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位於中南半島的東部,東臨南海,地處亞洲大陸通嚮東南亞海島、太平洋通嚮印度洋的交通要道。越南是民族遷徙和民族接觸頻繁的地區,民族數量眾多,且跨國民族所占比例較大。越南當代民族問題深受其國內民族曆史與現狀的影響,同時跨國民族和國傢關係對越南當代民族問題産生深刻的影響。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受周邊國傢民族問題的影響,越南是中國在東南亞的重要鄰國,越南當代民族問題及其民族政策對我國西南邊境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越南當代民族問題進行係統、深入的研究並提齣相應對策,有利於形成安定和睦的周邊環境,服務於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書稿通過對越南當代民族問題主要形式及其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等進行深入研,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研究跨國民族和國傢關係對越南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的影響究,同時比較分析瞭中越兩國當代民族政策的異同,對馬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東方社會的應用進行探討,探討東方社會解決民族問題的獨特模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越南當代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研究/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研究叢書》通過對越南當代民族問題主要形式及其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等進行深入研究,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研究跨國民族和國傢關係對越南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的影響,同時比較分析瞭中越兩國當代民族政策的異同,對馬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東方社會的應用進行探討,探討東方社會解決民族問題的獨特模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東南亞是我國重要的周邊地區,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扼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重要,近代以來一直是大國爭鬥要地。東南亞和中國有長期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係,漢唐以降,兩地商人、使臣往來絡繹於途。西方殖民者東來以後,東南亞相繼淪為殖民地和列強的勢力範圍,中國也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傢。二戰以後,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先後獨立,各自在維護主權獨立和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取得重大成就。1970年代以來舉世矚目的“東亞經濟奇跡”,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東南亞和中國的崛起。
近代以來,中國和東南亞共同的命運、山水相連的近鄰、全球化推動下的區域資源最佳配置和基於相近的價值觀,使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密切閤作已是水到渠成。1991年,中國與東盟建立瞭對話夥伴關係。2002年,中國國務院總理硃鎔基和東盟十國領導人簽署瞭《中國一東盟全麵經濟閤作框架協議》,啓動瞭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2003年,中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閤作條約》,第一個明確支持《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並與東盟雙方確立瞭“麵嚮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由對話關係上升到戰略夥伴關係,是中國一東盟關係的升華,由此開啓此後的“黃金十年”睦鄰閤作。十年來,中國與東盟關係進入全麵閤作與發展的新階段,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經濟閤作不斷深化。在2002年至2012年,中國與東盟的進齣口貿易額從547.67億美元增至4000.93億美元,增長6.3倍。雙方互為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在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中國一東盟貿易額創曆史新高,突破4000億美元,同比增長10.2%,高於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幅(6.2%)。中國連續四年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繼續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東盟相互投資規模也日益擴大,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更是飛速增長。至2012年底,雙方相互投資總額纍計達1007億美元。中國在東盟還建立瞭多個境外經貿閤作區,如泰中羅勇工業園、柬埔寨西哈努剋港經濟特區、越南龍江工業園、越南中國(海防一深圳)經貿閤作區。東盟國傢一直是中國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場和勞務市場。至2012年底,中國在東盟工程承包簽署閤同額達1478.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970.7億美元。比經濟閤作更為重要的是人員交流。2012年,雙方人員往來超過1500萬人次,其中,中國赴東盟遊客732萬人次,較十年前增長2.6倍,是東盟第二大遊客來源地。而東盟各國則成為中國公民的最主要旅遊地。中國在東盟的留學生超過10萬人,東盟在中國的留學生也超過5萬人。此外,中國與東盟在政治、安全、海洋、環保等方麵的閤作日益深化。2002年11月,中國同東盟國傢簽署瞭《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顯示瞭雙方共同緻力於加強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決心。2011年7月,中國與東盟國傢就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行動指針達成一緻。2013年9月,雙方在蘇州開始《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非常有深度,讓我對越南這個國傢有瞭更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東南亞的曆史和文化著迷,而越南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其民族構成和政策的復雜性更是引人入勝。這本書的題目直指“當代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這錶明它不僅僅是泛泛地介紹越南,而是深入探討其內部的多元民族互動以及國傢在處理這些關係時所采取的策略。考慮到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研究這一背景,我更加期待本書能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將越南的民族問題置於地區大背景下進行審視,分析這些問題如何影響中國與越南乃至整個地區的關係。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闡釋不同民族群體的曆史淵源、文化特徵以及他們在當代越南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我也非常關注書中對於民族政策的分析,例如,國傢在促進民族平等、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麵是如何平衡不同民族利益的?是否存在一些成功的經驗,又或者麵臨著哪些挑戰?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關於越南民族構成、語言、宗教、傳統習俗等方麵的詳細介紹,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交織,共同塑造著越南的當代麵貌。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深入理解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鄰國。
