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现二战经典战役,想要了解二战的读者,会被这里的真相震撼到难以入眠。
1944年是二战进程至关重要的一年。西线战场纳粹德国濒临崩溃,希特勒投入90%精锐绝地反击,结果“守卫莱茵”作战没有挽回西线战势,反而加快了盟军进攻柏林的日程。
2、 全新视野解读真实二战,二战不是冰冷的死亡游戏,而是又燃又让人痛心的历史记忆。
看点一:德国仅存的军事将领对阵盟军三大军事将才,战争谋略与军事才能激烈交锋;
看点二:防守薄弱的美军新兵遭遇德军精锐重兵突袭,处处是绝境,普通士兵如何找到生存下去的转机?
看点三:德军新式武器重装投入,铁与血的激烈碰撞,点燃冰雪覆盖的阿登高地。
3、 军事写作终身成就奖得主、650万读者认可的二战史畅销作家,继《保卫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诺曼底登陆》之后又一力作,已被提名法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美第奇奖。
4、 国内阿登战役资深研究者担纲翻译,一一核查作战图、战斗序列表、德美英军衔列表
5、 亲历者口述,战场实地考察,集结一手档案资料,无一人无出处的真实二战。
我敢肯定在五十年之后,研究D日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将极为倚重这本书。
——约翰·托兰(历史学家,《日本帝国的衰亡》作者)
无论你读没读过有关D日的内容,无论你是否参与过这场战争,你都会像我一样,被这本讲述这段光荣与悲剧历史的书深深震撼。
——詹姆斯?加文准将(诺曼底登陆战美军第82空降师副师长)
作者穷十年之功,完成了这本20万字的真实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证实,每一页都让人訇然心动。
——《时代》
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更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严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个人、世界就处在命运的紧要关头。其实它是一部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作品,一本不仅仅是给军事爱好者读的书。
——《生活》
风格十分接近小说的战争史诗,至今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
——《今日美国报》
这部曲折动人的大师级作品,既是对那些死难者的生动纪念,也是一段扣人心弦、悬念丛生的惊险故事。
——《芝加哥星期日论坛报》
真实到令人恐惧地展现出了战争的模样。D日是英国和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作战行动,而瑞恩先生的这本书完全配得上它的主题。
——《观察家》
瑞恩为完成这部1959年出版的作品,从美国 、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资料、将领日记以及对参与了作战的无数士兵和平民的访问中,搜集了大量信息。本书既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可靠记录,也是对经历过D日作战的人们的生动刻画。
——《图书馆杂志》
《*长的一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备受评论和市场的宠爱。出版之后的几年内,这本书便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售达千万,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它曾经引发过(新闻界)的革新。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修订版序言
从这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教训,应当为全人类带来和平与了解
阿图尔· 赛斯-英夸特于绞刑架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有70 多个年头了,在这场长达数年的浩劫中,诺曼底登陆战和市场―花园行动无疑是西线战场*为著名的战役之一,而柏林战役更是欧洲战场的*后一场大会战。描写三场战役的著作浩如烟海,几十年来被诸多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反复钻研。
中国的军事历史爱好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看过银幕版《*长的一天》和《遥远的桥》。这两部电影拍摄于20 世纪,其中宏大的战争场面令人震撼,电影的原著作者科尼利厄斯· 瑞恩在读者中间也有不凡的口碑。2005 年,中文版的“ 二战史诗三部曲”在国内上市,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它们时,那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当时的我绝对想不到,十几年之后自己能有机会对这套书进行校译重修。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科尼利厄斯· 瑞恩的“二战史诗三部曲”都堪称不朽。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瑞恩开始撰写《*长的一天:1944 诺曼底登陆》。战地记者出身的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手法,为人们展现了这场宏大的登陆战役爆发前后,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瑞恩的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战史,甚至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战史,他并不直接描述交战双方在战前如何排兵布阵、厉兵秣马,战斗打响后又如何针锋相对、调兵遣将。他的写法另辟蹊径,从元帅、高级将领到士兵、普通平民,以战争亲历者为切入点,摘取他们的口述实录并与档案资料相结合,按照时间线再现战争的全部经过。国内知名战史作家余戈先生曾经评价《*长的一天》,就像“在诺曼底的海滩上装了一万个摄像头,这种上帝般的控制能力建立在对几千个人的访问之上”。瑞恩擅长呈现逼真的历史画面,在宏观上,有完整的或基本的“面”;在描述发展进程的时候有不同的“线”;具体到人物时,则有无数生动细致的“点”。当点、线、面完美结合时,就是几乎接近历史真相的战争场景。“他让自己的书充满活生生的人的所作所为与喜怒哀乐,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史料”,叙事精准、文笔丰富鲜活,让读者在阅读时犹如在观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这种宏观概览之下凝视微观历史细节的写作手法,至今仍为许多战史作家效仿,成为非虚构写作的典范。
