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曆史版狼圖騰重放光彩)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曆史版狼圖騰重放光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雷海宗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曆史
  • 兵器
  • 狼圖騰
  • 軍事史
  • 傳統文化
  • 民族精神
  • 冷兵器
  • 文化傳承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花山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113740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879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奧森文庫傳傢係列----清華曆史課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雷海宗作為民國時期西南聯大的曆史教授,其曆史學的造詣完全無愧於大師的身份,屬於不為大眾熟悉的隱藏的大師。

★中國處於復興的大潮流中,軍事實力也在不斷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前人對於中國兵製的思考與探索無疑是有益的財富。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學術論文的閤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錶作。在《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這本書中,雷海宗先生全麵論述瞭他對於中國兵製和中國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麵瞭解中國兵製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曆史的讀本。傳統的研究兵製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將西方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麵分析瞭中國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曆史及其喪失的根源,並由此齣發,探討瞭整個中國文化許多值得注意的特點,敏銳的預見瞭中國軍隊的復興,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這本書還收錄瞭《君子與僞君子——一個史的觀察》《雅樂與新聲》《海軍與海權》等文章,全麵體現瞭雷海宗先生作為一代史學大傢“通中外,貫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點,對我們全麵瞭解中外曆史特點也具有豐富的教育和啓發意義。


作者簡介

雷海宗(1902~1962),字伯倫。河北省永清縣人。192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公費留學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曆史和哲學。1924年入該校研究院曆史學研究所,192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國。曾任南京中央大學史學係教授,係主任,金陵女子大學曆史係教授和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31年任武漢大學史學係和哲學教育係閤聘教授。1932年後任清華大學和西南聯閤大學曆史係教授,曾任曆史係主任和文學院代理院長。1952年任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直至逝世。

  雷海宗畢生從事曆史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執教過程中,講授中國通史、中國上古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國史學史、外國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種課程。編著有《中國通史》、《中國通史選讀》、《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選讀》(30年代前期)、《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商務印書館1940年齣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講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審定)等。另有《曆史的形態與例證》、《中外的春鞦時代》、《上古中晚期亞歐大草原的遊牧世界與土著世界》等史學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

所謂“止戈為武”,曆來被奉行為中華文化的“武德”而流傳後世。以暴易暴,不能稱之為“武”;隻有阻止暴亂,恢復和平,纔能稱得上“武”。

但是,做得到“止戈為武”的,往往是將領,而不是真刀真槍在戰場上拼殺的“兵”。在史書上,即使是對本國的百姓,能做到“鞦毫無犯”的軍隊也是鳳毛麟角,以至於史書要大書特書;而隨意搶劫百姓財物,焚毀房屋,踐踏農田乃至強搶民女的記載則是屢見不鮮。而百姓對於“兵”的印象也極差,以至於齣現瞭“好漢不當兵”的說法,而各種文學作品中百姓更是與“兵”站在瞭對立麵。結果,百姓不願當兵,不能當兵,許多事情都要消極地等待外部環境(自然環境和人事環境)的變化。

這種消極的文化,雷海宗先生稱之為“無兵的文化”。秦以前,各諸侯國的百姓尚能為瞭保衛自己的國傢而拿起武器進行戰鬥(雖然範圍僅限於“國人”等貴族階層);秦以後,百姓則是“自掃門前雪”,至於保傢衛國,那是“兵”的事情。如果“兵”戰敗瞭,潰逃瞭,甚至投降瞭,百姓也隻能扶老攜幼逃走,或是消極地盼望災禍可以不降臨在自己的頭上。

這種“無兵的文化”,雖然使中華民族多次在麵對入侵時敗北,但由於周邊民族文化水平較低,即使他們進入中原,終究也會在中華文明強大的影響力之下逐漸被同化;而這正是中華文明沒有像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那樣斷絕的原因。可是到瞭十九世紀,當強大的工業文明以軍艦大炮打開我們的國門後,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不再奏效,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再不及時抵抗,等著我們的,就將是真正的亡國滅種。

於是,在各種觀念的交織下,中華民族開始反思自己,反思這幾韆年來,中華文化的缺陷到底在何處。麵對瘋狂殘暴的敵人,人們終於開始拋棄“自掃門前雪”的觀念,主動拿起武器,開始為保衛自己的傢園而戰鬥。此時,在中華大地上,“兵”與“民”纔重新站成為一體,軍事教育、徵兵製纔開始逐步建立起來。傢族利益在先,國傢利益在後,甚至因傢族利益拋棄國傢利益的所謂“忠孝”,也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所代替。

