石,西人称土耳其玉(turquoise),产于内沙布尔和起儿曼。产于云南的孔雀石,也叫甸子。《大明一统志》说:云南安宁州有绿松石矿,称之为“碧甸子”。(按:绿松石与孔雀石略有区别,云南出产的是孔雀石。)《辍耕录》所说的襄阳甸子,即湖北省产的绿松石,较云南产的孔雀石的绿色稍淡些。这种绿松石为藏族、蒙古族所喜爱,作为装饰品极普遍。维吾尔族的少女则极爱红宝石。
我国自古就重视贝类,名之为宝贝,并且用做货币。凡从贝之字,如资财贵贱之类,皆是以贝来代表的。因此贝类在远古时代,就被视为珍品。到汉代,广西合浦的珍珠,被用以镶嵌装饰品,历代以来,常以为宝。到明清时,复崇尚东珠。东珠月孕生辉,宝光圆润,制成的首饰,如项链,华灯之下,闪烁耀目。在乾隆时的外国贡品怀表上,也有装饰珍珠的,至今已成珍品。在斯里兰卡所产的贝珠中,偶有绿珠与金珠,色泽异常,不可多得,这在珍珠中是非常名贵的。
我国是产玉的国家,自古以来,贵重玉器。在统治者的上层,玉成了必要的装饰品。我国雕玉技术工巧,有着长期的历史。古诗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这些宝贵的治玉技巧,不断发展,才有今日的精工名作。而且选材造型,也是很高的艺术,虽有荆山之璞、和氏之璧,倘不得名工,也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美质。在我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内,藏有不少巧作名作,如白玉的把杯、翠玉的大碗,价值连城。据说玉工和镶治宝石工,以亚洲人最精此道。尤以阿拉伯人、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在世界上最为著名。故宫藏品,正是聚亚洲雕玉艺术之精华,表现了极高的文化成就。
关于玉石的产地,我国古代以蓝田、和田著名。水晶各地多有出产,紫水晶产于山东崂山,现在又在山东发现了钻石矿藏。山东临沂发现的“常林钻石”,实属珍品。在河北省邢台的黄寺,石榴石矿藏甚富,号称“寺儿砂”,为磨玉的必需品,其坚硬度甚高,也是宝石的一类。
我国古代本来就有宝石,名为颇黎,是自然成就的,与人工所造的玻璃,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过去往往混为一谈。至于汉代璧琉璃,是一种不透明的人造料器,与后代的料器,可归一类。可见这种烧制的方法,我们已经掌握很久了。试观古墓中所发现的各种大小不同的璧琉璃和带花的珠子,这无疑是中国自造的。
琥珀也是中国矿产之一。东北抚顺,所出金珀,内含有古代的昆虫,活灵活现。过去我曾自藏金珀一块,中有绿色金甲虫一个。琥珀与其说是矿物质,还不如说它属于植物。它自古就为中国人所发现,不仅作为装饰品,还作为药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说:“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这是说它的名称的由来,因为它状似的缘故,并非虎死后精魄所化。又说:“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亦有中有一蜂,形色如生者。”我有琥珀小印章一,中有小蜂,殆松脂流时,裹入其中。小昆虫均能裹入,往往见之。《本草纲目》又说:“凡用须分红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瑿珀、琥珀。”可见中国所出琥珀,并非一种。又说:“琥珀是松树枝节荣盛时,为烈日所灼,流脂出树身外,日渐厚大,因堕土中,津润岁久,为土所渗泄,而光莹之体独存,今尚有黏性;故以手心摩热,能拾芥。”这是摩擦生电的缘故,当时用以辨别真伪。
《大家小书: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精)》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我一直觉得,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很多文化元素,都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了漫长的交流、融合才形成的。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海上丝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桥梁”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条连接亚欧非大陆的海上商道,更是一条文化、思想、宗教、艺术、技术等多元文明交融的通道。我期待书中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比如佛教的东传、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等,来生动地展现这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我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海上丝路的重点区域和贸易货物有哪些变化?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这些变化?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天文地理知识在交流过程中的传播?这些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我还会关注书中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它是否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交换,还是包含了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等深层次的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正是有了海上丝路的持续互动,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格局。
评分拿到《大家小书: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精)》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古代航海的画面。想象着那些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队,他们是何等的勇敢和智慧!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当时的海上交通工具,比如那些宋元时期的大型海船,它们是如何建造的?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在那个没有GPS、没有卫星通讯的时代,航海家们又是如何辨别方向、规划航线的?这其中蕴含的航海知识和技术,一定是非常宝贵的。此外,我特别想了解那些在海上丝路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和港口。它们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又是因为什么而衰落?书中会不会描绘这些港口的热闹景象,比如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喧闹声?我想知道,在这些地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和谐相处的?他们之间是否有婚姻、通婚的现象?是否有互相学习语言、习俗的经历?我还会关注书中对于“文化交流”的案例分析,是否会深入到一些具体的艺术形式、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的交流过程?比如,波斯的地毯是如何在中国流行开来的?中国的瓷器又为何在欧洲备受追捧?这些跨越国界的文化传播,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推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连接。
