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

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云林,冠群,拉巴平措,陈庆英 编
图书标签:
  • 西藏历史
  • 吐蕃
  • 历史学
  • 民族史
  • 边疆史
  • 古代史
  • 西藏文化
  • 唐史
  • 民族研究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382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0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43
套装数量:2
字数:10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用大的篇幅来叙述吐蕃的制度和精神文明,包括吐蕃的行政建制与人口、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制度、经济、交通、语言和文字、文学与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希望能够剥开传说的迷雾,以及后世佛教史家给吐蕃历史添加的佛教化的外衣,还原历史以本来面目。

内容简介

  《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用21章来展现吐蕃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前6章叙述吐蕃王朝政治史的发展脉络,说明吐蕃王朝自身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推动吐蕃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接着分别揭示吐蕃与唐朝的密切往来、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的相互联系,这种因为族类相同、血缘相近、语言同属,以及人群迁徙、经济文化密切交流而形成的特殊关系,是古代中华文化圈初现,乃至唐代中国行政版图形成的重要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吐蕃王朝的建立
第一节 松赞干布出生与即位
第二节 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与修建王宫
一、定都逻些
二、修建红山宫与帕邦卡
第三节 松赞干布初步统一青藏高原
一、平定贵族叛乱
二、与噶尔东赞域宋的盟誓
三、统一青藏高原
第四节 松赞干布与诸部及唐朝、尼泊尔联姻
一、松赞干布迎娶诸部王妃
二、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
三、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第五节 松赞干布时期的突出成就
一、创制统一文字
二、建立行政区划
三、完善职官体制与各项管理制度
四、加强军事管理制度
五、建立法律制度
六、接受佛教信仰和外来文化影响
七、松赞干布的去世及其历史功绩
第二章 吐蕃王朝的发展
第一节 噶尔东赞域宋辅政
一、噶尔家族的崛起
二、噶尔东赞域宋其人其事
三、噶尔东赞辅政期间之作为
第二节 钦陵兄弟专权与吐蕃的扩张
第三节 芒伦芒赞与都松芒波杰时期
第四节 赤玛蕾执政及赤德祖赞的时代
一、赤玛蕾执政
二、赤德祖赞的时代
第三章 吐蕃王朝的鼎盛
第一节 赤松德赞的身世及其生卒年
一、赤松德赞非金城公主所出
二、赤松德赞之生卒年
第二节 吐蕃王室内部的纷争
第三节 赤松德赞稳定内政与推动改革
第四节 赤松德赞的军事扩张
第五节 赤松德赞首开吐蕃佛教预政之风
第四章 吐蕃王朝东向扩张
第一节 吐蕃的对外扩张
一、吐蕃王朝东向扩张
二、吐蕃统治河陇的军政机构
第二节 吐蕃在沙州的建置
一、吐蕃统治下的敦煌
二、吐蕃统治下的通颊部落
第三节 吐蕃统治下的西域
一、吐蕃统治下的鄯善
二、吐蕃统治下的于阗
第五章 吐蕃王朝的由盛而衰
第一节 苯教势力的大反击
第二节 吐蕃王室的悲剧
第三节 赤德松赞时期的吐蕃
一、赤松德赞以后的王统世系
二、赤德松赞在纷乱中继立
三、赤德松赞——吐蕃王朝中兴之主
第四节 赤祖德赞当政与吐蕃内部矛盾的激化
一、身份与名号
二、生卒年
三、幼弱即位
四、体弱多病
五、过度崇佛,破坏体制
六、对外采取和解妥协政策
七、以暴力推展佛教
第五节 唐蕃长庆会盟
一、赤祖德赞延续前朝对唐政策及唐蕃长庆会盟
二、赤祖德赞亲政与唐蕃边境无战事
第六章 吐蕃王朝的瓦解
第一节 达磨赞普灭法
一、达磨继赞普位
二、达磨赞普的政教措施
三、达磨灭法
第二节 达磨赞普被杀与王位之争
一、达磨赞普被杀
二、云丹与沃松王位之争
第三节 贵族和军事首领之间的矛盾与武装火并
第四节 吐蕃平民、奴部大暴动
一、吐蕃平民大起义
二、吐蕃辖下各部的反抗活动
三、唐朝属将收复失地
第五节 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
一、农牧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二、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加剧和疾病蔓延
三、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纷争加剧
四、政治、宗教冲突与佛教内部的纷争
第七章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第一节 唐蕃政治关系
一、政治联姻与政治交往
二、军事冲突
三、唐蕃会盟与划界
第二节 唐蕃经济关系
一、唐蕃联姻与经济交流
二、唐蕃丝路贸易
三、战争与唐蕃经济关系
第三节 唐蕃文化关系
一、宗教文化交流
二、制度文化交流
三、科技文化交流
四、体育文化交流
五、风俗文化交流
第八章 吐蕃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第一节 吐蕃与南诏的关系
一、吐蕃与唐朝对西洱河诸蛮的争夺及神川都督府的建立
一亩诏缔一百诏礴与卧慕的姜桑
三、南诏与吐蕃联盟及两者的关系
四、南诏重新附唐及其与吐蕃之关系
五、吐蕃与南诏经济、文化的交往
第二节 吐蕃与突厥的关系
一、吐蕃联合西突厥与唐朝争夺西域
二、吐蕃与后突厥汗国及西突厥突骑施的关系
第三节 吐蕃与回纥的关系
一、回纥建国前后与吐蕃的关系
二、8世纪末9世纪初吐蕃与回纥对西域等地的争夺
三、9世纪初以后吐蕃与回鹘的关系
第四节 吐蕃与沙陀的关系
一、沙陀的兴起及其与吐蕃的关系
二、沙陀的东迁及其与吐蕃的关系
第五节 吐蕃与党项的关系
一、吐蕃与党项的族源关系
二、吐蕃与被征服党项的政治、军事关系
三、吐蕃与内迁党项的关系
四、吐蕃与党项的宗教文化关系
五、党项与吐蕃的民族融合
第九章 吐蕃与南亚、中亚地区的关系
第一节 吐蕃与南亚地区的关系
一、吐蕃与泥婆罗的关系
二、吐蕃与印度的关系
三、吐蕃与勃律的关系
四、吐蕃与迦湿弥罗的关系
第二节 吐蕃与中亚地区的关系
一、吐蕃与护密的关系
二、吐蕃与吐火罗的关系
三、吐蕃与昭武九姓的关系
四、吐蕃与大食的关系
第三节 吐蕃与诸国的经贸往来