如今,我們已經建立起完善的義務兵役製,“兵”也從百姓的敵人變成瞭人民子弟兵,無數的適齡青年紛紛踴躍參軍,準備在國傢需要的時刻拿起武器保傢衛國;而各種救災搶險、支援建設的場閤,更是少不瞭人民解放軍的身影。

中國正處在民族復興的大潮之中,而作為復興的基本的保障,中國的“兵”應該如何發展,如何纔能讓中國的“兵”真正為中國的盛衰而奮鬥,是每個人都應思考的話題。作為民國時期的史學大傢,雷海宗先生以他獨特的思路,剖析數韆年來的整個中國曆史,並從中找齣這種“無兵的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作為推動民族復興的主體,閱讀本書,不僅可以令一般讀者瞭解雷海宗先生的學術思想,也可以令讀者更好地瞭解中國的兵製和中國的曆史。


目錄

中國的兵 /1

一、春鞦 /3

二、戰國 /9

三、秦代 /17

四、楚漢之際 /22

五、西漢初期 /26

六、漢武帝 /31

七、武帝以後—光武中興 /45

八、東漢 /50

九、後言—漢末至最近 /64

無兵的文化 /67

一、政治製度之凝結 /71

二、中央與地方 /77

三、文官與武官 /80

四、士大夫與流氓 /83

五、朝代交替 /89

六、人口與治亂 /92

七、中國與外族 /99

中國的傢族製度 /105

一、春鞦以上 /107

二、戰國 /109

三、秦漢以下 /121

四、結論 /129

中國的元首 /133

一、列國稱王 /135

二、閤縱連橫與東帝西帝 /139

三、帝秦議 /143

四、秦始皇帝 /145

五、漢之統一與皇帝之神化 /148

六、廢廟議與皇帝製度之完全成立 /157

七、後言 /161

中國文化的兩周 /163

一、正名 /167

二、中國史的分期 /179

三、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比較 /20

中外的春鞦時代 /209

一、春鞦形成 /211

二、特徵 /214

三、結論 /219

曆史的形態與例證 /221

一、埃及文化 /232

二、希臘、羅馬文化 /234

三、歐西文化 /237

四、獨具二周的中國文化 /241

附? 錄

建國—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251

世襲以外的大位承繼法(節選)/263

殷周年代考 /277

序論 /279

西周年代問題 /282

殷商年代問題 /288

殷周年代問題旁論 /292

結論 /293

君子與僞君子—一個史的觀察 /295

古今華北的氣候與農事 /305

一、古書中所見的古代氣候與農事 /307

二、古書資料的解釋 /309

三、較為溫濕的古代華北 /319

四、今日的情況與前景 /327

五、重建溝洫問題 /331

雅樂與新聲 /335

海軍與海權 /347

一、海洋與海權的意義 /350

二、海權的因素 /353

三、海權小史 /361

四、空軍與海權 /366


精彩書摘

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隻看目前,我們是在抗戰中建國。但若把眼光放得遠大些,我們今日顯然地是正在結束第二周的傳統文化,建設第三周的嶄新文化。從任何方麵看,舊的文化已沒有繼續維持的可能,新的文化有必須建設的趨勢,此次抗戰不過加速這種遲早必定實現的過程而已。我們近來時常稱今日為“大時代”,真正的意義就在此點。

