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从英国汉学的脉络出发,考察数百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英国的流播与译介时,不能忘记前辈学者与学界时贤已经先后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陈受颐、钱锺书、杨周翰、范存忠、方重、周珏良等学界大家已经出版了不少经典作品,堪为后人研究的典范。对于刚刚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包括文学、宗教、哲学、历史、语言等)在英国的传播情况,在前辈学者所打下的基础上,本书尽最大努力进行了资料收集与汇编,试图勾勒百年间中国典籍传入英国的大致脉络和轨迹。
1.本卷所收主要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20 世纪在英国的传播情况,时段限定为 1900 年至 1999 年。 按年排序,每一年内设“大事记” “书(文)目录” “备注”三部分。
2.全书正文后附有 “中文人名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序)” “西文人名索引(按西文字母排序)”“专名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序)”。 “专名”包括地名、机构名、杂志名等,按汉语拼音次序排列。
3.本卷“大事记”所录事件按照当年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4.本卷“书(文)目录”部分收录历年出版或发表的相关著作、译作、论文、译文。 同年问世的书、文,按作者 / 编者 / 译者姓氏西文字母顺序混合编排;对于同一作者的书、文,一般按书、文题名的西文字母顺序排列;如果书、文之间有内容上的承接关系,则按此承接关系排列。 书、文的外文原名,按西方学术著作惯例,著作名以斜体标注,文章名以正体标注。
5.外国人名翻译按照以下原则:有公认中文名(主要为自起中文名、通行译名)者用该中文名,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著的《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若无中文名,则尽量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英语姓名译名手册》 (第二次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1989)、《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1996)、《德语姓名译名手册》 (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1999),将外文原名音译为“标准”的中文名。 外国地名尽量参照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1983)音译。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外国人名、汉语专名由于没有学界统一的中文译名,暂且取音译,留待日后订正。
导 言 1
凡 例 1
编年正文 1
公元 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 2
公元 1901 年(光绪二十七年) 4
公元 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 7
公元 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 10
公元 1904 年(光绪三十年) 12
公元 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 15
公元 1906 年(光绪三十二年) 18
公元 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 19
公元 1908 年(光绪三十四年) 22
公元 1909 年(宣统元年) 23
公元 1910 年(宣统二年) 25
公元 1911 年(宣统三年) 27
公元 1912 年 29
公元 1913 年 31
公元 1914 年 33
公元 1915 年 34
公元 1916 年 36
公元 1917 年 38
公元 1918 年 41
公元 1919 年 43
公元 1920 年 46
公元 1921 年 48
公元 1922 年 50
公元 1923 年 53
公元 1924 年 56
公元 1925 年 57
公元 1926 年 60
公元 1927 年 62
公元 1928 年 64
公元 1929 年 65
公元 1930 年 67
公元 1931 年 69
公元 1932 年 71
公元 1933 年 73
公元 1934 年 76
公元 1935 年 78
公元 1936 年 80
公元 1937 年 81
公元 1938 年 85
公元 1939 年 88
……
总 序
张西平①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是我2007 年所申请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成果。
这套丛书的基本设计是:导论 1 卷,编年 8 卷,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专题研究 10 卷,共计 19 卷。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之前中外学术界从未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 它突破了以往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局限于中国本土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主要国家,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那里的传播和影响,以此说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我在申请本课题时,曾在申请表上如此写道:
研究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可以使我们走出“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二元思维,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以一种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揭示中国文化的普世性意义。 这样的研究对于消除当前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所存在的对待中国古代文化的焦虑和彷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国重新确立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通过了解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中国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如何经过“变异”,融合到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中。 通过对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传播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基本方法,为国家制定全球文化战略做好前期的学术准备,为国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域外汉学的形成和发展,昭示着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学术事业。 本课题的设立将打破国内学术界和域外汉学界的分隔与疏离,促进双方的学术互动。 对中国学术来说,课题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国内学术界了解域外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进展,以“它山之石”攻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了解了域外汉学界在20 世纪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在观念上认识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学术界本身,而应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展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与探索。
这样一个想法,在我们这项研究中基本实现了。 但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绝非我们这样一个课题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方向和领域,需要学术界长期关注与研究。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题设计的布局上我们的原则是:立足基础,面向未来,着眼长远。 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导论中,我们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的轨迹,并从理论和文献两个角度对这个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做了初步的探讨。 在编年系列部分,我们从文献目录入手,系统整理出 20 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传播编年。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记史的一个重要体裁,这样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编年研究在世界上是首次。 专题研究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主题的深化。
为完成这个课题,30 余位国内外学者奋斗了 7 年,到出版时几乎是用了 10 年时间。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研究还是刚刚开始,待继续努力的方向还很多。 如:这里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主要侧重于以汉文化为主体,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化经典已经逐步融合到汉文化的主干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之一。 由于时间和知识的限制,在本丛书中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经典在域外的传播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只是在个别卷中有所涉猎。 在语言的广度上也待扩展,如在欧洲语言中尚未把西班牙语、瑞典语、荷兰语等包括进去,在亚洲语言中尚未把印地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乌尔都语、波斯语等包括进去。 因此,我们只是迈开了第一步,我们希望在今后几年继续完成中国古代文化在使用以上语言的国家中传播的编年研究工作。 希望在第二版时,我们能把编年卷做得更好,使其成为方便学术界使用的工具书。
