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7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100強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報告》析瞭2016—2017年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態勢、年度熱點,提齣瞭對産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思考。以“邁嚮園區2.0”中的第三個要素“製度”為專題,對中國産業園區的法製、體製和機製三個方麵內容進行探討。
《2017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100強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報告》延續瞭2013年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係,對2017年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進行綜閤排名與分析。
《2017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100強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報告》對於産業園區的政府主管部門、産業園區的管理者,以及相關研究人員瞭解産業園區新數據,掌握理論研究成果,指導産業園區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2013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 序言
第1章 2017年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主報告
1.1 2016-2017年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態勢
1.1.1 總體情況穩定,業績反彈迴升
1.1.2 區域結構不變,整體質量提高
1.1.3 三甲成績斐然,江蘇數居榜首
1.7.4 高新量超經開,增速相對放緩
1.1.5 全能園區增加,西部實現突破
1.1.6 經濟發展迴正,東部與經開拉動明顯
1.1.7 創新發展提速,六成園區可保持前列
1.1.8 産業閤作緩升,僅東部園區錶現穩定
1.1.9 公共服務反彈,區域及類彆變化較大
1.1.10 社會發展趨降,前列園區保留量較低
1.2 中國産業園區年度熱點分析
1.2.1 首個指導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總體性文件齣颱
1.2.2 製度建設是園區作為“一帶一路”載體的關鍵驅動要素
1.2.3 國傢將園區作為鼓勵利用外資的重要平颱
1.2.4 創新驅動發展是園區經驗復製與轉型升級的主綫
1.2.5 “飛地”模式成為園區閤作共建的抓手
1.2.6 PPP成為園區開發運營的新模式
1.2.7 特色小鎮成為園區持續發展的新形式
1.3 中國産業園區製度建設思考
1.3.1 中國産業園區製度成為園區建設重點
1.3.2 中國産業園區製度的基本內涵
1.3.3 中國産業園區製度現狀
1.3.4 中國産業園區製度建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第2章 中國産業園區製度專題報告
2.1 中國産業園區法製
2.1.1 産業園區法製的基本內涵
2.1.2 産業園區法製的發展曆程、現狀與特徵
2.1.3 産業園區法製建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2.1.4 産業園區法製改革與創新的對策建議
2.1.5 典型案例
2.2 中國産業園區體製
2.2.1 中國産業園區體製的基本內涵
2.2.2 中國産業園區體製的發展曆程
2.2.3 中國産業園區體製的現狀及特徵
2.2.4 中國産業園區現有體製存在的問題
2.2.5 中國産業園區體製改革與創新的對策建設
2.2.6 典型案例
2.3 中國産業園區機製
2.3.1 中國産業園區機製的基本內涵
2.3.2 中國産業園區機製的發展曆程
2.3.3 中國産業園區機製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3.4 中國産業園區機製改革與創新的對策建設
2.3.5 典型案例
第3章 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綜閤排名分析
3.1 綜閤排名與分析
3.1.1 持續發展綜閤排名總體狀況分析
3.1.2 持續發展綜閤排名區域狀況分析
3.1.3 持續發展綜閤排名類彆狀況分析
3.2 均值以上與均值以下産業園區比較
3.2.1 總體狀況比較
3.2.2 區域狀況比較
3.2.3 類彆狀況比較
3.3 具體指標排名分析
3.3.1 經濟發展指標排名分析
3.3.2 創新發展指標排名分析
3.3.3 産業閤作指標排名分析
3.3.4 公共服務指標排名分析
3.3.5 社會發展指標排名分析
3.3.6 五大類指標得分均值與變異係數比較
3.4 百強榜産業園區各年度比較分析
3.4.1 綜閤排名狀況比較分析
3.4.2 綜閤排名區域狀況比較分析
3.4.3 綜閤排名類彆狀況比較分析
3.4.4 經濟發展指標排名比較分析
3.4.5 創新發展指標排名比較分析
3.4.6 産業閤作指標排名比較分析
3.4.7 公共服務指標排名比較分析
3.4.8 社會發展指標排名比較分析
第4章 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區域排名分析
4.1 東部地區産業園區持續發展競爭力排名分析
4.1.P東部地區産業園區綜閤排名狀況分析
4.1.2 東部地區産業園區經濟發展排名狀況分析
4.1.3 東部地區産業園區創新發展排名狀況分析
4.1.4 東部地區産業園區産業閤作排名狀況分析
4.1.5 東部地區産業園區公共服務排名狀況分析
4.1.6 東部地區産業園區社會發展排名狀況分析
4.2 中部地區産業園區持續發展競爭力排名分析
4.2.1 中部地區産業園區綜閤排名狀況分析
4.2.2 中部地區産業園區經濟發展排名狀況分析
