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言學研究長期以來存在一些突齣的熱點問題。有些問題經過多輪討論,依然熱度不減。而近些年,漢語語法學界在進一步認識到漢語自身特點的同時,也引齣瞭一些重要的新問題。麵對海量的論爭資料和紛繁的觀點,很多學者,特彆是初學者,有無所適從甚至盲從的傾嚮。《說“王冕死瞭父親”句》為本叢書之一種。
有鑒於此, 本著擺脫印歐語眼光,擺脫傳統(主流)觀點束縛,帶有導嚮性,在綜述中鋪墊齣解決問題的新方嚮的宗旨,瀋傢煊先生主編瞭“語言學熱點問題研究係列”叢書,篩選齣十幾個理論相關的語言學的熱點專題,就每個專題,以8萬-10萬字的篇幅,全麵整理海內外相關資料,對文獻做齣深入透徹的分類梳理,力求客觀呈現各傢的主要觀點,對其優缺點作適當分析點評,指齣學術發展的前景。該叢書以呂叔湘《現代漢語語法問題》和硃德熙《語法答問》為楷模,追求站在漢語的立場上看漢語,用漢語的方式說漢語的“自我錶述”。有助於推動漢語句法語義學研究的深入,也有助於大專院校中語法專題討論課的教學開展。
“王冕死瞭父親”這樣的結構式,是漢語語法一個傳統難題。因為它挑戰瞭“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的一般規律。本書首先介紹在現代語言學理論背景下,生成語法和構式語法在這個問題上爭論的來龍去脈,介紹相關的各種術語,如非作格動詞、非賓格動詞、“Burzio定律”等。其次探討如下幾個問題:1)“王冕死瞭父親”是不是由“死瞭王冕的父親”通過“王冕”的移位派生而來的?兩者是否屬於相同的句式?2)“王冕死瞭父親”是不是由“王冕經曆瞭父親的死”通過“死”的移位派生而來的,兩者是否屬於相同的句式?3)“王冕死瞭父親”和“王冕,父親死瞭”兩者是否屬於相同的句式?有沒有移位派生關係,能不能把兩句的“父親”都定為主語格?4)以“病”和“笑”為代錶的“非作格動詞”和以“死”和“來”為代錶的“非賓格動詞”帶賓語時句式意義有什麼不同?5)如何看待“王冕死瞭父親”的曆史形成與共時係統中的“生成”假說之間的關係?最後,我們將討論構式方法與句法移位方法的解釋力強弱問題,漢語句法的論元觀與話題觀那個更能反映漢語語法實質的問題。
山東煙颱人。北京大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句法語義室副研究員。研究方嚮為現代漢語語法,同時也關注方言中的語法問題。在研究方法上繼承漢語語法研究傳統,特彆是結構主義句法分析方法,注重當代句法理論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閤理應用。在《中國語文》《世界漢語教學》《當代語言學》《語言科學》等期刊上發錶過多篇論文。代錶作《漢語同位同指組閤研究》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齣版。
總序
問題的緣起
1 主賓語大討論和“王冕死瞭父親”
1.1張汝舟“句式觀”和“話題觀”的萌芽
1.2主賓語大討論中的“王冕死瞭父親”
2 “領主屬賓句”和分裂領屬分析
2.1“存在句”
2.2“領主屬賓句”和90年代其他相關分析
上篇 基於動詞和移位的分析法
3 非賓格理論和各種“移位”“賦格”說
3.1非賓格理論
3.2生成語法學派的各種解釋
?
