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段祺瑞/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我所知道的段祺瑞/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段祺瑞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史资料
  • 百年中国记忆
  • 政治人物
  • 军事
  • 北洋政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69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4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所知道的段祺瑞/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讲述的是洪宪夏辟闹剧结束后,段祺瑞以皖系军阀首脑的身份登上民国政府的权力中心。
  《我所知道的段祺瑞/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收录了近20篇亲历性文字,重点回忆了段祺瑞参与府院斗争、讨伐张勋夏辟、发动武力征伐的政治活动;及其在直皖战败后,利用军阀矛盾再次取得临时执政地位,最终被驱遂下台的经过。通过对其军事行动及生话细节的记录,再现了民国时代“北洋之虎”的复杂形象。

目录

段祺瑞生平略述赵兰
洪宪复辟与段祺瑞遇刺李炳之
黎、段矛盾与府院冲突曾毓隽
府院之争中的阎锡山与段祺瑞周玳
我随段祺瑞离京到马厂的见闻贾润泉
复辟之役马厂誓师亲历记陈文运
西原借款内幕叶恭绰
直皖战争前后王毓超
直奉战争前张作霖联合段祺瑞的内幕于立言
直奉战争前后的段祺瑞邓汉祥
段祺瑞临时执政二三事曾毓隽
三一八惨案亲历记楚溪春
三一八惨案纪实李世军
九一八后陈炯明勾结段祺瑞联日倒蒋的秘密丘健军
我的伯父段祺瑞段宏纲
段祺瑞家世琐记段宏纲
追忆先父段祺瑞段式巽
段祺瑞公馆见闻王楚卿
段祺瑞遗嘱

精彩书摘

  《我所知道的段祺瑞/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我听曹树桐讲罢,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段公案。罗凤阁的情况,我早就清楚,但却丝毫没想到有这番经过。
  罗凤阁是滦州人,父亲是北洋的军医。早年在袁世凯任直隶总督的时候,袁世凯的母亲有病,60多岁的人了,忽然腹泻不止,年纪大的人,既不能泻,又不能补,已到了群医束手的地步。袁世凯忽然想起了罗军医,派人找来给老太太治病。罗某来后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便满口应承,说:“太夫人这个病不算什么,包在我的身上。”说罢,便开了个药方子,一服药,若干味加起来有半斤多重。旁边的人看了个个吐舌头,袁世凯居然相信他,把药抓来,让老太太吃下去,竟把病治好了。原来他先用药一泄,接着又用补药,光吃泻药老年人当然经不住,可是补药用得快,不致伤了元气,所以手到病除。这一来罗某的医名就响遍了北洋,袁世凯便委他做北洋的总军医。一般人因他用药分量过重,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半斤”。罗某和段祺瑞的私交极厚,我和他有一面之雅,就是在段祺瑞那里遇见的。那是光绪戊申年(1908年)的事,我奉陆军部的命令,到保定协和学堂去考试学生。段祺瑞是学堂的总办,因我是奉部令去的,却又是他的学生,他便请我吃了一餐便饭,在座作陪的便只有罗某一个人。那年,他岁数已经不小了,却仍喜欢诙谐,一口滦州土话,就好像滦州皮影里面的丑角一样。
  段祺瑞的原配姓吴,徐州府人,就是吴光新的姐姐,段宏业的母亲。段宏业的年纪比吴光新小得有限。吴光新是自幼跟着姐姐姐夫长大的。在段祺瑞跟着袁世凯到山东去的时候,吴夫人死了。后来经袁世凯做媒,续娶了张夫人。有人说,张夫人是袁世凯家的丫头,其实不是。据我所知,张夫人的父亲曾在陕西做道尹,与袁世凯家中有世谊;父亲死后,袁世凯便把她母女二人接到了袁家。张夫人的父亲还有个下堂的妾,腹内有孕,以后就流落在陕西,不知去向了。
  在段祺瑞做国务总理时,张夫人的母亲因为无子,很想念这个遗腹子,由段托陕西督军陈树藩设法从陕西把他找回,归了宗。老太太很高兴,还给他娶了媳妇。结婚时,我曾往贺,看见段祺瑞这位舅爷,非常粗蠢。穿着结婚的袍褂,连走路都不知道先迈哪一只脚了。旁边有人仔细在指教着,他才能行礼如仪,完成花烛。而张夫人嫁到段家后,只生了几个女儿,没有儿子。段祺瑞为此也很苦恼,曾向罗某谈起,并极力夸奖罗凤阁聪明,将来一定大有出息。罗某说:
  “我的儿子就是你的儿子,咱们哥儿俩不分。”于是罗凤阁就拜在张夫人名下,作为义子。罗凤阁的确乖觉,对段祺瑞夫妻,“娘”呀“爹”的,叫得极为亲热,很得他们夫妻的欢心。一向穿堂入户,和自家人一样。记得我有一次在段祺瑞家中闲坐,在这种情况下,连段宏业都要回避,而罗凤阁却可以在旁边走来走去,毫无顾忌,可见段祺瑞对他如何钟爱了。至于罗凤阁竟能被别人收买,对段行刺,实在是我万料不到的事。而罗凤阁良心发现,对段祺瑞涕泣悔过,细想起来,却在情理之中,因为段祺瑞对他的确太宠爱了,难怪他不忍下手。当时正值段祺瑞反对帝制,企图刺杀段祺瑞的人,可能就是袁世凯。不过究竟如何,曹树桐既没有说明,我也不便揣测了。
  民国8年(1919年)段祺瑞到武汉去,乘坐的是楚育兵舰,而罗凤阁和段的若干随员,却分坐在楚材舰上。在行近汉口刘家庙附近时,适值招商局的客轮江宽号开来,这时楚育舰速度快,已经开过去了,而楚材舰却与江宽轮撞上,楚材舰的船头碰着江宽号的船腰,两只船都几乎沉没。罗凤阁在船上,一看情势危急,和一个姓杨的团长坐上了救生船,拔出佩刀,要把救生船的缆索砍断,不料匆忙之中只砍了一边的缆索,救生船就直吊起来,罗、杨二人都被水淹死了。
  我也听人说过,段祺瑞对罗凤阁死于非命,极为惋惜,很难过了两天。
  (李宜琛整理)
  ……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民国风云:北洋时期的政治角力与社会变迁》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涉及《我所知道的段祺瑞/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一书的任何内容。 民国风云:北洋时期的政治角力与社会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史料剖析,深入探究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动荡、蜕变与挣扎的黄金时代——北洋时期(约1912年至1928年)。这是一个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过渡,是旧秩序崩塌与新力量萌芽的交汇点。本书并非简单的政治年谱,而是试图揭示在权力真空、军阀割据、列强干预和知识分子觉醒等多重张力下,中国社会肌体所经历的深刻内部重塑。 第一部分:共和的脆弱开端与权力重塑 本书首先聚焦于中华民国建立初期,袁世凯以强人姿态主导的政治格局。不同于聚焦于特定人物的传记叙事,本书着重分析了“共和”这一概念在当时语境下的复杂内涵。 