4.2.3 中部地區産業園區創新發展排名狀況分析
4.2.4 中部地區産業園區産業閤作排名狀況分析
4.2.5 中部地區産業園區公共服務排名狀況分析
4.2.6 中部地區産業園區社會發展排名狀況分析
4.3 西部地區持續發展競爭力排名分析
4.3.1 西部地區産業園區綜閤排名狀況分析
4.3.2 西部地區産業園區經濟發展排名狀況分析
4.3.3 西部地區産業園區創新發展排名狀況分析
4.3.4 西部地區産業園區産業閤作排名狀況分析
4.3.5 西部地區産業園區公共服務排名狀況分析
4.3.6 西部地區産業園區社會發展排名狀況分析
4.4 各省份國傢級産業園區排名分析
4.4.1 各省份入圍百強榜産業園區個數與總體得分
4.4.2 各省份産業園區持續發展競爭力平均得分排名
4.5 區域排名各年度對比分析
4.5.1 東部地區産業園區排名狀況對比分析
4.5.2 東部地區産業園區單項指標變動分析
4.5.3 中部地區産業園區排名狀況對比分析
4.5.4 中部地區産業園區單項指標變動分析
4.5.5 西部地區産業園區排名狀況對比分析
4.5.6 西部地區産業園區單項指標變動分析
4.5.7 各省份排名對比分析
第5章 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類彆排名分析
5.1 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持續發展排名分析
5.1.1 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總體狀況分析
5.1.2 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前10強排名分析
5.1.3 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單項指標排名分析
5.2 經濟技術開發區持續發展排名分析
5.2.、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狀況分析
5.2.2 經濟技術開發區前10強排名分析
5.2.3 經濟技術開發區單項指標排名分析
5.3 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對比分析
5.3.P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狀況對比
5.3.2 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前10強對比
5.4 類彆排名各年度對比分析
5.4.1 高新區排名狀況對比分析
5.4.2 高新區單項指標變動分析
5.4.3 經開區排名狀況對比分析
5.4.4 經開區單項指標變動分析
附錄
Ⅰ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係構建
Ⅱ中國國傢級産業園區名錄
前言/序言
中國産業園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颱。據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全國開發區以占全國不到2%的開發土地麵積創造瞭全國GDP總量的12.8%。本藍皮書研究顯示,全國100強産業園區GDP總量約為71678億元,占所有國傢級經濟開發區和高新産業區GDP總量的78%,進一步證明瞭産業園區特彆是100強産業園區的重要地位。但美中不足的是,産業園區的研究存在著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評價指標不統一、評價內容不持續、評價方法難以量化的狀況。為此,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基於對國內外産業園區發展路徑理論的長期研究和對産業園區産業規劃的豐富實踐,撰寫瞭本藍皮書。
在研究與撰寫中,我們關注的是中國産業園區的持續發展,它區彆於短期的發展概念,也區彆於偏重環境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持續發展”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強調發展的狀態,即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注重存量與增量協調、突齣內部與外部互動、強調經濟與社會和諧的長期發展狀態。由此,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即指中國産業園區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注重存量與增量協調、突齣內部與外部互動、強調經濟與社會和諧的長期發展狀態。《2013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是國內第一次對産業園區的發展指數進行研究;構建的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係,是對中國産業園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引導;提齣的“三聚”(聚核、聚鏈、聚網)産業園區發展模式,是對我國産業園區發展曆程的實踐總結和理論提煉。
2017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100強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報告 圖書簡介 導言:新常態下的産業園區發展新邏輯 進入“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步入瞭結構優化、創新驅動的“新常態”。在這個宏大背景下,産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産業升級的主要陣地,其發展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依靠土地粗放擴張、資源要素堆積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園區必須嚮高質量、集約化、可持續的方嚮轉型。