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思维

社会学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小章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思维模式
  • 社会分析
  • 批判性思维
  • 学术
  • 理论
  • 方法论
  • 社会问题
  • 文化
  • 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73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189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往往集中地体现在这门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上。但是,你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给一门学科下一个定义,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让人真正明白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直接能够言传的,而只能是自行感受默会的。而认识了解这门学科的代表性学者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思考,则是感受、默会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途径。王小章、陈宗仕著的《社会学思维》罗列了七十九个问题,通过简要叙述社会学史上相关学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研究,让读者体会、领略体现在这些问题上的社会学的思维方式(thinking sociologically)。在阐释一个个问题时,作者首先努力做到客观地介绍相关学者对于这些问题所持的观点,与此同时,也不排除在某些问题上表达作者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读者可以按顺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看下去,也可以凭兴趣选择任何一个问题来阅读并思考、质疑。

目录

一 导论
1.社会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2.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
3.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人文学科?
4.如何理解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5.如何看待知识分子和预设的关系?
6.学术实践如何超越其局限?
7.如何理解社会学与社会的关系?
8.如何养成社会学思维?
二 社会及历史的性质
9.唯实论与唯名论是如何理解社会的?
10.怎样理解行动与结构的关系?
11.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吗?
12.“社会实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吗?
13.历史发展有规律吗?
14.社会是围绕某一中心原理作为整体运行的,还是组成社会的不同部门或系统分别围绕各自的轴心法则运转的?
15.社会是靠什么维系的?
16.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变迁?
17.历史是进化的还是循环的?
18.在什么意义上中国社会(及文化)是特殊的?
三 自我的性质
19.自我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
20.“自我与社会是孪生兄弟”?
21.“Id、Ego、Super-ego”还是“I、Self、Me”?
22.如何看待角色与自我的关系?
23.自我是“社会变色龙”吗?
四 现代社会的起源、发展、扩张与后果
24.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2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
26.现代社会只有一个来源吗?现代化只有一条道路吗?
27.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该发挥什么作用?
28.面对现代性的危机,是选择终结现代性还是拓展现代性?
29.什么是后现代性,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30.如何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31.如何理解“风险社会”以及社会的“个体化”?
32.全球化的机制和矛盾包括哪些?
33.“社区的销蚀”是必然的趋势吗?
34.如何理解民主全球化与自由的关系?
35.如何看待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
五 组织与制度
36.各种形式的组织发展变迁的历史趋势是什么?影响其发展变迁的机制是什么?
37.组织是有效的还是有效率的?
38.组织的环境是外在决定的还是可以建构的?
39.历史、文化、情景是如何影响组织的?
40.组织形式越来越趋同了吗?组织制度化同构的机制有哪些?
41.制度有哪些支柱性要素?制度是如何变迁的?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42.制度、结构和能动性的关系?
43.什么是实践和实践逻辑?
44.合法性和知识分子在制度变迁中起何作用?
六 社会分化、冲突与权力
45.怎样认识社会分层现象?
46.社会不平等是否随着经济发展先恶化而后自然改善?
47.市场是道德的吗,还是无关道德?
48.如何认识社会交换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9.阶级存在吗?
50.权力是如何产生和运行的?在什么情况下被统治者会起而反抗权力?
51.代表和符号统治的关系是什么?
52.如何看待惯习和理性在统治中的作用?
53.符号如何构成权力?
54.福柯、布迪厄如何理解权力与现代性的关系?
55.语言是如何控制资本主义大众的?
56.知识分子在阶级/分类斗争中的作用是什么?
七 国家、市场与社会
57.什么因素推动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58.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给社会成员的“身份”带来了什么影响?
59.马克思和黑格尔分别是如何理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
60.civil society:“文明社会”、“市民社会”抑或“公共社会”?
61.civil society:公共社会还是能动社会?
62.公共社会与国家政治结构的关系是什么?
63.市场是自我调节的吗?社会是如何反抗市场的?
64.随着市场转型,是否出现政治权力回报下降而市场权力回报上升?
65.如何理解“社会资本”?它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关系如何?
66.社会是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的,还是自我发育的?
67.如何认识“结社”的意义?
八 文化、意识形态、宗教和理性
68.在社会学理论中,文化是如何从结构的配角演变为主角的?
69.文化有没有等级序列?
70.如何理解意识形态及其与现实的动力关系?
71.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如何过渡到知识社会学?
