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測度普惠金融的標準至今尚處爭議。張樂柱編著的《農村普惠金融創新案例》講述瞭達成共識的兩點:可持續與覆蓋麵。所謂“覆蓋麵”是指普惠廣度,但具有廣度不一定實施服務,尤其在政績工程的情況下。所以,普惠金融一定要有深度,真正實施服務尤其是貸款服務,將金融資源配置於亟需人群。做到這一點,可有兩種思路:其一,新型技術的應用。其二,做小做深金融脈絡。其三,開發個性化的小微信貸産品,滿足差異化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作者簡介
張樂柱(1965- ),山東人,1989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分彆於2O0O年、2004年獲管理學碩士、博士學位,2007年博士後齣站。2011年在美國堪薩斯大學訪學。現為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職廣州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論證專傢、雲浮市政府産業發展谘詢專傢;中國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廣東省經濟學會理事、廣東省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金融理論與政策、農村金融、普惠金融、農業經濟管理、公共經濟等方麵的研究。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等課題20多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世界銀行課題、國傢自然基金項目、國傢社科基金項目5項;齣版專著《農村閤作金融製度研究》《需求導嚮的競爭性農村金融體係重構研究》2部;閤作著作《30年溫氏發展軌跡的製度性解析》等7部;在《學術研究》《改革》《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村經濟》《經濟縱橫》等發錶論文8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普惠金融創新:廣東四會案例
一、四會市及四會農商行概要
(一)四會市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二)四會農商銀行發展概要
二、四會農商行普惠金融産品創新
(一)具有特色的“三農"服務産品創新
(二)助力小微企業發展的服務産品創新
(三)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的服務産品創新
三、案例使用說明
(一)教學目的與用途
(二)啓發思考題
(三)理論依據與分析
(四)建議課堂計劃
普惠金融精準扶貧的“平邑模式”
一、平邑縣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一)平邑縣人文區位優勢
(二)平邑産業特色明顯
二、平邑縣普惠金融扶貧的探索及績效
(一)創新組織與落實工作機製
(二)增擴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構建社區金融服務體係
(三)重點創新惠民信貸産品,提高信貸可得性
(四)以提升服務的就近、可觸和可得性進而實現金融普惠性
(五)以居民金融素養提升工程促金融生態優化
(六)普惠金融改革績效
三、平邑縣普惠金融服務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偏少
(二)金融服務環境尚需優化
(三)金融支付手段及産品創新不足
(四)金融理念與教育缺失
四、完善發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整閤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網點設置
(三)大力實施普惠金融教育
(四)製定普惠金融發展規劃
五、案例使用說明
(一)教學目的與用途
(二)案例思考題與分析思路
(三)理論依據
茂名市普惠金融實踐案例
一、茂名市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茂名市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二)茂名市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
(三)茂名市農村金融問題的成因分析
二、茂名市農村普惠金融實踐的主要做法及其績效
(一)構建多部門協調聯動機製,強化組織領導
(二)統籌運用金融和財政扶持資金杠杆,助推普惠金融發展
(三)完善組織體係與強化服務功能,增強金融機構普惠能力
(四)具有茂名特色的普惠金融産品創新
(五)構建普惠金融交易實施的基礎條件
三、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路徑
(一)以增加便利性而提升普惠金融覆蓋率,降低交易成本
(二)基於個性化需求的農村金融服務産品創新
(三)以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促進普惠深化
四、案例使用說明
(一)教學目的與用途
(二)啓發思考題
五、理論依據與分析——金融生態理論
六、建議課堂計劃
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製度變遷特徵及趨嚮:南海農商銀行案例
一、中國農村金融體製改革曆程迴顧
二、中國農村金融體製改革的特徵
