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蕴含着缤纷的美感,令人吟哦之中击节赞叹,深度感受穿越千年的汉语韵律和诗情画意;它蕴含着深沉的历史,让人读过之后掩卷沉思,仔细回味藏于诗中的另类历史和沧海桑田。
唐诗,是美的象征;唐诗,也是历史的载体。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诗词达人、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三季总冠军江湖夜雨,将带我们走进那瑰丽而又充满历史细节的唐诗世界,品味唐诗之美,同时,了解唐诗背后的故事。
江湖夜雨: 原名石继航,山东临清人,文史底蕴深厚,尤其钟情诗词。对唐诗的了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已出版《印象盛唐:唐才子评传》等二十余部作品。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李世民的《帝京篇》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一)
这是《全唐诗》的开卷第一首,又是大唐明主李世民所作。所以本书先录下此诗,大家一起看看。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请记住大名鼎鼎的《全唐诗》的第一首就是这篇。
这首诗读来确实平平无奇,无非是说山河壮观,都城的宫殿雄伟华丽,在唐诗中算不得一流水准。还没有李世民的其他诗作更好些,比如“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除夜》)之类。虽然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曰:“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瞻精华,最是杰作。”但十有八九是冲着李世民的名头和诗中的威仪而来的。
《红楼梦》中香菱初学写诗,堆砌一大篇辞藻,宝钗先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妹妹后来也跟着批评了一番。个人浅见,李世民的这首诗和香菱初写诗时的水平差不多,堆砌较多,在气象恢宏、法度严谨方面可以得个七八十分,如果是文章还算罢了,但作为诗来说,实在难称得上是绝妙之作。“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写有一首《帝京篇》,应该说比本篇就略胜一筹。
不过,说起李世民,他的文才武功都是相当出色的。当然,相比于在万马军中冲阵扬威的武功来,李世民的诗和书法是要逊色一些。不过和一般的帝王或是二三流的寻常文人相比,个人觉得李世民还是要远在他们之上的。
李世民有不少诗句是相当有声有色的,如“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这样的句子就相当有诗意。个人认为,李世民的诗以这两首为最佳:
初秋夜坐
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
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
赋得早雁出云鸣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
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
不过这两首诗的意境有点过于凄清,我们从诗中也可以知道,貌似磐石般坚强伟岸、风雷般奔腾无拘的李世民,也有黯然销魂的时候。看来七情六欲在所难免,就算身为英雄,贵为帝王,也有无奈无助的时候。
据说帝王和常人不同,寒酸文人们写点愁啦哭啦的话并不算什么,但是帝王最不宜做此类凄清悱恻之语,像隋炀帝有一首诗(《野望》)曰:“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诗境要说也相当不错,但他却身死国灭,曹操刚说了个“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就有了赤壁之败,后主李煜这类人的诗词做得好但命运更是倒霉透顶。所以当时的大臣虞世南就曾劝过李世民,不让他写南朝宫体诗一类,并称之为“亡国之音”。
唐太宗是著名的从谏如流,他的诗后来绝大多数都是蓬勃向上的,像《正日临朝》这首,就充满霞色鲜媚、晨光初露的新春景象:
正日临朝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这首诗气势不凡,虽然“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这样的句子尚不及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但这首诗由一代明君唐太宗亲口吟出,读来则别有一番滋味。诗中铺陈细致,写百蛮朝圣,万国来朝,车轨书文混同,冠盖服章纷纶。这大唐盛世的景象,就像正日(春节)时早晨初升的太阳。这并非是太宗个人的感受,也是大唐臣民们共同的感受,但凡开国盛世,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情怀。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这是唐太宗佚诗中残存的两句,但其中流露出的飒飒风姿,就足以让人神往不已。读太宗诗,可以鼓舞我们建功立业、发愤图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太宗集》中的不少诗颇具“励志”功效。
要说这大唐的盛世,确实有一大半是李世民奠定下来的,而如果没有大唐的盛世,唐诗的盛景虽然未必就完全不可能出现,但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全唐诗》的编纂者才把这一篇最有盛世帝王气象的诗放在开卷之首,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放在第一篇,也算是实至名归吧!
