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一流的历史轨迹(中国卷之二)——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办学制度文献选编

走向一流的历史轨迹(中国卷之二)——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办学制度文献选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丽浩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高等教育
  • 大学治理
  • 校长
  • 治校理念
  • 办学制度
  • 中国教育
  • 国外教育
  • 历史文献
  • 教育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62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098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商丽浩,薛国瑞,葛福强编的《走向一流的历史轨迹(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办学制度文献选编中国卷之2)》选取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涌现的著名的、有特色的十二所大学的重要史料。这些学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些学校有的从开始即称为大学,有的开始以书院命名而后来发展为新式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的则由专门学校发展为大学。本书辑入的文献涵盖了这些机构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后直到1949年这一时间段内产生形成的重要的规章制度方面的文献。

目录

北京大学
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年)
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节录)(1904年)
大学评议会简章(1917年)
国立北京大学内部组织试行章程(1919年)
评议会规则修正案(1920年)
评议会会议细则(1920年)
研究所简章(1920年)
北京大学章程(1920年)
国立北京大学助学金及奖学金条例(1925年)
国立京师大学校组织总纲(1927年)
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章程(1929年)
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1932年)
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规程(1932年)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休假研究规程(1934年)
国立北京大学教务通则(1946年)
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1947年)
本校教员升级办法(1948年)
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章程(1911年)
游美学务处改行清华学堂章程缘由致外务部申呈(附:清华学堂章程)(1911年)
清华学校选派学生赴美游学章程(1919年)
清华学校教职员会议章程(1920年)
清华大学总纲(1923年)
大学部组织及课程(1925年)
北京清华学校大学部暂行章程(1925年)
研究院章程(1925年)
清华学校组织大纲(1926年)
国立清华大学条例(1928年)
国立清华大学规程(1929年)
专任教授休假条例(1930年)
国立清华大学教授会议事细则(1931年)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章程(1934年)
国立清华大学教师服务及待遇规程(1934年)
本科教务通则(1934年)
国立清华大学清寒奖学资助规则(1936年)
国立清华大学军事训练部暂行规则(1936年)
国立清华大学本科教务通则(1946年)
国立清华大学规程(1947年)
国立清华大学教师服务及待遇规程(1947年)
燕京大学
私立燕京大学组织大纲(1930年)
燕京大学本科教务通则
私立燕京大学校董会简章
私立燕京大学校董会会章附则
燕京大学研究院章程
……
北洋大学
南开大学
中央大学
金陵大学
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索引
走向卓越的基因:世界一流大学的治校之道与制度启示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史书,更不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是一次深刻的探寻,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人类智慧结晶——世界一流大学——其之所以卓越的内在基因的追溯与解码。我们并非关注那些冰冷的数据和耀眼的成就,而是深入到那些塑造了无数杰出人才、引领了时代进步的伟大教育家们的思想深处,聆听他们关于“治校”的真知灼见,剖析他们构建的“办学制度”的精髓。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世界级大学。它们并非一蹴而就,其辉煌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卓越校长们殚精竭虑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精准把握,是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敏锐洞察。这些校长们,他们并非仅仅是行政管理者,更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思想的引领者、文化的塑造者。他们以超凡的远见和坚定的信念,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锚定了大学发展的航向,构建起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和制度体系,为大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我们将选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著名大学校长,他们的治校理念,如同星辰般指引着大学前行的方向。有的校长强调“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生命线,他们勇敢地挑战传统,鼓励思想的碰撞与多元,为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营造宽松的环境。他们深知,只有当知识的边界被不断拓展,思想的火花得以自由闪耀,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孕育颠覆性思想的摇篮。他们关于如何保护和激发学术自由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当下如何处理学术规范与创新活力之间的平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有的校长则将“学生为本”视为办学的根本出发点。他们认为,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们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课外活动、心理辅导,无不倾注心血。他们倡导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他们的教育哲学,强调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结合,旨在培养既有扎实专业功底,又具备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未来栋梁。 还有的校长,他们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将大学的知识与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他们积极与产业界、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学术研究的创新成果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他们构建的“开放式大学”理念,打破了大学与社会的壁垒,使得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更加高效。他们关于大学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思考,为当今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大学转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除了治校理念,本书还将深入剖析那些支撑起一流大学辉煌的“办学制度”。这些制度并非僵化的条文,而是根据大学的特性和时代的需求不断演进、优化而来的。我们将探究不同大学在学术评价体系、教师聘任与发展机制、学生培养与选拔制度、学科建设与资源配置方式、以及校董会与学术委员会的权责划分等方面的独特设计。 例如,关于学术评价,我们将看到一些大学如何摒弃唯分数、唯论文的短视化评价模式,转而更加注重研究的原创性、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他们如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何鼓励跨学科合作,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这些都将为我们提供关于如何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深刻思考。 在教师聘任与发展方面,我们将了解那些一流大学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如何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如何建立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他们如何平衡“终身教授制”与绩效考核,如何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学术生命力。 学生培养与选拔制度是大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将看到,那些卓越的大学是如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招生方式,选拔出具有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如何设计灵活的课程体系,如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关于如何塑造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制度设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此外,大学治理结构也是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将审视不同大学在校董会、学术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他们如何确保学术决策的独立性,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如何吸引社会资源支持大学发展,这些都为我们理解现代大学的有效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前人的成就,而是力图从中汲取智慧,引发反思。我们相信,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治校理念与办学制度,并非是要全盘照搬,而是要从中提炼出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的普遍性原则和独特价值。通过对这些历史轨迹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能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思想的启迪和制度的参考。 本书的编选,旨在呈现一个丰富而多元的视角。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体悟到思想的力量,激发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大学管理制度的梳理,更是一次关于教育理想的追寻,一次关于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礼赞。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卓越教育家们的治校之道与办学制度的深入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一流”的内涵,为中国高等教育迈向更高峰汲取宝贵的经验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关于“一流”构建之道的文献选编,我更希望感受到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对“何为教育本质”的追问,而不是一份简单的成功学手册。真正的“一流”绝非一蹴而就,它渗透在对真理的虔诚、对下一代的责任感以及对制度创新的不懈追求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那些成功的大学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自我修正和持续进化的内在机制。它应该让我们明白,制度的优越性,往往源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知识边界拓展的渴望。只有当这种精神内涵被充分挖掘出来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何这些大学能够跨越一个又一个世纪,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引领时代的灯塔。这份文献汇编,理应成为我们理解未来教育蓝图的重要基石。

