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

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湖夜雨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全唐诗
  • 诗歌
  • 文学
  • 经典
  • 解读
  • 赏析
  • 文化
  • 古诗词
  • 长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87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4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蕴含着缤纷的美感,令人吟哦之中击节赞叹,深度感受穿越千年的汉语韵律和诗情画意;它蕴含着深沉的历史,让人读过之后掩卷沉思,仔细回味藏于诗中的另类历史和沧海桑田。

唐诗,是美的象征;唐诗,也是历史的载体。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诗词达人、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三季总冠军江湖夜雨,将带我们走进那瑰丽而又充满历史细节的唐诗世界,品味唐诗之美,同时,了解唐诗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江湖夜雨: 原名石继航,山东临清人,文史底蕴深厚,尤其钟情诗词。对唐诗的了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已出版《印象盛唐:唐才子评传》等二十余部作品。


精彩书摘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李世民的《帝京篇》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一)

这是《全唐诗》的开卷第一首,又是大唐明主李世民所作。所以本书先录下此诗,大家一起看看。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请记住大名鼎鼎的《全唐诗》的第一首就是这篇。

这首诗读来确实平平无奇,无非是说山河壮观,都城的宫殿雄伟华丽,在唐诗中算不得一流水准。还没有李世民的其他诗作更好些,比如“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除夜》)之类。虽然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曰:“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瞻精华,最是杰作。”但十有八九是冲着李世民的名头和诗中的威仪而来的。

《红楼梦》中香菱初学写诗,堆砌一大篇辞藻,宝钗先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妹妹后来也跟着批评了一番。个人浅见,李世民的这首诗和香菱初写诗时的水平差不多,堆砌较多,在气象恢宏、法度严谨方面可以得个七八十分,如果是文章还算罢了,但作为诗来说,实在难称得上是绝妙之作。“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写有一首《帝京篇》,应该说比本篇就略胜一筹。

不过,说起李世民,他的文才武功都是相当出色的。当然,相比于在万马军中冲阵扬威的武功来,李世民的诗和书法是要逊色一些。不过和一般的帝王或是二三流的寻常文人相比,个人觉得李世民还是要远在他们之上的。

李世民有不少诗句是相当有声有色的,如“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这样的句子就相当有诗意。个人认为,李世民的诗以这两首为最佳:

初秋夜坐

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

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

赋得早雁出云鸣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

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

不过这两首诗的意境有点过于凄清,我们从诗中也可以知道,貌似磐石般坚强伟岸、风雷般奔腾无拘的李世民,也有黯然销魂的时候。看来七情六欲在所难免,就算身为英雄,贵为帝王,也有无奈无助的时候。

据说帝王和常人不同,寒酸文人们写点愁啦哭啦的话并不算什么,但是帝王最不宜做此类凄清悱恻之语,像隋炀帝有一首诗(《野望》)曰:“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诗境要说也相当不错,但他却身死国灭,曹操刚说了个“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就有了赤壁之败,后主李煜这类人的诗词做得好但命运更是倒霉透顶。所以当时的大臣虞世南就曾劝过李世民,不让他写南朝宫体诗一类,并称之为“亡国之音”。

唐太宗是著名的从谏如流,他的诗后来绝大多数都是蓬勃向上的,像《正日临朝》这首,就充满霞色鲜媚、晨光初露的新春景象:

正日临朝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这首诗气势不凡,虽然“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这样的句子尚不及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但这首诗由一代明君唐太宗亲口吟出,读来则别有一番滋味。诗中铺陈细致,写百蛮朝圣,万国来朝,车轨书文混同,冠盖服章纷纶。这大唐盛世的景象,就像正日(春节)时早晨初升的太阳。这并非是太宗个人的感受,也是大唐臣民们共同的感受,但凡开国盛世,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情怀。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这是唐太宗佚诗中残存的两句,但其中流露出的飒飒风姿,就足以让人神往不已。读太宗诗,可以鼓舞我们建功立业、发愤图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太宗集》中的不少诗颇具“励志”功效。

要说这大唐的盛世,确实有一大半是李世民奠定下来的,而如果没有大唐的盛世,唐诗的盛景虽然未必就完全不可能出现,但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全唐诗》的编纂者才把这一篇最有盛世帝王气象的诗放在开卷之首,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放在第一篇,也算是实至名归吧! 

