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化的睏境

政治化的睏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海明 著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政治理論
  • 意識形態
  • 權力
  • 社會批判
  • 公共政策
  • 政治文化
  • 當代政治
  • 社會科學
  • 政治參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8808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6745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36
字數:20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政治化的睏境:美國保守主義智庫的興起》中立智庫和保守主義智庫是當今美國智庫的兩大主流。保守主義智庫的興起頗具傳奇色彩,尤其是其中的旗艦——傳統基金會。相對於國人已經非常熟悉的中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傳統基金會的實力和影響力毫不遜色,其濃重的政治化色彩看似新鮮,實則沉重。無論是美國的政治體係還是保守主義智庫,都已深陷政治化鏇渦,政治的清明、智庫的理性,正麵臨*的挑戰。
作者曆時五年,遍訪美國一綫智庫和政府部門,通過大量一手訪談和英文文獻的梳理,深入挖掘美國智庫與政治思潮、權力轉換和製度變遷之間的內在關係,並試圖從智庫的維度透析美國社會和政治體係的兩大癥結——兩極化和民粹化——前者導緻瞭五十年來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對立,後者如今則體現為茶黨和特朗普現象的政治運動化,兩者共同帶來瞭對保守主義智庫的需求,也刺激瞭保守主義智庫日益嚴重的政治化。


作者簡介

王海明,法學博士,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秘書長。畢業於北京大學,曾擔任《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評論員、研究員、社論委員會召集人,已齣版《第二波》《變革二十年:交通銀行與中國銀行業嬗變》等著作。2003年創意並開始主持《21世紀北京圓桌》專欄,共組織450場圓桌討論;2008年至今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秘書長;2011年至2016年7月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016年7月起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2015年10月至今任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任北方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2017年6月起任北方新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2016年3月至今任四十人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2016年6月至今任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長;2016年7月至今任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2016年8月至今任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副理事長。


精彩書評

此書對於學術界的貢獻在於:一方麵,作者對美國保守主義和保守主義智庫的研究為我們理解當代美國政治做齣瞭頗有價值的貢獻;另一方麵,國內智庫發展正處於方興未艾之際,作者關於美國智庫的翔實研究對於促進我國的新型智庫建設也有所裨益。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李強
作者曆時五年,梳理齣美國保守主義智庫興起的邏輯。此書有助於讀者理解美國中立智庫和保守主義智庫兩大主流,以及美國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兩派的前世今生。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錢穎一
智庫在美國政策決策和社會思潮的形成中具有獨特作用。此書深入分析瞭美國保守主義智庫的興起,不僅有助於讀者瞭解美國智庫的變化,而且有助於判斷美國社會思潮與政策的走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隆國強
*全球的美國智庫是國傢決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在吸收、消化瞭大量的一二手信息的基礎上,對美國智庫的運行、規則與作用提齣瞭許多既獨到又係統的見解,對保守主義智庫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作為國內一傢著名智庫的運營負責人,作者的分析角度與一般學者不同,由此提供的啓示也更有實踐價值。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黃益平
從需求端看智庫,主要是政策製定的需要。在現代社會,政策製定可以分解為三個方麵:價值判斷、實證推理和分配上的影響,三者分彆對應著意識形態、科學分析和政治遊說。智庫的角色主要體現在前兩部分,中國的智庫在第二個領域可以做得更好,作者所在的智庫及其一係列組織模式創新堪稱這方麵的典範。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傢 高善文


目錄

前 言/ I
第一章 美國保守主義智庫的興起
一、傳統基金會:思想有其結果/ 004
二、保守主義智庫崛起:“思想市場”的平衡/ 016
     訪談實錄:傳統基金會的政治邏輯/ 028

第二章 保守主義智庫的曆史契機
一、自由主義建製與文化內戰的開始/ 040
二、保守主義的崛起及其政治勝利/ 053
     訪談實錄:傳統基金會與保守主義運動/ 065

第三章 美國智庫的政治化轉型
一、從中立智庫到意識形態智庫/ 078
二、意識形態智庫徹底的政治化/ 092
     訪談實錄:PIIE 何以成為頂尖中立智庫/ 104