作为战地记者,瑞恩亲历了三部曲中描绘的诺曼底登陆战和西线的其他战役,他曾采访数以千计的军人与平民,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石。有人说,一个伟大的新闻记者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当代史学家,瑞恩当之无愧。他的作品中,战士的英勇牺牲、战争的残酷暴力、人性的文明光辉与原始本能的残忍,全部坦坦荡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阅读三部曲的过程中,读者会为将帅*终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而感慨,为官兵在生死关头或幽默或荒唐的言行举止而大笑,为军人在战争迷雾之下的种种误判唏嘘不已,为平民百姓的各种遭遇时而惊悸,时而欢呼。
“二战史诗三部曲”初版面市时,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书中难免有一些错漏之处。首先,大量军事术语或者专有名词的翻译,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其次,诸多地名和人名本应该区分国籍,不能全部按照英语发音翻译,再加上初版没有保留译名的原文,对于想要核查出处的读者来说非常不便。不止一个战地城市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法,偶尔还会见到英军击毙美军这种“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闹剧1,这可真是“ 考验”读者的功底。为了弥补这些缺憾,中信新思文化的编辑团队委托我重新校译,一一核实书中出现的人物以及历史细节,务必复原瑞恩“无一人无出处”的原作品质。
校译重修绕不开对人名地名的修订,书中的地名都按照国家出版的地名辞典和地图进行了核对修订,对于一些难以查询到的小地名,也尽可能按照相关国家的语言发音进行音译。国外作者很少书写全名,非正式场合下将中间名省略或者只写首字母,而且很多时候仅仅保留姓氏,这一点和中国人的习惯完全不同。我在修订的时候,只要能查到的姓名,都在首次出现时保留了全称和职务,以免出现重名人物,给大家造成困扰;对于出场的军人,则尽可能写清楚他的部队番号、职务和军衔,以此减少混淆和陌生感。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陆军的编制比较特殊,如果仅从字面直译的话,十有八九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例如“爱尔兰禁卫团”,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称呼,而不是我们熟悉的步兵团或者装甲团的建制单位,有必要写清楚后面的营级单位番号。由于原文中团以下单位很少注明番号,为此,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二战时期的英国陆军和美军参战部队的建制,查到了每场战役中英美军队单位的具体番号。
由于各国军衔体系的历史传承不同,不同的层级上面都有符合各自国情的特色军衔,因此各国之间的军衔并不能一一对应起来。比如,德国军队没有准将军衔,却有兵种将军和大将,因此欧美各国就将德国将军的级别降了一级,以其少将军衔来对应本国的准将军衔(少将以上以此类推),瑞恩在原文中就是这么写的(将德语的少将对应成英语的准将)。此外,德国的士兵军衔分为五级,而一般国家只有两级,这就导致英美作者将德军高级别士兵的军衔写成了士官军衔,在某处程度上产生了混乱。我在翻译时尽可能查询了所有出现的德军士兵人物的资料,恢复了其原本真实的军衔。武装党卫军作为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特殊部队,其军衔体系和党卫队内部其他系统(主要是普通党卫队、党卫队机动部队、党卫队集中营骷髅部队)的军衔并不一样,又和国防军完全不同,瑞恩在文中将武装党卫军成员的军衔全部写成了国防军军衔。为了保证史实的准确性,我*终选择恢复德国的军衔。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战后数十年来无数研究者的整理归纳,令我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料去修正原作者和初版的错漏之处。例如,《*长的一天》中,几首苏格兰风笛曲,“Highland Laddie”被译成《高原女郎》,“Blue Bonnets over the Border”被译成《花坛边上的蓝色女帽》。我查询后发现,这两首曲子都是苏格兰名曲,Laddie 是苏格兰语,意思是男孩、少年,而Blue Bonnets 是传统的苏格兰男性戴的帽子,有时候甚至可以代指苏格兰人。“Blue Bonnets over the Border”是苏格兰民谣,背景是1745 年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边境战争,无论如何与花坛扯不上关系。
国外曾有研究者分享了英军第1 空降师所有军官的简历,这为修订《遥远的桥》提供了很多方便,基本上英军空降部队的每个军官的全名、军衔和职务都能找到确切的参考资料。在几乎长达一年的校译过程中,我尽自己所能理顺了文字,修订了错漏,我相信就读者的阅读体验而言会有很大提升。我希望当读者阅读新版作品的时候,相比老版本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一本好书应该让更多的读者分享,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骄傲。
董旻杰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震撼且略带压抑的。它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军事行动背后那令人心悸的混乱与无序。尽管前期筹备工作看起来井井有条,一旦登陆的指令下达,一切都迅速滑向了不可预测的深渊。作者对登陆初期滩头阵地血腥的描写,尤其让我感到震撼。那些关于海浪被染红的描述,那些因通讯中断而导致的误判,那些在德军机枪火网下徒劳挣扎的士兵,无不让人扼腕叹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撕开了胜利光环下那层血与火的真实面纱。它没有刻意去美化牺牲,而是让牺牲以其最原始、最惨烈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阅读时,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消化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这种阅读上的“不适感”,恰恰证明了作者在还原历史真实性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它迫使我们去思考,这种规模的暴力行为,其代价究竟有多么高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鲜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流水账,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线交叉叙事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戏剧张力。