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特林和弗蘭剋森嚮讀者呈現瞭一幅“颱風”行動的完整畫捲:緻命又頑強的德軍,以及不屈抵抗的蘇聯。從*低級的士兵到*高級的指揮官,多角度重現“颱風”行動始末,展現瞭德軍襲擊莫斯科對納粹東綫戰略的決定性影響,即莫斯科戰役是二戰真正的轉摺點。本書節奏快,文筆流暢,無論是軍迷還是曆史愛好者都能從中獲益。
海報:
1941年9月底,百萬訓練有素的德軍士兵陣列於莫斯科以西180英裏的前綫,意圖一舉拿下東綫戰場。麵對規模同樣龐大的蘇軍,德軍士氣旺盛,以裝甲師為先鋒打破瞭蘇軍防禦,楔入縱深,在通往莫斯科的方嚮圍睏住瞭大部蘇軍。
壓倒性的勝利並沒有讓蘇聯首都陷落,硃可夫將軍迴到莫斯科,部署重建莫斯科以西的防綫。雨季的泥濘拖住瞭德國作戰部隊和後勤部隊,為硃可夫爭取瞭足夠的時間。德軍在11月再次發起攻擊,遭遇瞭更加強硬的抵抗。盡管德軍也在拼命戰鬥,但蘇軍的集結很快超過瞭他們……
本書基於眾多檔案記錄、個人日記、信件和其他來源進行編撰,從士兵和將領的角度重現瞭戰鬥。這場戰鬥對整個德國的東綫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其結果揭示瞭德國進攻莫斯科的失敗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的轉摺點。
尼剋拉斯·澤特林,安德斯·弗蘭剋森。澤特林是瑞典國防學院的研究員。他曾與安德斯·弗蘭剋森一起寫過《庫爾斯剋1943:統計分析》《科森口袋1944:一支德國軍隊的包圍和突破》,另著有《“俾斯麥”號:德國*偉大戰艦的*後時光》。兩位作者目前住在瑞典。
王行健,精通二戰德國地麵裝備,熟悉東綫戰史、地理及人物等相關知識。
引言
第一章 蘇聯防守情況
第二章 德國的計劃——“颱風”行動
第三章 古德裏安的進攻
第四章 德國發動總攻
第五章 攻勢在繼續
第六章 閤圍戰
第七章 分割包抄
第八章 戰略決策
第九章 維亞濟馬—布良斯剋
第十章 離莫斯科還有一百公裏
第十一章 圖拉之路
第十二章 十月行將結束——“颱風”行動已半
第十三章 11月7日閱兵式
第十四章 奧爾沙會議,11月13日
第十五章 最後的衝擊
第十六章 莫斯科城下
第十七章 因與果
附錄
參考文獻
摘自《第八章 戰略決策》
在莫斯科以西的多數守軍落入袋中之後,德軍現在麵臨多種選擇。顯然,他們現在必須要做的是擊潰和俘虜包圍圈裏麵的蘇軍部隊,但指揮官們想得比這還要遠幾步。事實上,莫斯科外麵的戰況與德國的戰爭全局息息相關,如果“颱風”行動不能如同預期一樣獲得勝利的話,那麼在“巴巴羅薩”之前製定的很多計劃就都會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希特勒早在決定入侵蘇聯的時候,就已經把工業生産能力和原材料的供應都考慮瞭進去。西綫的戰事再不斷地拖延下去,德國認為美國遲早會加入英國一方。實際上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德國決策者們已經認定,美國是英國的秘密盟友。到瞭1941年春季的時候,已經可以預見,西綫的戰爭不再會有快速結束的可能。1941年的形勢對於德國來講依然是非常理想的,當時還看不到西邊會齣現什麼特彆緊迫的威脅,因此,德國人就得到瞭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擊敗蘇聯。
與西綫戰爭主要由海軍和空軍帶頭不同,對蘇作戰要由陸軍率先發動,而且也要讓陸軍來唱主角。這意味著在1940年全年和1941年上半年時候,陸軍武器和裝備的生産是享有高度優先權的。在德軍跨過蘇聯的國境綫之後沒多久,軍工生産的重點又被轉移到瞭海軍和空軍所需的裝備上麵。這樣的決策是基於可以快速擊敗蘇聯的推斷而做齣來的,這種設想也為中央集團軍群帶來瞭鼕季裝備不足的難題。
新的生産計劃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來進行準備,區區一紙臨時通知無法立即改變生産上麵的優先權順序。之前決策所産生的影響可以持續很長時間,這纔是1941年10月時德軍麵臨的真正威脅。在軍工生産方麵,德國已經給陸軍武器和彈藥安排瞭較低的優先權,所以與蘇聯進行持久戰會變得問題重重。此外,對蘇聯的入侵本意是獲得新的重要原材料來源,尤其是原油,這是德國的作戰行動所迫切需要的。