第四章 保守主義智庫的“政治前途”
一、問題與主義:誰主沉浮?/ 119
二、特朗普時代:智庫的前途?/ 131
     訪談實錄:布魯金斯學會的核心價值觀/ 140

第五章 美國智庫的政治空間及其癥結
一、美國政治體製的宏觀結構/ 156
二、美國政治運作的微觀變遷/ 165
三、民粹化、兩極化與金元化挑戰/ 173

附錄一:美國智庫與相關概念/ 190
附錄二:研究現狀及研究方法/ 201
參考文獻/ 211
深度訪談的部分機構與名單/ 223
後 記/ 231


精彩書摘

一、傳統基金會:特朗普背後的特殊力量
2016 年,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世人為之震撼,隨之而來的是對特朗普大旗下政策議題的關注。作為美國共和黨的候選人,特朗普很大程度上給人以保守主義的印象:反對奧巴馬醫改、減少政府管製、大幅度減稅、加強移民監管等。同時,他也為保守主義注入瞭一些新的元素,如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在設置這些議題的過程中,保守主義意識形態智庫,特彆是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起到瞭重要作用。
傳統基金會可謂特朗普背後的一支特殊力量。之所以說特殊,一方麵,傳統基金會以智庫的形態存在,又明顯不同於華盛頓廣泛存在的中立智庫,它有著非常明確的意識形態傾嚮,其政治遊說特點尤為突齣;另一方麵,它也遠強勢於華盛頓其他保守主義智庫 —— 傳統基金會可謂美國保守派的大本營,“試圖為政治提供正確的方嚮”。總之,傳統基金會旗幟鮮明且舉足輕重。作為保守主義意識形態智庫的旗艦,傳統基金會對特朗普的支持明顯體現在他贏得黨內候選人之後。特朗普當選總統之後,傳統基金會的支持又進一步:幾乎為他的每一項政策“齣謀劃策”,從經濟政策到最高法院法官提名,因而被認為是特朗普政府的“影子轉型團隊”。
傳統基金會的“影子轉型團隊”功能,突齣體現在大法官的提名上。在美國政治體係中,最高法院的位置至關重要,大法官可謂“一言九鼎”,加之任職終身製的特殊安排,大法官的影響力往往可以持續二三十年而不受總統換屆的影響,傳統基金會著名法律專傢埃德?米斯(Ed Meese)甚至認為,總統最能影響後世的權力在於挑選聯邦法官。因此,傳統基金會曆來注重加強對司法機構的影響,守衛美國最高法院這個保守派非常看重的陣地。2016 年,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安東寜?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突然去世,新總統麵臨一次可以提名大法官的機遇,傳統基金會立即展開研究,為特朗普開列瞭一個可供選擇的清單。最終,傳統基金會協助特朗普提名並任命瞭保守主義法官尼爾?哥薩奇(Neil M. Gorsuch)作為最高法院法官,進一步鞏固瞭保守派的優勢地位。
傳統基金會的另一大優勢領域是設計政治理念和執政綱領。2014 年 6 月 6 日,傳統基金會時任總裁吉姆?德敏特(JimDeMint)提齣瞭利用奧巴馬計劃 —— 包括醫改、氣候變化等一係列措施 —— 拯救美國的兩步走策略:“在 2014 年,我們的任務是停止流血;在 2016 年,我們的任務是拯救國傢”,前者的意思是停止資金流失,後者則是指通過選舉讓保守派重新掌權,進而采取相反的政策。此前,為瞭使國傢重迴正軌,傳統基金會曾在 2013年發起一項名為“改造美國”(Reclaim America)的運動。特朗普在選舉時提齣“讓美國再次強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很大程度上響應瞭傳統基金會的呼聲。
實際上,以“拯救國傢”為推動力,傳統基金會早已炮製瞭相關的改革計劃,並在特朗普當選後將這些計劃交付給特朗普行政團隊及國會中的保守派議員,讓他們明白不存在不進行改革的理由。同時,傳統基金會也為新政府繪製瞭一係列新的“藍圖”,由此完成第七期《領導人的職責》(Mandate for Leadership)。這一期《領導人的職責》是一本 70 多頁的指導手冊,提供瞭實施保守主義觀點的具體步驟,為新政府建議瞭一個全盤的政策計劃。傳統基金會對它的會員錶示,這本“新政府全盤政策計劃”將協助特朗普總統及其團隊從第一天開始就做好充足的準備。
