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場對中國近代化海軍發展和颱灣島具有轉摺性意義的全麵戰爭,此戰後,颱灣設省,清廷以大治水師為主
中國海軍史、近代軍事史研究學者陳悅奮筆力作,客觀分析中法戰爭來龍去脈,深刻揭示兩國衝突起因
本書寫作角度新穎,以海戰為主綫,兼具其他的中法戰爭通史
參考多部珍貴曆史文獻,對比中法兩國資料,收集190餘幅珍貴曆史圖畫、實景圖,圖文並茂
海報:
內容簡介
公元1883至1885年,歐亞兩個大國間發生瞭一場舉世皆驚的戰爭。經曆瞭普法之戰奇恥大辱的法國,想要在對外政策上展現強硬姿態,重樹大國威儀。而正經曆著洋務運動變革,在軍事近代化道路上已經邁開步伐的中國,清王朝高層也頗有自信地認為可以在外交上采取強硬態度。圍繞著越南問題,兩個都並不願主動公開讓步的國傢,最終進行瞭一場稀裏糊塗的戰爭。這場戰爭,事實上暴露齣瞭清王朝體製內存在的嚴重問題,但卻被一些局部的、誇大的軍事勝利所遮掩……
本書縱覽中法戰爭中的政治、外交、軍事領域,以海戰為脈絡,大量引用中、法雙方檔案資料,從全新的視角審視這場戰爭。對於中法戰爭中的越南戰場,以及馬江之戰、鎮海保衛戰、石浦之戰等均有詳細的刻畫、分析。
作者簡介
陳悅,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專注於海軍史、近代軍事史、艦船技術史的研究和普及,擔任定遠號紀念艦策展總監,著有《近代國造艦船誌》《甲午海戰》《中國軍艦圖誌》《船政史》等。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越南上空的三色旗
多事之鞦
紅河
黑旗軍
保護國之爭
李維業遠徵
第二次紙橋之戰
第二章 孤拔到來
和平努力
三頭政治
東京支隊
懷德之戰
順化條約
第三章 越南多米諾
丹鳳鐵壁
決定性打擊
危城孤軍
黑旗鎩羽
越境崩潰
第四章 潘多拉魔盒
朝政巨變
李福和談
禍起觀音橋
中法決裂
劉銘傳保颱
利士比編隊
基隆港的炮聲
第五章 霧鎖羅星塔
幼樵重任
馬江險境
船政水師
風雲乍起
“嚇退曹兵”
戰火
第六章 馬江驚變
最近的希望
枯守馬江
颱風
大戰前夜
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七章 血染大江
“浴血”揚武
星隕馬江
孤軍
血染大江
兵敗街亭
第八章 莽龍齣江
無功而返
莽龍齣江
亡羊補牢
遠東艦隊齣動
淡水炮戰
第九章 狼煙四起
登陸淡水
淡水大捷
海峽封鎖
南、北洋水師集結
超、揚北返
南洋水師齣動
第十章 大戰落幕
夜襲石浦
“鎮海大捷”
“飛虎”轉機
澎湖陷落
孤拔之死
附錄一 中法馬江之戰烈士名錄
附錄二 中法戰爭兩國參戰艦艇一覽
附錄三 中法海戰兩國主要艦艇綫圖
精彩書摘
法國杆雷艇首波攻擊的目標,除瞭“46 號”艇進攻的“揚武”外,還有就是“45 號”艇瞄準的炮艦“伏波”。
與“46 號”艇進攻“揚武”過程的順暢比起來,拉都艇長指揮的“第45 號”艇的行動可謂充滿波摺。從與“46 號”艇一起從“窩爾達”身旁齣擊後,“45 號”艇首先遇上瞭船政工程師魏瀚乘坐的那條小火輪,一時間摸不透眼前的這條船究竟想要乾什麼,拉都乾脆轉舵躲開瞭這艘中國蒸汽舢闆。由於江麵狹窄,杆雷艇的航速又太快,還沒有來得及重新調整迴直衝敵艦舷側中部的既定進攻路綫,“45 號”艇就已經衝到瞭“伏波”跟前,杆雷撞在“伏波”艦尾部炸響。之後引發杆雷的過程中,手忙腳亂的法國兵又齣瞭問題,杆雷非但沒有炸響,反而卡在“伏波”的艦體上怎麼也拔不齣來。
看到這艘送上門來的獵物,由管帶呂文經指揮的“伏波”艦甲闆上的官兵紛紛奔嚮艦尾,用手槍、步槍甚至手榴彈嚮眼前的法國軍艦進攻。“45 號”艇的司令塔裏頓時亂作一團,艇長拉都正在嗬斥水兵趕快開倒車和“伏波”脫離時,一顆子彈從司令塔觀察口的縫隙中射入,正中拉都的左眼,不久又
有一名法國水兵被擊中。
“天殺的,我的胳膊斷瞭。”
“那我呢?我的眼睛都瞎瞭,你聽到我嚎叫瞭嗎!”
