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突出的热点问题。有些问题经过多轮讨论,依然热度不减。而近些年,汉语语法学界在进一步认识到汉语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重要的新问题。面对海量的论争资料和纷繁的观点,很多学者,特别是初学者,有无所适从甚至盲从的倾向。《说“王冕死了父亲”句》为本丛书之一种。
有鉴于此, 本着摆脱印欧语眼光,摆脱传统(主流)观点束缚,带有导向性,在综述中铺垫出解决问题的新方向的宗旨,沈家煊先生主编了“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筛选出十几个理论相关的语言学的热点专题,就每个专题,以8万-10万字的篇幅,全面整理海内外相关资料,对文献做出深入透彻的分类梳理,力求客观呈现各家的主要观点,对其优缺点作适当分析点评,指出学术发展的前景。该丛书以吕叔湘《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和朱德熙《语法答问》为楷模,追求站在汉语的立场上看汉语,用汉语的方式说汉语的“自我表述”。有助于推动汉语句法语义学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大专院校中语法专题讨论课的教学开展。
“王冕死了父亲”这样的结构式,是汉语语法一个传统难题。因为它挑战了“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一般规律。本书首先介绍在现代语言学理论背景下,生成语法和构式语法在这个问题上争论的来龙去脉,介绍相关的各种术语,如非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Burzio定律”等。其次探讨如下几个问题:1)“王冕死了父亲”是不是由“死了王冕的父亲”通过“王冕”的移位派生而来的?两者是否属于相同的句式?2)“王冕死了父亲”是不是由“王冕经历了父亲的死”通过“死”的移位派生而来的,两者是否属于相同的句式?3)“王冕死了父亲”和“王冕,父亲死了”两者是否属于相同的句式?有没有移位派生关系,能不能把两句的“父亲”都定为主语格?4)以“病”和“笑”为代表的“非作格动词”和以“死”和“来”为代表的“非宾格动词”带宾语时句式意义有什么不同?5)如何看待“王冕死了父亲”的历史形成与共时系统中的“生成”假说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将讨论构式方法与句法移位方法的解释力强弱问题,汉语句法的论元观与话题观那个更能反映汉语语法实质的问题。
山东烟台人。北京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同时也关注方言中的语法问题。在研究方法上继承汉语语法研究传统,特别是结构主义句法分析方法,注重当代句法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合理应用。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当代语言学》《语言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代表作《汉语同位同指组合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总序
问题的缘起
1 主宾语大讨论和“王冕死了父亲”
1.1张汝舟“句式观”和“话题观”的萌芽
1.2主宾语大讨论中的“王冕死了父亲”
2 “领主属宾句”和分裂领属分析
2.1“存在句”
2.2“领主属宾句”和90年代其他相关分析
上篇 基于动词和移位的分析法
3 非宾格理论和各种“移位”“赋格”说
3.1非宾格理论
3.2生成语法学派的各种解释
?
下篇 基于句式和移情的综合法
4 “王冕死了父亲”句的句式观和篇章功能
4.1句式观和“完形”感知
4.2句式的配价和篇章功能
5 “糅合语法”和主观“移情”
5.1糅合造句法和“计较得失”义
5.2综合法:简单假设和主观“移情”
5.3“比喻糅合方阵”VS.“Fauconnier模型”
5.4语法解释的简单性追求
参考文献
语法解释的简单性追求
前面两章,我们介绍了汉语语法学界对“王冕死了父亲”句的探讨已经从“分析”走上“综合”的研究倾向。从整体句式观的确立,到篇章表现对句式义的佐证,再到糅合语法具体操作体系的完备,以及主观移情意义的强调,慢慢走向成熟的整合的研究思路,显示出它在解释的简单性和总括力强方面的优势。这跟整个科学界对整合研究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沈家煊(2011:156)对科学思想的这样一种新动向有如下介绍:
“科学家在花了三百年时间——从牛顿算起吧——把所有的东西拆解成分子、原子、核子和夸克后,现在像是在把这个过程重新颠倒过来,开始研究这些分解成分是如何结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而不再去继续分析、拆解、还原为尽可能简单的东西。这种情形正发生在生物学、进化科学、神经网络、生态平衡、人工智能、经济学等许多领域,甚至还发生在物理学,物理学家正在努力建立混沌的数学理论,来解释许多复杂现象,比如无数碎片形成的整体美感,液体内部像漩涡那种怪诞的运动。”
最近科技哲学的一个新观念叫“生成整体论”,这种观念强调先有整体后有部分,整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从“生”之时就是整体,仅仅通过分解来了解整体是不充分的,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还有相互作用。
科学发展经历了从分析分解到综合整合的过程,同样地,汉语语法研究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开篇我们提到,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重视“虚词+句式”的综合方法,从《马氏文通》将西方的分析理念引入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我们的语法研究一直走在分析还原的道路上,从结构主义到生成语法都是这一思路,现在语法研究出现的整合思路,从句式观到糅合造句到主观移情,这和科学思想的新动向是吻合的。但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回归传统,而是“螺旋式上升”,比如赵元任先生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类推”的思路,但到沈家煊先生讲“糅合类推”时,类推原理、分析步骤、制约条件、浮现意义,我们看到这里具有现代语言学意识和背景的“类推”已经将赵元任先生的“类推”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整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讲,在分析的基础上讲,整合的研究思路还要有利于分析法的改进。因为“分析”和“综合”终归是思维过程的一体两面,综合离不开分析,分析离不开综合。我们今天回归中国传统重视句式句型,也是在吸收西方分析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吸收外来,但又不忘本来。
但建立语法体系的时候,简单和严谨同等重要。“要是我们发现一种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变得越来越复杂,结构的分析图越画越复杂,那我们就应该反思这种理论是不是根本就有缺陷”(沈家煊2011:176)。中国道家哲学讲求“大道至简”,作为一种“终极的复杂”,语法解释的简单性应是语法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总序