評分作為一名對區域研究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題目就成功地抓住瞭我的眼球。“越南當代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研究”這幾個字,預示著這本書將深入探討越南社會中一個核心且復雜的話題。我一直對東南亞國傢的民族多樣性感到著迷,而越南無疑是其中一個典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為我揭示越南豐富多樣的民族構成,瞭解不同民族的曆史淵源、文化習俗、語言宗教以及他們在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的研究叢書中,如何與中國及周邊國傢産生聯係。尤其是我對“當代”這個詞很感興趣,這意味著本書將關注越南在現代發展進程中所麵臨的民族挑戰,以及政府為瞭應對這些挑戰而製定的相關政策。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這些政策的具體細節,例如,國傢是如何在維護統一和民族平等之間取得平衡的?是否存在一些旨在促進民族融閤或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措施?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越南社會運作機製的寶貴機會,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宏觀和更具戰略性的視角,去觀察中國與東南亞之間復雜而動態的關係。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變遷和國傢發展軌跡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所深深吸引。“越南當代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研究”直接點齣瞭研究的核心,而“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研究叢書”則為本書增添瞭重要的地緣政治維度。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將如何處理“當代”這個時間節點。這意味著研究將聚焦於越南在現代國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民族挑戰,以及政府為解決這些挑戰而推行的具體政策。我設想書中會詳細梳理越南曆史上主要的民族群體,並分析他們的分布、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在當代社會中體現齣來。更關鍵的是,我會期待書中對越南政府的民族政策進行深入剖析,例如,是否存在一些促進各民族融閤的措施,或者是在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方麵有哪些具體的舉措?這些政策的製定是否受到瞭國際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布局?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來佐證作者的觀點,瞭解越南在處理民族關係時所采取的實踐和遇到的睏境。這本書所提供的視角,不僅能幫助我理解越南,更能讓我窺探到更廣闊的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的全景圖,以及民族問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對於任何對亞洲政治和社會議題感興趣的人來說,一本深入探討越南民族問題的著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當代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研究”這幾個字,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我一直認為,民族問題是理解一個國傢內部穩定和發展軌跡的關鍵切入點,而越南的民族構成尤為復雜多元。我希望本書能提供關於越南各主要民族的曆史背景、文化特徵、地理分布以及他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扮演角色的詳細敘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越南政府在處理民族關係時所采取的官方政策,這些政策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它們在實踐中取得瞭哪些成效,又遇到瞭哪些挑戰?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問題,或者是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麵對少數民族的扶持政策?此外,本書隸屬於“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研究叢書”,這無疑為本書的研究增添瞭另一層重要的意義。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分析越南的民族問題如何影響其與中國的關係,以及這些問題是否會在更廣泛的東南亞區域閤作中發揮作用。
評分我是一名長期關注區域發展和文化互動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讓我眼前一亮。標題中“越南當代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研究”這一部分,直接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東南亞多元文化社會的好奇心。越南作為一個擁有眾多民族的國傢,其內部的民族關係無疑是理解這個國傢社會結構和政治動態的關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越南主要的民族群體,例如京族、岱依族、泰族、赫濛族等等,瞭解他們的起源、遷徙曆史、獨特的語言、宗教信仰以及習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民族群體在當代越南社會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他們與主體民族之間的互動關係。而“民族政策”這一部分,則更是我關注的焦點。政府是如何在促進國傢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同時,又尊重和保護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權益的?是否存在一些成功的經驗,或者是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瞭哪些阻礙?考慮到本書屬於“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研究叢書”,我更加期待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將越南的民族問題置於中國與東南亞互動的宏觀背景下進行考察。這種跨學科、跨區域的研究視角,必將為我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