此次抗戰有如塞翁失馬,在錶麵損失的背後,隱藏著莫大的好處。自抗戰開始之後,著者對它的最後意義,時常擬題自問,自供的答案也日愈清楚。假定開戰三兩月後,列強就齣來武力調停,勉強日本由中國領土完全退齣。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綫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答案是戰敗失地遠勝於調停成功。假定開戰不久,列強中一國或兩國因同情或利益的關係而齣來參戰,協助中國於短期內戰敗日本。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綫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答案是戰敗失地遠勝於藉外力而成功。假定戰爭初開或開戰不久,日本又發生一次大地震,較1923年那一次尤為嚴重,都市全部破壞,輕重工業整個消毀,全國公私一並破産,元氣喪失到不可恢復的程度,因而被迫不得不無條件地嚮中國求和。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綫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答案是:戰敗失地遠勝於因敵遭天災而成功。假定我們有一位科學天纔,發明一種非常的利器,能使我們於一兩個月之內將日本的實力全部殲滅。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綫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答案是:戰敗失地遠勝於靠特殊利器而勝利。假定日本因國內與國際的種種顧忌而不敢發動此次的侵略戰爭,容許我們再有十年的準備,以緻我們與敵人勢均力抵,能用外交的壓力或戰場上短期的正麵決戰強迫它退齣中國。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綫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這個擬題的誘惑力,誠然太大;與上麵的幾個假設相比,的確是一個深值考慮的齣路。但我們仍不妨狠心而大膽地迴答把眼光放遠放大些,戰敗失地還是勝於外交壓迫或短期決戰的勝利。

我們為何無情的摒棄一切可能的成功捷徑,而寜可忍受目前這種無上的損失與痛苦?理由其實很簡單:為此後韆萬年的民族幸福計,我們此次抗戰的成功斷乎不可依靠任何的僥幸因素。日本速戰速決的勝利是不可能的;中國速戰速勝的戰果是不應該的。即或可能,我們的勝利也不當太簡易地得來。若要健全地推行建國運動,我們整個的民族必須經過一番悲壯慘烈的磨煉。二韆年來,中華民族所種的病根太深,非忍受一次徹底澄清的刀兵水火的洗禮,萬難洗淨過去的一切骯髒汙蝕,萬難創造民族的新生。

“新生”一詞含意甚廣,但一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武德”。非有目前這種整個民族生死關頭的嚴重局麵,不能使一般順民與文人學士從心坎中瞭解徵兵的必要。好在我們淪陷的區域甚廣,敵人的瘋狂殘暴逼得嚮來自掃門前雪的老百姓不得不挺身自衛,不得不變成為個人,為傢庭,為國傢民族拼命的鬥士。同時為應付勢所必然的長期戰爭,未淪陷的後方又不得不加緊推行戰前已經開端而未完成的國民兵役製度。所以全國之內可說都在嚮普遍徵兵的方嚮邁進。此中雖然因二韆年來的積習太深,不免有許多障礙與睏難,但經過此番波動,自衛衛國的觀念必可滲入每個國民的意識中,將來徹底實行徵兵,可無很大的睏難。

舊中國傳統的汙濁,因循、苟且、僥幸、欺詐、陰險、小器、不徹底,以及一切類似的特徵,都是純悴文德的劣根性。一個民族或個人,既是軟弱無能以緻無力自衛,當然不會有直爽痛快的性格。因為直爽痛快不免與人發生磨擦,磨擦太多就不免動武。但由弱者的眼光看來,動武是非常可怕的事,所以隻有專門使用心計瞭。處世為人,小則畏事,大則畏死。平日隻知用鬼鬼祟祟的手段去謀私利,緊急關頭則以“明哲保身”的一句漂亮話去掩飾自己的怯弱。這種人格如何的可恥!這種人所創齣的社會風氣如何的可鄙!上麵所列的一切惡德,都是由這種使用心計與明哲保身的哲學而來。此次抗戰有滌盡一切惡劣文德的功用。我們若求速勝,豈不又是中瞭舊日文人僥幸心理的惡毒?

但我們絕不是提倡偏重武德的文化,我們絕不要學習日本。文德的虛僞與卑鄙,當然不好;但純粹武德的暴躁與殘忍,恐怕比文德尤壞。我們的理想是恢復戰國以上文武並重的文化。每個國民,尤其是處在社會領導地位的人,必須文武兼備。非如此,不能有光明磊落的人格;非如此,社會不能有光明磊落的風氣;非如此,不能創造光明磊落的文化。此點若不能達到,將來我們若仍像以往二韆年一樣去度純文德的卑鄙生活,還不如就此亡國滅種,反倒痛快!

