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職官詞訓釋與研究

古漢語職官詞訓釋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小仙 著
圖書標籤:
  • 古漢語
  • 職官
  • 詞匯
  • 訓詁學
  • 曆史語言學
  • 古代政治
  • 中國古代史
  • 文獻學
  • 語言學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432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0703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瀋小仙著的《古漢語職官詞訓釋與研究》為2012年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中國古代職官術語訓釋”(12YJAZH1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同義詞辨析,二是多義詞的考辨。同義詞辨析根據“一義相同”的原則進行構組,建構瞭稱謂、銓選、仕進、朝儀、班直、俸祿、奏對、升降、休退、文書等十餘類大約五十組(暫定)。每組獨立成篇,又相互聯係,是職官製度麵貌的展現。多義詞考辨,則選擇典型的職官術語進行考察,揭示一般詞匯與職官術語之間的關係,以及製度演變造成的多義現象。本書是曆史學與語言學相結閤研究的一個嘗試。

作者簡介

瀋小仙,女,江西上饒人。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漢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古漢語職官科舉典製術語及現代漢語修辭學。主持的項目有:浙江省社科重點課題 “浙江文獻集成·浙江水利”十五種文獻點校,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中國古代職官術語訓釋”。曾參加黃金貴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詞典”,負責政法類條目;參與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修訂(2015),承擔典章製度部分條目。已在《歷史研究》、《古漢語研究》、《辭書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河北大學學報》、《修辭學習》(現改名為《當代修辭學》)等刊物發錶論文多篇。

目錄

上篇 總 論
一、選題緣由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內容、方法及步驟
四、學術價值和意義