这一套丛书的缘起,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长期以来,在语言学领域,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来自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有成效,在某些方面成效还很显著,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觉得运用在汉语上不免捉襟见肘、圆凿方枘,至少勉强不自然。启功先生曾有一个比方,说小孩套圈游戏,小圈圈只能套小老鼠,印欧语“葛郎玛”(grammar)是小圈圈,套不了汉语这只大熊猫。这种感觉突出反映在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上。有的曾经是热点,如词类问题、单句复句问题,冷寂了一段时间,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时时冒出来困扰着我们;有的是国外出了新的理论,用来处理汉语而形成新的争论点,比如句法成分的移位问题,音步和韵律的问题。之所以成为新的争论热点,显然也是因为新搬用的理论用起来不顺畅、不协调的地方很多。有的问题,例如主语和宾语的问题,曾经是热点,后来问题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而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如主语和话题继而成为一个不断争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主宾语的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这是摆脱印欧语那种主宾语观念的结果。
国外的理论在不断的翻新,出来一个我们跟进一个,有时候人家已经翻新了,声明放弃原来的理论框架,我们还在吭哧吭哧按照人家那个老框架在思考和行事,有不知所措的感觉。许多人觉得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儿,想要改变现状。但也有不少人以重视和彰显语言的“共性”为理由,想维持现状,其实他们所说的“共性”是以人家提出的那一套理论为参照的,却忽略或者无视汉语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语言的个性哪来语言的共性呢?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逐渐形成一个认识,要弄清人类语言的本质,先要充分了解语言的多样性。我的同道朋友朱晓农君说,universals(共性)应该音义兼顾翻译成“有你我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只有你没有我,对此我十分赞同。据我所知,国外很多学者也不希望我们只是跟着他们走,而是想听到基于本土语言事实提出的新见解,发出的新声音,使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一百多年西学东渐,语言学领域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另一方面,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的努力也一直没有停息。我们的前辈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进一步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正如朱德熙先生生前所言,很大一部分的争论问题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以致看不清汉语语法的本来面目引起的,要是我们能摆脱这种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有许多争论本来是不会发生的。还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天可能还在不知不觉中受传统观念的摆布,那就要等后人来纠正了。朱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学术遗产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汉语的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印欧语的那种“名词化”,这是摆脱干扰的一次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吕叔湘先生跟朱德熙先生的想法一致,在晚年向我们发出语法研究要“大破特破”的号召,要把“词” “动词” “形容词” “主语” “宾语”等名称暂时抛弃,要敢于触动一些原先不敢动他一动的条条框框。
吕先生和朱先生虽然是针对语法研究而言,为我们指出的方向却是适用于整个汉语的研究。汉语的语法是“大语法”,语言的组织运行之法,包括语音、语义和用法在内,过去按“小语法”来理解汉语的语法,这本身就是受印欧语传统观念的影响。
策划这套丛书的出发点就是响应“摆脱干扰、大破特破”的呼吁。近年来这方面的努力比较显著,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有必要做个小结,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继续前进。这套丛书因此也可以叫“破立丛书”,每一册就某个具体的热点问题,先对以往的研究加以梳理和评析,指出破除传统观念、摆脱干扰的必要性,然后摆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目的是让读者明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所在,活泼思想,减少执着。这个设想有幸得到学林出版社的支持,使得想法得以实现。虽说“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但要真正立起来,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目前书中摆出的新观点、新思想还大有充实完善的必要,甚至有修正取代的可能。
策划这套书还有一个出发点是写法,虽然讨论的是复杂的学术问题,但还是要写得浅显一点,通俗一点,尽量少用难懂的名称术语,篇幅简短一些,一个问题一个小册子,不让一般读者觉得深奥繁复,不得要领,望而生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目前的面目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对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管是老将还是刚入门的新手,对广大的语言教师,包括外语和母语的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而且希望那些对语言问题感兴趣的朋友,那些在语言工程、信息处理、语言心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人士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得到一些启示。
沈家煊
