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陸軍沿革史

國民革命軍陸軍沿革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寶明 著
圖書標籤:
  • 國民革命軍
  • 陸軍
  • 軍事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軍事沿革
  • 曆史
  • 戰爭
  • 軍隊
  • 民國史
  • 軍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64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038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80
字數:6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逐一考查國民革命軍陸軍(1925-1950年)各部隊的曆史沿革,涉及國軍“軍”級番號160餘個,“師”級番號510餘個,“獨立旅”番號110餘個。 沿革史內容包括:曆史淵源、派係屬性及變更、建製變化、番號變換、統轄和隸屬關係、參與戰役、駐防變動、主官任免、最終去嚮、存續時間等。 追溯各部隊曆史淵源,界定其派係屬性,大的派係劃分為15個之多,多數派係又可細化為若乾小的派係。研判派係屬性變更的時間。 關注各“師”與各“軍”之間復雜的統轄與隸屬關係。逐一考查各“師”調入、撥齣、暫隸各“軍”的背景、時間、地點等內容,梳理各“軍”所轄部隊的變更情況。 梳理各部隊駐防地點的重大調整。重點關注跨省調防、作戰的時間、背景,勾勒各部隊的運動軌跡。 考察各部隊裁減、閤並、撤銷、更改番號等情況。厘清每支部隊使用不同番號的時間段,探究每支部隊的最終去嚮。 分析各部隊在曆次重要戰役中的損失、補充、重建等情況。 考證軍事主官的任免時間與及離職原因。區分軍事主官屬於正常調離,抑或陣亡、病亡、自戕、失蹤、被俘、起義、投誠等特殊情況。

作者簡介

李寶明,北京聯閤大學副教授。先後畢業於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齣版著作:《“國傢化”名義下的“私屬化”——蔣介石對國民革命軍的控製研究》(2010年)

目錄

說明
國民革命軍陸軍簡史
捲一 1925-1950年各軍(含1946-1949年各整編師)
第1軍(整編第1師)
整編第2師(見第23軍)
第2軍(整編第9師)
整編第3師(見第10軍)
第3軍(整編第6師)
第4軍(整編第4師)
第5軍(整編第5師)
整編第6師(見第3軍)
第6軍
第7軍(整編第7師)
第8軍(整編第8師,另見第39軍)
整編第9師(見第2軍)
第9軍(整編榮譽第1師)
整編第10師(見第14軍)
第10軍(整編第3師)
整編第11師(見第18軍)
第11軍(整編第18師)
第12軍(整編第12師)
整編第13師(見第69軍)
第13軍
第14軍(整編第10師)
第15軍(整編第15師)
第16軍
第17軍(整編第17師)
整編第18師(見第11軍)
第18軍(整編第11師)
第19軍
第20軍(整編第20師)
第21軍(整編第21師)
第22軍
整編第23師(見第91軍)
第23軍(整編第2師)
第24軍(整編第24師)
第25軍(整編第25師)
第26軍(整編第26師)
第27軍(整編第27師)
第28軍(整編第28師)
第29軍
第30軍(整編第30師)
整編第31師(見第45軍)
第31軍
第32軍(整編第32師)
第33軍
第34軍
整編第35師(見第50、第54軍)
第35軍
第36軍(整編第36師)
第37軍
第38軍(整編第38師)
整編第39師(見第95軍)
第39軍
第40軍(整編第40師)
第41軍(整編第41師)
第42軍(整編第42師)
第43軍
第44軍(整編第44師)
……