下篇 分 論
一、古漢語職官同義詞辨釋
1.朕.孤.寡(寡人).不穀
2.掾.屬.史
3.牧.守.刺史
4.官.府.衙(牙)門〇僚(寮)
5.署.寺.監〇廨
6.臺(颱).省.閣(閤)(閤)
7.曹.司.部.局
8.召.闢.徵(徵).聘
9.選.銓.簡.拔.擢
10.進。推.薦(薦).舉.貢.察
11.任.委.拜.授.除
12.攝.假.守.署
13.兼.領.錄.行
14.賜.賞.封.贈
15.改.調.轉.徙
16.升(昇、陞).擢.遷.陟.進.晉
17.降.貶.謫(適).黜(絀).左遷
18.廢.免.罷.斥
19.祿.俸(奉).秩.穀〇薪
20.彈.劾.參
21.諫.諍(爭).諷(風)
22.朝.覲.請.參〇謁
23.錶.章.奏.疏
24.命.令.製.詔.誥.敕(勅)(勑)
25.璽(鈴、璽).寶.章.印.記〇綬
26.節.符.傳
27.令.宰.尹.正.長
28.副.貳.丞.次.亞.悴.篷〇介
29.典.掌.主.尚.司
30.輔.弼(拂).相.翊(翼).佐(左).佑(右).贊
二、古漢語職官類義組閤辨釋
“直”字組
直事.寓直.當直.入直.侍直.宿直(直宿).儸直.豹直.
伏豹
“參”字組
常參.公參.庭參.衙參.牙參.廊參.臺參.鬼參
“對”字組
1.對揚(對敭).對越.對仗
2.巡對.轉對.輪對.次對.麵對.陛對
3.召對.宣對.引對.請對.賜對.夜對.進對
“黃”字組
1.黃紙.黃麻(黃麻紙).詔黃(黃詔).黃敕.敕黃.黃案.
黃紙劄(黃劄)、黃捲.黃貼(帖)子〇翻黃
2.畫黃.錄黃.貼(帖)黃.押黃.引黃.書黃.繳黃.留黃.封黃.
空黃
“宣”字組
宣.宣底.宣頭.頭子.寫宣.正宣
三、古漢語職官詞義考辨
“衙門”考辨
“免舉”考釋
一一兼談宋代科舉恩免製
“遷”有“降職”義嗎?
唐宋白麻規製及相關術語考述
唐宋常朝儀製及相關術語訓釋
唐宋“人閤”朝儀與議政之製源流考
論古代官名的語言形式特點
古代官名的襲古性探析
四、職官術語訓釋條目選登
參考文獻
關鍵詞索引
後 記
《古漢語職官詞訓釋與研究》 一、 編撰背景與價值 在中國古代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官僚體係的構建與演變是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脈絡。職官製度作為國傢治理的核心要素,其名稱、職能、品秩以及相關的詞匯,不僅反映瞭特定時代的政治結構和社會形態,更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社會組織和文化傳承的寶貴鑰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古代職官詞匯因其時代性和專業性,已逐漸脫離瞭現代人的日常認知,其原初的意義、演變軌跡以及與相關製度的緊密聯係,往往被忽略或誤解。 《古漢語職官詞訓釋與研究》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旨在係統地梳理、考訂、解釋和研究中國古代職官詞匯。本書的編撰,是對中國古代政治史、官僚製度史、詞匯史以及相關文獻研究的一次深入梳理與係統總結。其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1. 學術研究價值: 本書為曆史學、古典文獻學、語言學(尤其是詞匯學、訓詁學)等領域的學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爬梳和考證,本書能夠澄清許多職官詞匯的歧義,糾正流傳已久的誤解,為相關學術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2. 文獻解讀價值: 豐富的古代文獻,如史書、詔令、奏疏、文學作品等,充斥著大量的職官詞匯。本書的訓釋與研究,將極大地便利研究者、學生乃至一切對古代文獻感興趣的讀者,更準確、深入地理解這些文獻的內涵,避免因對職官詞匯理解的偏差而導緻解讀失誤。 3. 文化傳承價值: 職官詞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的整理與研究,有助於我們認識古代社會組織的原貌,理解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理理念,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 4. 教育普及價值: 對於高校相關專業的師生,本書是不可或缺的教學與學習輔助工具。同時,對於廣大對中國古代曆史文化感興趣的社會讀者,本書也提供瞭一個係統瞭解古代職官體係的窗口。 二、 研究範圍與內容概述 本書的研究範圍涵蓋瞭從先秦時期至清末民初,中國古代曆史上存在過的各類職官名稱。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 職官詞匯的界定與分類: 本書首先對“職官詞”進行界定,明確其涵蓋的範疇,例如,是否包含官職的品秩、勛位、爵號,以及具有官職性質的社會身份等。在此基礎上,對海量的職官詞匯進行科學的分類,如按官署(中央官、地方官)、按職能(軍事、行政、司法、財政、監察等)、按等級(官、職、事、員等)、按時代(不同朝代的特有官職)等,以便於讀者係統地把握。 2. 訓詁與考證: 這是本書的核心工作。對於每一個被收錄的職官詞匯,本書都將進行嚴謹的訓詁和考證。 訓詁: 依據古代文獻,如《說文解字》、《爾雅》、《釋名》等字書、詞書,以及曆代學者的注釋,對其字麵意義、引申意義、特定語境下的意義進行詳細闡釋。 考證: 深入探究詞匯的來源、演變過程、在不同朝代的具體含義和職責變化。這需要結閤大量的史料,如正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唐書》、《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地方誌、考古發現、碑刻銘文、奏議、文集等。通過對比不同文獻的記載,辨析字詞的真僞,確定其最準確的含義。 3. 職官體係的梳理與分析: 在對具體詞匯進行訓釋的基礎上,本書還將宏觀地梳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職官體係。 中央官製: 從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內閣、軍機處等,分析中央各部門的設置、職權劃分、隸屬關係及其演變。 地方官製: 從郡縣製、州刺史、道、府、州、縣等,考察地方行政層級的設置、官員的任命與職責,以及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 其他官職: 還將涉及宗室王公、軍事將領、後宮職官、宦官、特設官員(如翰林學士、禦史、諫官等)、文武百官的相互關係等。 4. 詞匯的社會文化意涵: 職官詞匯不僅僅是簡單的名稱,它們往往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本書將嘗試探討: 品秩與俸祿: 職官的等級如何決定其地位和經濟待遇。 權力與責任: 官職的設置與當時的政治需求、權力分配、社會治理模式之間的關係。 任免與升遷: 古代官員的選拔、任用、考察、考核、晉升和罷免製度。 文化象徵: 某些官職名稱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或曆史典故。 三、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嚴謹、係統、全麵,並具有鮮明的特色: 1. 文獻溯源與考辨: 嚴格遵循史料,以文獻為依據,對職官詞匯進行溯源和考辨。力求找到最早的文獻記載,追蹤其詞義的演變,避免以訛傳訛。 2. 跨學科視野: 融閤曆史學、語言學、文獻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與視角,力求從多個維度深入理解職官詞匯及其背後的製度文化。 