下编
第十章 吐蕃的行政建制与人口
第一节 吐蕃五茹
一、“茹”的含义与功能
二、吐蕃的五茹
第二节 六十一东岱
第三节 十八个行政区与三勇部
一、十八个行政区
二、三勇部
第四节 吐蕃在军事扩张地区的军政建制与区划
一、敦煌文献所见吐蕃的“十将制”
二、吐蕃在西域的军政建制
三、吐蕃在南诏西洱河地区的军政建制
第五节 吐蕃的人口
一、对吐蕃王朝时期户均人口数的估计
二、藏文史料中的人口信息
三、赞普赏赐户口中的人口信息
四、吐蕃所属吐谷浑故地的人口
第十一章 吐蕃的行政管理制度
第一节 赞普的王权
一、吐蕃王室的祖源神话
二、天神之子入主人间
三、赞普王权的神性
第二节 赞普位的继承
一、赞普位继承的原则
二、吐蕃预立储君
三、赞普位继承中的后妃角色
四、赞普位继承之特征
第三节 吐蕃政权体制的变迁
一、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二、君主集权的王朝政体时期
三、权臣和外戚干政
第四节 吐蕃官僚体系
一、王朝官制
二、地方官制
第五节 吐蕃王朝与占领区的关系
一、吐蕃占领和控制下的地区
二、吐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十二章 军事
第一节 军事建制
一、吐蕃本土的军事建制
二、吐蕃占领区的军事建制
第二节 军事制度
一、征兵与拜将
二、军令与军法
三、巡逻与戍守
四、后勤与保障
第三节 军事战术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上兵伐谋
三、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之
四、速战速决,长驱直入
第四节 军事装备
第十三章 吐蕃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习惯法与成文法
一、习惯法
二、成文法
三、民事法规
第二节 诉讼审判
一、司法机构及官员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
第三节 吐蕃对周边地区法律的借鉴
一、借鉴印度之法
二、借鉴唐制
三、借鉴突厥制度
第十四章 吐蕃经济
第一节 畜牧业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手工业
一、纺织手工业
二、金属加工业
三、城市建筑业
四、造桥业
第四节 商贸活动
一、吐蕃对唐的“贡赐贸易”
二、吐蕃以马匹及其畜牧加工品输出为主的贸易
三、吐蕃与唐之间的互市贸易
四、吐蕃占领下河湟、河西等地区的商品贸易
五、生活生产中的商品经济
第五节 税收、赋役和财政
一、税收
二、赋役
三、财政
第六节 吐蕃时期的工匠与农牧业劳动者
一、基本人口
二、工匠和农牧业生产者
第七节 饮食业
一、茶饮业
二、饮酒业
三、乳制品等食品加工业
四、制盐业
第八节 寺院经济
第十五章 吐蕃的交通
第一节 吐蕃内部的交通
一、唐蕃驿道在吐蕃辖地的路段
二、吐蕃至南诏道路在吐蕃辖地的路段
三、吐蕃至蜀地道路在吐蕃辖地的路段
四、吐蕃至勃律、中亚道路在吐蕃辖地的路段
第二节 唐蕃驿道
一、唐蕃驿道在唐朝地区的路段
二、唐蕃驿道的价值和通行的情况
