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法国是欧洲强大的国家,今天,法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上依然享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以法兰西文明发展进程为线索,讲述法国从高卢时期直到二战后的历史。选取法国历史上诸如克洛维、路易十四、拿破仑等著名人物和百年战争、法国大革命、第yi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事件,向读者展示一幅通俗易懂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使其感悟法兰西的独特魅力。
荆文翰,辽宁新宾人,硕士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系,主要研究法国历史和文化,在《文汇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国家历史》等报刊刊载多篇文章,并发表多篇历史相关研究文章。
第一章 雄鸡破晓:高卢的故事
第一节 遥远的祖先…………002
第二节 反抗之剑——维钦托利…………004
第三节 罗马祖孙的高卢…………008
第二章 蛮族入侵:法兰克人来了
第一节 十字架下的野蛮人…………014
第二节 懒王在前,宫相在后…………019
第三节 神圣的交易…………024
第四节 加洛林末年分三国…………030
第三章 以你之名:血火法兰西
第一节 筚路蓝缕,王国初创…………038
第二节 上帝的骑士,国王的囚徒…………043
第三节 继承权带来的百年恩怨…………050
第四节 同是基督徒,相煎何太急?…………056
第四章 朕即国家:太阳王的权杖
第一节 大权在握的主教…………064
第二节 改变历史的童年阴影…………070
第三节 跨世纪的太阳王…………074
第五章 波旁余晖:埋葬王权的祖孙
第一节 掘墓人路易十五…………084
第二节 启蒙者们…………089
第三节 埋葬者路易十六…………095
第六章 走向共和:大革命!大革命!
第一节 反了!…………102
第二节 祖国在危急中!…………109
第三节 革命的高潮与终结…………116
第七章 欧陆雄鹰:拿破仑神话
第一节 从少尉到皇帝…………124
第二节 鏖战欧罗巴…………131
第三节 “革命之子”的谢幕…………136
第八章 卷土重来:最后的君主制
第一节 复辟:百合花旗再飘扬
第四章
朕即国家:太阳王的权杖
17世纪的法国还迎来了其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路易十四。这位以太阳自比的君主毕其一生都在追求国家的强大和王者的荣耀,为法国留下了欧洲霸主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王权。但在其穷兵黩武、挥霍无度的专制统治下,法兰西的『旧制度』也渐渐走到了尽头。
17世纪的法国迎来了两位忠心耿耿又兢兢业业的主教——黎塞留和马扎然。同是面对贵族作乱的危局,二人都始终以维护王权为己任,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17世纪的法国还迎来了其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路易十四。这位以太阳自比的君主毕其一生都在追求国家的强大和王者的荣耀,为法国留下了欧洲霸主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王权。但在其穷兵黩武、挥霍无度的专制统治下,法兰西的“旧制度”也渐渐走到了尽头。
2017年世界政坛上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当属法国总统选举中“小鲜肉”马克龙的当选。这位39岁有着高颜值的法国人问鼎法国最高权力,一时间成为舆论的焦点,其传奇的爱情与婚姻——在30岁那年他迎娶了比自己大24岁的高中老师,更是吸引了全世界好奇与讶异的目光。
伴着新晋总统夫妇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法兰西的历史。这个以“浪漫”著称的国度,都发生过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早在遥远的古代,法国人的祖先高卢人就在今日法兰西六边形的国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公元前1世纪,一位征服者——恺撒踏上了这片土地,并彻底改变了高卢人的命运。面对来势汹汹的罗马军团,崇尚自由的高卢人曾奋起反抗,为民族史诗写下了壮丽的序章,也奠定了日后法兰西不屈的本色。沦为罗马的行省以后,高卢人在承受榨取的同时也从先进的罗马文明中汲取着养料,今日遍布法国大地上的罗马风格遗迹便是最好的证明。面对蛮族入侵的血雨腥风,已在罗马化时期形成发达文明的高卢人毫不畏惧,反而在精神上征服了那些茹毛饮血的野蛮人。随着克洛维的受洗,法兰克族裔渐渐扎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漫长的中世纪,从查理曼帝国中独立崛起的法兰西着实有过一段坎坷的经历。早期的法兰西诸王们纵横捭阖、忍辱负重,在外敌、教权、贵族三者的夹缝中艰难地维系着国祚。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瑟诺博斯在其所著的《法国史》中曾有论述,法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注定将以强大的政治和军事机构来保障国家的生存。在王朝时代的法兰西,残酷的战争几乎无休止地爆发,而这恰恰也锤炼了法国强大的国家机器。在大革命爆发以前,法国已经形成了堪称欧洲最完备的专制政体,王权的触角通过军队、警察、密探伸向全国,监控着普罗大众的一举一动。
所谓物极必反,在启蒙思潮的洗礼下,饱受专制制度压迫的法兰西终于在1789年爆发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为“旧制度”敲响了丧钟。可大革命并未能如预期那样带来和平与幸福,在接下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战争与革命的阴霾始终笼罩在法国的上空。政府换了一个又一个,一颗又一颗人头落地,法兰西在血与火中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作为“19世纪的最后一场革命”,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也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增添了一丝不祥的血色。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里,法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既表现出帝国主义的狂热与丑恶,又不乏爱国主义的激情与崇高。