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系完备的印欧语系语言学理论影响下,国内学界于20世纪初开始构建汉语言学理论框架,影响深远的单复句学说就是成果之一。但近来多有学者开始反思这一“借来”的句法框架及其背后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指出其与汉语事实相龃龉的理论困境,并不断探索符合汉语实际的新的语法体系,如流水句学说。本书前4章即对传统单复句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廓清其学术发展脉络,重审其理论本身的优劣种种,第5章从界定、成因、理论特征等角度介绍了流水句学说,第6章为结语。本书体例完整,论述有序。
汉语单复句格局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欧化理论无法容纳汉语流水句事实。如果说以往印欧化单复句框架的研究思路是由理论到事实、甚至让事实适应理论,那么基于流水句现象的研究思路就是由事实到理论、从而让理论适应事实。本文着重述论单复句学说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若干论著以及近年来值得注意的流水句研究,一方面体察印欧语语法理论源远根深的影响,一方面反思汉语学界可圈可点的探索。以此说明以往汉语句子层面的研究中,*需要打破的是印欧语以主谓结构为基础、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句子观,*值得借鉴的是零句说和词组本位说,*需要深究的是汉语流水句现象,*需要转变的是以“包含式”分合观代替“二元对立式”分合观,重新看待汉语小句和句子、单句和复句、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的“划分困境”。
许立群,1987年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师从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讲师。主要理论兴趣集中于认知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当前研究对象主要为句子及句子层面以上的语法现象,已在《汉语学习》《当代语言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篇。代表作博士论文《汉语流水句研究——兼论单复句问题》。
总序/沈家煊
1. 理论与事实
2. 单复句学说的源流
2.1 马建忠《马氏文通》
2.2 严复《英文汉诂》
2.3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
2.4 黎锦熙《新著国文语法》
2.5 何容《中国文法论》
2.6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2.7 单复句问题大讨论
2.8 各大汉语教材
2.9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
2.10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2.11 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
2.12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
2.13 孙良明“单复句不分说”与“新小句说”
3. 单复句学说的困境
3.1 标准问题
3.2 效果问题
3.3 弥补方法问题
3.4 句子观问题
4. 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单复句问题
4.1 句子和小句
4.2 并列和主从
4.3 三分格局
4.4 等级序列
5. 流水句研究现状
5.1 流水句的界定
5.2 流水句的特征
5.3 流水句的成因
6. 结语
1 理论与事实
汉语语法研究应避免只重事实不讲理论的偏向,但是重视理论不等于套用印欧化的理论方法,这种套用往往是让事实迁就既定的理论。在汉语界传统的单复句研究中,理论上的句子与事实上的句子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主要是套用印欧语单复句的理论造成的,对此有必要放下理论,检验事实。
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普通话还是方言,汉语中可断可连的流水句可谓“俯拾皆是”(胡明扬、劲松,1989),但在吕叔湘(1979)之前,学界对流水句现象可说是视而不见、习焉不察,理所当然地拿着印欧语的句法框架,试图寻找并定义汉语中似是而非的小句、句子、单句、复句、并列复句、主从复句、句群等等,尽管静心想想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却逐渐形成了蔚然成章的汉语单复句理论体系。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2:5)讲得非常实在:“句子的定义虽然很难下,句子是怎么个东西却不难从具体的例子来认识。对于我们中国人,这个认识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在我们的语言里,句子这个概念一向很模糊,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往往就在这个上面出毛病。我们平常说的‘句’,意思很笼统。我们说,‘你过来,我跟你说句话,’结果这句话可能说上五分钟,这里的‘句’比语法里的句子大得多。可是我们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两句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两句诗,这里的‘句’又比语法里的句子小得多。表现在我们的文章里,好些句子的结构还不完全,可是作者已经圈断了;或是,更常见,一口气写下百儿八十个字,明明可以分成几个句子,可是作者一直都只用逗号(,)隔开。”
“语法里的句子”在《讲话》中有较为清晰的定义:“具备主语和谓语这两个部分的是句子”(4页)。这种来自印欧语语法框架的句子观显然无法概括中国人“平常说的‘句’”,在“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句子这个概念一向很模糊”。这种模糊的句子不是表明中国人的思想不清,而是表明汉语的句子实在不是印欧语的那种句子。就句子的“结构观”而言,汉语事实上的句子不一定具有主谓结构,不一定以谓语为中心,甚至不一定具有“合法”结构——长篇大论的句子是比主谓句大得多的“篇章句”,诗文圈断的句子又是比主谓句小得多的“词组句”,甚至是结构不全的“字组句”“单字句”。就句子的“范畴观”而言,汉语事实上的句子不像理
总 序
沈家煊