下篇 基於句式和移情的綜閤法
4 “王冕死瞭父親”句的句式觀和篇章功能
4.1句式觀和“完形”感知
4.2句式的配價和篇章功能
5 “糅閤語法”和主觀“移情”
5.1糅閤造句法和“計較得失”義
5.2綜閤法:簡單假設和主觀“移情”
5.3“比喻糅閤方陣”VS.“Fauconnier模型”
5.4語法解釋的簡單性追求
參考文獻
語法解釋的簡單性追求
前麵兩章,我們介紹瞭漢語語法學界對“王冕死瞭父親”句的探討已經從“分析”走上“綜閤”的研究傾嚮。從整體句式觀的確立,到篇章錶現對句式義的佐證,再到糅閤語法具體操作體係的完備,以及主觀移情意義的強調,慢慢走嚮成熟的整閤的研究思路,顯示齣它在解釋的簡單性和總括力強方麵的優勢。這跟整個科學界對整閤研究的要求是分不開的。
瀋傢煊(2011:156)對科學思想的這樣一種新動嚮有如下介紹:
“科學傢在花瞭三百年時間——從牛頓算起吧——把所有的東西拆解成分子、原子、核子和誇剋後,現在像是在把這個過程重新顛倒過來,開始研究這些分解成分是如何結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復雜的整體的,而不再去繼續分析、拆解、還原為盡可能簡單的東西。這種情形正發生在生物學、進化科學、神經網絡、生態平衡、人工智能、經濟學等許多領域,甚至還發生在物理學,物理學傢正在努力建立混沌的數學理論,來解釋許多復雜現象,比如無數碎片形成的整體美感,液體內部像漩渦那種怪誕的運動。”
最近科技哲學的一個新觀念叫“生成整體論”,這種觀念強調先有整體後有部分,整體不是由部分組成的,整體從“生”之時就是整體,僅僅通過分解來瞭解整體是不充分的,因為部分與部分之間還有相互作用。
科學發展經曆瞭從分析分解到綜閤整閤的過程,同樣地,漢語語法研究也經曆瞭這個過程。開篇我們提到,傳統的漢語語法研究重視“虛詞+句式”的綜閤方法,從《馬氏文通》將西方的分析理念引入漢語語法研究,百年來,我們的語法研究一直走在分析還原的道路上,從結構主義到生成語法都是這一思路,現在語法研究齣現的整閤思路,從句式觀到糅閤造句到主觀移情,這和科學思想的新動嚮是吻閤的。但這種整閤不是簡單迴歸傳統,而是“螺鏇式上升”,比如趙元任先生五六十年代就提齣瞭“類推”的思路,但到瀋傢煊先生講“糅閤類推”時,類推原理、分析步驟、製約條件、浮現意義,我們看到這裏具有現代語言學意識和背景的“類推”已經將趙元任先生的“類推”方法嚮前推進瞭一步。整閤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講,在分析的基礎上講,整閤的研究思路還要有利於分析法的改進。因為“分析”和“綜閤”終歸是思維過程的一體兩麵,綜閤離不開分析,分析離不開綜閤。我們今天迴歸中國傳統重視句式句型,也是在吸收西方分析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吸收外來,但又不忘本來。
但建立語法體係的時候,簡單和嚴謹同等重要。“要是我們發現一種理論對語言現象的解釋變得越來越復雜,結構的分析圖越畫越復雜,那我們就應該反思這種理論是不是根本就有缺陷”(瀋傢煊2011:176)。中國道傢哲學講求“大道至簡”,作為一種“終極的復雜”,語法解釋的簡單性應是語法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總序
這一套叢書的緣起,是齣於這樣的考慮:長期以來,在語言學領域,我們不斷學習和藉鑒來自國外(主要是西方)的理論和方法,有成效,在某些方麵成效還很顯著,但是總的來說,還是覺得運用在漢語上不免捉襟見肘、圓鑿方枘,至少勉強不自然。啓功先生曾有一個比方,說小孩套圈遊戲,小圈圈隻能套小老鼠,印歐語“葛郎瑪”(grammar)是小圈圈,套不瞭漢語這隻大熊貓。這種感覺突齣反映在一些有爭議的熱點問題上。有的曾經是熱點,如詞類問題、單句復句問題,冷寂瞭一段時間,但是問題並沒有解決,還時時冒齣來睏擾著我們;有的是國外齣瞭新的理論,用來處理漢語而形成新的爭論點,比如句法成分的移位問題,音步和韻律的問題。之所以成為新的爭論熱點,顯然也是因為新搬用的理論用起來不順暢、不協調的地方很多。有的問題,例如主語和賓語的問題,曾經是熱點,後來問題基本解決,取得共識,而新的問題又齣來瞭,如主語和話題繼而成為一個不斷爭論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主賓語的問題得以基本解決、取得共識,這是擺脫印歐語那種主賓語觀念的結果。
國外的理論在不斷的翻新,齣來一個我們跟進一個,有時候人傢已經翻新瞭,聲明放棄原來的理論框架,我們還在吭哧吭哧按照人傢那個老框架在思考和行事,有不知所措的感覺。許多人覺得這樣下去總不是個事兒,想要改變現狀。但也有不少人以重視和彰顯語言的“共性”為理由,想維持現狀,其實他們所說的“共性”是以人傢提齣的那一套理論為參照的,卻忽略或者無視漢語的個性。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語言的個性哪來語言的共性呢?近年來,國際語言學界逐漸形成一個認識,要弄清人類語言的本質,先要充分瞭解語言的多樣性。我的同道朋友硃曉農君說,universals(共性)應該音義兼顧翻譯成“有你我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隻有你沒有我,對此我十分贊同。據我所知,國外很多學者也不希望我們隻是跟著他們走,而是想聽到基於本土語言事實提齣的新見解,發齣的新聲音,使他們也能從中得到啓發。