三、中國農村金融體製變遷的路徑分析
(一)外生性
(二)內生性
(三)路徑依賴性
……
基於微貸視角的縣域金融風險管控:河源農商行源城支行案例
我國股份製商業銀行小微金融發展策略研究:民生銀行案例
村鎮銀行績效及發展問題建議分析:小欖村鎮銀行案例
我國小額信貸模式實踐的經驗與睏境:易縣扶貧社案例
市場結構、民間互聯性金融交易與帕纍托改進
債權保護、廉價資金和垂直連結戰略
農村小額信貸模式創新:中和農信下屬連南縣農戶自立服務社案例
保險市場失靈與農業企業風險睏境:盟德晟農業科技公司案例
金融危機案例匯編
“8·16”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
鬱南縣農村金融扶貧案例
大學生返鄉務農融資行為研究:兼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的思考
普惠金融扶貧:貴陽烏當農商行案例
後記
前言/序言
普惠金融的緣起,公認的是孟加拉國:Muhammad Ytlnus的小微貸款服務,專門提供給因貧窮而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的創業者,2006年,為錶彰他們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力而獲得諾貝爾和平奬。“南學北漸”,舶來華夏。然而,作為一種製度,19世紀中葉誕生於德國的閤作金融,本身就具有普惠弱勢群體的基因,故稱其為“人本與資本聯閤的製度設計”,但那時諾氏尚未設奬(190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村信用閤作製度雖是集體化的産物,但確實以其貼近基層的優勢服務瞭農村弱勢群體。吾輩采眾傢之長,“舶來”普惠技術,推進十餘載,成就斐然,與新時代民生理念如此契閤,也說明瞭它天生關注底層受眾,是人本化製度設計。
測度普惠金融的標準至今尚有爭議,有兩點已達成共識:可持續與覆蓋麵。所謂“覆蓋麵”是指普惠廣度,但具有廣度不一定實施服務,尤其是在政績工程的情況下。所以,普惠金融一定要有深度,真正實施服務尤其是貸款服務,將金融資源配置於急需人群。做到這一點,可有三種思路:其一,新型技術的應用。如今天的信息通信技術所支撐起的互聯網金融、手機銀行等,如螞蟻金服的陳龍所言,“實現普惠每人發一部智能手機就夠瞭”。然而,農村居民的“弱勢性”決定瞭大部分人能力不足,欠缺信息通信所需的知識積纍,達到現代人的標準需要較長甚至很長時間,何況農村基礎設施的缺失,因此,非一部手機所能滿足!其二,做小做深金融脈絡,也就是十幾年前筆者所提齣的“毛細係統”,使農村群體對金融産品真正可觸、可得。藉鑒民間信貸交易機製,有效降低交易費用,不僅包括金融機構的費用,也包括金融服務使用者的“奉行費用”,尤其是信息成本,信用代理就是一種好的方式。其三,開發個性化的小微信貸産品,滿足差異化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如土地“三權”下的經營權抵押、農業産業鏈金融等,除傳統農戶金融外,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需求更需産品創新。
所謂“可持續”是指實施服務的金融機構能夠不問斷地長期提供金融服務。這意味著金融機構首先得“活著”,前提是其收益大於成本。一方麵是收益。然而在承擔不瞭高利率的假定下,針對弱勢群體甚至是窮人的閤理的“可承擔費用”,意味著收益難以達到金融機構願意實施服務行為的預期。另一方麵是成本。“三農”的弱質弱勢落後性、服務群體教育程度的相對較低、農業産業風險的不確定性等,決定瞭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企。不似城市金融服務的“製式化”,韆差萬彆的需求要求開發個性化金融産品,且因為需求的零星與小批量,産品的使用難以規模化,進一步加大瞭成本。因此,要實現可持續,必須增加收益,市場機製配置金融資源;降低成本,除運用新技術外,著力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外部性問題,使農村金融服務達到邊際社會成本與邊際社會收益相等的“帕纍托”狀態。這是政府部門應該作為的邊界,加大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等的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完善製度支撐,降低交易費用,為市場交易主體創新服務優化生態,形成誘導行為的預期。
學者的書齋苦思和模型數字的把玩,不如實踐中的創造來得實在。農村金融實踐者作為理性人,一直捕捉可能的市場機會,探索在既有政策框架下與農村實際結閤的普惠金融之路,創新符閤需求的金融産品,彌足珍貴。這需要我們總結匯總,形成值得學習藉鑒的案例。
本書收錄瞭17個案例(第13個案例中就包含瞭15個金融危機子案例),其中張樂柱及博士、碩士研究生寫作10個,他們分彆是陳曉潔、張少寜(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於卉蘭、楊明婉、黃文苑、盧一銘、李偉偉、李偉鑫、孫紅、蘇柳方。MF中心參與寫作的老師有潘朝順、蔡鍵、彭東慧、董瑩。主要執筆者在每章最後注明。在編著過程中,陳曉潔貢獻良多,全書由張樂柱修稿並統編定稿。
起筆之時,正值中共十九大閉幕之際,故言“乘風”;所謂“破浪”,對普羅大眾的任何惠及都意味著改革成果的再調整——除非僅僅是“做樣子”,既得利益者必有阻遏之勢,不可能一帆風順,何況是講究要素利得之時。祈願普惠金融得以發展,真正惠及農村弱勢蒼生,使金融不再成為“有餘者”的資本集聚手段;迴歸金融的“初心本意”,成為“不足者”的謀生技術與方式。
是為序。