捲二 1928-1950年各師(含1946——1949年各整編旅、獨立旅)
捲三 1928-1945年各獨立旅
附錄:各軍事派係簡介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烽火淬煉:一支軍隊的百年徵程》 一、 溯源與萌芽(1911-1924)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聲響徹雲霄,宣告瞭帝製的終結,也拉開瞭中國近代史的序幕。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變革中,一支嶄新的軍事力量應運而生,它承載著推翻封建統治、建立共和的使命,其前身可追溯至辛亥革命前後各地的起義武裝和新軍。這些初步整閤的力量,雖然裝備簡陋、訓練不齊,但卻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理想,成為中國走嚮共和的堅實基石。 這一時期,中國政局動蕩,軍閥割據。新生的共和國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一支能夠統一全國、捍衛國傢主權的強大武裝力量的建立,顯得尤為迫切。無數熱血青年投身軍旅,他們經曆瞭從地方武裝到統一整編的艱難過程,在實踐中學習,在戰爭中成長。這一階段,盡管還未形成統一的番號和嚴密的組織,但革命的火種已經點燃,為日後一支強大軍隊的形成奠定瞭思想和人員基礎。 二、 整編與北伐(1924-1928) 1924年,在中國共産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在孫中山先生的號召下,黃埔軍校應運而生。這所軍校不僅培養瞭大量優秀的軍事指揮人纔,更重要的是,它鑄就瞭一支具有鐵的紀律、堅定革命信念的現代化軍隊的雛形。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成為瞭後來國民革命軍的中堅力量,他們以“親愛精誠”的校訓為指引,以“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的口號為激勵,踏上瞭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徵程。 1926年,國民革命軍正式組建,並開始瞭聲勢浩大的北伐戰爭。這支軍隊,在數量和裝備上可能尚不能與一些老牌軍閥的部隊相比,但其強大的凝聚力、高昂的士氣以及清晰的革命目標,使其在戰場上勢如破竹。從廣東齣發,一路嚮北,先後消滅瞭陳炯明、孫傳芳、吳佩孚等割據軍閥的軍隊,基本統一瞭中國。北伐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中國革命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也確立瞭這支軍隊在中國政治舞颱上的核心地位。 在此期間,軍隊的組織結構、軍事訓練、後勤保障等方麵都得到瞭顯著的加強和改進。參謀製度、軍銜製度、兵役製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學習藉鑒瞭西方先進的軍事理論和作戰經驗。同時,政治工作也得到重視,強調軍隊的政治屬性和革命化方嚮。 三、 浴血抗戰(1931-1945)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華戰爭的陰影籠罩神州大地。雖然國民政府在初期采取瞭“不抵抗”政策,但麵對民族危亡,早已有人在奮起反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標誌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國民革命軍在國傢危難之際,毅然肩負起抵禦外侮的重任,與全國人民一道,開始瞭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在長達八年的浴血奮戰中,國民革命軍經曆瞭無數次大小戰役,付齣瞭巨大的犧牲。從淞滬會戰的英勇阻擊,到南京保衛戰的悲壯守衛;從颱兒莊戰役的轉敗為勝,到長沙會戰的浴血奮戰,每一個戰場都留下瞭將士們的鮮血和汗水。正麵戰場上的國民革命軍,以其頑強的意誌和犧牲精神,遲滯瞭日軍的進攻步伐,消耗瞭其有生力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與此同時,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使得國民革命軍的戰術和戰略也麵臨著調整。在“持久消耗、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指導下,軍隊在防禦作戰中展現齣堅韌不拔的精神。後勤補給的艱難、武器裝備的劣勢,都無法阻擋他們保傢衛國的決心。在這場戰爭中,軍隊的組織體係、作戰能力都得到瞭進一步的鍛煉和提升,許多將領也在這場戰爭中成長為獨當一麵的軍事統帥。 四、 轉型與挑戰(1945-1949) 抗戰勝利後,中國迎來瞭短暫的和平曙光,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國內政治格局的劇變。1945年至1949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國民革命軍麵臨著新的挑戰和考驗。在爭取和平建國的努力失敗後,國內戰爭爆發。 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國民革命軍遭遇瞭前所未有的睏境。雖然在數量和裝備上占據優勢,但由於戰略失誤、內部腐敗以及民眾支持度的下降,導緻其節節敗退。在這一時期,軍隊內部的整編、訓練和思想工作都在進行,但效果未能達到預期。許多官兵經曆瞭從輝煌到失落的巨大落差。 這一階段的國民革命軍,其戰略戰術、指揮體係都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在與人民解放軍的較量中,既有頑強的抵抗,也有戰略上的失誤。這場戰爭的結局,深刻地改變瞭中國的曆史進程,也標誌著國民革命軍在中國大陸的軍事統治的終結。 五、 傳承與演變(1949年至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曆史翻開瞭新的一頁。國民革命軍作為一支曾經在中國政治和軍事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力量,其曆史也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雖然其在中國大陸的軍事存在已經終結,但其孕育的軍事思想、人纔以及在某些方麵的軍事傳統,在不同的曆史進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傳承和演變。 在颱灣,國民黨政權得以延續,其軍隊的建製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繼承瞭國民革命軍的某些特徵。而在大陸,雖然國民革命軍的番號消失,但其在抗日戰爭中展現齣的民族氣節和犧牲精神,以及在中國近代化軍事建設方麵所做的早期探索,仍然是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後來人民軍隊的建設提供瞭曆史的藉鑒和反思。 結語 《烽火淬煉:一支軍隊的百年徵程》並非僅僅記錄瞭一支軍隊的番號更迭和戰役勝負,它更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從推翻帝製、建立共和的理想,到抵禦外侮、救亡圖存的壯烈,再到內戰的殘酷與曆史的變遷,這支軍隊的足跡,與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它的輝煌與失落,它的榮耀與教訓,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之中,成為值得後人深入研究和反思的曆史篇章。這部作品,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展現那個風雲激蕩年代裏,一群中國軍人所經曆的奮鬥、犧牲與蛻變,為我們理解中國的過去,洞察中國的現在,思考中國的未來,提供一個堅實的曆史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産生強烈共鳴的,是它所呈現齣的那種在巨大曆史慣性中尋求突破的努力與挫摺感。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冰冷的曆史數據和指令轉化為鮮活的、具有時代烙印的群體記憶。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性的軍事改革方案的論述,詳實地記錄瞭從提齣到推行過程中遇到的來自內部的阻力與外部環境的製約。每一次變革的背後,都付齣瞭巨大的政治成本和社會代價。我讀到那些關於編製調整和番號更迭時,深切體會到這不僅是紙麵上的改動,更是對無數士兵命運的深刻影響。這種對曆史復雜性的坦誠書寫,使得該書讀起來充滿瞭張力,讓人在瞭解曆史的進程之餘,也對那個時代所有參與者的選擇多瞭一份理解與敬意。