百战不倒、浴火重生,今天的法兰西仍旧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时间的长河中,罗马人的征服和统治、法兰克的蛮族入侵、绝对君主制的专横、启蒙思想家的睿智、革命的血与火、战争的泪与痛,都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法兰西民族的性格和国家的灵魂,使法国得以成为今天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度,提起法国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任谁都可以说出许多;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度,时而分崩离析,时而团结一致,要想真正读懂法国,也许只能去其悠久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对国人来说,法国也许从来就不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存在,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法中两国很早就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其统治期间,就曾派遣传教士来华,与当时的清王朝进行接触;近代以来,法国殖民军几次入侵中国,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英军一起纵火烧毁了圆明园,其侵略行径为法中关系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法国作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蓬皮杜总统开始,访华几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上的享受。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优雅的字体吸引了。历史书往往被认为是不需要太多视觉元素的,但这本却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高质量的插图和地图——它们不是随便放进去的装饰品,而是真正服务于文本内容的。比如,在讲解中世纪修道院的扩张时,附带的那张关于土地兼并的示意图,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清晰直观得多。而且,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专有名词的解释非常到位,很多晦涩的法律术语或历史地名,都在脚注或边栏中做了简洁而精确的注释,这对于初次接触法国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故事流之中,而不用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资料。这种对读者友好度的细致考量,实在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法国历史的漫长画卷之中。我原本以为历史书总是枯燥乏味,充斥着密密麻麻的人名和日期,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历史事件融入到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场景中。比如,它对凡尔赛宫的描绘,不仅仅是建筑规模的介绍,更是深入刻画了路易十四那种极致的权力欲望是如何通过奢华的宫廷生活被具体化和制度化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历史人物的“人性”——那些国王、革命家、哲学家,他们的决策背后隐藏的恐惧、野心与矛盾,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巴黎某个老咖啡馆里,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那些关于革命前夕贵族的傲慢与平民的愤懑,那些关于拿破仑崛起时期的军事天才与个人局限,都鲜活地浮现在眼前。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感性”的历史体验,让人在理解宏大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评分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处理历史叙事时的那种“去浪漫化”的处理方式,非常值得推敲。许多关于法国的通俗历史读物,倾向于将某些事件(比如圣女贞德,或者某些时期的浪漫主义运动)过度美化。然而,这本书却敢于揭示光环背后的复杂和残酷的现实。例如,在谈到法国殖民扩张的历史时,它并没有回避其中涉及的道德困境和暴力行为,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陈述事实,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责任和现代性的冲突。这种不回避阴暗面的勇气,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尤为厚重和可信。它不是在歌颂一个“完美”的法国,而是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法国,一个充满了辉煌成就,也饱含深刻教训的复杂共同体。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在追求进步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痛苦与挣扎。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对历史细节的挖掘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它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去剖析矛盾的积累。例如,关于启蒙思想如何渗透到巴黎的沙龙文化中,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被印刷术放大并最终转化为街头的怒吼,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尤其精彩的是,它对比了不同省份在中央集权加强过程中的反应,揭示了法国内部长期存在的地域差异和阶层固化是如何为后来的剧变埋下伏笔的。这绝非一本‘快餐式’的历史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如“恐怖统治”这样的敏感时期时所展现的克制与审慎,既没有回避其残酷性,也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几个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和心理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法国历史放置在了更广阔的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中进行审视,避免了将法国描绘成一个孤立的“历史孤岛”。在探讨拿破仑战争时,作者没有仅仅聚焦于奥斯特里茨的辉煌,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这些军事行动如何重塑了德意志邦国、意大利半岛乃至西班牙的政治版图,以及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如何在对法对抗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这种“关联性思维”让历史的阅读不再是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而是变成了一张互相牵动的网。同时,书中对“文化输出”的探讨也颇为独到,它分析了法国的启蒙思想如何被美国革命所吸收,又反过来影响了其自身的革命进程,这种跨文化、跨时代的对话,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和宏大的历史视野,读完后让人感觉知识的边界被拓宽了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