评分

翻开任何一页,我都能感受到那种试图捕捉“瞬间的智慧”的努力,仿佛作者们费尽心力,从浩如烟海的档案和演讲稿中,精心挑选出那些最能代表一位校长治学精髓的片段。这种精选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叙事。它让人联想到,在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一位大学校长需要具备何等的远见卓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在保持学术独立性的同时,又能顺应时代的洪流。我特别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细微规定或惯例,因为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细节,才最终构筑起一流大学特有的精神气质。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宏大叙事的平衡,是此类文献选编中最考验功力的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关于学术自由、师资引进、学生培养等核心议题上,不同历史时期校长的权衡与抉择,它们共同描绘出一条“求索卓越”的连续谱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如果能够巧妙地将不同校长的理念进行主题式的串联,而非仅仅按时间顺序排列,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体验和思想的深度。例如,可以将所有关于“如何吸引和保留顶尖人才”的论述汇集一处,或者将涉及“大学与社会责任”的段落集中展示。这样一来,读者就能清晰地看到,即便时代背景迥异,但在教育的永恒主题面前,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不谋而合地指向同一个真理的。这种类比和对比,是激活历史文献价值的关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清晰的脉络,让人在阅读中形成一个体系化的认知框架,而不是仅仅收集了一些零散的“名人名言”。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张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精神地图”,标示着每一座高峰的形成路径。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类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思想精髓的作品,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参照系。它避免了对任何单一模式的盲目推崇,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辨析、去重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流标准。我非常欣赏这种“文献选编”的形式,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阅读某一位学者对他人的解读和分析,而是在直接面对历史留下的原始材料,让那些校长们的声音穿越时空,直接与我们对话。这种“亲历者”的视角,其冲击力是其他二手资料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期待看到不同地域、不同学科背景的校长们的理念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他们如何处理资源稀缺与追求顶尖之间的矛盾,以及在面对外部政治或社会压力时,他们如何坚守住大学的堡垒。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像是一份高阶的管理学“案例库”。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读起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那种对“一流”的追求,不仅仅是口号式的,更是需要无数实践和深思熟虑的成果积累。我一直对顶尖学府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声誉非常好奇。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会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那些站在教育金字塔尖的掌舵者们,他们究竟抱持着怎样的教育哲学,以及这些哲学是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的。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曾经塑造了国家乃至世界格局的教育家们,他们的思想是如何穿越时空的限制,至今仍然能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这种跨越国界的比较研究,尤其在中国卷的框架下进行,无疑能提供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卓越的大学管理是如何从理念萌芽到制度生根,最终开花结果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制度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塑造“机构灵魂”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