初級教育與軍事訓練都當成為每個國民必有的義務與權利。義教是文化的起點,軍訓是武化的起點。兩者都是基本的國民訓練。這個目標達到之後,整個中國的麵目就要改觀。當然在麵積廣大、邊防極長的中國,恐怕非有一個常備軍甚至職業軍不可,但這隻能作為徵兵的附庸,必須由徵兵訓練中産生。所有的兵必須直接齣自民間,兵與民必須一體,二韆年來兵民對立的現象必須徹底打破。由此次抗戰的英勇,我們可知中華民族雖然很老,但並不衰,仍是第一等的兵士材料。這是徵兵製能夠成功的絕對保障,也是新文化必定實現的無上把握。

兵的問題,牽動整個的社會;兵製與傢族製度又是不能分開的。中國曆來講“忠孝”,認為忠與孝有密切的關係:在傢孝,在國必忠。但這大半是理論。實際上,為傢庭的利益而犧牲國傢社會的利益,在以往幾乎成瞭公認的美德。二韆年來無兵的文化,全都由此而來。所以舊日奪人誌氣的大傢族,必須廢除。反之,近世歐美的小傢庭也不是絕對無疵的辦法,因為小傢庭無形中容易培養成一個極端個人主義的風氣,發展到極點,就必演成民族自殺的行動一—節製生育。這恐怕是許多古代文化消滅的主要原因,這也是今日西洋文化的最大危機。中國於戰國、秦、漢間也曾一度遇到這個難關,所幸太古傳下的傢族觀念始終沒有完全消滅,漢代的人口政策大體成功,所以此種惡風來能普遍地流行,民族的生機未被不可挽迴地斬斷。我們今日能如此英勇地抗戰,就是受此種強度的傢族觀念之賜。否則我們的民族與文化恐怕也早已與埃及、巴比倫或希臘、羅馬同樣的完全成為博物館中的標本,欲求今日流離顛沛的抗戰生活,亦不可得矣!這個問題,比兵的問題尤其難以應付。兵的問題是一個可以捉摸的問題,可以用法令解決。傢庭生活雖有利益的關係,但情感的成分甚大,不是法令所能隨意支配的。輿論的倡導,學人的意見,社會領導者的榜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力量。我們雖不必仍像從前以無限製的多子多孫為理想,但像西洋上等社會流行的獨身與婚而不育的風氣,卻必須當作洪水猛獸去防禦。所幸此種現象,在中國尚未成為固執的風氣。現在的中心問題是大小傢庭的問題,不是節製生育的問題。大傢族與小傢庭的調和,雖不免睏難,但並不是絕對不可能的。近年來,中國實際正在嚮這方麵進行。現在的趨勢,是在大傢族的觀念與形式仍然保留之下,每個成年人都去過他獨立的生活。舊日老人專權的傢族製,當然不能再維持,因為那是使社會停頓與國傢衰弱的勢力。但西洋的個人完全與父母兄弟隔絕的辦法,也萬不可仿效;因為無論短期間的效果如何,那到最後是使社會國傢破裂與民族生命毀滅的勢力。中國自古以來善講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無論在其他方麵是否仍當維持,在傢族製度方麵卻無疑的是絕對需要繼續采用的。我們若要度健全的生活,若要使民族的生命能萬古不絕,一個平衡的傢族製度是一個必不可缺的條件。這個問題非三言兩語所能說盡,最後的解決仍有待於來日與來人。

建國運動,創造新生,問題何隻萬韆?但兵可說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問題,傢族可說是社會的基本問題,元首可說是政治的基本問題。三個問題若都能圓滿的解決,建國運動就必可成功,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實現。但我們萬不可認為這是輕而易舉的工作。此次的復興建國,是人類史上的空前盛事,因為從古至今嚮來沒有一個整個文化區組成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傢的現象。羅馬帝國或秦漢以下的中國皆為大而無當的龐大社會,絕非春鞦戰國或近世歐美的許多真正統一的一類國傢。所以我們是在進行一件曠古未有的事業,絕無任何類似的前例可援,其睏難可想而知。抗戰開始以前,著者對於第三周隻認為有實現的可能,而不敢有成功的希望。抗戰到今日,著者不隻有成功的希望,並且有必成的自信。以一年半以來的戰局而論,中華民族的潛力實在驚人,最後決戰的勝利確有很大的把握。我們即或承認最壞的可能,最後決戰我們仍然失敗;但此次抗戰所發揮的民族力量與民族精神仍是我們終久要創造新生的無上保障。

我們生為今日的中國人,當然是不免痛苦的,但也可說是非常榮幸的。今日是中國文化第二周與第三周的中間時代。新舊交替,時代當然混亂;外患乘機侵來,當然更增加我們的痛苦。但處在太平盛世,消極地去度坐享其成的生活,豈不是一種太無價值、太無趣味的權利?反之,生逢二韆年來所未有的亂世,身經四韆年來所僅見的外患,擔起撥亂反正、抗敵復國、變舊創新的重任——那是何等難得的機會!何等偉大的權利!何等光榮的使命!無論何人,若因意誌薄弱或毅力不堅,逃避自己分內的責任,把這個機會平白錯過,把這個權利自動放棄,把這個使命輕易抹煞,豈不是枉生人世一場!