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贤后的春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皇后《春游曲》

唐代皇帝的诗看了,那皇后娘娘的诗也看看吧。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母仪天下、名垂千古的长孙皇后。不过如果大家将这首诗拿给未曾读过的人看,先不告诉这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所作,让他们试猜一下,他们恐怕多半会猜是宫女嫔妃所作,而且还多半是有点狐媚妖淫的不正经之辈,像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唱“艳阳天”的兰贵人那一

流的。

然而,这真的是长孙皇后所作。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长孙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是结发夫妻,据说十三岁时,长孙氏就嫁给了当时才十五岁的李世民。她虽然只活了三十六岁,但是却和李世民共同生活了二十三年,生育了六个子女(也有说是七个的),包括后来的唐高宗李治。

对于长孙皇后,史书中赞不绝口,她通晓史书典籍,李世民经常和她一起讨论政事。李世民好几次被魏征这个倔驴惹得火冒三丈,几乎要杀他,都是长孙皇后进谏,才使得李世民转怒为喜。

虽说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长孙皇后的仁德也是有口皆碑的。长孙皇后不骄不妒,有隋朝独孤皇后的美德,却不像独孤皇后那样好妒。长孙皇后一生节俭,并以此约束太子和宫人,临死时说:“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妾生无益於时,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是妾不见忘也。”(《新唐书·后妃传上·太宗皇后长孙氏》)

她生前还多次请求其兄长孙无忌放权辞官,临终的嘱咐也是这样说,而且要求不要厚葬,以免浪费钱财。长孙皇后真是个既贤明又通达的女子,可惜长孙无忌并没听他妹妹的话,根本不想“退步抽身早”,结果让武后给做掉了,没得善终。

长孙皇后由于一生贤德,加上她的老公唐太宗这一代明君的光芒,后世的皇后妃子们无不将她作为榜样来学习。不过也有些副作用,像武则天之所以能成功登上女皇宝座,个人觉得有长孙皇后参政议政的效应的影响——由于长孙皇后参与政事,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那武后参政之初朝野上下也不会太反感和反对了。

不过,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和一般少妇没有什么不同的长孙皇后。这和后世儒生们笔下塑造的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标准皇后形象大大不同。从“上苑桃花”这一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当作于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也即长孙皇后二十五岁以后,并非是早年时的旧作。不过诗中还是真情流露,大大方方地吐露一个女子的芳心柔情。在传统印象中,作为贤后榜样的长孙皇后,应该是正襟危坐,手拿《女则》,无情无欲,没有半点“人味”才对。而这首诗中的长孙皇后,居然像个活泼娇媚的少妇一般,而且还挺“开放”,什么“兰闺艳妾动春情”之类的话,既直白又大胆,不免让旧时的一干老儒看得不时摇头,尴尬万分。

这和后来人们印象中端庄恭谨的皇后形象全然不合拍,哪里像长孙皇后的诗?明朝著名文学家钟惺的《名媛诗归》卷九中就这样说:“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盛德。诗中连用井上、檐边、花中、树上、林下,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著。”我们看钟惺虽然也夸这首诗写得不错,但也觉得长孙皇后作为“开国圣母”有失“庄重”,“恐伤盛德”。

然而,这正反映出大唐的气象。大唐就是这样,正像唐代美女们袒露酥胸一样,唐代人的真情是不受束缚的,真情流露的诗作谁也不会讥笑,在那个时代并不可耻。所以长孙皇后敢这样写,也敢于将此诗公之于众,让它流传千古。也让我们知道当年的长孙皇后,不但可敬,而且可爱可亲。

中国的历史上,经常喜欢将人,尤其是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圣人”木偶化、泥塑化,将他们抽离真实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来,放在香烟缭绕的殿堂里供奉。然而,幸好有这样一首诗,能将我们带回贞观年间,充分了解到长孙皇后真实而又可爱可亲的另一面。



