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说宋词:漫话苏辛两词家

顾随说宋词:漫话苏辛两词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随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苏轼
  • 辛弃疾
  • 顾随
  • 文学
  • 诗词鉴赏
  • 文化
  • 古典文学
  • 宋代文学
  • 词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75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352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三十六首宋词,三十六篇词说,三十六幅国画

宋词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当家”词作,一代国学大师精辟妙言,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挂画《江山如此多娇》作者之一、国画大师傅抱石国画彩插

词文相映,文画相融,合力呈现宋词论说写意之作

管窥苏、辛二家之词的洒脱情致,徜徉国学大师的棒喝启迪,感受现代大家名画的悠远意境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已故国学大师顾随先生对苏轼、辛弃疾两家词作进行的见解独到的解说,以及与其学生,国学大师周汝昌关于宋词个别篇目讨论的论述。文章字字珠玑,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

本书除收录顾随先生的精妙词说外,还配以原词原作,以词入文,意境连贯;每篇文章之后,都精选中国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画作点缀,由文入画,以山水人物之壮美洒脱,诠释苏辛词家的豪迈悠远。


作者简介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陀庵。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生执教并从事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先后于山东青州中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以及燕京、北平、辅仁、北京师范等学校任教。

顾随著述颇丰,有《东坡词说》《稼轩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驼庵诗话》等多种学术著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有《顾随全集》行世。


内页插图

目录


顾随说宋词:漫话苏辛两词家 引子:词海拾贝,风华绝代 宋词,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它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人间百态,抒发家国情怀;以豪放激昂的旋律,唱响时代悲歌,激荡千古风云。在这片广阔而深邃的词海中,苏轼与辛弃疾无疑是最耀眼的巨星。他们的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倾泻,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呐喊。 本书《顾随说宋词:漫话苏辛两词家》,正是由当代著名学者顾随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独到的见解和生动幽默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苏轼与辛弃疾的词之世界。这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充满趣味与启迪的文学漫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顾随先生以其“漫话”的方式,卸下了严谨的学术外衣,将复杂的词学理论化繁为简,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两位词坛巨匠的艺术成就,以及他们词作背后的人生故事与时代印记。 第一章:苏轼——旷世奇才,词坛巨匠 一、人生跌宕,词意纵横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仕途却屡遭贬谪,几度被流放。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困境,苏轼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生活的磨难转化为艺术的灵感。 他的词,正如其人,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又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高;既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又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哲思。顾随先生在书中,细致地梳理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并将其与他的词作一一对应,展现了词人如何在困顿中淬炼出更深的意境,如何在逆境中升华出更广阔的胸襟。 二、风格演变,自成一家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他之前,宋词多以婉约为主,描绘闺情别绪,表达儿女情长。苏轼却打破了这一传统,他以诗为词,将诗的题材、手法、意境引入词中,开辟了词的新天地。他的词,题材广泛,包罗万象,从写景抒情到咏史怀古,从议论说理到寄慨人生,无不涉猎。 顾随先生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苏轼词风的形成与演变。从早期的“明月几时有”,到中期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再到晚期的“我欲乘风归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苏轼词风的转变。他如何从模仿前人,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如何将自己的真性情融入词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苏体”词。顾随先生的讲解,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拨开迷雾,领略苏轼词作的独特魅力。 三、意象选择,别具匠心 苏轼的词,在意象的选择上,也极具匠心。他善于从自然景物中捕捉灵感,并将它们赋予深刻的哲理内涵。例如,“明月”在他笔下,不再仅仅是圆缺的自然现象,而是寄托思念、表达人生感慨的载体。“江水”在他笔下,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以及世事的无常。 顾随先生在书中,通过对苏轼经典词作的深入解读,揭示了词人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意象,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他分析了苏轼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如何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这种对意象的解读,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作本身,更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第二章:辛弃疾——豪放词宗,忧国词魂 一、壮志未酬,词墨悲壮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的一生。他出身于抗金世家,从小就怀有收复失地的远大抱负,曾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屡立战功。然而,在南宋偏安一隅的政治环境下,他的报国壮志始终难以实现,多次被奸臣陷害,遭受排挤,一生仕途坎坷。 他的词,正如其人,充满了金戈铁马的雄风,也饱含着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宋词的豪放派达到了巅峰。他的词,字字珠玑,句句铿锵,仿佛战场上的号角,又如民族的悲歌。顾随先生在书中,深入剖析了辛弃疾词作中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让我们感受到这位词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无限悲壮。 二、词风创新,气势磅礴 辛弃疾的词,在继承苏轼豪放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将情感表达推向极致。他常常将军事知识、典故、俗语融于词中,使词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现实意义。他的词,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战场描绘,又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自嘲与无奈;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之乐,又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坚韧信念。 顾随先生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他分析了辛弃疾如何运用比兴、象征、夸张等手法,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场景;他解读了辛弃疾如何巧妙地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使词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顾随先生的讲解,让我们领略到辛弃疾词作的雄浑大气,感受到其字里行间磅礴的气势。 三、人生况味,词中流淌 辛弃疾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失意,但他的词却始终闪耀着乐观与坚韧的光芒。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家国的热爱。他的词,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顾随先生在书中,着重分析了辛弃疾词作中蕴含的人生况味。他解读了辛弃疾如何从个人的遭遇中提炼出对人生的普遍思考,如何将个人的苦乐融入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顾随先生的解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体会到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以及他那份历经沧桑却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章:双峰并峙,词坛绝唱 一、风格对比,异曲同工 苏轼与辛弃疾,无疑是中国词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的词风虽然各有特色,但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苏轼的词,更显豁达与超脱,以旷世的才情,将词的境界推向了哲理的高度;辛弃疾的词,更显激昂与悲壮,以饱满的激情,将词的艺术表现力推向了新的极限。 顾随先生在书中,并未将两人割裂开来,而是将他们并列而论,通过对比的方式,更加突显了各自的特点。他分析了两人在题材、意象、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揭示了他们“双峰并峙,高处不胜寒”的独特地位。这种对比式的解读,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苏轼与辛弃疾的艺术贡献,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宋词在他们手中绽放出的绚烂光彩。 二、人生哲学,词中悟道 阅读苏轼与辛弃疾的词,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文学作品,更是在体悟人生。他们的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苏轼的豁达与超脱,教会我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快乐;辛弃疾的坚韧与执着,激励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理想。 顾随先生在书中,正是以一种“悟道”的态度,来解读苏轼与辛弃其的词。他引导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词人的真情实感,体会词人的人生智慧。通过他的讲解,我们仿佛与这两位伟大的词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了人生的养分,获得了精神的启迪。 四、传承与影响,千古流传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开创的豪放词派,成为宋词发展的重要方向,激励了无数后来的词人。他们的艺术成就,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顾随先生在书中,也简要地提及了苏轼与辛弃疾词作的传承与影响,让我们看到这两位词坛巨匠如何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传奇。 结语:温故知新,回味无穷 《顾随说宋词:漫话苏辛两词家》,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顾随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苏辛词之画卷。他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仅领略了宋词的艺术魅力,更从中感悟了词人的人生智慧。 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古典文学的求知欲,更能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跟随顾随先生的脚步,走进苏辛的词海,拾起那些散落的明珠,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风华绝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还在于顾随先生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他笔下的苏轼,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巨匠,而是那个在仕途浮沉中,依旧保持着孩童般好奇心的“东坡居士”。先生会细致地描写苏轼生活中的点滴,比如他对美食的热爱,他对朋友的仗义,这些看似与词作无关的细节,却为我们理解苏轼的词提供了重要的情感背景。同样,对于辛弃疾,顾随先生也展现了他不同于“悲情英雄”的一面,比如他如何热爱家乡的田园风光,如何在失意中寻找精神的慰藉。先生对词作的分析,往往从一个细微的意象切入,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词作的深层意蕴。他的语言风格,既有古人的韵味,又不失现代人的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从中汲取深厚的文学滋养。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学熏陶,让我不知不觉间,对宋词,对苏轼,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