第三节 吐蕃与南诏之间的通道
第四节 吐蕃与蜀地之间的交通
一、吐蕃入蜀地的西山路
二、吐蕃入蜀地的“南道”
三、清溪关道北段
第五节 吐蕃至勃律的道路
第六节 吐蕃至中亚地区的主要道路
一、吐蕃-于阗道
二、吐蕃-泥婆罗道
第十六章 吐蕃的语言和文字
第一节 藏语文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藏文结构及其特征
第三节 吐蕃时期藏文的特点
第四节 吐蕃时期藏语的特点
一、语音系统
二、语法特征
第十七章 吐蕃的文学与史学
第一节 吐蕃的文学
一、古代歌谣、诗歌与占卜辞
二、格言、变文与散文
三、民间传说与故事
四、史传文学
五、翻译文学
第二节 吐蕃史学
一、吐蕃史学的萌芽
二、吐蕃史学的体裁与体例
三、吐蕃时期的历史著作——《巴协》
四、《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五、外来因素对吐蕃史学的影响
六、吐蕃时代的史家与史学成就
第十八章 吐蕃的宗教
第一节 吐蕃时期的原始信仰
一、动物崇拜
二、自然与神灵崇拜-
第二节 苯教
一、苯教在吐蕃的传播
二、苯教在吐蕃王室中的地位
三、苯教与佛教的交锋与融合
第三节 佛教在吐蕃的传播
一、佛教传入西藏
二、佛教在吐蕃立足阶段
三、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与繁荣阶段
四、佛教在吐蕃的鼎盛与衰落阶段
五、佛教内部的顿渐之诤
第四节 译经事业和佛教典籍目录的形成
一、翻译人才的来源
二、翻译成果
三、佛教典籍目录的编撰
第五节 佛教的组织与制度
一、“七试人”出家和吐蕃的僧伽组织
二、供养制度
三、译经制度
四、写经组织
第十九章 吐蕃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医学
一、吐蕃与周边的医学交流
二、藏医经典著作
三、藏医学成就
四、著名的医学家
五、解剖学和外科学
六、验毒和解毒学
第二节 天文历法
第三节 金属冶炼与加工
第四节 建筑
一、王朝宫殿建筑
二、陵墓建筑
第五节 造纸
第六节 数码
一、从阿拉伯数码说起
二、阿拉伯数码同印度数码的关系
三、藏族数码与印度数码、阿拉伯数码之形态比较
四、关于藏族数码的历史和传说
五、藏族数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第七节 吐蕃时期的算数
第二十章 吐蕃艺术
第一节 雕塑艺术
第二节 绘画艺术
一、大昭寺早期壁画
二、敦煌石窟吐蕃绘画
三、敦煌吐蕃绢画
四、榆林窟第15窟吐蕃天王壁画
第三节 工艺美术
第四节 音乐舞蹈艺术
第五节 与周边地区和民族艺术的交流
第二十一章 吐蕃的体育
第一节 民间体育活动
一、抱石头
二、赛牦牛
三、登山
四、杂技中的体育
五、绳技表演
第二节 竞技运动
一、赛马
二、赛跑
三、射箭
四、武术
五、摔跤(角抵)
六、吐蕃的军事武艺
第三节 马球
第四节 围棋陆博
一、藏式围棋(密芒)
二、掷骰子
三、打藏牌
第五节 吐蕃时期的养生
大事记
专有名词汉藏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地名索引
编撰说明
总后记