實際上,德國人已經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在瞭對蘇作戰的勝利上麵。如果斯大林的國傢不倒颱,德國所麵臨的問題將不隻是要在東綫打持久戰。東綫的德軍部隊存在齣現武器彈藥供應短缺情況的風險,這一問題必須要加以改善,而不是削減部隊武器彈藥的供應量。還有,西綫的戰鬥仍然需要大量的燃油和航空引擎供應,德國人隻能指望利用高加索的油田來補充他們有限的資源。綜上所述的一切都意味著,如果德軍在莫斯科的戰鬥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那將會對德國的戰略全局産生嚴重的影響。馮·博剋現在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而且他會發現,他將無權繞過來自上邊的乾涉,來獨立進行決策。
馮·博剋元帥早在行動開始前就非常擔心會齣現不利行動的天氣狀況,而在“颱風”行動的第二周,他的噩夢就成真瞭。隨著道路變得越來越泥濘,博剋的進攻陷入瞭停頓。延誤戰機的後果將會嚴重到博剋他們負擔不起的程度。整體的戰略形勢幾乎在逼迫德國為一場決定性的勝利押上他們手頭的一切,然而,這樣的一場賭局對中央集團軍群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德國的整個宏觀戰略就是一場豪賭,留給他們的選擇並不多,顯然中央集團軍群就被當作瞭牌桌上麵的賭注。
很多場戰役都被描述為二戰之中的轉摺點,尤以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阿拉曼戰役為甚。然而和二戰期間的諸多戰役相比,阿拉曼隻能算小事一樁,它的決定性作用值得商榷,更何況,它畢竟發生在一個戰略地位上較為次要的地方。1942年鞦季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於英國的決策者而言非常重要,但卻隻牽製瞭德國武裝力量的一小部分,而且並沒有美蘇軍隊參與其中。
相對而言,斯大林格勒戰役似乎更像是轉摺點,在1942年9月到1943年2月的一段時間內,雙方投入瞭更多的軍事力量,約瑟夫·斯大林和希特勒都非常關注在這座伏爾加河畔的城市中發生的戰鬥。有人指齣蘇軍在這次戰役之前很少能在戰場上取得主動權,在這之後蘇軍則很少給德軍留下奪迴主動權的機會。但拋開這些有力的理由,以及連篇纍牘關於這一眾所周知的、代價高昂的戰役的文獻資料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重要性似乎被誇大瞭。我們認為早在斯大林格勒的戰鬥開始之前,德國就已經輸掉瞭戰爭。誠然,早在1942年6月的時候,希特勒曾在烏剋蘭東部發動瞭聲勢浩大的夏季戰役,但它的規模還沒有大到足以打敗蘇聯的地步。因此,真正的轉摺點應該發生得更早一些。
1941年6月開始的“巴巴羅薩”(Barbarossa)行動是希特勒的一場豪賭,他想在半年之內徵服蘇聯。包括長期的經濟計劃在內的戰爭規劃都是基於這一目標會順利達成的假設所製定的,然而希特勒嚴重低估瞭蘇聯進行戰爭的能力,因此直到1941年9月時,東綫的德軍仍然在和蘇軍交戰。德國人認為應該在鼕天來臨之前結束這場戰役,最好以攻占莫斯科這一決定性勝利收場。
9月末10月初的時候,德國人投下瞭最後的賭注,發動瞭“颱風”(Taifun)行動,也就是他們期盼已久的,針對莫斯科的進攻行動。行動在一開始取得瞭巨大的勝利,但是僅過瞭一個多星期之後,他們就陷入瞭泥淖之中,看似已經到手的奬賞就這麼溜走瞭。
這是希特勒的第一次大敗。1940年德國空軍沒能讓英國屈服,但當英格蘭南部天空中的空戰還在如火如荼進行之時,希特勒就已經努力將他手頭的大多數資源集中在策劃對蘇進攻上麵瞭。入侵蘇聯是希特勒的重頭戲,莫斯科城下的敗仗說明他的計劃已經不可救藥地遭受瞭挫敗。
德國沒能力擊敗蘇聯的說法似乎有道理,不過希特勒和他的同僚不這麼看,蘇聯之外的許多人也不這麼看。德國在莫斯科的失敗讓很多觀察傢清楚地認識到,德國可能沒有辦法從正在東方奮起反擊的巨人那裏取得勝利。
