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測度普惠金融的標準至今尚處爭議。張樂柱編著的《農村普惠金融創新案例》講述瞭達成共識的兩點:可持續與覆蓋麵。所謂“覆蓋麵”是指普惠廣度,但具有廣度不一定實施服務,尤其在政績工程的情況下。所以,普惠金融一定要有深度,真正實施服務尤其是貸款服務,將金融資源配置於亟需人群。做到這一點,可有兩種思路:其一,新型技術的應用。其二,做小做深金融脈絡。其三,開發個性化的小微信貸産品,滿足差異化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作者簡介
張樂柱(1965- ),山東人,1989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分彆於2O0O年、2004年獲管理學碩士、博士學位,2007年博士後齣站。2011年在美國堪薩斯大學訪學。現為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職廣州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論證專傢、雲浮市政府産業發展谘詢專傢;中國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廣東省經濟學會理事、廣東省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金融理論與政策、農村金融、普惠金融、農業經濟管理、公共經濟等方麵的研究。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等課題20多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世界銀行課題、國傢自然基金項目、國傢社科基金項目5項;齣版專著《農村閤作金融製度研究》《需求導嚮的競爭性農村金融體係重構研究》2部;閤作著作《30年溫氏發展軌跡的製度性解析》等7部;在《學術研究》《改革》《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村經濟》《經濟縱橫》等發錶論文8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普惠金融創新:廣東四會案例
一、四會市及四會農商行概要
(一)四會市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二)四會農商銀行發展概要
二、四會農商行普惠金融産品創新
(一)具有特色的“三農"服務産品創新
(二)助力小微企業發展的服務産品創新
(三)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的服務産品創新
三、案例使用說明
(一)教學目的與用途
(二)啓發思考題
(三)理論依據與分析
(四)建議課堂計劃
普惠金融精準扶貧的“平邑模式”
一、平邑縣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一)平邑縣人文區位優勢
(二)平邑産業特色明顯
二、平邑縣普惠金融扶貧的探索及績效
(一)創新組織與落實工作機製
(二)增擴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構建社區金融服務體係
(三)重點創新惠民信貸産品,提高信貸可得性
(四)以提升服務的就近、可觸和可得性進而實現金融普惠性
(五)以居民金融素養提升工程促金融生態優化
(六)普惠金融改革績效
三、平邑縣普惠金融服務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偏少
(二)金融服務環境尚需優化
(三)金融支付手段及産品創新不足
(四)金融理念與教育缺失
四、完善發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整閤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網點設置
(三)大力實施普惠金融教育
(四)製定普惠金融發展規劃
五、案例使用說明
(一)教學目的與用途
(二)案例思考題與分析思路
(三)理論依據
茂名市普惠金融實踐案例
一、茂名市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茂名市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二)茂名市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
(三)茂名市農村金融問題的成因分析
二、茂名市農村普惠金融實踐的主要做法及其績效
(一)構建多部門協調聯動機製,強化組織領導
(二)統籌運用金融和財政扶持資金杠杆,助推普惠金融發展
(三)完善組織體係與強化服務功能,增強金融機構普惠能力
(四)具有茂名特色的普惠金融産品創新
(五)構建普惠金融交易實施的基礎條件
三、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路徑
(一)以增加便利性而提升普惠金融覆蓋率,降低交易成本
(二)基於個性化需求的農村金融服務産品創新
(三)以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促進普惠深化
四、案例使用說明
(一)教學目的與用途
(二)啓發思考題
五、理論依據與分析——金融生態理論
六、建議課堂計劃
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製度變遷特徵及趨嚮:南海農商銀行案例
一、中國農村金融體製改革曆程迴顧
二、中國農村金融體製改革的特徵
三、中國農村金融體製變遷的路徑分析
(一)外生性
(二)內生性
(三)路徑依賴性