前言/序言

  习惯上一般将吐蕃王朝的历史从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年塞(达布聂西)开始着手统一事业算起,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可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作为起点,也就是公元7世纪30年代,一直到9世纪40年代末代赞普达磨被弑身亡为止,大约有210多年时间。
  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藏民族和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对后代西藏历史和西藏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吐蕃历史研究也因此受到国内外藏学界的特殊关注,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吐蕃时期的历史资料因王朝的崛起和文字的创制较此前时期丰富了许多,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考古资料进一步丰富充实,吐蕃赞普王陵和吐蕃时代的古墓群多有发掘,成果丰硕;藏文石刻碑文资料信实可靠,历时百余年时间,十余通珍贵石刻碑铭资料斑斑俱在,特别是唐蕃会盟碑、达札路恭纪功碑和钟铭等资料至今屹立,弥足珍贵;新疆出土的古藏文简牍资料,真实地还原了吐蕃占领今新疆南部地区的历史概貌;大量的敦煌古藏文资料,特别是《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为研究吐蕃重大历史事件、地理、人物和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后世藏文著作对吐蕃历史情有独钟,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许多珍贵资料,或历史传说;大量汉文历史文献记载了吐蕃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制度和风俗等,以及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吐蕃王朝的历史经历松赞干布(617—650年)的创立和迅猛发展时期,到赤松德赞(754—797年在位)时期达到鼎盛。此时期,唐朝因相继爆发“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内乱,调兵镇压,吐蕃趁机向东、向北扩展,取得了陇右、河西。公元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安西,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至今甘肃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至天山山脉以南,南界喜马拉雅山脉与天竺接壤,史称西戎之盛,前所未有。随后极盛而衰,到达磨(836—842年在位)时期贵族内讧、宗教冲突、平民造反,赞普被佛教僧徒刺杀身亡,吐蕃王朝走向瓦解。
  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和后继者以创新的精神和开放的胸怀成就了吐蕃的文治武功和灿烂辉煌。松赞干布时期的大臣吞弥·桑布扎创制了目前通行的藏文,开始了藏族文明发展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君臣建立了吐蕃王朝的行政区划和各项制度,有效维护了王朝的统治;松赞干布通过从尼泊尔和唐朝引入佛教,让佛教信仰深深地扎根在雪域高原;松赞干布与唐朝及尼泊尔联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让唐朝制度文化、医学天文、建筑技艺和风俗礼乐风行高原,让周边文化为我所用,不断丰富提升吐蕃文化的品质,丰富高原文明的内容。吐蕃的军事成就同样令人瞩目,显赫的战绩,让强邻难以轻易冒犯,在中亚频频称雄。
  《西藏通史·吐蕃卷》用21章来展现吐蕃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前6章叙述吐蕃王朝政治史的发展脉络,说明吐蕃王朝自身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推动吐蕃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接着分别揭示吐蕃与唐朝的密切往来、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的相互联系,这种因为族类相同、血缘相近、语言同属,以及人群迁徙、经济文化密切交流而形成的特殊关系,是古代中华文化圈初现,乃至唐代中国行政版图形成的重要基础。吐蕃与南亚、中亚等地区之间的关系,叙述了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它既是吐蕃军事扩张的产物,也是吐蕃借鉴外来文化的必然结果,还令吐蕃文明显现出多元的特征。唐蕃关系是吐蕃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风俗等方方面面,也是对吐蕃影响最大的一个外部因素。吐蕃的军事攻势让唐朝穷于应对,必然也极为重视,双方长期反复于和战之间。中原儒家文化对吐蕃的浸润和化导作用始终存在,有形无声。吐蕃对唐朝政治上借重,经济上依存,制度上吸收,文化上内倾,二者在频繁的战争和友善的交流中越走越近。因此,我们看到新旧《唐书·吐蕃传》中主要叙述的是唐蕃关系史,而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与唐朝的往来也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内容。本卷我们用更大的篇幅来叙述吐蕃的制度和精神文明,包括吐蕃的行政建制与人口、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制度、经济、交通、语言和文字、文学与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希望能够剥开传说的迷雾,以及后世佛教史家给吐蕃历史添加的佛教化的外衣,还原历史以本来面目。
  吐蕃历史是藏学界成果突出的领域之一,努力吸收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吐蕃史研究成果,使我们的研究能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处在学术的前沿位置或者集学术界研究之大成,将集体的智慧呈现到读者面前,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西藏通史·吐蕃卷》是由我和林冠群教授合作主编的,众多前辈学者、同辈学者和年轻才俊参加了本卷的撰稿工作,我要感谢他们所给予的宝贵支持。特别要感谢著名吐蕃史专家林冠群教授的鼎力合作,他不仅提供了多章稿件,还认真、细致地审读了全部书稿,修改或者提出了完善意见,为提高质量付出了巨大心力。
  尽管我们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但是吐蕃卷的撰写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由于各章由不同作者撰写,我们虽已做过一些统一工作,但是不一致的地方依然不少,有些部分有论文的痕迹;对前人和同辈学者最新成果的吸收还不够完备,有些内容在不同章节还有一些重复,有些部分引用原始资料过多,文风也不尽一致。本卷中可能还存在其他不足,乃至错误的地方,我们欢迎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不断补充完善。
