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化的困境:美国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中立智库和保守主义智库是当今美国智库的两大主流。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颇具传奇色彩,尤其是其中的旗舰——传统基金会。相对于国人已经非常熟悉的中立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的实力和影响力毫不逊色,其浓重的政治化色彩看似新鲜,实则沉重。无论是美国的政治体系还是保守主义智库,都已深陷政治化旋涡,政治的清明、智库的理性,正面临*的挑战。
作者历时五年,遍访美国一线智库和政府部门,通过大量一手访谈和英文文献的梳理,深入挖掘美国智库与政治思潮、权力转换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试图从智库的维度透析美国社会和政治体系的两大症结——两极化和民粹化——前者导致了五十年来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对立,后者如今则体现为茶党和特朗普现象的政治运动化,两者共同带来了对保守主义智库的需求,也刺激了保守主义智库日益严重的政治化。
王海明,法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担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评论员、研究员、社论委员会召集人,已出版《第二波》《变革二十年: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业嬗变》等著作。2003年创意并开始主持《21世纪北京圆桌》专栏,共组织450场圆桌讨论;2008年至今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2011年至2016年7月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6年7月起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2015年10月至今任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任北方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2017年6月起任北方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2016年3月至今任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2016年6月至今任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长;2016年7月至今任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2016年8月至今任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此书对于学术界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作者对美国保守主义和保守主义智库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代美国政治做出了颇有价值的贡献;另一方面,国内智库发展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作者关于美国智库的翔实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的新型智库建设也有所裨益。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李强
作者历时五年,梳理出美国保守主义智库兴起的逻辑。此书有助于读者理解美国中立智库和保守主义智库两大主流,以及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派的前世今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智库在美国政策决策和社会思潮的形成中具有独特作用。此书深入分析了美国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美国智库的变化,而且有助于判断美国社会思潮与政策的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隆国强
*全球的美国智库是国家决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吸收、消化了大量的一二手信息的基础上,对美国智库的运行、规则与作用提出了许多既独到又系统的见解,对保守主义智库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作为国内一家著名智库的运营负责人,作者的分析角度与一般学者不同,由此提供的启示也更有实践价值。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黄益平
从需求端看智库,主要是政策制定的需要。在现代社会,政策制定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价值判断、实证推理和分配上的影响,三者分别对应着意识形态、科学分析和政治游说。智库的角色主要体现在前两部分,中国的智库在第二个领域可以做得更好,作者所在的智库及其一系列组织模式创新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高善文
前 言/ I
第一章 美国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
一、传统基金会:思想有其结果/ 004
二、保守主义智库崛起:“思想市场”的平衡/ 016
访谈实录:传统基金会的政治逻辑/ 028
第二章 保守主义智库的历史契机
一、自由主义建制与文化内战的开始/ 040
二、保守主义的崛起及其政治胜利/ 053
访谈实录:传统基金会与保守主义运动/ 065
第三章 美国智库的政治化转型
一、从中立智库到意识形态智库/ 078
二、意识形态智库彻底的政治化/ 092
访谈实录:PIIE 何以成为顶尖中立智库/ 104
第四章 保守主义智库的“政治前途”
一、问题与主义:谁主沉浮?/ 119
二、特朗普时代:智库的前途?/ 131
访谈实录:布鲁金斯学会的核心价值观/ 140
第五章 美国智库的政治空间及其症结
一、美国政治体制的宏观结构/ 156
二、美国政治运作的微观变迁/ 165
三、民粹化、两极化与金元化挑战/ 173
附录一:美国智库与相关概念/ 190
附录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201
参考文献/ 211
深度访谈的部分机构与名单/ 223
后 记/ 231
一、传统基金会:特朗普背后的特殊力量