莫斯科戰役的規模極其宏大,參戰雙方都投入瞭超過百萬的兵力;蘇聯紅軍損失瞭將近一百萬名士兵,但是他們成功地擋住瞭德軍。從此可以看齣蘇德兩位獨裁者在這場戰役上投入瞭多少資源,以及這場戰役對於他們是多麼重要。在此,我們針對這一曆史上的重要篇章進行瞭詳盡的描述和分析,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1941年的莫斯科,那是一場關乎存亡的戰役,它不僅僅是兩個國傢之間的較量,更是兩種意識形態、兩種文明的激烈碰撞。書名裏提到的“‘颱風’行動”,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力量感和壓迫感,仿佛預示著一場席捲一切的巨大風暴。而“德軍的首次大危機”,這句話更是點燃瞭我對這本書內容的好奇心。我們都知道德軍在戰爭初期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軍事實力,橫掃歐洲大陸,所嚮披靡。那麼,是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因素,讓這支看似無敵的軍隊在莫斯科的城牆下遭遇瞭如此重大的挫摺?我猜想,這本書一定不會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麵的描述,它應該會深入挖掘這場戰役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麵原因。比如,德國的戰略判斷失誤,蘇聯人民頑強的抵抗意誌,或是那個嚴酷的鼕季,都可能成為影響戰局的關鍵。我渴望在這本書裏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度解讀,瞭解這場戰役是如何改變二戰的進程,又是如何預示著納粹德國的最終衰落。這本書,似乎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理解二戰東綫戰場乃至整個二戰格局的關鍵之門。
評分僅僅是書名“莫斯科戰役1941:二戰‘颱風’行動與德軍的首次大危機”,就足以激發我對這本書的強烈好奇心。1941年的莫斯科,那是一個充滿硝煙和絕望的名字,它承載瞭無數的英勇與犧牲。我一直對二戰中的關鍵戰役有著近乎癡迷的興趣,而莫斯科戰役無疑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書名中的“‘颱風’行動”,這個富有力量的代號,讓我立刻聯想到德軍當時試圖以雷霆萬鈞之勢占領莫斯科的決心,那種不容置疑的進攻態勢。然而,“德軍的首次大危機”這個副標題,則立刻為這場戰役濛上瞭一層轉摺的色彩,它預示著,在這場看似勢如破竹的進攻背後,隱藏著深刻的危機,預示著德軍的進攻並非堅不可摧。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導緻瞭這場“危機”?是蘇聯軍隊的英勇抵抗,是嚴酷的鼕季,還是德軍自身的戰略失誤?這本書是否會詳細剖析德軍在兵力、裝備、後勤方麵的準備,以及他們麵對的那些意想不到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翔實的數據和生動的敘事,為我揭示這場戰役的全貌,讓我深刻理解莫斯科戰役對於整個二戰格局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如何成為納粹德國由盛轉衰的起點。
評分這本書的氣勢磅礴,光是書名就足夠讓人熱血沸騰。“莫斯科戰役1941”,這幾個字本身就承載瞭無數的故事和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一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綫戰場,特彆是早期階段的戰役非常感興趣。總覺得那是一場決定命運的較量,無數士兵的鮮血和犧牲鑄就瞭後來的一切。書名中的“二戰‘颱風’行動”,更是直接點明瞭核心。我瞭解到“颱風”行動是德軍試圖在鼕季來臨前占領莫斯科的決定性進攻,而“德軍的首次大危機”,則暗示瞭這場戰役的轉摺點意義,預示著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將被打破。光是想象一下,嚴寒的俄羅斯鼕季,成韆上萬的士兵在冰天雪地中搏殺,雙方的士氣、戰術、後勤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場戰役的每一個細節,從宏觀的戰略部署,到微觀的士兵視角,能夠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戰爭的殘酷與悲壯。特彆期待能瞭解到德軍為何在初期如此勢如破竹,又為何在莫斯科城下遭遇如此重大的挫摺,其中的戰術得失、指揮官的決策、以及普通士兵的英勇與絕望,都是我非常想一探究竟的內容。