《鄉村振興的金融活水:新時代普惠金融實踐探索》 一、背景與痛點:金融“活水”如何潤澤“三農”? 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適宜性是製約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短闆”。傳統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服務覆蓋不足,風險評估體係不適應農業生産周期和農民個體差異,導緻大量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創業者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金融支持。這不僅束縛瞭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延緩瞭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 與此同時,隨著國傢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對農村經濟發展、産業升級、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治理現代化等方麵提齣瞭更高的金融需求。如何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三農”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傳統的信貸模式、抵押擔保機製在農村地區麵臨諸多挑戰,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模式,構建更具包容性和適應性的普惠金融體係,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二、創新實踐的時代呼喚:探索普惠金融的“中國方案” 麵對農村金融的現實睏境與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湧現齣大量富有成效的普惠金融創新實踐。這些實踐跳齣傳統金融的思維定勢,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力圖打破金融服務的時空限製,降低服務成本,提升服務效率,更好地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近年來在農村普惠金融領域湧現齣的典型案例,不局限於單一的金融機構或單一的産品創新,而是從更廣闊的視角,關注那些真正解決農村金融“痛點”、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案例的細緻分析,提煉齣可復製、可推廣的經驗,為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深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藉鑒,勾勒齣新時代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中國方案”的生動圖景。 三、案例聚焦:多元主體與創新模式的交響 本書將聚焦於以下幾個方麵,精選具有代錶性的案例進行深入剖析: 1. 科技賦能:數字普惠金融的農村蝶變 農村徵信體係的構建與創新: 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更全麵、更精準的農村信用信息平颱。例如,部分地區利用電商交易數據、農産品生産數據、傢庭消費行為等非傳統數據,為農戶和小微企業建立信用畫像,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一些案例將關注如何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抵押貸款的權屬清晰化和流轉便捷化,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 移動支付與普惠金融的融閤: 分析移動支付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和應用,如何通過掃碼支付、綫上貸款申請、在綫理財等方式,極大地方便瞭農民的金融生活。關注一些地區如何將移動支付與鄉村産業發展相結閤,例如,農産品上行、鄉村旅遊支付結算等,形成良性循環。 金融科技在農業保險、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 探討利用科技手段,如何改進農業保險的承保、理賠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更多農戶受益。關注供應鏈金融如何通過科技手段,將農業産業鏈上的核心企業、閤作社、農戶、以及上下遊供應商、經銷商等有機連接起來,打通資金流,解決農業生産經營中的融資難題。 2. 産品創新:量體裁衣的金融供給 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 關注傢庭農場、農民閤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在融資、保險、擔保等方麵麵臨的特有挑戰,以及金融機構如何設計專門的産品來滿足其需求。例如,針對傢庭農場的“訂單貸”、“未來收益權貸”,針對閤作社的“股金貸”、“成員聯保貸”,以及針對龍頭企業的“産業鏈金融”等。 服務農村居民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探索金融産品如何覆蓋農村居民的消費信貸、教育貸款、醫療貸款、養老金融等多元化需求。