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贤后的春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皇后《春游曲》
唐代皇帝的诗看了,那皇后娘娘的诗也看看吧。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母仪天下、名垂千古的长孙皇后。不过如果大家将这首诗拿给未曾读过的人看,先不告诉这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所作,让他们试猜一下,他们恐怕多半会猜是宫女嫔妃所作,而且还多半是有点狐媚妖淫的不正经之辈,像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唱“艳阳天”的兰贵人那一
流的。
然而,这真的是长孙皇后所作。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长孙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是结发夫妻,据说十三岁时,长孙氏就嫁给了当时才十五岁的李世民。她虽然只活了三十六岁,但是却和李世民共同生活了二十三年,生育了六个子女(也有说是七个的),包括后来的唐高宗李治。
对于长孙皇后,史书中赞不绝口,她通晓史书典籍,李世民经常和她一起讨论政事。李世民好几次被魏征这个倔驴惹得火冒三丈,几乎要杀他,都是长孙皇后进谏,才使得李世民转怒为喜。
虽说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长孙皇后的仁德也是有口皆碑的。长孙皇后不骄不妒,有隋朝独孤皇后的美德,却不像独孤皇后那样好妒。长孙皇后一生节俭,并以此约束太子和宫人,临死时说:“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妾生无益於时,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是妾不见忘也。”(《新唐书·后妃传上·太宗皇后长孙氏》)
她生前还多次请求其兄长孙无忌放权辞官,临终的嘱咐也是这样说,而且要求不要厚葬,以免浪费钱财。长孙皇后真是个既贤明又通达的女子,可惜长孙无忌并没听他妹妹的话,根本不想“退步抽身早”,结果让武后给做掉了,没得善终。
长孙皇后由于一生贤德,加上她的老公唐太宗这一代明君的光芒,后世的皇后妃子们无不将她作为榜样来学习。不过也有些副作用,像武则天之所以能成功登上女皇宝座,个人觉得有长孙皇后参政议政的效应的影响——由于长孙皇后参与政事,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那武后参政之初朝野上下也不会太反感和反对了。
不过,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和一般少妇没有什么不同的长孙皇后。这和后世儒生们笔下塑造的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标准皇后形象大大不同。从“上苑桃花”这一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当作于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也即长孙皇后二十五岁以后,并非是早年时的旧作。不过诗中还是真情流露,大大方方地吐露一个女子的芳心柔情。在传统印象中,作为贤后榜样的长孙皇后,应该是正襟危坐,手拿《女则》,无情无欲,没有半点“人味”才对。而这首诗中的长孙皇后,居然像个活泼娇媚的少妇一般,而且还挺“开放”,什么“兰闺艳妾动春情”之类的话,既直白又大胆,不免让旧时的一干老儒看得不时摇头,尴尬万分。
这和后来人们印象中端庄恭谨的皇后形象全然不合拍,哪里像长孙皇后的诗?明朝著名文学家钟惺的《名媛诗归》卷九中就这样说:“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盛德。诗中连用井上、檐边、花中、树上、林下,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著。”我们看钟惺虽然也夸这首诗写得不错,但也觉得长孙皇后作为“开国圣母”有失“庄重”,“恐伤盛德”。
然而,这正反映出大唐的气象。大唐就是这样,正像唐代美女们袒露酥胸一样,唐代人的真情是不受束缚的,真情流露的诗作谁也不会讥笑,在那个时代并不可耻。所以长孙皇后敢这样写,也敢于将此诗公之于众,让它流传千古。也让我们知道当年的长孙皇后,不但可敬,而且可爱可亲。
中国的历史上,经常喜欢将人,尤其是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圣人”木偶化、泥塑化,将他们抽离真实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来,放在香烟缭绕的殿堂里供奉。然而,幸好有这样一首诗,能将我们带回贞观年间,充分了解到长孙皇后真实而又可爱可亲的另一面。
这本书,真的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盛唐的时光隧道。我一直对唐朝的历史和文化情有独钟,而《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并且是以一种我非常喜欢的方式。作者的解读,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注解,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他会仔细考究诗歌的字词,挖掘其深层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他能将这些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个人经历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解读岑参的边塞诗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壮阔画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诗人身处边疆,面对战乱与孤寂,心中却依然怀揣着家国情怀的复杂情感。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边塞诗背后更深层的人性光辉。此外,作者在分析一些咏物诗时,也能从中提炼出人生的哲理,让我觉得,原来古人的智慧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文字优美,逻辑清晰,读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在长安的月光下,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评分刚刚读完这本《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掩卷沉思,仿佛仍能听到盛唐的风雅低语,看到那轮皎洁的月光洒满宫阙与塞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诗歌赏析,不如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情感的笔触,将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剥离了冰冷的书本外壳,还原了它们最初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读李白的《静夜思》时,不仅仅停留在“床前明月光”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李白身处异乡,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那种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仿佛在他笔下重新鲜活起来,让我在深夜也忍不住潸然泪下。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作者的阐释下,不仅仅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壮志豪情,更是对人生抱负、对时代发展的一种深刻洞察。作者将历史背景、诗人境遇、诗歌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来既有知识的启迪,又有情感的共鸣。这种“精读精析”并非枯燥的学术考证,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学鉴赏,让我对唐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仿佛也成为了那个盛世中的一员,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壮志与无奈。
评分对于我这样对古诗词一直有些敬畏又觉得难以亲近的读者来说,《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析》无疑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独特,他仿佛是一位极具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们一点点揭开唐诗的面纱,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呈现在眼前。他会先铺垫好诗歌出现的历史背景,勾勒出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甚至是他们的心境,然后才缓缓道来诗歌的内涵。我特别喜欢他在解读白居易诗歌时,那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他没有将白居易简单地定格为一个“埋头苦干”的官员,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有温度”的文人的另一面,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通过诗歌的力量被放大,让人深思。而对于那些意境优美的诗歌,作者则能捕捉到其中最细腻的情感,用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媚,或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这种“讲故事”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唐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生写照。
评分我之前总觉得唐诗离我太遥远,充满了晦涩的文字和难以理解的典故,直到我翻开了《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唐诗的看法,让我觉得原来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非常有代入感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诗歌,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他不仅仅是在解读诗歌本身,更是在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那些诗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点滴,他们的爱恨情仇。我特别喜欢他分析王维的诗歌时,那种将禅意与山水融合的细腻笔触。他没有把王维简单地看作是一个隐士,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身处官场,却心怀山林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如何在诗歌中寻求内心的宁静。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原来古人的智慧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他们的情感也是可以与我们产生共鸣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唐诗的多元化,也让我认识到,原来每一首诗歌,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颗跳动着的心灵。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里面透出的光芒,温暖而又耀眼。我一直觉得唐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考试或是应景时才去接触,缺乏真正深入的理解。这本《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则彻底改变了我对唐诗的看法。作者并非生硬地罗列诗歌,而是用一种非常“活”的方式,让每一首诗都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举个例子,读杜甫的《春望》,我以前只是觉得表达了战乱的悲伤,但作者通过对当时战事的详细介绍,以及杜甫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那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绝望与无奈,以及在满目疮痍中,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那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个人,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让我的思绪也随着诗歌的情感跌宕起伏。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晦涩难懂,反而是一种享受。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历史长河中,与那些伟大的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评分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评分正品,价格实惠,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评分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