评分

从《顾随说宋词》中,我获得的不仅是对苏轼和辛弃疾作品的深度理解,更是一种对宋词精神的全新认知。顾随先生的“漫话”,让苏轼的旷达与辛弃疾的豪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宋词时代精神的两种重要体现。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两人词作的风格差异,却又巧妙地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宋词创作背景下进行对比和审视。先生的点评,常常能触及到词人创作的心路历程,例如他分析苏轼如何从早期的“大江东去”的豪迈,过渡到后期“人生如梦”的豁达,以及辛弃疾在屡遭挫折后,如何将满腔悲愤转化为更深沉的人生体悟。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宋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生命力,以及词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情感坚守。顾随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宋词的宝库,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璀璨的文学星辰,感受它们穿越千年依旧不灭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个性和温度的“漫话”。顾随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仿佛是在和读者进行一场轻松愉快的对话。他对苏轼和辛弃疾的评价,不是板着面孔讲道理,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时候甚至带着一丝幽默和调侃,让原本严肃的文学批评变得妙趣横生。读到那些关于词人生活逸事的描写,以及先生对词作的个人化解读,我常常会心一笑,感觉自己也跟着一起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宋朝,与词人们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先生对于词句的揣摩,常常会跳出常规的解读思路,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宋词的更多思考。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为什么”,让你主动去探索词作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顾随说宋词》,我最深的感受便是那份扑面而来的“闲适”与“雅致”。顾随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温暖的午后,端着一杯清茶,娓娓道来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他谈苏轼,仿佛看到了那个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人,其笔下的苏轼,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饱经风霜却依旧豁达乐观的生命个体。先生对于苏轼词作的解读,不是简单地分析遣词造句,而是深入词人的内心世界,体味词中之情,感同身受。他能从一首词中挖掘出词人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将词作置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洪流中,让我们看到词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豁达。尤其是对苏轼那些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词句,顾随先生的点评更是点睛之笔,如醍醐灌顶,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漫话”的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宋词研究,变得生动有趣,如同走入词人的精神世界,与其一同感受江海的壮阔,山川的秀丽,以及岁月流转中的悲欢离合。

评分

读《顾随说宋词》,我发现自己对辛弃疾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以往,辛弃疾在我脑海中只是一个“少年壮志不酬”的悲情英雄,其词作充满了“壮怀激烈”的呐喊。然而,顾随先生却为我揭示了辛弃疾更为丰富和细腻的一面。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报国无门的失意之时,辛弃疾依然保有那份赤子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先生对辛弃疾词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其抗金的壮志,更深入挖掘了词人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比如他对故乡的眷恋,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以及对身边人事物的细腻观察。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在顾随先生的笔下,都蕴含着词人深沉的情感和不屈的灵魂。他能够从辛弃疾那些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中,读出那份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孤独与无奈,也能从他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句中,感受到词人对生命的顽强坚守。这种解读,让辛弃疾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不再是单一的英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真实个体,让我们更加心疼,也更加敬佩。

评分

非常棒,正品,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正版书,非常好。

评分

不错,质量可以,性价比高。

评分

不错,好好的学习

评分

对于古代的词,这些事是要多看,他们二者的

评分

著名的圣旨大家骨髓学生说圣池。满法书新练家吃比较舒服,适合星期一的持很好看的。

评分

非常棒,正品,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非常棒,正品,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好书!很好!喜欢,精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