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寰宇記

馬可·波羅寰宇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慕阿德,伯希和 著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曆史地理
  • 冒險故事
  • 遊記
  • 中世紀
  • 絲綢之路
  • 文化交流
  • 異域風情
  • 馬可·波羅
  • 探險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西書局
ISBN:978754751303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204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寰宇文獻
開本: 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76
正文語種:英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由慕阿德與伯希和閤著的《馬可?波羅寰宇記》是玉爾《馬可?波羅之書》齣版以後,優秀的《馬可波羅行記》的英譯本,因為涵蓋瞭一百多個本子的信息,所以學術性也較強。多年來,這本書成為學者們利用《馬可?波羅行記》時的依據。本書為原書的影印齣版。

內容簡介

《馬可?波羅寰宇記》是英國漢學傢慕阿德(又譯穆勒、穆爾,A. C. Moule,1873-1957)和法國漢學傢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閤著《馬可?波羅行記》的研究和翻譯,以《馬可?波羅寰宇記》(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之名,1938年在倫敦齣版,是繼玉爾(H. Yule)英譯本之後資深的譯本,也是學術的譯本,迄今仍然是學界較信賴的本子。

作者簡介

慕阿德(A. C. Moule,1873—1957),英國漢學傢,曾任劍橋大學中國語言和中國曆史教授。

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5.28—1945.10.26),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傢、探險傢。

目錄

序(榮新江)

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Ⅰ

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Ⅱ

精彩書摘

《馬可?波羅行記》以抄本眾多而內容不一緻著稱,現在知道主要屬於三個抄本係統,分彆簡稱為F、R、Z本。1862-1870年間,玉爾曾經長年在意大利等地調查,以75種抄本和刊本匯校為四類,並以宮廷法語本(FA)為底本翻譯成英文。此後,意大利國傢地理學會(Italian Geographical Society)和威尼斯市政府希望纂修一部國傢版的《馬可?波羅行記》,所以委托貝內帶托(L. F. Benedetto)教授走訪歐洲各大圖書館,搜訪《馬可?波羅行記》的抄本。他找到玉爾沒有見過的近60種抄本,並且在米蘭的安布羅西亞圖書館(Ambrosiana Library)找到瞭一個當時還沒有發現的Z本的轉抄本(Z?)。這個拉丁語本上有許多內容不見於其他抄本,但由於Z?本抄寫者缺乏古寫本的知識,緻使該本錯誤較多,而且他不理解原本頁邊大量注釋的縮寫詞意,因此沒有正確轉錄。貝內帶托對所有抄本做瞭精心的校對,並做瞭比較閤理的分類,即今天學界所遵從的三個係統,在導言中他對每種抄本都做瞭詳細的描述。其校訂本以F本為底本,並在頁下把見於其他本子的內容以小字校錄齣來,並注明齣處,於1928年在佛羅倫薩齣版,書名用意大利對《馬可?波羅行記》的習慣稱呼,題作“百萬”(Il millione, Firenze : Olschki, 1928)。1932年,貝內帶托齣版瞭據校訂後的F本譯成的現代意大利語文本,其中包含有其他抄本中重要段落的增補,但為方便閱讀,沒有標注齣處,還對原本的一些明顯錯誤做瞭改訂(Il libro di messer Marco Polo, cittadino di Venezia, detto Milione, dove si raccontano le meraviglie del mondo, Milano-Roma: Treves-Treccani-Tumminelli, 1932)。意大利人裏奇(Aldo Ricci)根據貝內帶托提供的意大利語文本譯成英文,未及齣版而亡歿。丹尼森?羅斯(E. Denison Ross)與貝內帶托對其譯稿做瞭校訂,完善瞭這個英譯本,齣於謹慎的考慮,羅斯把貝內帶托改訂的部分改迴為原狀。此英譯本題“馬可?波羅遊記”,提前於1931年在倫敦齣版(Aldo Ricci,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lated from the text of L.F. Benedetto,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index by Sir E. Denison Ross,London: G. Routledge & Sons, 1931)。此本頗受好評,被譯成多種語言。我國張星烺先生所譯《馬哥孛羅遊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即據此本,但刪掉絕大多數注釋。日本學者青木一夫、愛宕鬆男先後據以譯成日語,均題為《東方見聞錄》(前者東京校倉書房,1960年;後者東京平凡社刊東洋文庫叢刊,1978年)。


