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先生出身书法世家,本书从书法的本质入手,谈执笔、运笔、临摹、书体的演变、书风的流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从千年书法时间与历史的高度,纵谈古今名家佳作,求学书之正道。
朱幼棣
生于1950年,浙江黄岩人。
记者。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官员。曾任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
作家。曾出版十余部著作,内容涉及经济、地质、能源、医药、文学以及书法等诸多方面。
财经作家吴晓波称“朱幼棣是现代都市硕果仅存的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
逝于2015年。
第一卷 笔墨技法杂论
执笔的定法
谈临摹
从楷书入手
碑帖与民间书法
再谈楷书——兼论“启功现象”
第二卷 旅行与学书
破城子:流沙坠简
《瘗鹤铭》和焦山碑林
敦煌墨池
石门:遥看与近观
千古北泉寺
儋州寻踪
第三卷 名家书风
杨凝式书风的高扬与滥觞
蔡襄:“宋四家”中的地位确立
于右任和标准草书
从沈尹默说起
岳飞书《前后出师表》驳辨
毛泽东三书《七律·登庐山》
第四卷 书论纵横
现代书法和书论批评
遍地“草圣”
名人与书法
创新与作旧——兼谈张海“创造力的实现”
书法:写史与读史
尽管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平心而论,他晚年的《渡海帖》等,亦能跻身于最佳“作品”之列。
琼州海峡的夜晚,亚热带的阵雨过后,一轮明月穿过渐渐退去的乌云,把如银的月光投到海上。霎时,浩瀚的海面上闪动着万点碎银,起伏而静谧,海平线和远方大陆隐现的岸线,梦一样诱人。凉风袭来,夜航船上篷帆在吱吱呀呀声中升起。年过六旬的诗人伫立在舷侧,海风吹动衣襟,吹动一头华发。
苏轼《渡海帖》
苏轼此时的心情,已经异常地平静。三年海南受迫害的生活,那些艰难困顿,那九死一生的遭际,如潮水般哗哗地涌过——都过去了,都远去了。他在离岛登船前,盘桓数日,向海南的朋友们,向那里的父老乡亲,依依做最后的告别。他知道,今生今世,可能再也不会回到天涯海角了。海峡的对面,便是雷州半岛,是徐闻的古老“汉港”——早在西汉,路博德将军平定南越,开通海上丝路,那里已经是重要的枢纽港了。桅樯林立,灯火点点,驶近被称为“三墩”的三个小岛,港湾和城堡已经在望。
他在船上,也可能在踏上雷州半岛,下榻在驿馆时,挥笔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沉浮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没有埋怨、没有懊悔,身世悲惨的沉浮,宦海险恶的风波,他已经看得很淡了。他已经失去了很多,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了。他对艺术与人生的不倦追求,使心渐渐向自然与神明皈依。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京城流放到湖北黄冈。哲宗元 右年间被召回,任起居舍人等职,后来又离开京城,出知杭州、颖州、定州,但从绍兴元年(1093年)新党再度上台时起,新一轮对“元祐党人”进行的大规模迫害就开始了。苏东坡自然不能幸免,放逐迁徙,“穷途”似乎没有尽头。
苏轼晚年,如不系之舟,不断间断放逐流浪,而且一次比一次远,一回比一回严酷。苏轼在命运的打击下,在惨风苦雨之中,依然保持了达观心态,真是十分不易——这时,反倒不同于流放黄冈,作《寒食诗帖》时的悲苦郁闷,都渐渐消散了。
你乐观也有罪,你睡得香也惹别人生气,这就是政治。
据说苏东坡谪居惠州时,生活还算淡定。监视他的人把他写的《纵笔》一诗偷偷抄录下来,呈送到朝廷,“改革派”宰相章惇经常亲阅那些密报,享受乐趣和快感。当他读到苏东坡写的“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时,很不舒服,勃然变色,怒而曰:“苏子瞻尚尔快活!”于是,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把苏轼从惠州再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
到海南时,被列入黑名单的苏轼已经是年过六旬的孤身老人了。宋代,海南生产落后,生活极其艰苦,就像他在诗中写的“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他们是把苏轼往绝路上整的。
苏轼初到儋州时,住在昌化军衙门的官舍,生活条件尚可。风吹草动之际,一些文人和官员,又变又叛,成了鹰犬,并以打击别人、落井下石邀功。朝廷一名官员到广西,听说苏轼的生活尚可后,便差人渡海,把他从官舍逐了出来。于是,一个担任过副总理级高官、名满海内大学者,竟落到居无定所的地步——这一切都考验着一个人生命忍受的限度。
幸亏,苏东坡名满天下。当地老乡和十多名学生一起,帮他在槟榔树下建起了几间茅屋,使老人和一直相伴他到此的儿子得以遮风避雨。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苏东坡依然热爱生活,有他自己的爱好和情趣。茅屋落成之日,他摘叶书铭,记其处为“桄榔庵”。
初读《书风法雨》,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书法的理论专著,但很快我便发现,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作者的笔触仿佛拥有某种魔力,能够将看似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文字,又将具象的文字,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风”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气流,更是指一种不拘泥于形式,不被世俗所缚的精神气质。读着这些关于“风”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遗世独立的文人墨客,他们以书为伴,以笔为友,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书中对“书”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将“书”上升到了一种生命的象征,一种人格的体现。好的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而“法雨”这个词,则更像是作者在为读者施予一场心灵的甘露,它不激烈,不张扬,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读者的灵魂。我发现,这本书并非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静谧的湖边冥想的人,而这本书,就像一阵微风,吹皱了湖面,也吹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涟漪。它让我对“书”、“法”、“风”、“雨”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初见《书风法雨》,便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它仿佛在低语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字气息,不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如山泉般清冽、如古松般苍劲的文字,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蕴含着沉甸甸的分量。