“對不起長官,我不知道。”
就在“45 號”艇即將大難臨頭時,“伏波”艦可能是解開瞭錨鏈,擺脫瞭靜泊狀態,開始調轉航嚮。齣乎“伏波”艦艦員意料的是,他們的轉嚮動作,竟然使一直以最大齣力在試圖倒車的法軍“45 號”艇終於掙脫開來,擺脫瞭和“伏波”艦牽連在一起的不利局麵,飛速地逃離瞭戰場。重傷的“第45 號”艇最後停泊到戰場外中立國美國軍艦“企業”號的附近,“始‘揚武’號之沉,有一水雷艇自上流來,近我艦(‘企業’號)左舷下碇……艇麵被敵彈洞穿如星點,骨肉橫飛,淒慘異常。”
“伏波”是船政建造的150 馬力炮艦,是當時馬江上中方僅次於“揚武”的大艦,然而雖然在艦長呂文經的指揮下,軍艦開動瞭起來,但是遭法軍“”第45 號”杆雷艇的杆雷攻擊後,“伏波”艦內已經齣現瞭嚴重的進水。此後,“伏波”艦並沒有試圖嚮法艦進攻,而是選擇脫離戰場,嚮馬江上遊的林浦方嚮艱難駛去。戰前停泊在“伏波”身旁的船政水師小炮艇“藝新”號見狀,也隨著“伏波”退齣瞭戰場。
除開戰時就遭法國杆雷艇重創的“揚武”“伏波”,以及隨著“伏波”退齣戰場的“藝新”之外,當時在船政附近的江麵上還有另外一組船政水師
的軍艦,即炮艦“福星”和蚊子船“福勝”“建勝”。
“福星”艦屬於船政自造的“湄雲”級炮艦,排水量隻有515 噸,艦體長51.8 米,機動性要比大型軍艦更為靈活。8 月23 日下午各中立國軍艦移轉陣位時,管帶陳英就覺察齣情勢不對,預先下令起錨,這一十分警覺的舉動使得“福星”成為馬江之戰中最先進入主動攻敵狀態的中國軍艦之一。當“揚
武”艦遭到法艦炮火聚攻時,艦體小、轉嚮靈活的“福星”就已經準備駛近“揚武”,幫助旗艦抵禦炮火,“‘福星’砍碇赴救,業已不及”。
尚未來得及赴援,“揚武”就已經不幸沉沒,“福星”艦管帶陳英悲痛不已,決心要拼死扭轉眼前的不利局麵。他喝退勸他暫退的僕從,站立在“福星”的露天飛橋上,號令全艦官兵:“男子漢食君之祿,當以死報之!今日之事,有進無退!我船銳進為倡,當有繼者,安知不可望勝!”像極瞭多年後甲午黃海海戰中的“緻遠”艦,小炮艦“福星”開足馬力嚮法軍旗艦“窩爾達”所在的方嚮飛速衝去。
目睹“福星”艦的壯舉,停泊在“福星”後方的船政水師蚊子船“福勝”“建勝”受到鼓舞,由參將銜補用遊擊盡先都司呂翰統一指揮,兩艘蚊子船從後方雙雙尾隨著“福星”前進。
“窩爾達”“益士弼”“蝮蛇”“野貓”立刻將剛纔轟擊“揚武”的炮火,調整嚮進攻而來的中國軍艦,尤其是領頭的“福星”艦。平日被人看作文弱書生的陳英,此刻完全是一副海上英雄的慷慨激昂模樣,他站在露天飛橋上,一麵督促著下方的160 毫米口徑威斯窩斯大炮裝彈備戰,一麵不斷鼓勵著他的將士們。忽然,法艦上射來的一顆哈乞開司機關炮彈擊中瞭他的胸膛,高昂著的頭顱慢慢垂下,鮮血染紅瞭飛橋甲闆,犧牲時年僅28 歲。二副六品
軍功張春上前接替指揮,又被炮火擊中殉難。三副五品軍功王漣繼之,也倒在瞭法軍哈乞開司機關炮傾瀉的彈雨中……
馬江之戰時,參戰的船政水師軍艦基本都是露天火炮甲闆設計,近距離作戰中,法國軍艦桅杆上的哈乞開司5 管機關炮,簡直成瞭船政軍艦的噩夢。
高速鏇轉的炮管,飛瀉而下的彈雨,將一艘艘中國軍艦的火炮甲闆打得血肉橫飛。雖然總有那些英勇無畏的將士,在彈雨中前僕後繼,奮力抗敵,但麵
對來自高處的攻擊,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已經屍骸枕藉的“福星”頑強地朝“窩爾達”開去,突然一聲不祥的爆炸聲從“福星”艦的船尾傳齣,法國杆雷艇又齣現瞭!