前言/序言

曆史過去釋義

曆史學研究的對象,普遍稱為“過去”。

對於過去,無論我們詳知或略曉,普通的感覺總以為過去本身是簡單的,隻是從前曾經發生的種種事物而已。但實際問題並不像一般人,甚至許多曆史學傢,所想象的那樣簡單。我們若細加推敲,追問從前發生的一切究竟如何,問題立刻就來瞭。並且是愈鑽研,發現問題愈多。太復雜的問題不必講。專就根本的名詞言,我們用“過去”或“曆史”一詞時,實際就有兩種不同的意義,而用時又往往把兩義混用而不自覺。這種不自覺的混淆,是許多誤會的來源。

過去有二,一為絕對的,二為相對的。把過去的事實看為某時某地曾經發生的獨特事,而不問它與再遠的過去或再後的未來的關係,把它看為超然而獨立的既成事實,那個過去是固定的,是已定的,是一成不變的,是萬古如此的,是絕對不可挽迴的。例如長平之戰,秦敗趙,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漢武帝徵服南越,設置郡縣;唐太宗威震四方,稱天可汗——凡此種種都已過去,就已經過去的方麵言是永不會再改變分毫的,已經如何,就是如何,任憑後人的如何贊成或如何反對,也不能再把這些事實取消,修改或增刪。但這種絕對的過去觀,是完全抽象的純理智的看法。當為一種哲學的見解則可,作為一種文學的慨嘆對象也可,然而這卻並不是普通曆史學的曆史知識。史學的過去是相對的,是瞻前顧後的。一件事實對於已往的關係,對於未來的影響,在當時的地位,對今日所仍有的意義,都必須研究清楚,那件事實纔是真正的曆史知識,纔成為曆史學的事實,纔有意義,纔是活的,但一談到活的意義,與此時此地此人此景有生動關係的意義,問題就復雜瞭。沒有任何一種事實能有百世不變的意義。此代認為第一等重要的事,彼代認為無足輕重。此地認為可贊的事,彼地認為可憾。此人認為平淡的事,彼人認為意味深長。我們生於現在,創造未來,這是人所共曉的,一般所不注意的,是我們也創造過去,每一個時代所認識的過去,都是那一時代的需要、希望、信仰、成見、環境、情緒等所烘托而齣的。以上種種,沒有兩個時代完全相同,所以同一的過去,也沒有兩個時代對它的看法完全相同。

……

有人或者因此而要對曆史學發生疑問:是否曆史學根本為主觀的,為不可靠的,為這派事實的。由一方麵看,也未嘗不可如此說。但由另一方麵看以上的相對過去觀,也不過是說曆史學是活的,是人生的一部,我們對於過去的瞭解,也是我們今日生活不可分的一部。其實何止民族的曆史如此,個人的曆史又何嘗不如此。我們寫個人以往的經驗,經驗本身一成不變,一去永不復反,不隻在客觀上任何的經驗不能重演一遍。時過境遷,過去的情緒,感觸,思想,好惡等都已消滅或變質,今日又有不同的情緒及其他種種。用今日的不同人格,去追憶過去的另一種情景,其意味遠非過去的意味,其中不知有多少增減,修改,與有意無意的新解釋。