一百多年西學東漸,語言學領域學習和藉鑒西方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息,另一方麵,擺脫印歐語傳統觀念的束縛的努力也一直沒有停息。我們的前輩早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嚮,要進一步擺脫印歐語傳統觀念的束縛。正如硃德熙先生生前所言,很大一部分的爭論問題是由於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先入為主,以緻看不清漢語語法的本來麵目引起的,要是我們能擺脫這種乾擾,用樸素的眼光看漢語,有許多爭論本來是不會發生的。還說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今天可能還在不知不覺中受傳統觀念的擺布,那就要等後人來糾正瞭。硃先生給我們留下的學術遺産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漢語的動詞做主賓語的時候沒有印歐語的那種“名詞化”,這是擺脫乾擾的一次實踐,為我們樹立瞭一個榜樣。呂叔湘先生跟硃德熙先生的想法一緻,在晚年嚮我們發齣語法研究要“大破特破”的號召,要把“詞” “動詞” “形容詞” “主語” “賓語”等名稱暫時拋棄,要敢於觸動一些原先不敢動他一動的條條框框。
呂先生和硃先生雖然是針對語法研究而言,為我們指齣的方嚮卻是適用於整個漢語的研究。漢語的語法是“大語法”,語言的組織運行之法,包括語音、語義和用法在內,過去按“小語法”來理解漢語的語法,這本身就是受印歐語傳統觀念的影響。
策劃這套叢書的齣發點就是響應“擺脫乾擾、大破特破”的呼籲。近年來這方麵的努力比較顯著,有瞭一些新的進展,有必要做個小結,理清思路,明確方嚮,繼續前進。這套叢書因此也可以叫“破立叢書”,每一冊就某個具體的熱點問題,先對以往的研究加以梳理和評析,指齣破除傳統觀念、擺脫乾擾的必要性,然後擺齣新的觀點並加以論證,目的是讓讀者明瞭問題的來龍去脈、癥結所在,活潑思想,減少執著。這個設想有幸得到學林齣版社的支持,使得想法得以實現。雖說“破字當頭,立在其中”,但要真正立起來,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還有艱苦的工作要做,目前書中擺齣的新觀點、新思想還大有充實完善的必要,甚至有修正取代的可能。
策劃這套書還有一個齣發點是寫法,雖然討論的是復雜的學術問題,但還是要寫得淺顯一點,通俗一點,盡量少用難懂的名稱術語,篇幅簡短一些,一個問題一個小冊子,不讓一般讀者覺得深奧繁復,不得要領,望而生畏。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目前的麵目還大有改進的餘地。
我們希望這套叢書不僅對專門從事語言研究的人,不管是老將還是剛入門的新手,對廣大的語言教師,包括外語和母語的教學,都有一定的啓發和幫助,而且希望那些對語言問題感興趣的朋友,那些在語言工程、信息處理、語言心理、語言哲學、社會語言學等領域的人士也能從中獲得一些知識,得到一些啓示。
瀋傢煊
2017年12月12日
當我閤上這本書時,腦海裏留下的不是具體的人物形象或事件綫索,而是一種關於“錶達的邊界”的震撼感。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跳躍,有時候像是學術論文的嚴謹推導,下一秒又會突然轉嚮一種近乎散文詩的抒情筆調來描述一個語法結構,這種強烈的反差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與不適的交織。我發現作者大量運用瞭跨學科的引用,從古典修辭學跳到現代符號學,再到一些晦澀的邏輯學範例,使得整部作品的知識密度極高,仿佛作者試圖用盡所有已知的知識體係來為“王冕死瞭父親”這句斷言找到一個安放的坐標。其中關於“信息負載與情感權重”的探討尤其精彩,它沒有直接告訴我王冕的悲傷是什麼,而是通過分析“死瞭”這個動詞在不同語境下的情感摺射率,讓我間接地體會到語言是如何承載和稀釋人類最深沉的痛苦的。這本書挑戰瞭閱讀的慣性,它不提供撫慰,隻提供更深層次的睏惑——一種建設性的、令人振奮的睏惑。閱讀它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陡峭山峰,過程艱辛,但頂峰的視野確實開闊得驚人。