時針撥迴到 1981 年,傳統基金會首次發行《領導人的職責》即取得巨大成功,這部著作後來被譽為“裏根革命的聖經”,傳統基金會也藉此一躍成為美國影響力最大的保守主義智庫。特朗普就任總統的政府交接過程,讓傳統基金會重溫瞭當年為裏根總統效力的感覺,其中的伏筆早在 2013 年就已經埋下。那一年,傳統基金會聘請茶黨旗手德敏特為總裁,因其民粹化傾嚮而頗受指責:“傳統基金會如此支持茶黨,以至於共和黨內對其是否還是正統的保守主義産生瞭疑問。” 這種爭議反而為傳統基金會與特朗普之間架起瞭橋梁。特朗普選擇德敏特的茶黨“戰友”、傳統基金會的邁剋?彭斯(Mike Pence)作為競選搭檔,也正是抓住瞭保守主義民粹化的曆史趨勢。
傳統基金會又一次發揮作用的一個明顯證明是,特朗普新齣颱的財政預算方案與傳統基金會 2016年最新版《領導人的職責》十分相似:均取消瞭阿巴拉契亞地區委員會,減少瞭對國傢藝術基金會的資助,並停止瞭對法律服務委員會、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的贊助,等等。事後,傳統基金會發錶文章,贊揚總統的新預算方案,支持總統削減冗餘的行政經費,並建議特朗普進一步提高軍費開支。相對於以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e)為代錶的中立智庫,以傳統基金會為代錶的保守主義智庫影響力似乎更為強大。那麼,美國保守主義智庫如何興起 , 又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瞭政治的深處?在保守主義智庫興起的過程中,美國政治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基於美國當前的政治形勢,保守主義智庫的前景如何?所有這些問題的迴答,都要追溯到 20 世紀 70—80 年代的美國。
二、保守主義智庫的興起:從 1973年到 20 世紀 80 年代
比較而言,世界各國智庫中數量之多、影響力之大,非美國莫屬。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6年 1 月發布的《2015 年全球智庫報告》(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統計,2015 年全球 6846 個智庫當中有 1835 個來自美國,遠遠超過排名第二的中國(435 個)和排名第三的英國(288 個),而且美國智庫占據瞭全球排名前十位中的六個,分彆是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蘭德公司(The Rand Corporation)和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在美國,智庫在政治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以至於有論者將智庫稱為立法、行政、司法和媒體之外的“第五種權力”。
美國智庫對於政治的巨大影響,尤其體現在意識形態智庫之中,其中的典型就是傳統基金會。美國 20 世紀 90 年代的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紐特?金裏奇(Newt Gingrich)曾經說道:“毫無疑問,傳統基金會是在國傢的思想論戰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保守派組織,不僅在華盛頓具有巨大影響,其威力簡直遍及全球。”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數量還是政治影響力來講,無論從所獲得的社會捐助的規模還是公眾的關注程度而言,具有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傾嚮的智庫在美國華盛頓地區都遠遠超過自由主義或者進步主義傾嚮的智庫。對於這種保守主義智庫在美國政治體係內迅速發展且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現象,本書擬聚焦一個特定的曆史時間段專門分析。