  2014年12月30日
《西藏通史:吐蕃卷(套装上下册)》 这是一部深入研究吐蕃历史的巨著,系统梳理了吐蕃王朝从早期崛起直至衰落的整个发展历程。全书上、下两册,内容详实,史料丰富,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吐蕃世界。 上册:王朝的崛起与辉煌 上册着重描绘了吐蕃王朝的建立、巩固与鼎盛时期。本书从吐蕃的地理环境、早期社会结构入手,逐步展现了吐蕃如何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中,孕育出独特的文化与政治体制。 早期吐蕃: 追溯吐蕃的起源,探讨其部落联盟的形成、早期宗教信仰(苯教)的特点,以及对王权早期形态的认知。 统一与扩张: 详述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吐蕃王朝的伟大功绩。深入分析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引进唐朝的政治制度、创制藏文、修建寺庙等。重点描绘了吐蕃与唐朝、尼泊尔、印度等周边国家的交往,特别是唐蕃之间的婚姻关系和军事冲突,勾勒出吐蕃王朝早期对外政策的脉络。 强盛时期: 聚焦赤松德赞、赤德祖赞等君主时期,这是吐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本书详细阐述了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与确立,包括对佛教经典的翻译、高僧的引进、寺院的兴建,以及藏传佛教初期的发展形态。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吐蕃在军事上的强大,如何与唐朝争夺战略要地,并在中亚地区展现其影响力。同时,也探讨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以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社会文化: 细致描绘了吐蕃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贵族、僧侣、农牧民等不同阶层的状况,他们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艺术成就(如壁画、雕塑、音乐)等。 下册:动荡、转型与文化遗产 下册则转向吐蕃王朝的后期,关注其内部的动荡、外部的压力以及最终的转型,并对其留下的深远文化遗产进行梳理。 王朝的危机: 详细分析了朗达玛灭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吐蕃王朝的进一步分裂与衰落。探讨了吐蕃后期政治上的混乱,地方势力割据的局面,以及王权旁落的现实。 多元文化的交融: 在吐蕃王朝名义上的衰落之后,本书并不止步于描绘其政治的瓦解。相反,它深入探讨了在吐蕃统治时期,汉文化、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如何与西藏本土文化发生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这包括对藏传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吐蕃后期社会中的地位的深入研究,对藏医药学、天文历算、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演变进行梳理。 历史的遗产: 尽管吐蕃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消失了,但其在青藏高原留下的深远影响却从未中断。本书探讨了吐蕃时期建立的政治、经济、宗教制度对后世西藏地区的影响,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物质遗迹(如古城遗址、壁画、石刻等)和精神财富。 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进一步审视吐蕃王朝在其存续期间,以及其瓦解后,与周边民族(如唐朝、南诏、蒙古等)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系,分析这些互动如何塑造了青藏高原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历史格局。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西藏通史:吐蕃卷(套装上下册)》凭借严谨的学术态度,广泛引用了汉文史料、藏文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生动,力求在宏大叙事的同时,兼顾细节的呈现。对于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对于广大对西藏历史、尤其是吐蕃这段重要时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将是一次深刻而愉悦的知识探索之旅,能够帮助读者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当《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出现在我手中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历史沉淀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吐蕃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史,尤其是其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部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吐蕃作为一个地处高原的强大帝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明产生了互动,这些互动深刻地影响了吐蕃自身的发展,也反过来影响了周边地区。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吐蕃与汉族、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区之间的文化往来,例如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交流。这种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往往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史料,展现这些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以及它们对吐蕃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我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相信它能够为我揭示吐蕃文明如何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