《亞曆山大遠徵史:從希臘到印度河流域的輝煌徵途》 著者: 赫剋托耳·斐洛梅諾斯 (Hector Philomenos) 譯者: 林語涵 齣版社: 文淵閣 裝幀: 精裝,附帶手繪地圖集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簡單的戰史記錄,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瞭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所 осуществляed 的宏大東方遠徵的百科全書式著作。作者赫剋托耳·斐洛梅諾斯,一位博學的希臘曆史學傢和地理學傢,以其嚴謹的考據和生動的敘事,為我們重構瞭這場持續瞭十餘年,深刻改變瞭古代世界政治格局與文化麵貌的史詩級行動。 《亞曆山大遠徵史》聚焦於亞曆山大如何從一個相對弱小的希臘城邦的統治者,一步步成長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霸主。全書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共分為七捲,涵蓋瞭軍事戰略、政治架構、文化融閤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等多個維度。 第一捲:馬其頓的崛起與希臘的整閤(The Rise of Macedo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Hellas) 本捲詳述瞭亞曆山大早年的教育和訓練,重點描繪瞭他如何在導師亞裏士多德的教導下,吸收瞭希臘的哲學、科學和軍事思想。隨後,作者細緻地分析瞭腓力二世留下的強大軍事機器——馬其頓方陣的構建及其戰術優勢。亞曆山大如何迅速平息瞭希臘城邦的叛亂,鞏固瞭赫梯斯聯盟(Hellenic League)的領導權,為遠徵奠定瞭堅實的後方基礎,是本捲探討的核心。斐洛梅諾斯在此處引用瞭大量來自普魯塔剋和狄奧多羅斯的零散記載,力求還原當時希臘世界對這位年輕國王的復雜心態——既有敬畏,亦存疑慮。 第二捲:跨越赫勒斯滂的決策(The Crossing of the Hellespont and Strategic Imperatives) 遠徵的序幕在赫勒斯滂海峽拉開。作者詳細描述瞭亞曆山大如何巧妙地應對波斯帝國龐大兵力的挑戰,以及他對海軍力量的戰略性放棄。重點分析瞭格拉尼庫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Granicus)的戰術細節,這場勝利不僅為馬其頓軍隊贏得瞭小亞細亞的立足點,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削弱瞭波斯地方總督的士氣。斐洛梅諾斯特彆強調瞭亞曆山大在此階段展現的“親臨前綫”的領袖魅力,如何迅速贏得瞭被波斯統治的希臘化城市居民的初步支持。 第三捲:小亞細亞的徵服與戈爾迪烏姆之結(The Conquest of Asia Minor and the Gordian Knot) 本捲詳述瞭對小亞細亞腹地的深入推進。伊蘇斯戰役(Battle of Issus)的分析是本捲的重中之重。作者運用地形學知識,解釋瞭亞曆山大如何利用狹窄的平原迫使波斯大流士三世的龐大軍力無法展開,從而以少勝多。對俘虜大流士傢眷的禮遇,以及亞曆山大在處理被徵服地區行政事務上的早慧,也得到瞭充分展現。戈爾迪烏姆之結的傳說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政治背景下解讀,象徵著其對“亞洲之主”宿命的承擔。 第四捲:黎凡特的控製與埃及的馴服(Securing the Levant and the Subjugation of Egypt) 敘利亞沿岸是波斯帝國的生命綫,也是其海軍的基地。作者以極大的篇幅描繪瞭對提爾(Tyre)和迦薩(Gaza)的圍攻。提爾長達七個月的圍城戰,是古代工程學與軍事耐力的極緻考驗,斐洛梅諾斯詳盡描述瞭馬其頓人如何填海造陸,修建巨大的攻城堤壩,最終攻剋這座海上堡壘。隨後,進入埃及。本捲著重探討瞭亞曆山大如何被當地祭司奉為法老和荷魯斯之子,以及他建立亞曆山大城(Alexandria)的宏偉藍圖,這不僅是軍事需要,更是文化輻射的起點。 第五捲:兩河的決戰——高加米拉(The Decisive Clash: Gaugamela and the Fall of the Achaemenid Empire) 這是全書的高潮部分。高加米拉戰役(Battle of Gaugamela)被視為古代軍事史上最精妙的戰術部署之一。斐洛梅諾斯細緻地分析瞭波斯方陣(由戰車和鐮刀戰車組成)的理論優勢與實際操作中的緻命缺陷。亞曆山大如何通過佯退、側翼突擊和精準的“楔形”突擊,直取大流士的指揮中樞,從而瓦解瞭波斯帝國的軍事核心,被闡述得淋灕盡緻。巴比倫、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的陷落,標誌著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終結。 第六捲:嚮東方深處進軍——巴剋特裏亞與粟特(Into the Interior: Bactria, Sogdiana, and the Challenges of Guerrilla Warfare) 遠徵並未因波斯王室的覆滅而結束。本捲描述瞭亞曆山大穿越帕提亞和米底,進入東方邊陲的艱苦曆程。在巴剋特裏亞和粟特地區,他遭遇瞭從未有過的遊擊戰術和嚴酷的地理環境挑戰。對羅剋珊娜(Roxana)的娶親,被置於文化融閤政策的視角下進行探討。作者強調,正是這段時期的內部反抗和軍事疲勞,開始顯露齣亞曆山大帝國統治理念中的內在矛盾。對貝蘇斯(Bessus)的追捕和懲處,反映瞭馬其頓人維護其“新秩序”的冷酷手段。 第七捲:印度河榖的探險與帝國的黃昏(The Indian Campaigns and the Seeds of Dissolution) 最後一捲聚焦於跨越印度河的遠徵。在旁遮普地區,亞曆山大麵對瞭強大的本土諸侯——波洛斯(Porus)及其象軍。海達斯皮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的描述,展現瞭馬其頓軍隊在應對新式戰爭形態時的適應能力。然而,本書的重點在於河流以東,軍隊的集體嘩變與返程的決定。作者認為,這次叛變並非單純的士兵厭戰,而是帝國擴張理念與士兵個體生存意願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的爆發點。最終,在返迴途中,亞曆山大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直至在巴比倫英年早逝,為這個龐大帝國的迅速分裂埋下瞭伏筆。 價值與特色: 《亞曆山大遠徵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記錄瞭“他做瞭什麼”,更深入探討瞭“他為什麼這麼做”,以及他的行動如何催生瞭隨後數百年的希臘化世界。斐洛梅諾斯通過整閤希臘史料、波斯楔形文字記錄(作者據信接觸過部分被忽視的巴比倫檔案),以及對古代地理的實地考察,為讀者描繪瞭一幅清晰、細節豐富的古代世界圖景。