本書將以傳統基金會的成立為切入點,重點分析美國保守主義智庫興起的緣由及其在裏根革命(Reagan Revolution,1980 年至 1988 年)和保守主義運動中的重要作用。之所以如此聚焦,是因為曆史地講,雖然一般認為美國智庫起源於 1916 年成立的布魯金斯學會,但是智庫以研究産品為基礎主動去影響政策和政治體係的曆史卻是非常短的,1973 年成立的傳統基金會可以說是最為典型的代錶。筆者認為,傳統基金會與眾不同的關鍵在於其政治化特徵。盡管“政治化”在傳統基金會發展的不同時期錶現不同,卻足以成為分析這傢智庫乃至理解美國意識形態智庫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美國保守主義智庫政治化的起點,就在傳統基金會誕生之時。1973 年是一個特彆的年份:那一年之前,美國經曆瞭一個長達 100年的生産率高速增長時期,資本投入、人力投入、産齣等多種要素都快速增長,並在 1928 年至 1950 年達到高峰。“百年盛世”之後,從 1973 年開始,美國的經濟增長開始趨勢性放緩,與 1960年至 1973 年相比,1973 年至 1979 年美國勞動生産率的增速下降瞭 1.2 個百分點(相當於下降瞭 45%)。1973 年,美國陷入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為嚴重的滯脹危機,加之能源危機爆發、侵越
戰爭慘敗、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等一係列事件的觸動,美國人對之前的價值體係産生瞭統性反思,經濟的變化也伴隨瞭思潮、政治和社會層麵的一係列變化。
思潮上的變化開始於 20 世紀 40 年代中期齣現的一個耐人尋味的重大現象:保守主義運動(Conservative movement)或者保守主義革命(Conservative revolution)。保守主義運動著力攻擊 20世紀 30 年代開始的新政自由主義,一方麵強調自由市場經濟,反對政府對經濟的管製;另一方麵,保守主義運動肯定社會文化中“沉默的大多數”(the silent majority)所信賴的價值觀,反對性自由、墮胎、同性戀乃至於吸毒等新潮的權利和自由。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融閤主義”(fusionism)齣現,保守主義思潮各派由此找到一個“哲學上的集閤點”,並在 20 世紀 80 年代演變為政治上實實在在的實踐。其間,政治上的變化令人嘆為觀止:共和黨經曆瞭巴裏?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競選的失敗和裏根革命的巨大成功;美國政治完成瞭從左派主導到右派主導的巨大轉變,並逐漸走嚮兩極化。
美國兩極化政治的發展為意識形態智庫的興起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政治空間和政策産品需求。尤其在裏根革命時期,保守主義智庫的發展獲得瞭曆史難得的發展契機,成為美國政治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基金會則進一步站到瞭保守主義運動的中央。
思潮和政治權力的演變為保守主義智庫的興起提供瞭曆史契機,保守主義智庫自身的發展又有其內在的政治化邏輯。本書立足曆史和政治的視角觀察美國保守主義智庫,可以更好地分析保守主義智庫産生作用的內在邏輯,理解其走嚮徹底政治化的必然,也有助於理解美國政治兩極化和民粹化的前世今生。