中国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它不仅在东亚文化圈、欧美文化圈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世界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因此,本丛书尽力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多种文化区域传播的图景展现出来。 或许这些研究仍待深化,但这样一个图景会使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域外传播研究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初步统计,目前出版的相关专著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相关博士论文已经有几十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教育部课题中与此相关的也有十余个。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开始更加关注这个方向。 应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进步很大,成果显著。 但由于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崭新研究领域,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例如,如何更加深入地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 如何从知识和学科上把握这个研究领域? 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展开这个领域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这里进行初步的探讨。
……
评价四 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像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将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英国的传播历史娓娓道来。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深入挖掘,生动地展现了文化传播的细节和轨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性事件的描绘,比如某个重要的翻译项目是如何启动的,某本经典是如何引发英国学界的讨论的,以及某个文化展览是如何促进两国人民理解的。这些细节充满了人情味,也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英国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反应和评价,这些多元的声音进一步丰富了研究的层次感。我看到了英国人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惊叹,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探讨,以及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尝试性接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传播并非单向度的输入,而是一个复杂、动态、互动的过程。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英国社会在不同时期对东方文明的认知变迁。这本书的严谨性与趣味性兼具,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评价三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惊喜的视角。我一直好奇,那些深邃的东方智慧,是如何被西方世界所理解和接受的。这本书细致地描绘了20世纪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如《道德经》、《论语》等,在英国传播的历程。它不仅仅是关于文本的翻译,更是关于思想的传递、观念的碰撞以及理解的演进。作者对于英国学者们如何解读这些经典,他们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提出的独到见解,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被书中关于英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道家思想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所吸引,也对那些英国学者如何尝试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框架去阐释中国古代的“道”和“无为”感到着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普世性,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佳的,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我对跨文化哲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评分评价五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爱好者,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振奋的著作之一。它以编年体的方式,清晰地梳理了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英国的传播脉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而详实的参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时所展现出的学术功底。书中不仅涵盖了官方和学界的交流,也触及了民间和个体的传播,这种全方位的考察使得研究更加全面和立体。我被书中关于唐诗宋词在英国的接受史深深吸引,那些英国诗人如何从中汲取灵感,如何尝试模仿其意境,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书中也对一些被误读、被曲解的案例进行了辨析,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批判性思维。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历史的陈述,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探索。它让我看到,伟大的文化经典,无论经历多少时空的阻隔,都能够找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人,并在新的土壤中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以及未来文化交流的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国内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英国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我一直对文化如何在不同国界间流转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作者的梳理非常细致,从最早的传教士带去的零散的文本,到后来知识分子主动的翻译和推广,再到学术机构的设立和研究的深化,整个过程被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所涉及的经典范围也很广,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还包括了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这使得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深刻洞察,例如语言的隔阂、文化差异的误解,以及当时英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局限等等,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同时,书中也展示了那些为中英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行者们的努力和智慧,他们的坚持和热情,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毋庸置疑,它为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评分评价一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被拉回了20世纪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跟随那些充满求知欲的英国学者,一步步揭开中国古代文化的神秘面纱。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勾勒出中国古代经典如何在异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生动图景。从最初的零星翻译,到后来系统性的研究和译介,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喜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红楼梦》在英国传播的章节所打动,那些西方读者如何理解一个东方民族的细腻情感与社会百态,他们的困惑、赞叹,以及最终的沉醉,都让我对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的论证严谨,史料翔实,但又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展现出其普世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的史诗,值得所有对中英文化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