评分我对《大家小书: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精)》这本书的兴趣,源于对历史的探求和对人类文明的思考。我一直认为,“海上丝路”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文化上的交汇与碰撞。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古代海上贸易的宏观视角,比如它在世界经济史上的地位,它如何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进程。同时,我也希望能有微观的细节,比如具体的贸易商品,它们是如何生产、运输、交换的?在这些贸易活动中,是否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金融工具?我更感兴趣的是文化交流的部分。我想知道,不同文明是如何在海上丝路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比如,印度的佛教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发展出独特的中国佛教?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又是否通过海上丝路影响了其他国家?在艺术领域,是否能看到不同地域风格的融合,比如中国瓷器上的波斯纹饰,或者东南亚的佛教造像中出现的中国元素?书中会不会探讨,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身份认同、文化冲突等问题?又是如何通过交流来化解矛盾,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海上丝路在塑造人类文明多样性和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评分读《大家小书: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精)》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解答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疑问。关于“海上丝路”这个概念,我总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文明交流的脉络。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在这条路上,除了物质商品的交换,还有哪些非物质的东西在流动?比如思想、宗教、艺术、技术等等。佛教如何从中亚传播到中国?伊斯兰文明又如何影响了东南亚的文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又是如何通过这条航线走向世界的?这些文化元素的传播和融合,一定极大地丰富了各个文明的内涵。我设想书中会用翔实的资料,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去还原这些历史真相。也许会介绍一些具体的文化交流事件,比如某个佛经翻译的伟大工程,某项技术传播的曲折过程,或者某一种艺术风格在不同地域的演变。我还会关注书中对“文化交流”这个概念本身的解读,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简单地相互学习,还是更深层次的相互影响和转化?在这过程中,是否存在冲突与碰撞?又是如何化解,并最终实现共赢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角度、深层次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海上丝路的意义,理解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大家小书: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精)》这本书,名字一听就觉得挺有分量,好像里面藏着无数故事和智慧。我一直对古代那些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路线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海上丝路”,光是这两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扬帆远航的商船,五彩斑斓的异域商品,还有那些跨越山海、肤色迥异的人们因为贸易而产生的交集。我猜这本书大概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亲眼看看那些历史的痕迹,去感受一下当年那种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氛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一些具体的航线,介绍沿途重要的港口城市,比如泉州、广州,甚至远至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港,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成为文化交融的枢纽?我想知道,当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漂洋过海,到达西方时,激起了怎样的涟漪?反过来,西方的香料、玻璃、金属制品又如何丰富了东方世界的物质文化?书中会不会有生动的案例,讲述具体的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宗教、习俗的差异,建立起联系,促进文化交流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人类文明互鉴的魅力,理解这种交流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面貌。
评分很不错的小书,书虽然不厚,但内容很精彩。
评分正品图书,好书推荐,值得一看。
评分正品图书,好书推荐,值得一看。
评分很不错的小书,书虽然不厚,但内容很精彩。
评分到合适的话灯火辉煌健身的好的结局
评分到合适的话灯火辉煌健身的好的结局
评分正品图书,好书推荐,值得一看。
评分正品图书,好书推荐,值得一看。
评分到合适的话灯火辉煌健身的好的结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