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语言丛林的游戏(套装共10册)/红狐丛书·西北欧卷》收入了西北欧十位当代诗人的代表作,包括诗人西尔克·朔伊尔曼(德国)、保罗·穆尔顿(英国)、曼娜·埃尔芬(英国)、扬·米歇尔·埃斯比达列(法国)、沃瑟·拜丽耶(瑞典)、约翰·伯尔尼塞(英国)、乔治·泽提斯(英国)、杰闳·格庵(法国)、安雅·乌德勒(德国)、哈里斯·武拉维亚诺斯(希腊)的诗歌作品。多语种呈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西尔克·朔伊尔曼,生于1973年,现居于德国奥芬巴赫市。曾于法兰克福、莱比锡及巴黎修读戏剧与文学。她的诗歌、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曾获得多个奖项。2001年她的处女专辑《海鸥二重唱的一天》荣获享有盛名的雷昂斯·雷纳奖(Leonce-und-Lena-Preis),她随即被喻为德国年轻一代作家中具潜质的新秀。除了2004年出版的《宇宙间*温柔之处》和2007年的《冬季一夜之间降临》两本诗集外,朔伊尔曼的作品还包括短篇小说集《富有的姑娘)(2005)、备受推崇的《陪伴狗和狼的时刻》(2007)和新的作品《行为上海》(2011)两部长篇小说。
保罗·穆尔顿,1951年生于北爱尔兰阿马郡,曾于阿马郡及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接受教育。1973至1986年间曾在驻贝尔法斯特的英国广播公司任职电台及电视制作人。1987年起居于美国,于普林斯顿大学担任Howard G,B,Clark教授,亦是路易斯艺术中心的创办主席。1999至2004年间于牛顿大学担任诗学教授。2007年获《纽约人》聘任为诗歌部编辑。穆耳顿主要的诗集包括《新气候》(1973)、《骡子》(1977)、《布朗李为何离去》(1980)、《Quoof》(1983)、《遇见英国》(1987)、《玛铎的神秘故事》(1990)、《智利编年史》(1994)、《干草》(1998)、《1968至1998年诗集》(2001)、《梅沙与砂砾》(2002)、《马纬度》(2006)和《马嘎》(2010)。
穆尔顿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士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于2008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近年获得的奖项包括1994年的艾略特诗歌奖、1997年的爱尔兰时代诗歌奖、2003年的普立兹诗歌奖、2003年国际葛里芬奖、2004年美国爱尔兰基金文学奖及2004年的莎士比亚奖,以推崇他“从欧洲英语世界带给欧洲文化的贡献”。
曼娜·埃尔芬,屡获殊荣的诗人和剧作家,出版逾12本诗集,其《手中乌》(1990)荣获威尔士艺术局荣誉奖“年度****诗集”。埃尔芬的4本诗集由BloodaxeBook推出双语版本,包括《细胞天使》(1996)、《瞎子的亲吻》(2001)、《完美缺陷》(2007)及2012年秋季入选诗歌书籍协会推荐翻译奖的新诗集《细语》。她亦为威尔士和美国多位作曲家填词,并为纽约爱乐乐团1999年之合唱交响曲《光之林》及威尔士国立歌剧院清唱剧《血肉之字》的填词人之一。另外,埃尔芬创作了大量舞台剧、广播剧和电视剧,并自1995年起于英国威尔士大报《西部邮报》定期撰写专栏。她是2002-2003年度威尔士儿童桂冠诗人,2009年于撒丁岛获得外国诗歌奖,并获伊夫林·兰斯洛特奖的欧洲女诗人提名,并获聘威尔士文学院名誉院士和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皇家文学研究员。2009年,她获得威尔士艺术委员会颁发的奖项,写成《睡眠》一书。埃尔芬是威尔士语诗人中*为人熟悉且作品被翻译*多的诗人,其作品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她现为威尔士大学三一圣戴维学院创意写作硕士课程主任。
扬·米歇尔·埃斯比达列,生于1957年,擅长各种乐器,他不断创新语言行为模式,挑战语言的界限。他曾创办《Java》杂志,并在《文学》杂志编辑“新法文诗歌”专号。曾出版数本书,包括非常具争议性的《碎片:当代法文诗歌选》(2000)和《工具箱:当代法文诗歌全景》(2006)。他的诗集《埃斯比达列理论》出版于2003年,其英译本出版于2005年;《屠夫梦幻》出版于2001年,其英译本出版于2003年。埃斯比达列从事多媒体创作,包括声音、视频、音乐等。他也曾任多支朋克摇滚乐队的鼓手,并经常在法国及国外进行诗歌朗诵、讲座和表演。
沃瑟·拜丽耶,生于1967年,瑞典女诗人、文学批评家,曾获瑞典与德国文学奖项。其诗作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美国已出版4部英译诗集。其早期散文体诗集《与鹿同在》(1997)和《暗物》(1999)明显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晦暗而充满幻觉,怪诞滑稽而具末日气象。之后她开始创作高密度的短诗,语言则具有实验性,还出版有根据个人经验而创作的《母亲三部曲》,描写怀孕、害怕流产及新生儿嬉戏的快乐。尽管她的诗集多少具有政治意味,比方说,她通过某种市场化词汇来揭示现代经济及其日常生活结果之间的关联,她将全球政治的词汇置于一种古怪地晕头转向而五音不全的母鸡的合唱之中。书中有些诗作则出自一种“自然的压倒一切之冷漠”的想法,因为自然对立于自恋的社会与宗教而做出客观的反应。拜丽耶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自然观,而她对动物的超乎人类体验的看法也极有兴趣。目前,她正在根据其饲养马的日常生活经验而创作一部新诗集。