2016 年,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美国总统,世人为之震撼,随之而来的是对特朗普大旗下政策议题的关注。作为美国共和党的候选人,特朗普很大程度上给人以保守主义的印象:反对奥巴马医改、减少政府管制、大幅度减税、加强移民监管等。同时,他也为保守主义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设置这些议题的过程中,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智库,特别是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基金会可谓特朗普背后的一支特殊力量。之所以说特殊,一方面,传统基金会以智库的形态存在,又明显不同于华盛顿广泛存在的中立智库,它有着非常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其政治游说特点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它也远强势于华盛顿其他保守主义智库 —— 传统基金会可谓美国保守派的大本营,“试图为政治提供正确的方向”。总之,传统基金会旗帜鲜明且举足轻重。作为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智库的旗舰,传统基金会对特朗普的支持明显体现在他赢得党内候选人之后。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传统基金会的支持又进一步:几乎为他的每一项政策“出谋划策”,从经济政策到最高法院法官提名,因而被认为是特朗普政府的“影子转型团队”。
传统基金会的“影子转型团队”功能,突出体现在大法官的提名上。在美国政治体系中,最高法院的位置至关重要,大法官可谓“一言九鼎”,加之任职终身制的特殊安排,大法官的影响力往往可以持续二三十年而不受总统换届的影响,传统基金会著名法律专家埃德?米斯(Ed Meese)甚至认为,总统最能影响后世的权力在于挑选联邦法官。因此,传统基金会历来注重加强对司法机构的影响,守卫美国最高法院这个保守派非常看重的阵地。2016 年,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Antonin Scalia)突然去世,新总统面临一次可以提名大法官的机遇,传统基金会立即展开研究,为特朗普开列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清单。最终,传统基金会协助特朗普提名并任命了保守主义法官尼尔?哥萨奇(Neil M. Gorsuch)作为最高法院法官,进一步巩固了保守派的优势地位。
传统基金会的另一大优势领域是设计政治理念和执政纲领。2014 年 6 月 6 日,传统基金会时任总裁吉姆?德敏特(JimDeMint)提出了利用奥巴马计划 —— 包括医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措施 —— 拯救美国的两步走策略:“在 2014 年,我们的任务是停止流血;在 2016 年,我们的任务是拯救国家”,前者的意思是停止资金流失,后者则是指通过选举让保守派重新掌权,进而采取相反的政策。此前,为了使国家重回正轨,传统基金会曾在 2013年发起一项名为“改造美国”(Reclaim America)的运动。特朗普在选举时提出“让美国再次强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很大程度上响应了传统基金会的呼声。
实际上,以“拯救国家”为推动力,传统基金会早已炮制了相关的改革计划,并在特朗普当选后将这些计划交付给特朗普行政团队及国会中的保守派议员,让他们明白不存在不进行改革的理由。同时,传统基金会也为新政府绘制了一系列新的“蓝图”,由此完成第七期《领导人的职责》(Mandate for Leadership)。这一期《领导人的职责》是一本 70 多页的指导手册,提供了实施保守主义观点的具体步骤,为新政府建议了一个全盘的政策计划。传统基金会对它的会员表示,这本“新政府全盘政策计划”将协助特朗普总统及其团队从第一天开始就做好充足的准备。
时针拨回到 1981 年,传统基金会首次发行《领导人的职责》即取得巨大成功,这部著作后来被誉为“里根革命的圣经”,传统基金会也借此一跃成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保守主义智库。特朗普就任总统的政府交接过程,让传统基金会重温了当年为里根总统效力的感觉,其中的伏笔早在 2013 年就已经埋下。那一年,传统基金会聘请茶党旗手德敏特为总裁,因其民粹化倾向而颇受指责:“传统基金会如此支持茶党,以至于共和党内对其是否还是正统的保守主义产生了疑问。” 这种争议反而为传统基金会与特朗普之间架起了桥梁。特朗普选择德敏特的茶党“战友”、传统基金会的迈克?彭斯(Mike Pence)作为竞选搭档,也正是抓住了保守主义民粹化的历史趋势。
传统基金会又一次发挥作用的一个明显证明是,特朗普新出台的财政预算方案与传统基金会 2016年最新版《领导人的职责》十分相似:均取消了阿巴拉契亚地区委员会,减少了对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资助,并停止了对法律服务委员会、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赞助,等等。事后,传统基金会发表文章,赞扬总统的新预算方案,支持总统削减冗余的行政经费,并建议特朗普进一步提高军费开支。相对于以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e)为代表的中立智库,以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智库影响力似乎更为强大。那么,美国保守主义智库如何兴起 , 又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政治的深处?在保守主义智库兴起的过程中,美国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于美国当前的政治形势,保守主义智库的前景如何?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要追溯到 20 世纪 70—80 年代的美国。
二、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从 1973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比较而言,世界各国智库中数量之多、影响力之大,非美国莫属。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6年 1 月发布的《2015 年全球智库报告》(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统计,2015 年全球 6846 个智库当中有 1835 个来自美国,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中国(435 个)和排名第三的英国(288 个),而且美国智库占据了全球排名前十位中的六个,分别是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兰德公司(The Rand Corporation)和威尔逊中心(Wilson Center)。在美国,智库在政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以至于有论者将智库称为立法、行政、司法和媒体之外的“第五种权力”。