72.宗教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73.宗教与公民运动的关系如何?
74.多元文化是否意味着民主也是多元的?
75.如何理解民族主义的复杂性以及中日韩民族主义?
76.个人主义文化存在自我矛盾的悖论吗?
77.何谓启蒙?
78.何谓理性?
79.社会共识可以形成吗?
人名索引
《穿越时空的旅人:一本关于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 简介: 这是一部以时间为轴线,以人类文明的跌宕起伏为主旋律的宏大叙事。它并非冷冰冰的史实堆砌,而是试图捕捉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生命力、创造力以及那些永恒的困惑与挣扎。《穿越时空的旅人》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史无前例的旅程,从人类最初的萌芽,跨越壮丽的古文明,经历中世纪的徘徊,感受文艺复兴的觉醒,直面工业革命的变革,直至今日信息时代的浪潮。本书以一种叙事性的、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人类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技术进步以及文化艺术的演变轨迹,并深刻探讨这些变迁背后的驱动力与影响。 第一卷:文明的曙光与早期文明的辉煌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回到人类的黎明。作者并非着重于生物学上的进化,而是将目光投向早期人类在理解世界、组织社会方面的初步探索。从早期采集狩猎的游牧生活,到农业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定居模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将看到第一个社会组织——氏族,如何在劳动分工、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随后,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奠定人类文明基石的早期文明。 两河流域的智慧: 我们可以跟随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感受他们如何凭借对神灵的敬畏、对来世的信仰,构建起金字塔般的宏伟文明,以及他们独特的象形文字、历法和数学成就。我们也会深入古巴比伦,探究其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如何规范社会秩序,以及他们在天文学和商业方面的早期发展。 雅典的理性之光: 希腊,尤其是雅典,将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我们将探讨城邦制度如何催生了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雏形,哲学思想(从苏格拉底的追问到柏拉图的理念,再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如何开始系统性地探究世界和人生的意义。戏剧、历史学、科学的早期探索,都将在这里得到细致的展现,勾勒出西方理性精神的源头。 罗马的秩序与扩张: 罗马,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法律体系和军事扩张,构建起了一个横跨地中海的庞大帝国。本书将分析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如何从早期贵族与平民的斗争走向共和,再到帝国时代的君主专制。罗马的法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其工程技术(如水道、道路)的成就,以及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都将构成这一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卷:思想的沉寂与变革的萌芽(中世纪至文艺复兴)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代”。本书将审慎地审视这一时期,避免过度标签化,而是关注在看似沉寂的表象下,新的社会结构(封建制度)如何形成,教会如何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精神信仰的中心。我们也将看到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伊斯兰文明的崛起与繁荣,以及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封建社会的肌理: 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契约关系,骑士阶层的崛起,以及庄园经济的运作方式,都将得到细致的描绘。宗教在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教会的权力结构,也将是这一时期不可忽视的要素。 伊斯兰世界的黄金时代: 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方,探究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其在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保存并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遗产)、文学和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如何间接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觉醒: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教会权威的松动,欧洲迎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本书将深入剖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艺术家们如何以古典为师,重塑了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认知。从达·芬奇的艺术与科学探索,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再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都将揭示人类思想深处的觉醒与解放。 第三卷:理性之光与社会巨变(启蒙运动至工业革命) 文艺复兴的火炬点燃了理性与科学的火焰,启蒙运动则将这种精神推向了对社会、政治和人类自身的系统性反思。本书将详细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巨匠们的贡献。 启蒙的号角: 洛克关于自然权利、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卢梭关于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的学说,如何挑战了旧有的君权神授的观念,并为后来的政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革命的成果(如牛顿的力学体系)如何进一步巩固了人类对理性认识世界的信心。 革命的浪潮: 我们将跟随美国独立战争的脚步,感受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以及《独立宣言》所蕴含的普世价值。法国大革命的波澜壮阔,其对平等、自由、博爱的追求,以及其激进的变革如何震动了整个欧洲。 工业革命的引擎: 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度的建立,以及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生产力飞跃,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人阶级的出现,以及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都将成为本书探讨的焦点。 第四卷:现代世界的塑造与反思 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并未停止,它催生了现代社会的雏形,并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思想的交锋。 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帝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促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同时,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帝国主义的浪潮又将世界卷入了新的冲突之中。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将是本书的重要篇章。 思想的百家争鸣: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自由主义对个体权利的强调,以及后来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都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复杂现代社会时,对意义、价值和真理的不断追寻与质疑。 