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 序言: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意境、精妙的语言,跨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在浩瀚的唐诗海洋中,《全唐诗》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收录了近五万首诗歌,囊括了从初唐到晚唐的数千位诗人。然而,面对这数量庞大的作品,许多读者往往感到望而却步,不知从何读起,也难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历史与情感。 本书《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并非要为这巨著作一个简单的注解,而是致力于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激昂的时代、深沉的情感,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深入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希望通过精选、精读、精析,带领您走近唐诗的灵魂,感受它穿越时空的魅力,让每一首诗歌都成为您生命中的一轮明月,照亮您内心的世界。 本书特色与内容概述: 一、精选与编排: 《全唐诗》的体量巨大,如何有效地呈现其精华,是我们首先面对的挑战。《愿做长安一片月》并非简单地罗列诗歌,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排。 主题式导读: 我们并未完全按照朝代顺序或诗人顺序来编排,而是将诗歌按照一些核心的主题进行分类,例如:山河壮丽与边塞风情(描绘大唐疆域的辽阔与边塞将士的豪情)、咏物寄情与人生况味(通过花鸟鱼虫、时令节气折射出人生百态)、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触及古代游子最普遍的情感)、怀古咏史与哲理思考(借古鉴今,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悟)、闺情与爱情(细腻描摹女性的内心世界与男女的情感纠葛)等。这样的编排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在宏观上把握唐诗的精神内核,更能体会到不同主题下诗人们的情感共鸣。 代表性诗人与作品聚焦: 在每个主题之下,我们会选取在该主题下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例如,在“山河壮丽”主题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王维的《山居秋暝》等都会被细致分析。这并非忽视其他优秀诗作,而是通过聚焦经典,让读者能够抓住唐诗艺术的脉络。 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对于初学者,我们会从一些相对易懂、情感直白的诗歌入手,逐步引导读者进入更复杂、更具深度的作品。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本书也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解读。 二、精读与解读: “精读”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认为,真正的欣赏,在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意象所承载的丰富含义。 字词考证与溯源: 对于一些古义词汇、用典,我们会进行详细的考证,解释其在古代的真实含义,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用法。例如,对于“边城”的理解,会结合唐朝的地理和历史背景,解释其可能涵盖的地域范围和军事意义。 意象分析与象征意义: 唐诗善于运用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本书将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如“月”、“花”、“柳”、“水”、“山”、“风”、“雨”等,揭示它们在不同诗歌中可能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赋予它们的独特情感色彩。例如,对“月”的解读,会从它作为思乡、团圆、孤寂、亘古不变的象征,到诗人借月抒发的个人情怀,进行多角度的阐释。 修辞手法与艺术技巧: 唐诗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精妙的修辞手法上。我们将细致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借代、反问等修辞技巧,讲解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如何塑造诗歌的意境。例如,我们会分析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拟人手法,是如何将国家动荡的悲痛情感具象化。 诗歌结构与节奏: 诗歌的结构和节奏对表达情感和塑造意境至关重要。我们将分析诗歌的章法布局,讲解平仄、押韵等韵律规则对诗歌音乐性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诗歌的内容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人情怀与时代背景: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而诗人又置身于特定的时代洪流之中。本书将力求在解读诗歌的同时,也展现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政治抱负、情感经历,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来解释诗歌产生的缘由和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例如,在解读边塞诗时,我们会介绍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边疆战争的状况,以及诗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安定的期盼。 三、精析与赏鉴: “精析”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理解,进入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诗歌的“言外之意”: 优秀的诗歌往往蕴含着“言外之意”,即那些没有直接说出,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的情感和思想。本书将引导读者去体会诗歌的留白之处,去捕捉那些含蓄而深沉的情感。我们会通过引导性的提问,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感受。 不同解读的可能性: 诗歌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同一首诗歌,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本书不会将解读固定化,而是会呈现一些可能的解读方向,鼓励读者在理解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跨越时代的共鸣: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的解读,让读者体会到唐诗并非只是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能够触及当下人情感的普适性。我们会尝试发掘诗歌中那些能够引起现代人共鸣的普适性价值,例如对自由的向往、对真情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等。 对诗歌艺术的启发: 对于热爱文学创作的读者,本书将通过对唐诗艺术手法的剖析,提供创作上的启发和借鉴。学习唐诗的精妙之处,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四、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唐诗的书,它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文化传承的桥梁: 唐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致力于让更多人能够接触、理解和喜爱唐诗,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提升审美情趣: 沉浸在优美的诗句中,感悟深刻的情感,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 丰富精神世界: 通过与古代诗人的心灵对话,读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滋养,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历史与社会: 唐诗是了解唐朝历史、社会风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本书将帮助读者在品读诗歌的同时,也深入了解那个辉煌的时代。 结语: “愿做长安一片月,长伴君王侧。” 这句并非出自《全唐诗》的诗句,却道出了多少文人墨客对那片繁华盛世的向往与寄托。本书《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正是希望成为读者心中那轮理解唐诗的明月,它不求照耀万古,但求在您品读唐诗的每一个瞬间,都能为您带来一份清辉,一份感动,一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让我们一起,在唐诗的星河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永恒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盛唐的时光隧道。我一直对唐朝的历史和文化情有独钟,而《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并且是以一种我非常喜欢的方式。作者的解读,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注解,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他会仔细考究诗歌的字词,挖掘其深层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他能将这些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个人经历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解读岑参的边塞诗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壮阔画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诗人身处边疆,面对战乱与孤寂,心中却依然怀揣着家国情怀的复杂情感。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边塞诗背后更深层的人性光辉。此外,作者在分析一些咏物诗时,也能从中提炼出人生的哲理,让我觉得,原来古人的智慧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文字优美,逻辑清晰,读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在长安的月光下,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评分