前言/序言


《權力的迷宮:現代治理的結構與張力》 本書簡介 在浩瀚的社會科學圖景中,權力無疑是貫穿始終的核心議題。本書《權力的迷宮:現代治理的結構與張力》,旨在剝離那些被慣性思維和意識形態遮蔽的錶象,深入剖析現代國傢及其復雜治理結構在曆史演進中所形成的內在邏輯、運作機製及其麵臨的深刻挑戰。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政治史梳理,而是一次對現代性核心矛盾的精微解剖,它力圖揭示,在追求效率、正義與閤法性的過程中,權力如何在看似有序的體製內,編織齣無數相互製衡又相互傾軋的復雜網絡。 第一部分:現代國傢的誕生與主權邏輯的重塑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現代主權國傢的曆史根源,但重點聚焦於它在17世紀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確立之後,如何從一種抽象的法律概念,逐步固化為具有強大物質基礎和意識形態效力的現實結構。我們考察瞭重商主義、啓濛運動思潮以及法國大革命如何共同塑造瞭“國傢”這一概念的內在張力:它既是保護公民權利的“夜警”,又是實施全景式監控和資源調配的龐大機器。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深入探討瞭“閤法性危機”的結構性根源。現代國傢依賴於兩個看似矛盾的基礎:一是理性的、程序化的法律權威(韋伯的“法理型”權力),二是訴諸人民主權和民族認同的“情感性”動員。在治理的實踐層麵,當效率的訴求與公民權利的邊界發生碰撞時,國傢機器的反應機製如何被設計、如何運作,以及最終如何導緻公共信任的侵蝕,是本部分探討的核心議點。我們分析瞭國傢權力如何通過官僚體係的“去人化”運作,在保障運行穩定性的同時,也無意中製造瞭對個體能動性的壓抑。 第二部分:技術統治與治理的隱形邊界 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推進,治理的重心開始從傳統的政治協商轉嚮技術層麵的管理與優化。本書將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對“技術官僚主義”的批判性分析中。我們不再將技術專傢視為中立的、超脫於政治的執行者,而是將其視為權力結構中具有特定意識形態偏嚮的關鍵節點。 例如,在經濟治理領域,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模型如何被內化為國傢規劃的“最佳實踐”,即便這些實踐在社會公平層麵引發瞭巨大爭議,其權威性依然難以撼動。本書詳細考察瞭這些理論是如何通過專業機構、智庫和國際組織,滲透並重塑瞭國傢政策製定的“技術性語言”,從而使得對這些政策的政治性質疑,被輕易地標記為“非理性”或“缺乏專業性”。 更進一步,本書探討瞭監控技術在現代治理中的角色轉變。從早期的犯罪記錄係統到當代的大數據分析和麵部識彆技術,技術本身如何成為一種新的權力延伸,它如何悄然改變瞭公民的公共行為模式和隱私預期。這種“隱形治理”的特點在於,它不依賴於公開的強製力,而是通過對信息流的控製和預測,實現對社會行為的“軟性規訓”。 第三部分:全球化語境下的權力重構與地方能動性 現代治理的睏境遠非局限於民族國傢的邊界之內。全球化浪潮極大地稀釋瞭傳統主權的絕對性,使得權力結構呈現齣“多中心化”的復雜麵貌。本書分析瞭跨國公司、國際金融機構(如IMF、WTO)以及非國傢行為體(如跨國人權組織、全球性黑客社群)對國傢決策的乾預和重塑作用。 在這一部分,我們提齣瞭“權力下放的悖論”:一方麵,為瞭應對全球競爭和復雜問題,權力被賦予瞭更多的專業化和外包化;另一方麵,這種下放卻削弱瞭地方性民主機構對宏觀政策的製約能力。地方政府常常需要在服從國際市場規則和迴應本土選民訴求之間,進行痛苦的權衡。 本書還特彆關注瞭“認同政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崛起。當經濟層麵的不平等難以通過傳統政治手段有效解決時,文化和身份認同如何被動員起來,成為挑戰現有治理框架的強大力量。我們考察瞭民族主義的復蘇、社群主義的興起,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社交媒體等新型平颱,繞過傳統媒體和政治精英,直接對國傢權威構成挑戰,從而揭示瞭現代治理在應對“去中心化”的社會動員方麵所展現齣的結構性脆弱性。 結論:在張力中尋求平衡的治理藝術 本書的最終結論並非預言現代治理的終結,而是強調理解其內在的、無法完全消除的張力:自由與秩序、效率與公平、技術與人性、地方與全球。有效的治理藝術,不在於消滅這些張力,而在於建立起更具彈性和更具包容性的機製,以持續地管理、協商和再平衡這些對立的力量。 《權力的迷宮》試圖為政治學、社會學和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個審視當代治理睏境的全新分析框架,鼓勵讀者以批判的視角,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權力運作方式,理解現代社會治理的真正復雜性與艱巨性。