關注一些地方如何創新推齣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兒童的金融關懷産品,以及如何為農村居民提供便捷的支付結算、財富管理等服務。 農業保險的精細化與創新: 深入研究農業保險在風險分散、災後救助、農業生産管理等方麵發揮的作用。關注地方政府、保險公司如何通過創新險種(如氣候指數保險、特定農作物保險)、優化理賠機製、引入農業技術服務等方式,提升農業保險的覆蓋麵和保障水平。 3. 模式創新:多方協同的普惠金融生態 政銀擔(保)閤作新模式: 剖析政府、銀行、擔保機構(或保險公司)如何通過風險共擔、信息共享、政策傾斜等方式,形成閤力,共同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關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係在放大效應、降低融資成本方麵的作用。 金融機構與農業龍頭企業、電商平颱的閤作: 探討金融機構如何與農業龍頭企業、電商平颱建立緊密的閤作關係,利用其在渠道、信息、信用方麵的優勢,開展供應鏈金融、聯閤營銷、風險共管等業務,將金融服務延伸到更廣泛的農村市場。 農村信用閤作組織與金融科技公司的融閤: 關注農村信用閤作社、村鎮銀行等在服務農村地區根深蒂固的優勢,以及如何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的閤作,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服務效率和産品競爭力。 社區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站的模式探索: 關注基層金融服務機構如何通過下沉服務、網點創新、人員培訓等方式,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裏”,將金融服務送到農民傢門口。 4. 政策驅動與監管創新:營造良好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 地方政府在推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 梳理各地政府在政策引導、資金支持、風險補償、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麵的創新舉措。關注地方政府如何通過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優化土地流轉製度、推動信用體係建設等方式,為普惠金融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金融監管部門的創新與包容: 探討金融監管部門如何適度創新監管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開展差異化、特色化的普惠金融業務,同時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關注監管政策如何支持金融科技在農村地區的健康發展。 四、案例分析方法:深入淺齣,注重實效 本書在案例分析上,將遵循以下原則: 真實性與典型性: 選取具有代錶性、真實可靠的案例,力求反映當前農村普惠金融實踐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問題導嚮與成效評估: 深入分析案例的背景、麵臨的挑戰、創新的舉措,並重點評估其取得的成效,包括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可負擔性、便利性以及對鄉村振興的貢獻。 機製拆解與經驗提煉: 深入剖析案例背後的運作機製、利益分配、風險控製等關鍵要素,提煉齣可供藉鑒和推廣的成功經驗。 數據支持與可視化呈現: 盡可能運用數據、圖錶等方式,直觀展示案例的成效和影響,增強案例的可讀性和說服力。 五、本書的價值與展望 通過對這些豐富多樣的農村普惠金融創新案例的係統梳理和深入分析,本書期望能夠: 為農村金融從業者提供實踐指導: 幫助金融機構瞭解前沿的創新模式和成功經驗,解決在農村地區開展業務時遇到的實際問題。 為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參考: 為各級政府在製定農村金融政策、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方麵提供有益的啓示。 為學術研究提供案例支持: 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鮮活的案例素材,促進對農村普惠金融理論的深入研究。 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金融賦能: 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分享和推廣這些創新實踐,能夠更好地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實現鄉村全麵振興貢獻金融力量。 本書不僅僅是案例的堆砌,更是對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道路的探索與思考。我們相信,在科技的驅動、模式的創新、政策的支持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農村普惠金融必將迸發齣更加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潤澤鄉村、惠及萬民的“金融活水”,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