美国智库对于政治的巨大影响,尤其体现在意识形态智库之中,其中的典型就是传统基金会。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的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曾经说道:“毫无疑问,传统基金会是在国家的思想论战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保守派组织,不仅在华盛顿具有巨大影响,其威力简直遍及全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数量还是政治影响力来讲,无论从所获得的社会捐助的规模还是公众的关注程度而言,具有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倾向的智库在美国华盛顿地区都远远超过自由主义或者进步主义倾向的智库。对于这种保守主义智库在美国政治体系内迅速发展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象,本书拟聚焦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段专门分析。
本书将以传统基金会的成立为切入点,重点分析美国保守主义智库兴起的缘由及其在里根革命(Reagan Revolution,1980 年至 1988 年)和保守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之所以如此聚焦,是因为历史地讲,虽然一般认为美国智库起源于 1916 年成立的布鲁金斯学会,但是智库以研究产品为基础主动去影响政策和政治体系的历史却是非常短的,1973 年成立的传统基金会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笔者认为,传统基金会与众不同的关键在于其政治化特征。尽管“政治化”在传统基金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却足以成为分析这家智库乃至理解美国意识形态智库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美国保守主义智库政治化的起点,就在传统基金会诞生之时。1973 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那一年之前,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 100年的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资本投入、人力投入、产出等多种要素都快速增长,并在 1928 年至 1950 年达到高峰。“百年盛世”之后,从 1973 年开始,美国的经济增长开始趋势性放缓,与 1960年至 1973 年相比,1973 年至 1979 年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下降了 1.2 个百分点(相当于下降了 45%)。1973 年,美国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严重的滞胀危机,加之能源危机爆发、侵越
战争惨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等一系列事件的触动,美国人对之前的价值体系产生了统性反思,经济的变化也伴随了思潮、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一系列变化。
思潮上的变化开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耐人寻味的重大现象:保守主义运动(Conservative movement)或者保守主义革命(Conservative revolution)。保守主义运动着力攻击 20世纪 30 年代开始的新政自由主义,一方面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另一方面,保守主义运动肯定社会文化中“沉默的大多数”(the silent majority)所信赖的价值观,反对性自由、堕胎、同性恋乃至于吸毒等新潮的权利和自由。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融合主义”(fusionism)出现,保守主义思潮各派由此找到一个“哲学上的集合点”,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演变为政治上实实在在的实践。其间,政治上的变化令人叹为观止:共和党经历了巴里?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竞选的失败和里根革命的巨大成功;美国政治完成了从左派主导到右派主导的巨大转变,并逐渐走向两极化。
美国两极化政治的发展为意识形态智库的兴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空间和政策产品需求。尤其在里根革命时期,保守主义智库的发展获得了历史难得的发展契机,成为美国政治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基金会则进一步站到了保守主义运动的中央。
思潮和政治权力的演变为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保守主义智库自身的发展又有其内在的政治化逻辑。本书立足历史和政治的视角观察美国保守主义智库,可以更好地分析保守主义智库产生作用的内在逻辑,理解其走向彻底政治化的必然,也有助于理解美国政治两极化和民粹化的前世今生。
“政治化的困境”——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动荡不安的画面,充满了冲突与张力。我常常思考,在历史的进程中,政治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最普通人的生活。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就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那些在政治洪流中,个体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挑战。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些被政治浪潮席卷的个体生命,去感受他们的迷茫、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在夹缝中求生的智慧。会不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展现出当个人的意愿与宏大的政治目标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和艰难抉择?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将政治仅仅视为权力的博弈,而是去理解它背后的人性、情感和价值观的碰撞。