我终于拿到了《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这套书的重量和厚度,预示着它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吐蕃历史信息。我一直对吐蕃的文化艺术领域充满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在独特地理环境下孕育出的璀璨文明。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吐蕃时期的文学创作,例如赞普的史诗、民间歌谣,以及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这些都构成了吐蕃文学的瑰宝。同时,我对吐蕃的建筑艺术也尤为关注,例如寺庙、宫殿的建造风格,以及它们在宗教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吐蕃人民的艺术审美,如何在高原的自然环境中得到体现,这些都让我充满好奇。我也希望书中能涉及吐蕃时期的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以及它们如何丰富了吐蕃人民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我在吐蕃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全面地欣赏和理解吐蕃文明的魅力。

评分

拿到《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说明其内容的丰富和翔实。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吐蕃王朝的宗教信仰有着浓厚的兴趣。吐蕃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吐蕃文明的走向。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早期苯教与佛教的互动,以及佛教如何逐渐成为吐蕃的主流信仰。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佛教在吐蕃的传播路径,例如高僧大德的翻译活动、寺庙的兴建,以及佛教教义如何融入吐蕃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同时,我也对吐蕃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例如壁画、雕塑等,这些艺术形式往往是宗教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我对这本书抱有极高的期待,相信它能够为我展现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吐蕃宗教世界,并帮助我理解宗教对吐蕃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刚开始翻阅《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的第二天,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神秘吐蕃王朝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我一直对吐蕃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好奇,从贵族阶层的等级制度,到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再到他们的婚丧嫁娶,这些生活细节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吐蕃的法律体系,例如《吐蕃法规》等,了解他们的司法判决原则、刑罚制度以及社会治安状况。这不仅仅是枯燥的条文,更是当时社会秩序的基石。同时,关于吐蕃的经济模式也非常吸引我,例如他们的农牧业发展、手工业生产,以及对外贸易的开展情况。吐蕃作为一个高原帝国,其经济基础的构建和运作方式一定别具特色。书中对这些内容的详述,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吐蕃社会是如何运转的。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和军事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具体的史料和生动的描述,还原一个鲜活的吐蕃社会。我对这本书充满了信心,相信它能够满足我对吐蕃社会历史的深入求知欲,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的到来,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吐蕃文明深处的门。我一直对吐蕃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结构非常着迷,那个在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强大帝国,其政治运作方式一定别具特色。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吐蕃的中央集权制度,例如赞普的权力构成、官僚体系的设置,以及如何管理如此广袤的疆域。吐蕃的早期历史,特别是其政治雏形的形成,以及如何从部落联盟走向统一王朝,这些过程中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洗牌,都令人着迷。同时,我也对吐蕃的法律制度和民族政策非常感兴趣。它如何处理内部的民族关系?如何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吐蕃王朝的稳定与发展。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希望它能提供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吐蕃的政治智慧和统治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终于收到了期待已久的《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这本书的精美装帧和厚实内容,都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对吐蕃王朝的衰落与覆灭的原因,有着深深的探究欲望。每一个辉煌的帝国,最终都走向了历史的尘埃,吐蕃也不例外。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导致吐蕃王朝走向衰落的内因和外因,例如内部的政治斗争、经济危机、宗教矛盾,以及外部的军事压力、自然灾害等。我对作者如何梳理和分析这些复杂的因素充满期待。是某个单一的事件导致了其覆灭,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吐蕃王朝最终走向的机会,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规律,以及文明兴衰的必然性。