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穿梭于不同战场的幽灵,一会儿在英国的秘密基地听取简报,一会儿又跃升到高空俯瞰德军的海岸防御工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欺骗行动”的详尽描述,那些虚假的无线电信号、伪装的坦克模型,构筑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骗局。作者对细节的痴迷近乎偏执,对于不同军种之间的协作、甚至是不同国家盟军之间的微妙隔阂,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入木三分的剖析。这种多维度的展现,使得整个战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没有简单地将胜利归功于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单一的战略决策,而是强调了数百万人在一个共同目标下,以极高的协同性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读完后,我对“总体战”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由无数个精确到小时的行动堆砌而成的真实历史。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全书脉络中对“时间”这一维度的精妙处理。战役的各个阶段,从黎明前的黑暗到日暮时分的僵持,时间单位的切换极其自然流畅,但又处处体现出其内在的张力。例如,对某一特定部队在某一个小时内必须达成的推进里程的描述,那种紧迫感几乎要穿透纸面。更妙的是,作者穿插了战役结束后,对于决策者们事后复盘和反思的记录。这种“现在进行时”与“事后审视”的交织,让读者不仅了解了“发生了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后来他们如何看待这一切”。书中对后勤保障的描述也别具一格,它不像其他战史那样将后勤视为背景板,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战略层面——没有油料、没有弹药、没有医疗支持,再精妙的战术也只是空中楼阁。这种对系统工程的深刻理解,使得整本书的分析层面极高,绝非泛泛而谈的战役概述。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阅读过程中,我从未感到任何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作者总能用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军事部署和地理环境。它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用文字构建出了立体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群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军人心理状态的对比分析,这让这场跨国合作的军事行动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它不仅是对军事史爱好者的宝藏,对于任何对人类集体行为、决策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启发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一场战役的始末,更是对二十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政治、社会和军事面貌有了一次全面的、深入的考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杰作,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更深的意涵。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裹挟着,瞬间置身于那个决定世界命运的时刻。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密的仪器,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战役前夕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与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从盟军最高统帅部里那些充满压力的会议,到基层士兵在漫长等待中的焦虑与期盼,每一个细节都被挖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情报的分析、对天气预报的反复推敲,展现了现代战争决策的复杂性与巨大风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宏大叙事之下,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那些被选中的伞兵、那些驾着登陆艇冲向德军火力点的年轻面孔,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决胜于此刻”的紧张感,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场战役,更是在探讨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做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塑造了历史的走向。它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历史的推动者们充满了敬意与反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评分非常好,继续
评分翻译的还行,这本要支持一下
评分京东618买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个都评论好痛苦,复制粘贴这段话,证明这书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非常好的书,京东活动拿下!
评分三部曲之一,可惜其他两部不参与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翻译的还行,这本要支持一下
评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