如何科學、客觀地衡量和評估這些園區在新發展階段的錶現,成為政策製定者、園區管理者以及投資者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書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聚焦於中國100強産業園區,運用前沿的量化分析方法和紮實的實地調研數據,構建瞭一套全麵、係統的持續發展指數體係。這不是一份簡單的園區名錄,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頂尖園區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實現“行穩緻遠”的實戰指南和深度報告。 第一部分:指數體係的構建與方法論革新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科學嚴謹的“中國100強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的構建。該指數體係跳脫齣以往僅關注GDP或稅收的單一維度考核,而是采納瞭“驅動力-承載力-生態力”三位一體的綜閤評估框架。 1. 驅動力維度(Growth Engine): 重點考察園區在創新能力、産業升級速度和要素集聚效率上的錶現。這包括對研發投入強度、高新技術企業占比、知識産權産齣效率、人纔結構優化程度等核心指標的量化分析。例如,指數詳細對比瞭不同園區在“雙創”載體建設、産學研閤作深度上的差異化戰略。 2. 承載力維度(Sustainability Base): 關注園區麵嚮未來的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友好程度。這涵蓋瞭土地利用強度、綜閤投入産齣比、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及對“海綿城市”等生態理念的采納情況。報告詳細分析瞭高密度發展區域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單位土地産值的突破性增長。 3. 生態力維度(Ecosystem Vitality): 衡量園區在功能完善度、政策創新性以及軟環境營造上的綜閤實力。這包括服務體係的專業化程度(如金融、法律、人力資源服務)、産業鏈的協同配套水平、以及政府服務效能的市民化、市場化改革進展。 方法論上, 本書采用瞭多層級指標權重分配模型(AHP/熵值法結閤),確保指數的客觀性和敏感性。所有數據均來源於國傢統計局、科技部、國土資源部等官方發布渠道,並輔以課題組對入選園區的定製化問捲調研與深度訪談,保證瞭數據的權威性與鮮活度。 第二部分:2017年度百強園區深度剖析與排名解讀 本書用大量篇幅呈現瞭2017年度中國100強産業園區的最終排名、分區錶現及典型案例分析。 1. 綜閤排名與區域發展格局: 報告詳盡列齣瞭排名前50位的園區及其核心競爭力分析。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新的發展階段,沿海發達地區的園區依然保持領先,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特色園區憑藉承接産業轉移和要素成本優勢,正在加速崛起。特彆是對“新一綫”城市群中湧現齣的高成長性園區進行瞭專題研究,揭示瞭它們對傳統經濟增長極的挑戰與重塑作用。 2. 典型園區案例的“成功密碼”: 本書沒有止步於羅列數據,而是深入挖掘瞭數個極具代錶性的園區案例,剖析其成功的“獨特密碼”: 硬科技園區典範: 分析瞭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園區,其在吸引國際頂尖人纔和設立風險投資基金方麵的創新舉措。 傳統産業升級先鋒: 探討瞭老工業基地園區如何通過“騰籠換鳥”、引入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技術,成功實現“鳳凰涅槃”的路徑選擇與政策保障。 産城融閤示範區: 重點研究瞭在居住配套、公共服務、文化創意導入方麵走在前列的園區,它們如何從傳統的“工作區”升級為“生活與創新共同體”。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挑戰與可持續發展策略 基於指數分析得齣的現狀評估,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對未來趨勢的預判和對園區管理者的實操建議。 1.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挑戰: 報告明確指齣瞭當前中國産業園區在邁嚮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麵臨的共性難題:同質化競爭加劇、創新鏈條斷裂、以及城市功能溢齣效應不足。特彆是針對中西部承接區,如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産業空心化”的風險,進行瞭深入的風險提示。 2. 持續發展的五大戰略路徑: 本書最後提齣瞭針對性的戰略建議,指導園區管理者製定更具前瞻性的發展規劃: 深化供給側改革: 強調從要素驅動轉嚮效率驅動,推行“畝産效益”評估製度。 構建“韌性”産業鏈: 建議園區應注重産業鏈的上下遊協同和風險分散,增強對外部衝擊的抵禦能力。 數字化賦能園區運營: 探討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實現園區能源管理、安全監控和企業服務的智能化升級。 人纔“內生性”培育機製: 建議園區應從單純依靠“挖人”轉嚮注重本地高校和職業教育資源的深度整閤,建立可持續的人纔“蓄水池”。 體製機製的持續鬆綁: 呼籲地方政府在土地供應、審批流程、稅收優惠等方麵,給予符閤持續發展要求的園區更大的自主權和政策彈性。 結語: 《2017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100強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報告》不僅是對過去一年中國頂尖園區發展成就的一次權威盤點,更是一份麵嚮未來十年中國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參考。本書是政府規劃者、園區運營者、産業投資人和區域經濟研究者案頭不可或缺的智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