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去印度呢?
为了不做一只无知无觉的田鼠,按部就班地进入公司、学校,朝生命终点列队狂奔;
为了逃离速度与效率的绑架、媒体与广告的骗局;
为了更加清楚地看见自己,以及自己所熟习的世界之虚伪。为了找回生命中逐渐丢失的热。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旅途的意义在哪里?
跟随日本当代摄影家、随笔家藤原新也,在炙热的印度大地上寻找答案。
卸下伪装,找回心灵的自在与洒脱。你会发现,世界本该如此美好。
海报:
日本当代摄影家、随笔家藤原新也的首部随笔集,共收录二十篇文字,主要描写自己在印度旅居时的感受。二十三岁时,他放弃学业,身背相机和二十卷胶片,配合《朝日画报》的企划,报道在印度的所见所闻。报道一经刊出,反响不断,两年后他又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继续专栏报道,后将作品结集成书。
年轻的摄影师藤原新也在这部作品中追寻生命的意义、旅行的意义。他出发时,日本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追求高效的社会让人心疲惫而孤独,逐渐丧失了生活的热情。他走遍印度的城市和乡村和市集,经历过沙暴,在恒河边目睹当地人的水葬、火葬,和苦行僧一起攀登雪山,观察普通村民的每日生活。他看到的印度是一个炙热的国度,这里的人们没有过度丰盛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简单粗暴,但大家尚有热情和自由,无论卑微还是高尚,每个灵魂都以自己想要的面貌活着。在这里,生命呈现出本真的东西,美与丑都淋漓尽致,一切追求表现的形式都相形见绌。
藤原新也(FujiwaraShinya)
1944年出生于福冈。日本知名作家、摄影家。曾获得被喻为“摄影界芥川奖”的木村伊兵卫奖、每日艺术奖等殊荣。
《印度放浪》是藤原新也的处女作,二十几岁时,他放弃学业来到印度,走遍印度的城市和乡村,直面印度古老文明的灼热与黝黯,追探生命的真相与本质。
十五年后的自白.....................................................1
第一章................................................................27
回到昨日之旅29
别了,克什米尔35
少年45
寄生虫48
野鼠啃过的果实52
幸存的战士画下即将消失的面包57
两块三毛钱的圣雄甘地65
圣者,或花的行乞之路71
与裸身印度人的对话76
第二章...............................................................87
乌鸦89
火葬94
沙暴111
死神119
惘然的骚动125
印度教134
鸭148
黑鸢162
初版后记.......................................................................199
热球底下.......................................................................202
附录.............................................................................205
恒河的支流胡格利河被杂乱无章的加尔各答和豪拉市区环绕。
胡格利河上面横跨着一座巨大的银色铁桥,清晨的阳光将铁桥的一面晕染为橙色时,人们一天的活动早已热闹地展开了:
两节相连的电车满载乘客来来往往,英国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红色双层巴士歪向右边前进,赤脚的车夫一边摇铃铛一边奋力拉着人力车,堆了一麻袋又一麻袋货物的卡车在慢慢摇晃的其他车辆间快速穿行,圆滚滚有如不倒翁的老式出租车发出刺耳的喇叭声,车夫怕马受惊而给马盖着眼罩,那马拉着二十世纪初式样的古老马车,一路留下杂沓的马蹄声……再就是被所有的交通工具不断超越的牛车,牛只举步维艰,深深下陷的肩窝顶着车轭,喀叩喀叩缓缓前行,还有一辆装满铁砂的板车,由五个裸身的男子或推或拉,以几乎同样的速度和牛车争道。
可以说凡是你能想到会动的东西都出现在铁桥上了。
铁桥发出“铿——”的一声有如怪物低沉咆哮的声响,加尔各答与豪拉街头突然都笼罩在一阵耳鸣般的轰隆声中。
贯通桥面两侧的步道边上,摆满了菜摊、油炸小吃摊、玩具摊、占卜摊、气球摊等摊位,基本只要是可以拿走的物品都有人卖,又因为是步行道,所有不适合在车道上通行的,就全都挤到这边来了。
有一段时期,我每天都在这只仿佛飘在空中的奇异怪物身上一次次走来走去,消磨时间。
在加尔各答和豪拉这般杂沓的地方走个半天后,任谁都会感到一种无法忍受的干渴,渴望看到河流之类的东西。
无可否认,桥上的混乱也不亚于市区街头;所幸它高跨河流之上,通透的空间感让混杂不至于难以忍受。
只要朝桥栏外头一望,就看不到一个人影,唯有一片空旷伸展到远方。那正是我最需要的。
每当我感到无以为继,便信步走到胡格利河上,凭栏远眺,凝视茫漠的风景。
感觉好些了,就在大约三百米长的铁桥步行道上踱步,浏览各色摊位。
一天傍晚,当我一如往常地在路边摊上吃点东西、在那些号称“日本制造”其实根本不是的玩具摊上摸摸看看时,对面远处的人群突然拥塞起来,沿着桥栏形成一堵人墙。
那些人都攀在栏杆上探出身子往下看。他们底下二十米的地方,应当是缓慢得几乎看不出流动的胡格利河的土绿色浊流。
我虽无所事事,但也懒得特地走到对面看热闹,于是待在原地,看了看我这边的河面。
……
什么也没有。
再回头,人群聚集的那边突然一阵骚动,大约一半的人穿过拥堵的桥面,往这边跑过来。
到底是什么漂在河上,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兴趣?