雖然接連損失瞭“45 號”“46 號”兩艘杆雷艇,但是孤拔手頭還有一個法寶。戰前,孤拔就在法國海軍中極力推崇戰時把蒸汽舢闆改為杆雷艇的做法,並為此做過許多試驗。“45 號”“46 號”損失後,孤拔下令已經加裝瞭雷杆的“窩爾達”艦的蒸汽舢闆“懷特”號(White)繼續上陣。“窩爾達”艦大副拉北列(Lapeyrere)受命帶著幾名水兵駕艇齣發,在炮煙陣陣的江麵上,這艘小小的蒸汽舢闆從斜刺裏逼近瞭“福星”,水兵們閤力抬起雷杆嚮前伸齣,杆雷撞擊到“福星”的螺鏇槳附近炸響,爆炸徹底毀壞瞭螺鏇槳。
在距“窩爾達”很近的地方,“福星”失去瞭航行能力。緊接而來的場麵之殘酷,是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的,法國軍艦近距離以幾乎百發百中的炮
火摧殘著這艘中國軍艦,“福星”艦的彈藥艙發生爆炸,艦體傾斜,艙麵人員傷亡殆盡,一片死寂,隻有桅杆之巔的龍旗還在哀傷地飄揚著。不久,一
艘法國蒸汽舢闆靠近四處起火的“福星”,見習軍官來爾(Layrle)帶著水兵爬上“福星”的舷牆,又順著繩梯上到桅杆頂端,撕下黃龍旗,升起一麵
三色旗。
“這艘該死的船(指‘福星’)燒得很厲害,根本無法靠過去,而且還冒著煙,我們被裹在煙霧裏麵嗆得咳嗽……然而一段時間後我們總算登上瞭船。啊呀!那是什麼樣的場麵啊!這時,盡管他們行為卑鄙,我還是很同情這些可憐的中國人……甲闆上到處都是屍體,有的被機關炮打得稀爛,有的被火烤焦,有的是鍋爐破裂,被泄露齣來的蒸汽燙傷……”
——“懷特”水兵的傢書
法軍各艦打響馬江之戰,幾乎是在瞬間同時進行的,所采取的也是各自為戰的戰術。由此,馬江之戰中的很多局部交戰看似紛繁復雜,其實都是在短短的同一時間內發生的。
就在船政水師的“揚武”“福星”“伏波”等上遊軍艦遭到法艦攻擊時,位於船政對岸的閩海關方嚮,3艘扼守下遊的船政水師軍艦也陷入瞭惡戰的境地。
戰前從廣東召迴的“飛雲”“濟安”,以及從福建沿海召迴的“振威”,自從到達馬江開始,就一直停泊在閩海關附近,與身旁的法國軍艦暗中抗衡。隨著進入到馬尾一帶江麵的法國軍艦越來越多,這3艘中國軍艦逐漸陷入孤處敵後的不利位置。此刻她們所麵臨的對手,遠比“揚武”等艦遭遇的法艦更為強大。
“飛雲”和“濟安”艦同屬船政建造的“伏波”級炮艦,排水量1258噸,單舷作戰時每艦可以使用的火力包括1門160毫米口徑前膛炮和3門120毫米口徑前膛炮。而“振威”艦則是閩海關附近3艘中國軍艦中體量最小的1艘,屬於“湄雲”級改進型炮艦,排水量隻有572噸,單舷作戰時可以獲得的火力包括1門160毫米口徑前膛炮,2門120毫米口徑前膛炮。總計,3艘中國軍艦單舷作戰時,可用的火炮共為3門160毫米口徑前膛炮,8門120毫米口徑前膛炮。
與3艘中國炮艦成並列對峙狀態的是此戰中法國艦隊最精銳的軍艦——3艘一等巡洋艦。包括排水量3479噸的“杜居土路因”、2363噸的“德斯丹”、2382噸的“維拉”,這3艘法國軍艦在單舷作戰時,可以使用的火炮包括2門190毫米口徑後膛炮,19門140毫米口徑後膛炮。兩相比較,無論是火炮的口徑、數量、先進程度,船政軍艦都根本比不上敵手。在這樣懸殊的火力對比下,雙方進行近距離火炮對射,其結局可以想見。更為不利的是,這種火炮對決還是以對方占有主動權的情況下開始的,這意味著中國軍艦可能來不及做任何抵抗,就會在法艦的首輪炮擊中被擊沉。
前言/序言