這本書無疑將帶領我穿越時空,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莫斯科戰役1941:二戰‘颱風’行動與德軍的首次大危機”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軍事的張力。我對曆史,尤其是二戰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東綫戰場,特彆是莫斯科戰役,無疑是二戰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之一。書名中的“‘颱風’行動”直接點齣瞭戰役的代號,讓我聯想到德軍當時的迅猛攻勢,以及那股試圖席捲整個蘇聯的力量。而“德軍的首次大危機”則更是吸引人,它暗示瞭這場戰役的轉摺點性質,預示著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的終結。我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以及在那一刻影響曆史進程的無數細節,共同構成瞭這場決定性的戰役。這本書是否會詳細分析德軍的戰略部署,他們的優勢與劣勢,以及蘇聯方麵又是如何憑藉著頑強的鬥誌和地理優勢,在這場巨大的危機中挺瞭過來?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角度的視角,不僅是宏觀的戰役進程,更能深入到士兵的視角,描繪齣他們在嚴酷環境下的生存狀態和心理變化。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那段曆史有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瞭解這場戰役是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世界曆史的走嚮。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尤其是“莫斯科戰役1941”這幾個字,仿佛本身就帶著一股沉重的曆史分量。1941年的莫斯科,那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一場決定著二戰走嚮的史詩般的較量。書名中的“二戰‘颱風’行動”讓我對德軍當時傾盡全力的進攻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想象著那股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如何席捲東綫,而“德軍的首次大危機”則進一步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德軍在二戰初期的軍事優勢感到震撼,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他們在莫斯科城下遭遇瞭如此重大的挫摺,甚至可以說是戰略上的重大失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場戰役的方方麵麵,不僅僅是宏觀的戰略層麵,更希望能夠觸及到戰役中的每一個細節,例如德軍的兵力部署、戰術運用、後勤保障,以及蘇軍是如何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組織有效的防禦反擊。我相信,這本書會詳細展現齣那段曆史的殘酷與悲壯,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何莫斯科戰役會被譽為二戰的轉摺點,以及這場戰役對日後世界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很好
評分好,很好
評分一直在京東上購書,活動給力,物流快,售後服務好,快遞小哥也棒棒的
評分送貨很快,還有優惠券和返現,買書一直在京東
評分鍋爐老王的書必須支持!
評分感覺略薄,東綫文庫支持一下
評分非常滿意,對自己的提升很有幫助,京東活動入手,很好。推薦
評分趕上活動買的,價格便宜
評分澤特林和弗蘭剋森嚮讀者呈現瞭一幅“颱風”行動的完整畫捲:緻命又頑強的德軍,以及不屈抵抗的蘇聯。從*低級的士兵到*高級的指揮官,多角度重現“颱風”行動始末,展現瞭德軍襲擊莫斯科對納粹東綫戰略的決定性影響,即莫斯科戰役是二戰真正的轉摺點。本書節奏快,文筆流暢,無論是軍迷還是曆史愛好者都能從中獲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