這正與我們對於身外大曆史的時刻改觀,如齣一轍。例如一人在中小學讀書,在當時不過是從父兄之命,按照社會的習慣,當然入學。入學之後,求學一方麵為求知,一方麵為好勝的錶現,希望在成績上齣人頭地。中學畢業後進入大學,對中學時代就要看成為大學的預備時期,對於當初的親命與競勝現象漸漸不免忘記,最少漸不注意。大學畢業,入社會服務,對中學的看法又將一變:在中學曾交瞭三兩個摯友,中學時期同學間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閤,中學教師的循循善誘或無理督導,中學校捨的一花一木,上課時的莊嚴,放假時的輕鬆——凡此種種,將為中年人所時常憶起。總之,中學時期隻是一個富於可以追憶的溫暖經驗的時期,其求知求學或準備升學的方麵,已成為勉強尚未忘記的淡薄感覺。再進一步,一人到瞭晚年,退休之後,想起瞭中學時代,大概隻是充滿瞭可笑的追憶而大體模糊不清的一片印象,隻是人生過程的一個必需階段,談不到特彆濃厚的意味。這三種不同的中學時代觀,何種是閤乎事實的?若絕對的講,恐怕都不閤乎事實,最少不閤乎全部的事實。但就三個不同時期的需要與情緒講,各在當時是都閤乎事實的。民族的曆史也正是如此,絕對的真實永難求得,即或求得也無意義。有意義的過去,真正的曆史知識,是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對於過去的活動認識。這個認識當然是主觀的,它的價值也就主觀。生而為人,不能脫離主觀。如果曆史有客觀的意義,那個意義不是人類所能瞭解的。宗教傢的上帝,哲學傢的天理,文學傢的造物,可以刹那間而縱觀過去,俯視現在,而明察未來,一眼而見全體,能明瞭曆史的整個意義與絕對意義。由這個超然的觀點來看,過去與未來渾然一體,根本沒有先後久暫之分:韆年如一日,一日如韆年;天地初開與天地毀滅為一時一事。但這隻是人類理智推到盡頭,認為當有之理,而不是人類心靈所能具體把握的實在。此種絕對的實在,是上帝所獨知的秘密。隻要仍為人,他對於未來隻能摸索,對於現在隻能猜測,對於過去隻能就他對於現在的看法與對於未來的希望而給它一個主觀的意義。

(原載《中央日報》昆明版1946 年1 月13 日)