《大海上風雲:艦炮與榮耀的時代》 序言 曆史的長河滾滾嚮前,激蕩著無數波瀾壯闊的篇章。而海戰,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以其恢弘的場麵、殘酷的搏殺以及深遠的影響,持續地吸引著我們去探索、去銘記。本文並非聚焦於某一場具體的近代海戰,而是力圖勾勒齣那個火藥與鋼鐵交織的偉大時代,從宏觀視角審視艦炮技術的演進、海軍戰略的變革,以及海戰對國傢命運、世界格局所産生的關鍵性影響。我們將撥開曆史的迷霧,一同潛入那波濤洶湧的大海,感受蒸汽時代的鐵甲巨獸如何嘶吼,炮彈如何在空中劃齣死亡的弧綫,以及那些屹立在甲闆上的身影,如何在生死一綫鑄就瞭屬於他們的榮耀與悲壯。 第一章:鐵馬金戈入海來——海軍的黎明與發展 在人類的漫長曆史中,海洋始終扮演著雙重角色:既是溝通世界的橋梁,也是阻隔文明的屏障。直到火器齣現,並逐漸應用於海戰,海洋的“屏障”屬性纔被逐漸瓦解。早期,戰艦的建造技術、航海術以及作戰理念,都處於相對原始的狀態。風帆的動力、弓箭的射程、火炮的威力,都在不斷地限製著海戰的規模與效率。 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一切都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蒸汽機的齣現,徹底解放瞭戰艦對風力的依賴,使其擁有瞭前所未有的機動性和戰略靈活性。不再受製於風嚮,海軍的行動範圍和作戰半徑得以極大地拓展。巡航能力、速度以及登陸能力都得到瞭飛躍式的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冶金技術的進步,使得更堅固、更輕便的艦體材料得以應用,從而能夠承載更強大的武器係統。 火炮技術更是海戰革新的核心驅動力。從早期笨重的青銅滑膛炮,到後來精準高效的綫膛炮,再到自動裝填和遠程速射炮的齣現,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意味著海軍在戰場上的絕對優勢。炮彈的材質、爆炸威力、穿甲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使得戰艦的防護能力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裝甲的齣現,則將海戰推嚮瞭一個全新的“鐵甲時代”。鋼鐵巨獸在海麵上橫行,炮彈在它們堅硬的“皮膚”上跳躍、撕裂,每一次撞擊都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和火光衝天的壯烈。 這個時期,各國海軍的建設呈現齣前所未有的競爭態勢。英國憑藉其悠久的航海傳統和強大的工業實力,率先建立起一支龐大的“日不落”海軍,成為無可爭議的海上霸主。法國、德國、美國、俄國等國也紛紛奮起直追,投入巨額資金和人力,發展自己的海軍力量。海軍不再僅僅是國傢國防的組成部分,更成為展示國力、拓展殖民地、維護海外利益的關鍵工具。 第二章:戰略博弈的棋局——製海權與國傢命運 海戰的意義,遠不止於戰場上的勝負。對一個國傢而言,掌握製海權,就如同擁有瞭通往世界的大門。在那個全球化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海運是國際貿易的生命綫,也是軍事力量投送的唯一有效途徑。誰能控製海洋,誰就能截斷敵人的貿易,就能封鎖敵人的港口,就能在地緣政治舞颱上占據主動。 製海權的重要性,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海軍戰略中體現得淋灕盡緻。馬漢的《海權論》更是將這種思想推嚮瞭理論的高峰。他認為,一個國傢的強大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海軍力量的強弱,而海軍力量的強弱,又直接與製海權相關。擁有強大海軍的國傢,可以通過封鎖、威懾、遠徵等多種手段,來實現其國傢戰略目標。 因此,各國在發展海軍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探索和完善海軍戰略。從傳統的“會戰戰略”,即主力艦隊在海上決戰,以消滅敵方主力來奪取製海權,到後來的“封鎖戰略”、“破交戰略”,以及更具前瞻性的“潛艇戰”和“航空母艦戰”等,每一次戰略的演變,都反映瞭技術進步和時代發展的要求。 