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堪,1943年10月生於上海,浙江湖州人。1965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齣版社編審,四川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市辭書學會理事,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中亞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會員,中外關係史學會會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員,中國辭書學會會員。
目 錄
一 總論
從一件婆羅謎字帛書談我國古代的印歐語和印歐人 ...... 003
二 揭開吐火羅人起源之謎
關於吐火羅語和吐火羅人的起源問題 ...... 041
關於吐火羅人的起源和遷徙問題 ...... 066
三 對新疆古屍的探討
新疆古屍的新發現與吐火羅人起源之謎 ...... 085
The Discovery of the Xinjiang Mummies and Studies of the Origin
of the Tocharians ...... 097
從漢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種問題 ...... 111
四 相關問題研究
The Tokharians and Buddhism ...... 143
關於印度— 伊朗人的起源問題 ...... 166
中亞安諾遺址齣土印章綜述 ......172
五 基因、人群與語言
一個重大的科學前沿問題 ...... 177
基因、語言和民族起源 ...... 185
從歐亞大陸的史前語言接觸看漢藏語係的起源問題 ...... 189
六 學術信息和相關論著評介
關於W. B. 亨寜及吐火羅人起源問題的研究 ...... 205
狄庸教授與佛教語文學研究 ...... 214
“中亞東部銅器和早期鐵器時代民族”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 221
評《印歐研究雜誌》“塔裏木盆地古屍”專輯 ...... 233
評季羨林著《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 ...... 241
評A Chinese Text in Central Asian Brahmi Script: New Evidence for
the Pronunciation of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Khotanese ...... 246
評林梅村著《西域文明》 ...... 251
評林梅村著《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 ...... 256
評《新疆文史論集》 ...... 262
評餘太山關於塞種淵源的論文 ...... 268
馬洛夫所獲寫本收藏和研究情況簡介 ...... 287
評王欣著《吐火羅史研究》 ...... 293
附錄一:國外學者重要論著譯介
曆史上最初的印歐人 ...... 303
曆史上最初的印歐人:吐火羅人在古代中東的祖先 ...... 319
論“最初的”印歐人:吐火羅— 月氏人及其中國故鄉 ...... 349
論吐火羅語中佛教術語的翻譯 ...... 370
附錄二:書目
學習和研究吐火羅語的基本書目 ...... 395
“吐火羅問題”主要文獻選目 ...... 397
吐火羅語學者J. Hilmarsson 著作目錄 ...... 399
芬蘭學者Asko Parpola 關於考古與語言相關著作目錄 ...... 404
語言起源和進化論著選目 ...... 407
索 引 ...... 414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地理學基礎,初次接觸可能會感到信息密度過大,需要多次往返於正文與附錄之間進行對照消化。但正是這種挑戰性,使得閱讀體驗變得格外充實和有成就感。每攻剋一個復雜的章節,都會有一種“徵服”瞭知識高地的快感。它不像那些旨在普及知識的讀物那樣,將內容碎片化處理得過於簡單易懂,而是堅持提供最原始、最完整的知識建構過程。對於那些真正熱愛深度鑽研、享受智力搏擊的讀者來說,這種“硬核”的呈現方式纔是最對胃口的。它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次完整的、高強度的思維訓練,讀完後,會感覺對整個相關領域的理解都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心思,封麵采用瞭啞光紙張,手感沉穩,色彩搭配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簡約。尤其是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微微閃爍,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內頁的排版也做得十分精良,字體的選擇清晰易讀,段落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個人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文獻時的處理方式,注釋部分清晰地標注在頁腳,既保證瞭正文的流暢性,又方便瞭讀者進行交叉查閱和深入研究。整體來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都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文化分量。初次翻閱時,那種被高質量實體書所帶來的愉悅感,確實是電子閱讀難以比擬的體驗,它提供瞭一種儀式感,讓人更願意沉下心來對待書中的內容。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大膽而富有洞察力的跨學科視角。它似乎完全不被傳統的學科壁壘所束縛,將曆史學、語言學、考古學乃至氣候學的研究成果融會貫通,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這種“雜糅”非但沒有顯得混亂,反而揭示瞭以往研究中被割裂開來的聯係。比如,當談及某個古代族群的遷徙路綫時,作者竟然巧妙地引入瞭現代地質學的斷層記錄作為旁證,這種跨界的聯想,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我仿佛在讀一本關於“連接”的書,它在提醒我們,世界上的知識體係並非孤立的島嶼,而是相互滲透、彼此影響的巨大網絡。對於那些渴望跳齣傳統框架、尋求全新解釋視角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思想興奮劑”。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為嚴謹,邏輯鏈條構建得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前一個論據之上,很少有跳躍或含糊不清之處。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一個非常巧妙的切入點,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理論闡述得井井有條,讓初涉此領域的人也能大緻把握核心脈絡。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長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他不會孤立地看待某個現象或理論,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或地理背景下去審視,這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讀下來,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沉靜而堅實的力量,仿佛作者已經在這片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瞭數十年,最終以極其成熟和老到的筆觸,為我們描繪齣瞭一個清晰的認知地圖。這種敘事方式,無疑是對讀者智力上的尊重,它要求我們保持專注,但迴報卻是紮實而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在資料的引用和考證方麵,展現齣瞭驚人的耐心與細緻。翻閱過程中,我幾次被腳注中引用的那些罕見或已失傳文獻所震撼,能看齣作者在幕後做瞭海量的田野調查和檔案挖掘工作。那些引文的精準度,幾乎達到瞭吹毛求疵的地步,顯示齣作者對學術誠信的最高標準。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模棱兩可的曆史記載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得體——他不會妄加揣測,而是會誠實地列舉所有可能的解釋,並客觀分析每種解釋的閤理性與局限性,這體現瞭一種真正成熟的學者風範。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瞭這些細微之處,它不是在“講述”故事,而是在“重構”曆史的真實麵貌,其厚度與深度,絕非淺嘗輒止的通俗讀物可比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