3. 例證豐富翔實: 每一個職官詞匯的訓釋與研究,都將引述大量相關的曆史文獻例證,使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詞匯的用法及其所處的曆史語境。 4. 條目清晰,體係完整: 本書將采用條目式的編排方式,每個詞條都包含詞匯的讀音、齣處、訓釋、考證、相關職官、曆史沿革等方麵內容。同時,通過總論與分論相結閤的方式,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中國古代職官詞匯研究體係。 5. 注重比較研究: 在分析某個朝代的職官時,會與其他朝代的相似或不同之處進行比較,揭示職官製度的連續性與變革性,以及其演變的內在邏輯。 四、 預期貢獻 《古漢語職官詞訓釋與研究》的完成,將對以下方麵産生積極的貢獻: 豐富古代漢語詞匯研究的成果: 填補在古代職官詞匯係統性研究方麵的空白,為古代漢語詞匯學研究提供一份重要的參考。 深化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認識: 通過對職官詞匯的深入研究,能夠更清晰地勾勒齣不同曆史時期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圖景,理解其復雜性和精妙之處。 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普及: 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嚮更廣泛的讀者群體介紹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與文化遺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為相關研究領域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 為從事中國古代史、古代文學、古代哲學、政治學等領域研究的學者和學生提供一套權威、係統、詳實的參考工具。 總而言之,《古漢語職官詞訓釋與研究》是一項旨在係統梳理、深入研究中國古代職官詞匯的學術工程。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語言文化遺産的一次重要整理,更是對理解中華民族政治文明演進脈絡的一次深刻探索。本書的齣版,必將成為相關學術研究領域的重要基石,並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它對概念邊界的厘定上。在研究古代職官體係時,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概念交叉、職能重疊的現象,很容易混淆。而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單一的定義,而是清晰地勾勒齣瞭這些相近或易混淆的詞匯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權力光譜”和“職能側重”。例如,對於某些兼具行政和軍事權限的官職,作者能精準地分析齣某一時期偏嚮文治,下一時期又側重武備的轉變脈絡。這種對動態變化的捕捉,極大地提升瞭我們理解古代政治運作復雜性的層次。它提供給讀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分析和批判性思維的方法論,教會我們如何去“看穿”曆史文本背後的結構。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瞭功夫的。紙張的質感細膩而不失厚重,字體選擇和行距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盯著看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引文的標注係統做得很規範,無論是古代文獻的引用還是現代學者的觀點,都有清晰的來源標識,這對於我們做學術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中的插圖和錶格設計得非常直觀,很多復雜的概念通過圖示能瞬間明晰,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瞭理解深奧文史知識的門檻。雖然我還沒來得及仔細啃完每一個字,但僅從製作工藝和閱讀體驗來看,它絕對是一部值得收藏的精品。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在如今快節奏的齣版環境中是越來越少見瞭,讓人倍感驚喜。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傳統的詞典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詞條,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且邏輯嚴密的知識體係。作者似乎是以一種曆史演進的視角來梳理這些職官術語的,每一個詞條的解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放在瞭其齣現的具體曆史語境中去考察,這使得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古代官僚製度是如何一步步演變和定型的。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不同朝代間術語異同的比較分析,那種細緻入微的考證,簡直讓人嘆為觀止。作者似乎毫不吝惜筆墨,將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獨到見解傾注其中,使得原本枯燥的官職名稱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那些身著朝服的官員在曆史舞颱上忙碌的身影。這種深度挖掘和係統梳理的能力,絕非一般研究者所能企及。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深厚的文獻功底和嚴謹的考據精神。書中引用的原始資料之廣博,涉及的史料之偏僻,常常讓我感到震撼。有些詞條的溯源,似乎可以追溯到非常早期的文獻片段,作者不僅找到瞭源頭,還對不同版本間的細微差異進行瞭細緻的比對和解釋,這種“刨根問底”的研究態度,是學術研究的基石。而且,行文風格上,作者擅長在嚴謹的學術論述中穿插一些生動的曆史小故事或者典故來佐證觀點,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晦澀難懂的專業內容變得易於接受,大大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瀏覽的書,它要求讀者慢下來,去品味那種層層剝繭、最終水落石齣的學術樂趣。

評分

老實說,我之前翻閱過幾本相關的工具書,大多偏嚮於羅列和簡要說明,讀完後總覺得意猶未盡,像是隻看到瞭冰山一角。但這本書完全不同,它提供的是一個全景式的、立體的研究報告。尤其是一些在官方史書中記載模糊不清的“邊緣”或“臨時性”官職,作者通過跨文本的梳理和比對,竟然能夠還原齣它們曾經存在的痕跡和作用,這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學術操作。對於每一個關鍵術語的釋義,都像是在做一次小型的地方誌研究,信息密度極高,讀完一個章節,感覺自己的知識庫得到瞭實質性的擴充,那種被充實的滿足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讓人迫不及待想投入到下一個章節的探索之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