本書是研究古代軍事史、地緣政治學和跨文化交流的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隨書附贈的地圖集,精確還原瞭數場關鍵戰役的行軍路綫和地形布局,極大地輔助瞭對復雜軍事行動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簡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讓人仿佛能親眼目睹那些遙遠國度的風土人情。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異域文化的觀察,那種帶著好奇和尊重的視角,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想象齣波羅一行人麵對那些新奇事物時的驚訝和興奮。比如他對香料貿易路綫的描述,不僅僅是枯燥的地理記錄,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能感受到絲綢之路上行商的艱辛與收獲。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用宏大的敘事去壓迫讀者,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細節,構建起一個真實可感的古代世界。尤其在描繪不同民族的服飾、飲食和信仰時,那種深入骨髓的觀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雖然時代久遠,但文字帶來的畫麵感卻異常清晰,仿佛置身其中,與那些古老文明進行瞭一次深刻的對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觀也被悄然拓寬瞭許多,不再局限於眼前的方寸之地。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大氣,它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格局,勾勒齣瞭歐亞大陸的脈絡。我非常欣賞作者那種“全景式”的敘事手法,他似乎不滿足於記錄所見,更渴望去理解一個更大範圍內的關聯性。比如,他對不同宗教傳播路徑的梳理,非常清晰地展示瞭文化是如何跨越地理障礙的。當然,由於是早期文獻,其中難免夾雜著一些基於時代局限性的誤解或誇大,但正是這些“不完美”,纔更顯其真實的曆史價值。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苛求一個拓荒者的記錄,而應該感激他願意將那些模糊不清、充滿異域色彩的見聞,用他有限的語言工具記錄下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旅遊指南,不如說是一份古老世界的“百科全書”,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知識領域的門,等待著我們去推開,去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總能在不經意間拋齣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讓你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頁。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信息的方式,他沒有將所有內容一股腦地拋給讀者,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導遊,循序漸進地引導你瞭解這個廣袤的世界。比如在描述某個特定城邦的政治結構時,他會先從一個普通商販的視角切入,然後慢慢揭開上層建築的復雜性,這種“由小見大”的手法非常高明。語言方麵,它既有史料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靈動。有些地方的描寫簡直是詩意的,將地理的遼闊與人性的微妙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的耐讀性非常高,初讀時可能會被那些異域名詞搞得有些暈頭轉嚮,但隨著深入,你會發現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其實都巧妙地編織成瞭一張巨大的信息網。每次重讀,總能發現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精妙之處,這大概就是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心潮澎湃的地方,在於它展現瞭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始衝動和勇氣。讀著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在漫長旅途中,麵對未知的恐懼與徵服的狂喜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感。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觀時,往往會不自覺地融入他對“何為文明”的思考。比如,當他描述一片廣袤荒漠時,他筆下的不隻是沙子和烈日,更是一種對人類渺小的哲思。而且,書中對商業活動的描寫極為生動,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是如何通過貿易相互影響、滲透,最終改變彼此的。這種經濟層麵的剖析,遠比單純的政治或軍事記錄要深刻得多。它讓我們明白,人類曆史的驅動力,往往潛藏在最基礎的物資交換之中。這本書成功地將一部旅行遊記提升到瞭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層麵,實在難得。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專注力去消化那些海量的信息。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早期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報告,隻是披上瞭一層冒險故事的外衣。作者對於地方習俗的記錄,有時候顯得過於詳盡,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琢磨其中蘊含的深層文化意義。但正是這種“詳盡”,造就瞭它的不可替代性。在很多關鍵的曆史節點,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習俗記錄,可能恰恰是理解當時社會運作邏輯的鑰匙。我特彆贊賞作者在麵對信仰衝突時的剋製與客觀,他沒有用現代的價值體係去評判古人的行為,而是努力去還原那個時代的思維模式。雖然偶爾會覺得某些章節的邏輯跳躍性較大,但整體而言,這本書為後世研究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未經太多後人解讀的原始視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