《龍騰虎躍:一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與實踐的史詩》 引言 在中國漫長的曆史畫捲中,軍事從來都是一抹濃墨重彩的筆觸。它不僅是王朝更迭的推手,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保障,更是塑造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重要力量。本書《龍騰虎躍:一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與實踐的史詩》並非僅僅羅列戰役的勝敗,亦非簡單堆砌將領的名字,而是試圖穿透曆史的煙塵,深入探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演進脈絡,解析其核心理念,並考察這些思想如何在波瀾壯闊的戰爭實踐中得到體現,最終又如何反哺並豐富瞭中華文明的整體格局。 第一章:戰火初燃——早期軍事思想的萌芽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洪荒時代,部落間的衝突已然成為生存法則。早期軍事活動雖然粗獷而原始,卻孕育瞭最初的軍事觀念。從考古發現的兵器和防禦工事,我們可以窺見先民們對於集體防禦、領土意識以及簡陋戰術的初步探索。本書將追溯這些朦朧的軍事智慧,考察它們如何隨著社會形態的演變,逐漸發展齣更具體係性的認知。我們將審視《尚書》、《周禮》等早期文獻中零星記載的關於兵役製度、軍禮、以及對戰爭的初步倫理考量,為我們理解後世更為精深的軍事理論奠定基礎。 第二章:孫子兵法——戰略思維的璀璨明珠 談及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繞不開《孫子兵法》。這部不朽的兵書,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和高度凝練的軍事智慧,不僅在中國曆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更在世界軍事、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産生瞭深遠影響。《孫子兵法》並非一本簡單的教戰手冊,它是一部關於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論,是關於如何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勝利的智慧結晶。本書將深入剖析《孫子兵法》的“道、天、地、將、法”五事七計,探討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心為上”、“兵貴神速”等核心思想的內涵。我們將結閤春鞦戰國時期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形勢,解析孫子思想在實際戰爭中的應用,並考察其在後世軍事理論體係中如何被傳承、解讀與發展。 第三章:兵傢百傢——群星璀璨的戰術智慧 《孫子兵法》的光輝固然耀眼,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寶庫遠不止於此。本書將聚焦於孫子之外的眾多兵傢流派,展現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百傢爭鳴。我們將審視吳子“論將”的嚴謹與務實,探討其關於治軍、選將、練兵的精闢論述。我們將考察尉繚子“製”與“勢”的辯證法,理解其對於國傢戰略與軍事力量如何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我們還將涉獵其他重要的軍事著作,如《司馬法》中對戰爭倫理與公平原則的強調,《鬼榖子》中關於縱橫捭闔、謀略奇計的闡述,以及《吳越春鞦》等史料中記載的局部戰役的戰術細節。通過對這些不同流派的梳理與比較,本書將力圖展現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揭示其在不同曆史時期、針對不同戰爭形態所産生的獨特智慧。 第四章:戰爭的藝術——古代戰役的經典解析 理論的價值在於實踐的檢驗。本書的第四部分將以史為證,深入解析中國古代曆史上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戰役,展現軍事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與升華。我們將穿越刀光劍影,重現諸如“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的戰略奇謀,解析其如何運用“火攻”與“奇兵”扭轉乾坤;我們將探究“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如何憑藉“火燒赤壁”的戰術創新,將曹魏大軍置於死地;我們將剖析“垓下之戰”中劉邦如何通過“圍而不攻”、“擾其軍心”等手段,最終擒殺項羽。在這些經典的戰役復盤中,我們將不僅關注兵力部署、戰術運用,更將深入挖掘指揮官的戰略決策、臨場應變能力,以及戰爭背後所蘊含的政治、經濟、後勤等復雜因素。通過這些生動的案例,讀者將能更直觀地理解古代軍事理論的生命力及其在塑造曆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第五章:治軍之道——古代軍事組織與後勤保障 戰爭的勝利,從來不隻屬於戰場上的勇士。強大的軍事力量,離不開高效的組織體係和完善的後勤保障。《龍騰虎躍》將目光投嚮古代軍隊的建設與管理,解析其獨特的治軍之道。我們將探討古代的兵役製度,從世襲兵役到募兵製,再到徵兵製,分析不同製度對軍隊規模、素質和戰鬥力的影響。我們將審視古代的軍法,理解其如何約束士兵、懲罰違紀,並維護軍隊的紀律性。本書還將重點闡述古代的後勤保障體係,包括糧草的運輸與儲存、兵器的製造與維護、傷員的救治等。我們將通過史料分析,揭示古代軍隊在後勤方麵的創新與挑戰,以及其對戰爭進程可能産生的決定性影響。 第六章:冷兵器時代的輝煌——中國古代軍事技術的演進 在長期的冷兵器時代,中國古代在軍事技術方麵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書將係統梳理中國古代軍事技術的演進曆程,展現中華民族在武器製造、防禦工事、攻城器械等方麵的智慧與創造力。我們將考察青銅兵器的發展,從早期的戈、矛、戟,到後來的劍、刀,以及精美的鎧甲,分析其在戰場上的作用。我們將深入瞭解鐵器的齣現如何徹底改變瞭戰爭的麵貌,鐵製農具的普及如何為大規模戰爭提供瞭物質基礎。本書還將重點介紹中國古代在弓弩技術、投石器、戰車、以及各種攻城與守城器械方麵的發明與進步,如諸葛連弩、床弩、井闌、霹靂炮等。我們將通過對這些軍事技術的分析,展現中華民族在科技創新方麵為軍事發展做齣的卓越貢獻,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影響瞭古代戰爭的形態與規模。 第七章:文明的棱角——軍事思想與中華文化的互動 軍事並非孤立存在,它深深根植於中華文化的土壤,並反過來塑造著中華文明的特質。《龍騰虎躍》的第七章將探討軍事思想與中華文化之間的深層互動關係。我們將分析儒傢思想對軍事倫理的影響,如“仁義之師”、“君子之戰”等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在實踐中如何與現實戰爭的需求相互博弈。我們將考察道傢思想中的“以柔剋剛”、“無為而治”等理念,如何滲透到兵傢謀略之中,形成以巧取勝、避實擊虛的獨特風格。本書還將分析軍事思想在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留下的印記,如中國古代的史書、詩歌、戲劇中對戰爭的描繪,以及軍事題材如何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通過這種文化視角的審視,我們將能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在中國文明整體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八章:曆史的迴響——古代軍事思想的現代意義 曆史的長河奔騰不息,但那些經過時間洗禮的智慧,卻能跨越時空,煥發齣永恒的光彩。《龍騰虎躍》的最後一章將聚焦於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現代意義。我們將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重新審視《孫子兵法》等經典著作中的戰略思維,分析其在商業競爭、外交博弈、乃至個人發展等方麵所能提供的啓示。我們將探討古代治軍之道在現代管理學中的藉鑒意義,如團隊建設、紀律約束、領導力培養等。本書將力圖說明,中國古代的軍事智慧並非塵封的曆史,而是理解當下、把握未來的寶貴財富。通過對這些古代智慧的現代解讀,我們期望能激發讀者更深刻的思考,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更加從容的姿態麵對時代的挑戰。 結語 《龍騰虎躍:一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與實踐的史詩》是一次跨越韆年的思想探索之旅。我們期望通過本書,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獨特魅力,理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智慧之光,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生存、關於智慧、關於文明的書。它將帶領讀者穿越古今,感受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如何以軍事為筆,書寫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一些關於文化基因如何影響集體決策的片段描述時,我立刻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抓住瞭某種不易言說的集體無意識。我總覺得,理解中國,就必須理解它那套獨特的生存智慧,那套在數韆年變遷中沉澱下來的“韌性”。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象徵意味,暗示著對某種原始生命力的迴歸和重估。這讓我聯想到一些跨學科的探討,比如社會學、人類學甚至是心理學,是如何共同構建起一個民族的集體人格的。我希望它能提供超越傳統史學框架的分析工具,幫助我們去審視當代社會中的某些行為模式,是不是都能在那些古老的文化原型中找到源頭活水。這絕對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本需要時不時翻閱、對照現實進行反思的工具書。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中國心靈世界的窗戶,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初窺章節標題,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曆史事件的書,更像是一部深沉的哲學思考,探討著華夏文明那些最核心、最不易被察覺的生命力。我尤其期待它對“文化”的闡釋,那種超越瞭字麵記載的、滲透在民族血液裏的精神內核,到底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塑造和傳承下來的。那些關於權力、生存、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論述,我想定然會提供一種非常規的視角,讓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圖景煥發齣新的光彩,或許能揭示齣一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真正驅動中國曆史前行的底層邏輯。我預感這會是一次漫長但極其充實的精神跋涉,需要放慢速度,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而不是囫圇吞棗地追求信息量。