海戰的勝負,常常直接決定瞭國傢的命運。例如,那些在海上失利的國傢,往往會麵臨經濟的衰退、領土的喪失,甚至國傢的滅亡。反之,那些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贏得製海權的國傢,則能夠鞏固其海外殖民地,拓展其商業利益,並在國際舞颱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第三章:巨艦的哀歌與新生的希望——蒸汽與鋼鐵的交響麯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海軍發展史上一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期。一方麵,以戰列艦為代錶的巨型戰艦,以其厚重的裝甲、強大的火力,成為海上力量的象徵,它們代錶著技術和工業的巔峰成就。另一方麵,新興的技術和戰術,又在悄然挑戰著這種“巨艦大炮”的絕對權威。 戰列艦的建造,耗費瞭巨大的國傢財力。它們是工業的集閤體,是國傢實力的集中體現。然而,這些龐然大物在戰場上的錶現,也並非總是令人滿意。昂貴的造價、漫長的建造周期,以及其固有的脆弱性(例如,緻命的彈藥艙爆炸),都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海軍發展的方嚮。 與此同時,魚雷艇、潛艇等新興艦種的齣現,為海戰帶來瞭新的變數。它們雖然體積小、火力弱,但其隱蔽性、突襲性以及對巨型戰艦的威脅,卻是不容忽視的。潛艇在海戰中的齣現,甚至改變瞭傳統的海上作戰模式,使得傳統的製海權理論麵臨新的挑戰。 更具顛覆性的,是航空技術的崛起。飛機和航空母艦的齣現,預示著海戰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空中時代。航空母艦以其強大的偵察、攻擊和支援能力,逐漸成為海軍力量的核心。製海權的概念,也從單純的海麵爭奪,擴展到瞭空海一體化的立體作戰。 第四章:艦炮的迴響與曆史的沉思 雖然本文並未深入探討具體的海戰事件,但我們所勾勒的時代背景,恰恰是無數海戰的發生之地。那些在曆史文獻中閃耀的艦名,那些在戰場上奏響的炮鳴,都曾經是構成這個偉大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個時代的海洋,都有其獨特的“風景”。從風帆戰列艦的列隊,到蒸汽鐵甲艦的對決,再到航空母艦編隊的縱橫,每一次的變革,都伴隨著技術、戰略和國傢命運的深刻調整。這些海戰,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抗,更是科技、經濟、政治和外交等多個維度的博弈。 我們迴顧這段曆史,並非為瞭緬懷過去的輝煌,而是為瞭從中汲取智慧。技術革新如何影響軍事戰略?國傢如何平衡發展海軍的成本與收益?製海權對於一個國傢的生存與發展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海上風雲:艦炮與榮耀的時代》緻力於描繪那個波瀾壯闊的海上畫捲,展現艦炮在近代海戰中的關鍵作用,以及由此引發的國傢戰略變革和曆史進程。它是一麯獻給那個時代海軍的贊歌,也是一次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刻反思。通過對艦炮技術、海軍戰略以及海戰與國傢命運之間關係的探討,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那個火藥與鋼鐵交織的偉大時代,以及那些在大海上書寫傳奇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