用戶評價

評分

“政治化的睏境”——這個名字,在我聽來,就仿佛是在描述一種不可避免的宿命。我常常覺得,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活在某種程度的“政治化”之中,隻是我們未必能夠清晰地辨識齣來。這本書的書名,似乎給瞭我一個契機,讓我去審視那些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力量,以及它們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塑造著我們的認知。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幫助我理解,在看似平靜的錶象之下,那些暗流湧動的政治因素是如何運作的。它會不會探討,當個人的價值觀與主流的政治意識形態發生衝突時,人們會麵臨怎樣的抉擇?那些看似微小的個人行為,又會在何種程度上,成為對抗或順應政治洪流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被政治所裹挾的個體生命,去感受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睏惑,以及他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勇氣。這本書的標題,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探索欲,讓我渴望去瞭解,那些在政治遊戲規則下,個體生存的真實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力量,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個體與宏大政治思潮碰撞産生的復雜張力。“政治化的睏境”——僅僅是這個詞組,就足以在我的腦海裏勾勒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麵。我常常在想,在那些激蕩的年代,個人的選擇究竟有多少自由的空間?當政治的洪流席捲而來,那些被裹挾其中的個體,他們的情感、信仰、甚至是基本的生存權,又將如何被重新定義?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討那些在政治漩渦中心,普通人所麵臨的無奈與掙紮,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命運,是如何被宏大的敘事所塑造,又如何在其中發齣微弱卻不屈的呼喊。它是不是會從某個特定的曆史事件入手,去剖析那些看似遙遠的政治決策,是如何一步步影響到每一個普通傢庭,甚至是對社會結構産生顛覆性的改變?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視角,讓我們不再僅僅從宏觀的戰略和權力鬥爭去理解政治,而是從人性的角度,去感受政治的溫度,或是嚴寒。這本書的書名,如同一個引子,已經在我心中播下瞭無數的疑問和思考,我迫切地想知道,它將如何一一解答,或是提齣更多更深刻的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感覺。“政治化的睏境”,這幾個字仿佛概括瞭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一種個體在宏大政治敘事麵前的掙紮。我忍不住去想,這種“睏境”究竟是指什麼?是身不由己地捲入政治鬥爭,還是在政治分歧中迷失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普通人是如何被裹挾其中,他們的思想、情感乃至生活方式,又是如何被政治所塑造和改變。有沒有可能,它會從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切入,去展示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政治決策,如何一步步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甚至影響到社會的根基?我對於那種能夠揭示齣政治背後人性掙紮的探討尤為感興趣,那些在權力角力中,個體的尊嚴、信仰是否還能保有?這本書的書名,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起點,讓我充滿瞭好奇,渴望去瞭解那些在政治漩渦中,普通人所經曆的真實睏境與無奈。

評分

“政治化的睏境”——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動蕩不安的畫麵,充滿瞭衝突與張力。我常常思考,在曆史的進程中,政治是如何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影響著最普通人的生活。這本書的書名,似乎就預示著它將深入探討那些在政治洪流中,個體所麵臨的無法迴避的挑戰。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那些被政治浪潮席捲的個體生命,去感受他們的迷茫、他們的掙紮,以及他們在夾縫中求生的智慧。會不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展現齣當個人的意願與宏大的政治目標發生碰撞時,所産生的復雜情感和艱難抉擇?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將政治僅僅視為權力的博弈,而是去理解它背後的人性、情感和價值觀的碰撞。這本書的書名,猶如一個拋齣的鈎子,牢牢地抓住瞭我的好奇心,讓我迫切想要翻開它,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政治化的睏境”背後的深層含義。

評分

讀到這本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那種身處風暴中心,卻又無處可逃的無力感。政治,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巨大的壓迫感,而“睏境”更是將這種感受推嚮瞭極緻。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那些曆史上無數次,個人命運被政治大潮裹挾,身不由己地被推嚮時代的浪尖,或是被無情地拍打到沙灘上的場景。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到那些具體的案例中,去展現那些在政治變革時期,個體是如何被捲入其中,他們的選擇又會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會不會探討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政治理論,在現實中又是如何觸碰到人最柔軟、最脆弱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揭示齣,在政治的宏大框架下,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被掩蓋的情感,以及那些在沉默中爆發的力量。我還在思考,這種“政治化的睏境”,究竟是指個體麵對國傢機器的無力,還是指整個社會在政治議題上的撕裂與對立?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個充滿磁性的邀請,讓我想要一探究竟,去理解那些在權力遊戲之外,普通人所經曆的真實悲歡離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