这一套丛书的缘起,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长期以来,在语言学领域,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来自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有成效,在某些方面成效还很显著,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觉得运用在汉语上不免捉襟见肘、圆凿方枘,至少勉强不自然。启功先生曾有一个比方,说小孩套圈游戏,小圈圈只能套小老鼠,印欧语“葛郎玛”(grammar)是小圈圈,套不了汉语这只大熊猫。这种感觉突出反映在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上。有的曾经是热点,如词类问题、单句复句问题,冷寂了一段时间,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时时冒出来困扰着我们;有的是国外出了新的理论,用来处理汉语而形成新的争论点,比如句法成分的移位问题,音步和韵律的问题。之所以成为新的争论热点,显然也是因为新搬用的理论用起来不顺畅、不协调的地方很多。有的问题,例如主语和宾语的问题,曾经是热点,后来问题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而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如主语和话题继而成为一个不断争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主宾语的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这是摆脱印欧语那种主宾语观念的结果。
国外的理论在不断的翻新,出来一个我们跟进一个,有时候人家已经翻新了,声明放弃原来的理论框架,我们还在吭哧吭哧按照人家那个老框架在思考和行事,有不知所措的感觉。许多人觉得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儿,想要改变现状。但也有不少人以重视和彰显语言的“共性”为理由,想维持现状,其实他们所说的“共性”是以人家提出的那一套理论为参照的,却忽略或者无视汉语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语言的个性哪来语言的共性呢?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逐渐形成一个认识,要弄清人类语言的本质,先要充分了解语言的多样性。我的同道朋友朱晓农君说,universals(共性)应该音义兼顾翻译成“有你我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只有你没有我,对此我十分赞同。据我所知,国外很多学者也不希望我们只是跟着他们走,而是想听到基于本土语言事实提出的新见解,发出的新声音,使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一百多年西学东渐,语言学领域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另一方面,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的努力也一直没有停息。我们的前辈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进一步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正如朱德熙先生生前所言,很大一部分的争论问题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以致看不清汉语语法的本来面目引起的,要是我们能摆脱这种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有许多争论本来是不会发生的。还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天可能还在不知不觉中受传统观念的摆布,那就要等后人来纠正了。朱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学术遗产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汉语的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印欧语的那种“名词化”,这是摆脱干扰的一次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吕叔湘先生跟朱德熙先生的想法一致,在晚年向我们发出语法研究要“大破特破”的号召,要把“词” “动词” “形容词” “主语” “宾语”等名称暂时抛弃,要敢于触动一些原先不敢动他一动的条条框框。
吕先生和朱先生虽然是针对语法研究而言,为我们指出的方向却是适用于整个汉语的研究。汉语的语法是“大语法”,语言的组织运行之法,包括语音、语义和用法在内,过去按“小语法”来理解汉语的语法,这本身就是受印欧语传统观念的影响。
策划这套丛书的出发点就是响应“摆脱干扰、大破特破”的呼吁。近年来这方面的努力比较显著,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有必要做个小结,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继续前进。这套丛书因此也可以叫“破立丛书”,每一册就某个具体的热点问题,先对以往的研究加以梳理和评析,指出破除传统观念、摆脱干扰的必要性,然后摆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目的是让读者明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所在,活泼思想,减少执着。这个设想有幸得到学林出版社的支持,使得想法得以实现。虽说“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但要真正立起来,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目前书中摆出的新观点、新思想还大有充实完善的必要,甚至有修正取代的可能。
策划这套书还有一个出发点是写法,虽然讨论的是复杂的学术问题,但还是要写得浅显一点,通俗一点,尽量少用难懂的名称术语,篇幅简短一些,一个问题一个小册子,不让一般读者觉得深奥繁复,不得要领,望而生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目前的面目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对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管是老将还是刚入门的新手,对广大的语言教师,包括外语和母语的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而且希望那些对语言问题感兴趣的朋友,那些在语言工程、信息处理、语言心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人士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得到一些启示。