一、临时约法与权力制衡的早期尝试: 详细考察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过程及其内在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局限。分析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元老在面对军事强权时的策略选择与最终妥协。重点分析了“宋教仁遇刺案”对国会政治命运的决定性打击,揭示了刺杀事件背后复杂的权力斗争网络,而非仅仅归咎于某位特定人物的野心。 二、袁世凯的强人政治与帝制复辟的深层动因: 本部分超越了对袁世凯个人“窃国”的道德评判,转而探究其政治逻辑。分析了北洋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派系演变(如“保定系”与“天津系”的微妙关系),以及袁世凯在国家统一、外债偿还和地方军阀管理上面临的巨大压力。帝制复辟并非孤立的政治冒险,而是袁氏试图以传统权威模式来稳定一个失序国家的结构性尝试。本书详尽梳理了复辟背后的舆论造势、士绅阶层的态度变化以及南方革命党人的反抗路径。 第二部分:黎明前的黑暗:府院之争与地方的崛起 袁世凯逝世后,国家权力中心的分裂成为北洋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本书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央权威衰弱与地方势力野蛮生长的交替阶段。 一、府院之争的宪政表象与权力实质: 详细解读了以黎元洪、冯国璋等为代表的历任“大总统”与总理之间的持续冲突。这些冲突的表象是宪法解释权和内阁组建权的争夺,其核心却是对国家财政和军队指挥权的控制权。本书通过分析历届内阁的更迭速度和议会政治的低效运作,展现了民国初期议会民主的“水土不服”。 二、地方实力的崛起与“联省自治”的思潮: 深入探讨了直系、奉系、皖系等主要军事集团的形成、扩张及其意识形态的差异。特别关注了西南各省(如云南、贵州、四川)在中央真空状态下推行的“联省自治”运动。此运动既是对中央集权的抵触,也是地方精英阶层试图构建新型政治共同体的实验,本书追溯了这一思潮对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大业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思想的激荡与社会肌体的重构 北洋时期不仅是政治的黑暗期,也是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的“黄金十年”之一。本书将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相结合,展现社会各阶层的反应。 一、新文化运动与知识分子的分裂: 分析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如何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被引入大学讲堂和知识界。重点剖析了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激进思潮与以“研究系”为代表的温和改良主义之间的路线争论。知识分子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在全盘西化、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摇摆不定,展现了“五四”前后中国知识谱系的剧烈重构。 二、城市化进程与新兴社会力量的登场: 考察了天津、上海、武汉等通商口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分析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何催生了新的资产阶级群体,以及他们与北洋政府、军阀之间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此外,本书也关注了早期工人运动的萌芽,城市平民阶层的政治意识觉醒,以及教育改革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 第四部分:外交的窘境与国家主权的博弈 在内政动荡不安的同时,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始终受到列强的制约,国际环境成为影响国内政治走向的关键变量。 一、巴黎和会的外交挫败与民族主义的喷发: 详细梳理了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与最终的失败。这次失败不仅是外交的失利,更是对辛亥革命所建立的“新国家”合法性的一次沉重打击,直接点燃了群众性的抗议浪潮,塑造了此后中国政治的底层情绪。 二、帝国主义的“以华制华”策略: 分析了英、美、日三国在华势力的此消彼长。重点考察了日本“二十一条”事件后,其对北洋政府各派系(尤其是皖系)的经济与军事渗透,以及美国试图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来平衡日本影响的努力。本书通过对比各国对不同军阀的扶植策略,揭示了北洋政府“外交独立性”的脆弱本质。 结论:从北洋到统一的过渡性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北洋时期的历史遗产。它不仅是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的代名词,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期”。正是这一时期的混乱、思想的碰撞和地方力量的自我发展,为后来国民革命的兴起和最终的“再统一”奠定了复杂而坚实的基础。北洋时期是中国从晚清传统向现代国家形态转型的关键性“熔炉”。 本书特点: 结构宏大: 涵盖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外交等多个维度,展现全景式的北洋图景。 论证细密: 侧重于制度变迁、权力逻辑和群体心态的分析,避免将历史简化为个人英雄主义或阴谋论。 史料扎实: 广泛参考了当事人的回忆录、政府档案、当时的报刊杂志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确保了叙述的厚重感。 视角新颖: 强调北洋时期地方自治、知识分子心态和社会经济变迁在构建现代中国中的重要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我所知道的段祺瑞》,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带有主观视角的表述,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故事性。与那些冰冷、客观的史书不同,我似乎能够通过这个书名,直接触碰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史实的堆砌,而是一位真正了解段祺瑞,甚至可能与他有过交集(即使是间接的)的作者,在回忆、梳理、分析他。 我很好奇,作者“知道”的段祺瑞,与教科书上、与大众印象中的段祺瑞有何不同?书中是否会展现他性格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他的趣味、他的弱点、他的犹豫,甚至是他不为人知的坚持?