评分

《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的厚重感,让我对吐蕃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我一直对吐蕃王朝的文字和语言演变,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吐蕃文字的创制,是吐蕃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吐蕃的文献记录、宗教传播以及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吐蕃文字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对吐蕃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也对吐蕃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的语言特点非常感兴趣,例如其语法结构、词汇运用等。这些语言学上的考证,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吐蕃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我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探索吐蕃文字和语言的奥秘,理解其在吐蕃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入手《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以来,我沉浸在吐蕃的历史长河中,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这本书不仅厚重,更给我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感。我一直对吐蕃的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感到好奇,那个能够在高原上建立起强大帝国的民族,其军事组织、战术运用以及装备发展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吐蕃军队的构成,例如骑兵、步兵的比例,以及他们是如何适应高原作战环境的。吐蕃与唐朝、阿拉伯帝国等周边强国的军事对抗,是吐蕃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战役进行深入的剖析,揭示其战略意图、战术细节以及影响。同时,我也关注吐蕃的兵器发展,例如弓箭、刀剑等,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这些武器取得胜利的。这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描述,更是对吐蕃民族生存智慧和军事才能的展现。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让我对吐蕃的军事实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崛起并扩张的。

评分

收到《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吐蕃王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对吐蕃王朝的对外关系,尤其是与古代中国唐朝的复杂互动,充满好奇。吐蕃与唐朝之间,既有激烈的战争,也有和平的使节往来,甚至还有和亲联姻,这种多层次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历史上一段跌宕起伏的篇章。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吐蕃与唐朝之间的军事冲突、政治谈判、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细节。我希望作者能够站在更客观的立场,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利益诉求,以及这些互动对双方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吐蕃与唐朝之间关系的新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两个伟大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交织与碰撞。

评分

终于拿到这套《西藏通史(吐蕃卷 套装上下册)》,光是这厚重的分量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翻开第一页,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吐蕃王朝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在青藏高原上崛起又辉煌的帝国,其军事扩张、文化融合以及与周边强国的复杂关系,都是我渴望深入了解的部分。这套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吐蕃世界。从吐蕃的起源神话,到赞普的世袭制度,再到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如何渗透到政治和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精心描绘一幅宏伟的画卷。我尤其关注吐蕃的对外关系,比如它与唐朝的“吐蕃-唐朝关系史”,这其中充满了战争与和平、联姻与冲突,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书中的考证是否严谨,史料运用是否充分,这些都是我作为读者最看重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对已有史料做出新的解读。特别是关于吐蕃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吐蕃文字的创制和演变,这都是吐蕃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复杂的历史进程,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吐蕃文明的博大精深。对于这套书我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一次深刻的历史涤荡,理解吐蕃为何能在那个时代崛起,又为何最终走向衰落,这些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是什么。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售后服务较好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售后服务较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快递快,包装一般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值得深度阅读!

评分

书印刷的不错,质量也可以,快递也快,喜欢的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售后服务较好

评分

快递快,包装一般

评分

jkkkkkkkkk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