2017年12月12日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密的“语言解剖手术”。作者的笔触冷静而精确,对每一个语法点的剖析都毫不含糊,但这种严谨性并没有带来阅读障碍,反而因为它极度透彻,使得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无比清晰。我个人的感受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回翻前面的内容,不是因为我没理解,而是因为理解得太深,需要时间消化吸收。例如,书中对几种常见的“粘连式”复句的批判性分析,非常到位,它揭示了现代汉语中,为了追求所谓的“流畅”而牺牲清晰度的常见陷阱。这本书像是一位严格的导师,它强迫你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表达习惯,并引导你进行“有意识的重构”。它不是教你如何快速写出东西,而是教你如何带着清晰的结构去构建每一个句子,这种对底层逻辑的训练,比任何速成技巧都来得宝贵。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一步步拆解和重塑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结构。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他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单复句”结构入手,像搭积木一样,细致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增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等方式,让句子从简单的“主谓宾”逐渐扩展。我特别喜欢他举例子的方式,那些例子大多取材于近现代的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表达,非常贴近生活,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我记得有一处对比分析,将一个冗长、结构混乱的句子,通过作者的指导,拆解、简化、再重组成一个逻辑严谨、节奏明快的表达,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就像是打通了思维的任督二脉。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你“怎么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句法优化路径。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实用性,我想说,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文的结构美学。很多时候,我们写出来的句子之所以读起来“别扭”,并不是词汇的选择有问题,而是句子的内在骨架出了偏差。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宏观的篇章布局,落实到了微观的每一个短语和从句的连接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句尾处理”的重视,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被忽略的细节。他强调了句子收束的力量,如何通过恰当的停顿和句式变化,来控制读者的呼吸和情绪的起伏。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可能略高于普通的大众读物,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对细节的敏感度,但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提升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内功心法”。它教会你的不是花哨的辞藻,而是掌控句子生命力的核心技术。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可能只是停留在基础的语法梳理层面,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语言的动态演变,特别是现代白话文在吸收和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句法创新,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作者似乎拥有某种“语言X光机”,能够穿透那些看似随意的日常表达,直达其内在的句法骨架。他对于“流水句”的界定和分析,尤其发人深省,这不仅仅是关于句子长度的讨论,更关乎信息密度和情感流动的节奏把握。书中引用的案例往往带着一种历史的穿透力,能让人体会到不同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调整句法结构来表达复杂心绪的。对于那些对写作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比如需要撰写深度报道、评论或者小说场景的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套高级的“句法调音器”,能够让文字的音乐性提升一个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淡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学术气息的质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语言学专著,但翻开扉页后发现,作者在排版上花了大量的心思。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字体大小和行距也经过精心的考量,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引用的一些历史文献的插图,质量非常高,那些泛黄的古籍摹本,仿佛带着时间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场视觉上的盛宴。这样的用心,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非常欣赏这种将学术深度与美学设计完美融合的出版理念,它让原本可能有些高冷的语言学话题变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亲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