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书斋,四周弥漫着墨香,窗外是潺潺流水,耳边是风过竹林的沙沙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传神,他没有直接灌输道理,而是通过描绘场景、刻画人物,将某种精神、某种境界巧妙地融入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雅士们挥毫泼墨、抚琴论道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超脱。书中对“书”的解读,远不止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精神的寄托。那些关于笔墨的细节,关于纸张的质感,关于字体的演变,都成了通往内心世界的线索。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描绘,想象着自己也曾在那样的时光里,沐浴着书香,体悟着生命的真谛。《书风法雨》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以一种温润的方式,引导我走向一种更为广阔的精神天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评分对于《书风法雨》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惊喜连连”来形容。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的书籍,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但事实却远非如此。作者的笔调是如此轻快,叙述是如此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又像是在与一位老友闲聊。我尤其欣赏他将“书”与“法”的结合,这种跨界的视角,让我对二者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本我以为书法只是写字,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其中的“法”,不仅仅是笔法、结构,更是一种宇宙自然的规律,一种人生的哲理。而“书”也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一种精神的流露,一种心性的写照。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意”的解读深深打动。所谓“意”,便是书法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形之上的神韵,是心之所向。作者用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将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笔墨挥洒出来。这让我联想到,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表达。书中对“法雨”的理解,更是让我豁然开朗。它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如甘露般滋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干渴的土地,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慢慢地被滋润,被唤醒。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比任何外在的激励都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评分《书风法雨》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洗礼。我一直以为,所谓“法雨”,便是指那些能够醍醐灌顶、点醒迷津的道理,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更为柔和、更为潜移默化的力量。它没有生硬的说教,也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用精湛的技艺,将最朴素的道理打磨得熠熠生辉。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风”的描绘。这里的“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气质,一种不流俗的品格,一种自由而洒脱的灵魂。作者在字里行间,巧妙地将这种“风”融入了对书法、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真正有“风骨”的人,他们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累,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清明与独立。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如同一次次心灵的对话,让我得以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为。它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我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发现,原来很多困扰我的难题,都可以从这些看似寻常的描绘中找到一丝线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似乎变得更加开阔,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它就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看到了更远方的风景。
评分《书风法雨》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是如此的复杂而深远。它不像一本教科书,直接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像一位画家,用色彩和线条勾勒出一种境界,让你去感受,去体会。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消化书中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蕴含着多重的含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我尤其被书中对“空”的描绘所吸引。这里的“空”,并非虚无,而是一种留白,一种意境,一种让想象驰骋的空间。作者将这种“空”的精神,运用到了对书法的理解中,让我看到了书法不仅仅是笔画的堆砌,更是气韵的流动,是虚实的结合。这种对“空”的理解,也让我反思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我常常过于追求“满”,追求“有”,却忽略了“空”的价值,忽略了留白带来的宁静与开阔。书中对于“法雨”的描绘,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那种喧嚣的呐喊,而是如甘霖般悄然而至,滋养着心灵。它不强迫你接受,而是让你在沉浸中感悟,在体悟中成长。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迷雾中摸索的人,而这本书,就像一盏灯,为我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让我看到了更清晰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