拜丽耶居住在瑞典北方森林中的一个小农场里。
内页插图
目录
纹身师
祖先
伊平高地的一扇门
要战争,不要战争
衔尾蛇
哀悼随笔
犹如一只黑鸟
玫瑰的诗句流滑出散文
逆流而行
帕斯卡尔的遗嘱
《语言的奥秘:探寻北欧叙事的魅力》 内容简介: 这套精选的十册文集,以“红狐丛书·西北欧卷”的恢弘视角,邀您一同踏上一段深度探索西北欧丰富而独特的语言叙事之旅。本系列并非简单的故事集,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审视的姿态,深入剖析构成这片土地文化肌理的语言之根、词汇之脉,以及它们如何编织出独具魅力的叙事传统。每一卷都如同一个精心打磨的棱镜,折射出不同角度的语言艺术,共同构建起一幅关于西北欧文学、历史与思维方式的立体画卷。 第一卷:《古语的回响:维京神话与英雄史诗的语言学解码》 本卷聚焦于西北欧语言的古老根源,特别是与维京时代紧密相连的古北欧语。我们将追溯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演变轨迹,深入理解那些构成《诗体埃达》和《散文埃达》的原始文本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通过对特定词汇和语意的考证,揭示古代北欧人对自然、神祇、命运的认知方式。我们将分析神话叙事中的重复结构、韵律特点以及它们在口头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卷也将探讨古北欧语对现代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如冰岛语、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产生的深远影响,并选取部分经典维京故事的关键语句进行细致的语言学分析,展现其独特的修辞手法和叙事张力。 第二卷:《北方之声:斯堪的纳维亚童话的象征与隐喻》 本卷将目光投向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如安徒生、伊布森等大师的经典作品。我们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在于剥离其表象,探寻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象征意义和文化隐喻。通过对童话中常用意象(如森林、动物、魔法物品)的语言学分析,揭示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演变。我们将考察那些看似简单的语言结构是如何承载着复杂的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以及对人性的洞察。此外,本卷还将审视这些童话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其语言的特殊之处如何被理解、误读,以及它们如何被本地化,形成新的解读。 第三卷:《寂静的海岸:海洋文学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西北欧的漫长海岸线孕育了无数与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本卷将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中的语言特征,特别是那些描绘大海的壮阔、神秘、危险与温柔的词汇和句式。我们将分析海员的俚语、渔民的谚语,以及它们如何在文学中被提炼和升华。通过对不同海洋文学作品(如挪威的海盗小说、丹麦的航海诗歌)的比较,揭示语言在表达航海的艰辛、对远方的憧憬、以及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敬畏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本卷还将关注那些关于海洋的隐喻,如“漂泊”、“失落”、“回归”等,是如何通过语言的塑造,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第四卷:《森林的低语:自然叙事的语言学透视》 广袤的森林是西北欧许多国家重要的自然景观,也成为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卷将聚焦于那些以森林为背景的作品,深入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描绘森林的幽深、静谧、野性与生命力。我们将探讨与森林相关的特定词汇,如树种、动物、植物的名称,以及它们在不同方言中的细微差别。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自然叙事的对比,展现语言在捕捉季节变化、光影流转、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微妙之处。本卷还将研究那些关于森林的神话传说,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语言的传承,成为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第五卷:《北方的光与影:现实主义文学的细节与观察》 本卷将把焦点从神话与童话转向西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我们将深入分析那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社会现实、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中语言的精确性、观察的敏锐性以及细节的刻画,展现现实主义文学的语言魅力。