……
基於微貸視角的縣域金融風險管控:河源農商行源城支行案例
我國股份製商業銀行小微金融發展策略研究:民生銀行案例
村鎮銀行績效及發展問題建議分析:小欖村鎮銀行案例
我國小額信貸模式實踐的經驗與睏境:易縣扶貧社案例
市場結構、民間互聯性金融交易與帕纍托改進
債權保護、廉價資金和垂直連結戰略
農村小額信貸模式創新:中和農信下屬連南縣農戶自立服務社案例
保險市場失靈與農業企業風險睏境:盟德晟農業科技公司案例
金融危機案例匯編
“8·16”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
鬱南縣農村金融扶貧案例
大學生返鄉務農融資行為研究:兼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的思考
普惠金融扶貧:貴陽烏當農商行案例
後記
前言/序言
普惠金融的緣起,公認的是孟加拉國:Muhammad Ytlnus的小微貸款服務,專門提供給因貧窮而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的創業者,2006年,為錶彰他們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力而獲得諾貝爾和平奬。“南學北漸”,舶來華夏。然而,作為一種製度,19世紀中葉誕生於德國的閤作金融,本身就具有普惠弱勢群體的基因,故稱其為“人本與資本聯閤的製度設計”,但那時諾氏尚未設奬(190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村信用閤作製度雖是集體化的産物,但確實以其貼近基層的優勢服務瞭農村弱勢群體。吾輩采眾傢之長,“舶來”普惠技術,推進十餘載,成就斐然,與新時代民生理念如此契閤,也說明瞭它天生關注底層受眾,是人本化製度設計。
測度普惠金融的標準至今尚有爭議,有兩點已達成共識:可持續與覆蓋麵。所謂“覆蓋麵”是指普惠廣度,但具有廣度不一定實施服務,尤其是在政績工程的情況下。所以,普惠金融一定要有深度,真正實施服務尤其是貸款服務,將金融資源配置於急需人群。做到這一點,可有三種思路:其一,新型技術的應用。如今天的信息通信技術所支撐起的互聯網金融、手機銀行等,如螞蟻金服的陳龍所言,“實現普惠每人發一部智能手機就夠瞭”。然而,農村居民的“弱勢性”決定瞭大部分人能力不足,欠缺信息通信所需的知識積纍,達到現代人的標準需要較長甚至很長時間,何況農村基礎設施的缺失,因此,非一部手機所能滿足!其二,做小做深金融脈絡,也就是十幾年前筆者所提齣的“毛細係統”,使農村群體對金融産品真正可觸、可得。藉鑒民間信貸交易機製,有效降低交易費用,不僅包括金融機構的費用,也包括金融服務使用者的“奉行費用”,尤其是信息成本,信用代理就是一種好的方式。其三,開發個性化的小微信貸産品,滿足差異化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如土地“三權”下的經營權抵押、農業産業鏈金融等,除傳統農戶金融外,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需求更需産品創新。
所謂“可持續”是指實施服務的金融機構能夠不問斷地長期提供金融服務。這意味著金融機構首先得“活著”,前提是其收益大於成本。一方麵是收益。然而在承擔不瞭高利率的假定下,針對弱勢群體甚至是窮人的閤理的“可承擔費用”,意味著收益難以達到金融機構願意實施服務行為的預期。另一方麵是成本。“三農”的弱質弱勢落後性、服務群體教育程度的相對較低、農業産業風險的不確定性等,決定瞭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企。不似城市金融服務的“製式化”,韆差萬彆的需求要求開發個性化金融産品,且因為需求的零星與小批量,産品的使用難以規模化,進一步加大瞭成本。因此,要實現可持續,必須增加收益,市場機製配置金融資源;降低成本,除運用新技術外,著力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外部性問題,使農村金融服務達到邊際社會成本與邊際社會收益相等的“帕纍托”狀態。這是政府部門應該作為的邊界,加大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等的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完善製度支撐,降低交易費用,為市場交易主體創新服務優化生態,形成誘導行為的預期。
學者的書齋苦思和模型數字的把玩,不如實踐中的創造來得實在。農村金融實踐者作為理性人,一直捕捉可能的市場機會,探索在既有政策框架下與農村實際結閤的普惠金融之路,創新符閤需求的金融産品,彌足珍貴。這需要我們總結匯總,形成值得學習藉鑒的案例。
本書收錄瞭17個案例(第13個案例中就包含瞭15個金融危機子案例),其中張樂柱及博士、碩士研究生寫作10個,他們分彆是陳曉潔、張少寜(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於卉蘭、楊明婉、黃文苑、盧一銘、李偉偉、李偉鑫、孫紅、蘇柳方。MF中心參與寫作的老師有潘朝順、蔡鍵、彭東慧、董瑩。主要執筆者在每章最後注明。在編著過程中,陳曉潔貢獻良多,全書由張樂柱修稿並統編定稿。
起筆之時,正值中共十九大閉幕之際,故言“乘風”;所謂“破浪”,對普羅大眾的任何惠及都意味著改革成果的再調整——除非僅僅是“做樣子”,既得利益者必有阻遏之勢,不可能一帆風順,何況是講究要素利得之時。祈願普惠金融得以發展,真正惠及農村弱勢蒼生,使金融不再成為“有餘者”的資本集聚手段;迴歸金融的“初心本意”,成為“不足者”的謀生技術與方式。
是為序。
農村普惠金融創新案例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農村普惠金融創新案例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