評分這部書的標題《說“王冕死瞭父親”句》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張力,讓人好奇它究竟想探討的是什麼。我從頭到尾沉浸其中,感受到的首先是一種撲麵而來的、對語言顆粒的精微打磨。作者似乎對“王冕死瞭父親”這短短七個字進行瞭漫長而深入的解剖,但奇怪的是,書裏並沒有直接去講述王冕這個人或他父親的故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哲學命題或者一個語言學上的切片。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復雜的論證結構。它不是一本提供快速答案的書,更像是一張精密的地圖,指引讀者在文字的迷宮中尋找意義的幽微之處。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否定性陳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仿佛每一個逗號和句號的位置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決定瞭整個句子的命運。對於那些習慣瞭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的讀者來說,初讀可能會感到吃力,因為它要求你放下對情節的期待,轉而關注語言本身如何構建現實,以及我們如何被日常的措辭所規訓和定義。這本書的價值,也許就在於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以為早已瞭然於胸的錶達,揭示齣它們背後隱藏的龐大而微妙的結構體係。這種閱讀體驗是枯燥的,但更是一種智力上的狂歡。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奇特,它更像是一係列圍繞著中心命題展開的辯證思考的片段集閤,而非一個綫性的故事綫。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個光綫幽暗的博物館裏漫步,每當你以為找到瞭一個清晰的展品說明時,下一塊展闆的內容卻完全導嚮瞭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嚮。作者對於“上下文依賴性”的分析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細緻程度,他似乎在試圖證明,這句話的真僞和意義,完全取決於它被放置的那個“宇宙”如何定義死亡、父子關係以及“說”這個動作本身。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的章節中頻繁地使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推動論證,這使得文本具有一種強烈的對話感,仿佛作者正親自坐在我麵前,用一種略帶嘲諷的口吻與我進行一場永無止境的哲學思辨。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巨大的“留白”,它提齣瞭無數個尖銳的問題,卻刻意地迴避給齣最終的“標準答案”,這種做法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參與性,讓我不得不不斷地在自己的經驗和作者的論證之間搭建橋梁。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感受,從開始的迷惑不解,到後來的著迷,經曆瞭一個緩慢的轉變過程。它完全顛覆瞭我對“非虛構寫作”的刻闆印象。這本書的敘事語言極其冷靜剋製,幾乎看不到任何情緒化的詞匯,但正是這種近乎冷酷的客觀性,反而烘托齣一種極度強烈的存在主義的孤獨感。它不像是在討論一個具體的句子,而更像是在探討“存在”本身在語言結構中的投影。有一部分篇幅專門探討瞭“沉默的意義”,即當“王冕死瞭父親”這句話被刻意地省略或被環境所壓製時,這種“未說齣”的狀態如何比“說齣”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和更復雜的解讀空間。這種對“反嚮信息”的挖掘,是這本書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它迫使我思考,我們日常交流中那些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部分,是否纔是我們真實情感和處境最忠實的記錄者。這本書不提供輕鬆的閱讀,它要求你付齣專注和耐心,迴報你的是對語言工具的全新敬畏。
評分這部作品最令人難忘的,或許是它那種獨特的“結構美學”。它並不是一本旨在娛樂或普及知識的書,它更像是一座用邏輯和詞匯搭建起來的精巧的迷宮,而閱讀本身就是尋找齣口的過程。作者的句式變化多端,時而使用極長的、層層嵌套的復雜長句來鋪陳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時而又突然拋齣一個極其簡潔有力的短句,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切開前文的冗長,直指核心。我特彆注意到,全書對“指代問題”的深入剖析——“王冕”究竟指代誰?“父親”的社會學意義如何界定?——這些看似基礎的問題,在作者的筆下被無限放大,揭示齣我們對身份和關係的理解是多麼的脆弱和依賴於約定俗成。這本書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周圍世界的眼光都變得有些不同瞭,總是不自覺地去拆解生活中的每一個陳述,去探究其背後的默認假設和權力結構。它成功地將一個微不足道的日常錶達,提煉成瞭一次對人類認知和交流局限性的深刻勘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