我的好奇心绝不亚于刚从对面跑过来的这些脸上挂着鼻涕的家伙,开心地发现自己站在下游的方向后,我再一次靠着栏杆往下瞧。
从对面气喘吁吁跑过来看热闹的人陆续抵达,渐渐在我身边筑起一道人墙……
包括我在内的爱凑热闹的家伙议论纷纷,目不转睛地看着河面。
有的人带着笑。
有的人兴奋地怪叫。
每个人都开心得很。
我不时瞄一下他们的表情,然后满心期待地继续盯着河面。
胡格利河的流速非常缓慢,更让大家等得焦躁不安。
在我东想西想的时候,河流终于将流动的证据摆在我眼前。
一个奇怪的东西载沉载浮地流了过来。
当那个奇怪的东西从桥体的死角浮现出来的时候,大家更是兴奋得你一言我一语,开心笑闹起来。
我努力辨认大家都开心地看着的东西,最终确定那是什么的时候,突然一阵反胃。
恐怖的东西现身了……与其说恐怖,说不可思议也许更合适些。
河上漂的……
是一个女人。
这不是不可思议,还能是什么呢?
那女人背朝上,脸没入水中,露出水面的皮肤因为充血而发紫。身体泡在水中明显肿胀,乍一看像是一只麻袋之类的物品。只有身上缠卷着的类似纱丽的衣物,让你可以初步确认这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女人的身体。
并且……纱丽下摆若隐若现的红绿花纹令我心痛。
她究竟是死后被水葬,或不小心掉进河里溺毙,还是自己毅然选择了这样的命运呢?我不得而知。
为什么身边这些家伙这么兴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从现场的状况加以判断,他们如此兴致勃勃,大概因为浮在水上的是一位女性。他们似乎还在争论这位女性到底年轻还是年老。
从她的穿着或许还可以判断她属于哪一个种姓、是什么地方的人。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而女人已经慢慢地漂走。
我的眼睛像冰冻了一样未曾眨动,定定凝视……而女人兀自漂流。
遇到水势有所改变的地方,她也只是像纸箱或其他漂流物一样,顺从地让河水带走。
孟加拉人特有的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好奇心,在这种场合体现得淋漓尽致;没过多久,人群一哄而散,只剩我一个人驻足观望。
又过了一会儿,已经漂得相当远的尸体上,好像有黑色的东西在移动。
那些东西一下飞到空中,一下又落回尸体上,频繁地起起落落。
我贪婪地……凝视那些移动着的黑色东西。用手指压着轻微近视的眼球,试图让自己看得清楚一点。
黑色的东西……降落在女人身上,以长长的尖嘴刺入尸身。
那是乌鸦。
死尸已经漂得老远,在我的视线中变成米粒大小……但乌鸦还是起落着,随着缓缓流动的胡格利河以及河面上的死尸渐行渐远。
很快,视野中活着的,和死去的,已经难以区别。
在一切流动着的事物背后,我看到了那朝印度洋铺展开的、茫漠荒凉的海域的源头。
我必须说,《印度放浪》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用一种优雅而富有张力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某句话而感到豁然开朗,或是被某个场景所深深吸引。他对于印度社会现象的剖析,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我对这个国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去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一次新的发现,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
评分《印度放浪》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之前对印度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的视角非常客观,但也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没有回避印度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但也没有过度渲染,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印度。我喜欢书中对印度历史的穿插描写,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现代的生活场景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传承。每次读到一些触动心灵的段落,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品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印度,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看待世界,如何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它鼓励我去思考,去感受,去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事物。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评分不得不承认,《印度放浪》这本书,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印度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那些真实而朴素的文字,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最坚韧的力量。同时,书中也展现了印度文化的丰富多彩,从宗教信仰到艺术形式,都让我目不暇接。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着自己置身于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感受着那里的阳光、声音和气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感恩生活。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和诗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它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用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印度最动人的轮廓。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手中的事情,陷入沉思。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带有几分哲思的深度。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融入了那些场景之中,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那些关于印度人民生活状态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蕴含着对人性、对命运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普通人之间互动细节的刻画所打动,那些微小的善意,那些不经意的交流,都展现出了印度社会中一种独特的人情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旅行”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一种与不同文化、不同生命形式的深刻对话。
评分初次翻开《印度放浪》,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系列鲜活的画面:尘土飞扬的街头,五彩斑斓的纱丽,古老寺庙的低语,以及恒河边那不曾停歇的喧嚣。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没有急切的催促,而是用一种悠然自得的笔调,引领我深入探索印度的心脏地带。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知识的教科书,更像是老朋友间的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经意间,便被印度那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比如街边小贩手中的香料散发出的浓烈气息,或是早市上讨价还价的声音,甚至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口音差异,这些细微之处,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印度画卷。阅读的过程,仿佛也带我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旅行,那些文字在我脑海中化作真实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印度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多元的魅力。它让我看到了印度不仅仅是那些新闻报道中的片段,更是充满生活气息、复杂而迷人的地方。
评分还没看
评分还没看
评分?虎
评分?虎
评分?虎
评分?虎
评分?虎
评分?虎
评分还没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