科技的加速度与全球化: 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科技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互动模式。全球化进程如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和挑战。 结语: 《穿越时空的旅人》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与作者一同思考人类过去,理解当下,并对未来进行审慎的展望。通过对历史长河的梳理,本书致力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偶然性,揭示驱动文明前进的内在力量,以及在每一次辉煌背后,人类所付出的代价与所遭遇的困境。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人类命运、历史进程以及思想演变充满好奇心的读者的作品,它期望能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形成属于自己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社会学思维》的感受,那一定是“思维的重塑”。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它不满足于描述“是什么”,而是执着于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以前看新闻报道,总容易被事件的表象所迷惑,带着强烈的道德判断去评判一切。但读完此书,我学会了如何将一个社会现象剥离掉个人情感和政治立场,将其还原为一系列社会关系、资源分配和文化惯例的产物。例如,书中对“偏差行为”的讨论,彻底颠覆了我对“犯罪”的传统看法,它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道德败坏,而是被社会如何定义、如何反应的过程所塑造。这种去道德化的分析方式,虽然初期有些挑战我的固有认知,但最终带来的却是更深刻、更具有洞察力的理解。它教会我,面对任何复杂的社会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快速站队,而是冷静地搭建起分析的框架,找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运作逻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批判性思考的方法论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毋庸置疑,引用的文献和理论基础扎实得像一座堡垒,但最难得的是,它成功地保持了一种面向大众读者的易读性。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但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的概念时,总能找到巧妙的“接地气”方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文化相对主义时所采取的平衡姿态。他既肯定了理解异质文化的必要性,同时也警示了这种理解不能滑向虚无主义的泥潭,即放弃所有价值判断。书中对于“现代性”的探讨,更是包罗万象,从韦伯的“理性化”到后现代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作者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了社会学思想史上的关键隘口,却全程没有让我们感到迷路或疲惫。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社会运行机制充满好奇,但又害怕陷入理论迷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更重要的是,它真正做到了启发思考而非仅仅提供答案。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对社会学抱有一种先天的抵触情绪,总觉得它过于强调“宏大叙事”,容易让人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看不到个体能改变的希望。然而,这本《社会学思维》在这一点上做出了非常高明的平衡。虽然它毋庸置疑地展示了社会结构的力量是如何塑造我们个体的命运,但它同时也花了不少篇幅来探讨“能动性”(agency)与“结构”之间的张力。书中对社会变迁的研究部分尤其精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社会运动视为一种突发事件,而是将其置于长期的历史脉络和制度缝隙中考察。通过分析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社会运动案例,我清晰地看到,正是无数个体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对既有规范的“微小抵抗”,最终汇聚成了足以撼动体制的洪流。这种由“微观行动”导向“宏观结果”的逻辑,极大地鼓舞了我。它让我明白,即使在看似被固定死的系统中,思考和理解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行动。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一种审视现状、并从中寻找变革可能性的全新视角。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社会学入门读物,它们大多像一本教科书,堆砌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读起来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社会学思维》,却有着一种近乎文学作品般的流畅感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总能找到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切入点,比如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场景开始,然后层层剥茧,引出深层的社会学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符号互动论”的阐述,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建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一场精心编排的社会表演。读到后来,我发现自己走路的样子、跟人交流的语气,都在潜意识中被这本书影响了,开始下意识地分析自己的“角色扮演”和他人对我的“标签设定”。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互动的,它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更像是一场与作者隔空进行的、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对话。它成功地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拉到了我们生活最细微的肌理之中,让人忍不住想放下书本,转身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重新体验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社会学思维》的作者,着实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人类社会复杂运作机制的全新窗口。我原本以为,社会学无非就是对街头巷尾的观察,或者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书中对“结构性功能主义”的深入剖析,简直就像是把一台精密的钟表拆开来给我们看,每一个齿轮——家庭、教育、政治体系——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维持着整个社会的运转平衡。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跨文化案例,比如对比了不同社会对“成年”的定义,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特别是关于社会分层那一章,它不是简单地指出现实中的不平等,而是追溯了这种不平等是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被合法化和持续下去的。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而批判的笔调,它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却能字字诛心地揭示出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戴上了一副X光眼镜,看穿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透明的社会薄膜,直抵其内在的骨架。这对于任何想跳出个人经验局限,真正想“看清”世界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