評分

這部厚重的史書,一翻開就撲麵而來一股曆史的塵埃感,仿佛能透過泛黃的紙頁,看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條理,將國民革命軍從萌芽到成長的復雜曆程梳理得井井有條。尤其令人贊嘆的是,書中對各個階段的軍事思想演變和組織架構調整的論述,深入淺齣,即便對軍事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窺見那個時代軍隊建設的艱辛與不易。那些鮮活的戰例分析,不僅僅是簡單的戰果羅列,更融入瞭對當時政治、社會背景的深刻洞察,使得每一次軍事行動的背後邏輯都顯得清晰可辨。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位親曆者,用沉穩的語調娓娓道來,讓人在閱讀中不斷思考:在那樣一個分裂而又渴望統一的時代,這支軍隊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艱難求存,並最終塑造瞭此後數十年中國的麵貌。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個體掙紮與集體使命感的交織,令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部作品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沒有采用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巧妙地在時間軸上設置瞭幾個關鍵的“聚焦點”,對國民革命軍發展曆程中那些裏程碑式的事件進行深度剖析。通過這種對比和遞進,曆史的脈絡變得異常清晰。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不同地域軍閥與革命軍融閤過程的分析,那種跨越地域和派係的整閤工作,其難度不亞於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作者在處理這些敏感的曆史交叉點時,展現瞭極高的史學素養和審慎的態度,既尊重瞭曆史事實,又使得敘事邏輯完整。讀完閤上書本時,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個立體、完整、充滿生命力的軍事建構過程,它清晰地勾勒齣瞭中國近代軍隊現代化的艱難探索之路。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簡直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進行特寫,而在過渡時期則采用更宏觀的俯瞰視角。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關鍵人物的決策過程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公允。沒有將曆史人物簡單地臉譜化,而是試圖還原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所麵臨的真實睏境與權衡。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本書的厚重感和客觀性大大增強。那些關於軍校教育體係的構建、兵源選拔與訓練製度的革新等細節,無不體現齣作者在資料挖掘上的深度。讀到這些地方,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期軍營裏特有的硝煙味與汗水味,感受到那種從無到有、從草莽到正規的蛻變是如何用無數的汗水和犧牲堆砌而成的。它不隻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探尋一種精神內核的形成過程。

評分

坦率地說,初看這本書的書名,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式的編年史,但讀進去後,纔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作者的文筆中流淌著一種令人信服的力量,它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煽情,而是一種基於事實和邏輯的強大氣場。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些關於後勤保障、軍工産業起步的章節所吸引。一個軍隊的強大,絕不僅僅依賴於前綫的英勇廝殺,更在於其後方穩固的支撐體係。書中對這些“幕後英雄”的描繪,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軍隊沿革”的理解邊界。它教會我,任何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根基都在於其組織能力和技術能力。這種對全局的把握和對細節的關注,使得這部作品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軍事史範疇,它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國傢建設與權力重構的側麵史詩。

評分

很不錯的書,物流也很快。

評分

比李博士的上一本軍隊國傢化好!比知兵堂的資料詳細!也比曹劍浪大校的少瞭些許意識形態的框框。

評分

hao

評分

書局齣品,質量保證,不錯哦。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

評分

書不錯,謝謝!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東西不錯,快遞給力,滿意~

評分

很厚重。內容很全麵,就想找一本這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