2017年12月12日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里留下的不是具体的人物形象或事件线索,而是一种关于“表达的边界”的震撼感。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跳跃,有时候像是学术论文的严谨推导,下一秒又会突然转向一种近乎散文诗的抒情笔调来描述一个语法结构,这种强烈的反差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与不适的交织。我发现作者大量运用了跨学科的引用,从古典修辞学跳到现代符号学,再到一些晦涩的逻辑学范例,使得整部作品的知识密度极高,仿佛作者试图用尽所有已知的知识体系来为“王冕死了父亲”这句断言找到一个安放的坐标。其中关于“信息负载与情感权重”的探讨尤其精彩,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王冕的悲伤是什么,而是通过分析“死了”这个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情感折射率,让我间接地体会到语言是如何承载和稀释人类最深沉的痛苦的。这本书挑战了阅读的惯性,它不提供抚慰,只提供更深层次的困惑——一种建设性的、令人振奋的困惑。阅读它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陡峭山峰,过程艰辛,但顶峰的视野确实开阔得惊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从开始的迷惑不解,到后来的着迷,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转变过程。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非虚构写作”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事语言极其冷静克制,几乎看不到任何情绪化的词汇,但正是这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反而烘托出一种极度强烈的存在主义的孤独感。它不像是在讨论一个具体的句子,而更像是在探讨“存在”本身在语言结构中的投影。有一部分篇幅专门探讨了“沉默的意义”,即当“王冕死了父亲”这句话被刻意地省略或被环境所压制时,这种“未说出”的状态如何比“说出”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和更复杂的解读空间。这种对“反向信息”的挖掘,是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它迫使我思考,我们日常交流中那些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部分,是否才是我们真实情感和处境最忠实的记录者。这本书不提供轻松的阅读,它要求你付出专注和耐心,回报你的是对语言工具的全新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奇特,它更像是一系列围绕着中心命题展开的辩证思考的片段集合,而非一个线性的故事线。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光线幽暗的博物馆里漫步,每当你以为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展品说明时,下一块展板的内容却完全导向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作者对于“上下文依赖性”的分析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细致程度,他似乎在试图证明,这句话的真伪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它被放置的那个“宇宙”如何定义死亡、父子关系以及“说”这个动作本身。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的章节中频繁地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推动论证,这使得文本具有一种强烈的对话感,仿佛作者正亲自坐在我面前,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吻与我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哲学思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巨大的“留白”,它提出了无数个尖锐的问题,却刻意地回避给出最终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参与性,让我不得不不断地在自己的经验和作者的论证之间搭建桥梁。
评分这部作品最令人难忘的,或许是它那种独特的“结构美学”。它并不是一本旨在娱乐或普及知识的书,它更像是一座用逻辑和词汇搭建起来的精巧的迷宫,而阅读本身就是寻找出口的过程。作者的句式变化多端,时而使用极长的、层层嵌套的复杂长句来铺陈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时而又突然抛出一个极其简洁有力的短句,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切开前文的冗长,直指核心。我特别注意到,全书对“指代问题”的深入剖析——“王冕”究竟指代谁?“父亲”的社会学意义如何界定?——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被无限放大,揭示出我们对身份和关系的理解是多么的脆弱和依赖于约定俗成。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周围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有些不同了,总是不自觉地去拆解生活中的每一个陈述,去探究其背后的默认假设和权力结构。它成功地将一个微不足道的日常表达,提炼成了一次对人类认知和交流局限性的深刻勘探。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说“王冕死了父亲”句》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张力,让人好奇它究竟想探讨的是什么。我从头到尾沉浸其中,感受到的首先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对语言颗粒的精微打磨。作者似乎对“王冕死了父亲”这短短七个字进行了漫长而深入的解剖,但奇怪的是,书里并没有直接去讲述王冕这个人或他父亲的故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哲学命题或者一个语言学上的切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复杂的论证结构。它不是一本提供快速答案的书,更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指引读者在文字的迷宫中寻找意义的幽微之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否定性陈述”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仿佛每一个逗号和句号的位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决定了整个句子的命运。对于那些习惯了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的读者来说,初读可能会感到吃力,因为它要求你放下对情节的期待,转而关注语言本身如何构建现实,以及我们如何被日常的措辞所规训和定义。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以为早已了然于胸的表达,揭示出它们背后隐藏的庞大而微妙的结构体系。这种阅读体验是枯燥的,但更是一种智力上的狂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