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个抛出的钩子,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切想要翻开它,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政治化的困境”背后的深层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政治化的困境”,这几个字仿佛概括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种个体在宏大政治叙事面前的挣扎。我忍不住去想,这种“困境”究竟是指什么?是身不由己地卷入政治斗争,还是在政治分歧中迷失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普通人是如何被裹挟其中,他们的思想、情感乃至生活方式,又是如何被政治所塑造和改变。有没有可能,它会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切入,去展示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政治决策,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影响到社会的根基?我对于那种能够揭示出政治背后人性挣扎的探讨尤为感兴趣,那些在权力角力中,个体的尊严、信仰是否还能保有?这本书的书名,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起点,让我充满了好奇,渴望去了解那些在政治漩涡中,普通人所经历的真实困境与无奈。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种身处风暴中心,却又无处可逃的无力感。政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巨大的压迫感,而“困境”更是将这种感受推向了极致。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历史上无数次,个人命运被政治大潮裹挟,身不由己地被推向时代的浪尖,或是被无情地拍打到沙滩上的场景。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到那些具体的案例中,去展现那些在政治变革时期,个体是如何被卷入其中,他们的选择又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会不会探讨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政治理论,在现实中又是如何触碰到人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揭示出,在政治的宏大框架下,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被掩盖的情感,以及那些在沉默中爆发的力量。我还在思考,这种“政治化的困境”,究竟是指个体面对国家机器的无力,还是指整个社会在政治议题上的撕裂与对立?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个充满磁性的邀请,让我想要一探究竟,去理解那些在权力游戏之外,普通人所经历的真实悲欢离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个体与宏大政治思潮碰撞产生的复杂张力。“政治化的困境”——仅仅是这个词组,就足以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常常在想,在那些激荡的年代,个人的选择究竟有多少自由的空间?当政治的洪流席卷而来,那些被裹挟其中的个体,他们的情感、信仰、甚至是基本的生存权,又将如何被重新定义?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那些在政治漩涡中心,普通人所面临的无奈与挣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命运,是如何被宏大的叙事所塑造,又如何在其中发出微弱却不屈的呼喊。它是不是会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入手,去剖析那些看似遥远的政治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到每一个普通家庭,甚至是对社会结构产生颠覆性的改变?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不再仅仅从宏观的战略和权力斗争去理解政治,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感受政治的温度,或是严寒。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个引子,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无数的疑问和思考,我迫切地想知道,它将如何一一解答,或是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政治化的困境”——这个名字,在我听来,就仿佛是在描述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我常常觉得,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活在某种程度的“政治化”之中,只是我们未必能够清晰地辨识出来。这本书的书名,似乎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去审视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力量,以及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那些暗流涌动的政治因素是如何运作的。它会不会探讨,当个人的价值观与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人们会面临怎样的抉择?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人行为,又会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对抗或顺应政治洪流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被政治所裹挟的个体生命,去感受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困惑,以及他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这本书的标题,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探索欲,让我渴望去了解,那些在政治游戏规则下,个体生存的真实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