刚刚读完这本《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掩卷沉思,仿佛仍能听到盛唐的风雅低语,看到那轮皎洁的月光洒满宫阙与塞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诗歌赏析,不如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情感的笔触,将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剥离了冰冷的书本外壳,还原了它们最初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读李白的《静夜思》时,不仅仅停留在“床前明月光”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李白身处异乡,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那种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仿佛在他笔下重新鲜活起来,让我在深夜也忍不住潸然泪下。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作者的阐释下,不仅仅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壮志豪情,更是对人生抱负、对时代发展的一种深刻洞察。作者将历史背景、诗人境遇、诗歌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来既有知识的启迪,又有情感的共鸣。这种“精读精析”并非枯燥的学术考证,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学鉴赏,让我对唐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仿佛也成为了那个盛世中的一员,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壮志与无奈。

评分

对于我这样对古诗词一直有些敬畏又觉得难以亲近的读者来说,《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析》无疑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独特,他仿佛是一位极具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们一点点揭开唐诗的面纱,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呈现在眼前。他会先铺垫好诗歌出现的历史背景,勾勒出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甚至是他们的心境,然后才缓缓道来诗歌的内涵。我特别喜欢他在解读白居易诗歌时,那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他没有将白居易简单地定格为一个“埋头苦干”的官员,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有温度”的文人的另一面,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通过诗歌的力量被放大,让人深思。而对于那些意境优美的诗歌,作者则能捕捉到其中最细腻的情感,用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媚,或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这种“讲故事”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唐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生写照。

评分

我之前总觉得唐诗离我太遥远,充满了晦涩的文字和难以理解的典故,直到我翻开了《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唐诗的看法,让我觉得原来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非常有代入感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诗歌,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他不仅仅是在解读诗歌本身,更是在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那些诗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点滴,他们的爱恨情仇。我特别喜欢他分析王维的诗歌时,那种将禅意与山水融合的细腻笔触。他没有把王维简单地看作是一个隐士,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身处官场,却心怀山林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如何在诗歌中寻求内心的宁静。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原来古人的智慧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他们的情感也是可以与我们产生共鸣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唐诗的多元化,也让我认识到,原来每一首诗歌,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颗跳动着的心灵。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里面透出的光芒,温暖而又耀眼。我一直觉得唐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考试或是应景时才去接触,缺乏真正深入的理解。这本《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则彻底改变了我对唐诗的看法。作者并非生硬地罗列诗歌,而是用一种非常“活”的方式,让每一首诗都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举个例子,读杜甫的《春望》,我以前只是觉得表达了战乱的悲伤,但作者通过对当时战事的详细介绍,以及杜甫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那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绝望与无奈,以及在满目疮痍中,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那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个人,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让我的思绪也随着诗歌的情感跌宕起伏。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晦涩难懂,反而是一种享受。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历史长河中,与那些伟大的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

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评分

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评分

正品,价格实惠,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评分

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包装看起来不错,内容基本上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