副标题《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则为这本书注入了更深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使命感。我期待它能够像一部微缩的史诗,通过段祺瑞这个人物,串联起中国近代百年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我想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细腻地勾勒出段祺瑞的个人轨迹,以及他与那个时代的互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我所知道的段祺瑞”,听起来就像是一位亲历者或者对段祺瑞有着深入了解的史学大家,娓娓道来,分享自己认知中的这位历史人物。这让我对内容的期待一下子就高了起来。我总觉得,史书上的段祺瑞,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个在权力斗争中起起伏伏的政治家形象。而“我所知道的”,这种表述方式,仿佛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让我能够窥探到他作为一个人,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会有怎样的思想、情感,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这本书的副标题,“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更是点明了它的史料价值和时代意义。能被收入“百部经典文库”,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而“百年中国记忆”的提法,则暗示了它不仅仅是关于段祺瑞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风云变幻的中国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段祺瑞这一视角,串联起那段复杂的历史,展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选择与命运。我想,这本书或许能提供给我一个不同于传统叙事的新颖视角,去理解我们国家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翻开书页,字里行间都仿佛带着那个时代的风声雨声。书名虽然直指段祺瑞,但我更在意的是它如何去描绘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段祺瑞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初年,乃至北洋政府的动荡,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思想文化上也是百家争鸣,西学东渐,新旧思想激烈碰撞。 我迫切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段祺瑞这个人物放置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的。他是否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棋子,还是在其中扮演了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角色?书中会不会有很多关于他决策过程的细节,那些不为人知的考量和挣扎?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在那个时代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的行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具体影响。不仅仅是他的政治生涯,更希望能够看到他作为一个“人”在那个复杂时代中的一些真实写照,他的思想转变,他的处世之道,甚至是他的个人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所知道的段祺瑞》让我联想到不少关于那个时代的史料和传记。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北洋时期,军阀混战,政治斗争此起彼伏,而段祺瑞作为其中的重要人物,其一生无疑充满了戏剧性。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叙事风格来呈现他?是严谨的史学分析,还是带有个人情感的传记式描绘?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声称的“我所知道的”究竟是基于怎样的史料和研究。是第一手的文献资料,还是二手研究的梳理?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亦或是对一些争议事件提出新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以往不曾接触过的关于段祺瑞的视角,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这本书的副标题“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更是增添了它的分量,这让我相信它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所知道的段祺瑞》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更是一种充满个人色彩的视角。“我所知道的”,这四个字仿佛是一个信号,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并非是枯燥的官方记载,而可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见解、深入的洞察,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段祺瑞,一个在历史洪流中有着复杂思想和情感的个体。 副标题“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则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许。这说明它并非是市面上普通的历史读物,而是经过严谨筛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独特窗口,通过段祺瑞的经历,去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包括政治、军事、外交,乃至思想文化的发展。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处理历史的真实性与个人解读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赋予人物和事件以更深层次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