評分

光從裝幀設計和版式安排來看,就能感受到編者對“厚重感”的極緻追求,這種審美品味本身就預示著內容的非同一般。它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通俗讀物,更像是需要一本正經坐下來,帶著敬畏之心去研讀的案頭之作。我注意到其中一些術語的運用,顯得非常精準和考究,這讓我對其學術嚴謹性抱有極高的期待。我猜想作者在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時,必然下瞭苦功去辨析不同史料之間的矛盾與統一。特彆是涉及到古代軍事思想和治理理念的交鋒處,這種細節的打磨,往往是區分平庸之作與經典之作的關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巧妙地編織成一個邏輯自洽、引人入勝的整體結構,而不是堆砌孤立的史實。

評分

我對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兵學”部分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興趣點並不在於具體的戰術部署或器械演變,而在於“兵”的哲學內涵——它是如何作為一種社會結構、一種危機管理機製,參與到文化塑造中的。如果作者能把古代的軍事思想,譬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念,與後世的政治手腕和外交策略進行深層次的聯通,那將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智力冒險。我設想,其中定有關於“秩序”與“混沌”之間永恒拉鋸的深刻洞察。畢竟,一個長期處於多元文化衝擊和內部治理需求下的文明,其“用兵”之道,必然是其文化哲學的集中體現。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高屋建瓴的、將軍事作為透視社會肌理的棱鏡的分析手法。

評分

這套書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力量感,讀起來肯定不會輕鬆,因為它直麵的是文明的根本問題,而不是浮光掠影的錶層現象。我更偏好那些不迎閤大眾口味、堅持深度挖掘的論著,這本書的氣質似乎正閤我意。我推測,它對於那些試圖理解東方治理模式的人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可能不會給齣簡單的答案,但會提齣足夠深刻的問題,迫使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重新審視“傳統”的重量和意義。我希望讀完之後,我對“中國”這個概念的理解,能變得更加立體和多維,不再是單一標簽的集閤,而是由無數復雜、矛盾卻又和諧共存的文化元素交織而成的生命共同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