我们将考察作者如何运用日常化的语言,精准地捕捉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和生活场景。本卷还将分析现实主义文学中对社会阶层、职业特点、地域风情的语言表达,以及这些语言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第六卷:《冰川上的足迹:探险与生存的叙事语言》 对于常年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西北欧人民而言,探险与生存是其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卷将聚焦于那些关于极地探险、荒野求生的文学作品。我们将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简洁、精准、富有力量的语言,来描绘极端环境下的挑战与艰辛。通过对探险日志、生存报告的语言学分析,揭示那些描述严寒、饥饿、孤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如何传递出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本卷还将关注那些关于团队协作、互助精神的叙事,以及语言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七卷:《城市的回声:现代性下的语言变迁与社会变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西北欧的语言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迁。本卷将审视现代性对西北欧语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背景下。我们将分析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新词汇、新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通过对不同城市(如哥本哈根、奥斯陆、赫尔辛基)的文学文本的分析,展现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如何通过语言而得以呈现。本卷还将探讨语言在反映社会分层、文化融合、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 第八卷:《设计的哲学:简约与功能的语言美学》 西北欧在设计领域享有盛誉,其设计理念往往与简约、功能、自然主义紧密相连。本卷将探讨这种设计哲学如何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我们将分析西北欧文学作品中,那些追求简洁、清晰、直接的语言风格。通过对不同体裁(如诗歌、散文、戏剧)的语言特点的比较,展现简约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艺术张力。本卷还将关注那些关于自然材料、环保理念的叙事,以及语言如何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九卷:《多元的旋律:移民文学与文化碰撞的语言实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北欧也迎来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本卷将聚焦于移民文学,探讨不同语言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产生的独特语言实践。我们将分析移民作者如何运用母语和当地语言,创造出独特的叙事风格。通过对移民文学中的语言混杂、文化语码转换、以及身份认同的语言表达,展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活力。本卷还将探讨语言在构建新的文化身份、以及促进跨文化理解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第十卷:《未来的回响:语言的演进与文化传承的展望》 作为整个系列的收官之卷,本卷将着眼于西北欧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科技发展、全球化交流对语言的潜在影响。通过对新生代作家、新兴文学形式的语言分析,展望西北欧语言在未来的演进方向。本卷还将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通过语言的传承,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活力。我们将探讨语言在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在构建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套“红狐丛书·西北欧卷”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语言的迷宫,感受西北欧地区独特而迷人的叙事魅力。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解读,更是对文化、历史、以及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