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八卦太极拳(附光盘)

杨式八卦太极拳(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随印 著,路迪民 整理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八卦掌
  • 杨式太极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养生
  • 健身
  • 光盘
  • 运动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52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54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的少年时期,体质虚弱,经常受人欺侮,心里就有了练习武功强健身体的欲望。也许是天缘,竟然遇到一位身怀绝技的高人。
  那是我八岁时,哥哥李润印带我到他的同学张中元家去玩,张中元与我哥同岁,都是1938年生。他们从小一起玩,亲密无间。谈话间,我听说张中元的父亲武术很好,就勾起心思,向他父亲说:“伯伯,我也想学武术。”老人笑道:“好啊!练武要吃苦,你能吃苦吗?”我马上回答:“能!”老人沉思片刻,说:“那我就收你做个小徒弟吧!”他让我向他磕了个头,并讲述了一些武林规矩。师徒关系,就在这玩耍期间,实则严肃地建立了。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师父,就是名扬中外的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张骧伍。
  拜师第二天起,就开始了我的武术生涯。为了让我增强体质,师父先教我“八极拳”,锻炼惊、弹、抖、崩、砟、挨、挤、靠等劲。待到八极门的各类功夫有了明显提高之后,又开始传授“八卦掌”“杨式太极拳老架103式”。以后我还认识到,他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与一般杨式太极拳不同,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吸收了八卦掌、形意拳的技艺和特点的上乘内家武术,确切名称应为“杨式八卦太极拳”,是濒临失传的武林奇葩。

作者简介

  李随印,男,1942年生于西安。八岁拜师原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张骧伍学拳九年,六十余年演练不辍。精通太极、八卦、形意、八极拳、昆吾刽诸艺,颇具功力,对武术理论亦有深入研究。曾任西安市武协副主席,现任西安市武协顾问、西安骧伍拳法研究会会长、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先生继承的“杨式八卦太极拳”,是极为珍贵、濒临失传的武林奇葩。改革开放以来,他摈弃传统陋习,将八卦太极拳公诸于世,广为传播。弟子遍及国内各省市及欧美等地,为弘扬国粹作出了突出贡献。
  
  路迪民,男,1940年生于成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著名太极拳学者,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主编、参编、整理出版《杨式太极拳真传》《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八仙武功秘典》等太极拳专著六部,发表论文70余篇。现任陕西省及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创会副会长,《武当》《太极》杂志特邀编委,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西安交大太极拳学会等组织的名誉会长或顾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杨式八卦太极拳综述
第一节 八卦太极拳源流
一、八卦太极拳的初创
二、八卦太极拳的发展
三、八卦太极拳的分支
四、八卦太极拳源流表
第二节 张骧伍先生传略

第二章 杨式八卦太极拳动作详解
第一节 八卦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二节 动作图解的说明
第三节 八卦太极拳动作图解

前言/序言

  杨式八卦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吸取太极拳和八卦掌、形意拳的特点,共同刨编的一套兼具三家精华的上乘内家拳术,并经过各代传人不断完善,是中华武术宝库的一朵奇葩。该拳种的传授极为缜密,曾被认为已经失传。本书所传,是李随印先生直接得传于原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张骧伍先生的套路,其源流清晰,特点鲜明,内涵深邃。书中对八卦太极拳的源流、传人历史,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考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书后附有演练光盘,以便读者学习。
杨式八卦太极拳(附光盘) 探索中华武术精髓,体悟身心合一之道 《杨式八卦太极拳(附光盘)》是一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武术教学专著,旨在系统地呈现杨式太极拳与八卦掌相融相合的独特技击体系,并辅以精心制作的光盘教学,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便捷的学习平台。本书不仅是对两种中华传统武术瑰宝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一次对生命能量、身体智慧以及哲学思想的深度探索。 一、 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武学体系 杨式太极拳,以其柔和圆活、刚柔相济、舒展大方、线条优美而著称,自杨露禅公创立以来,历经数代宗师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一个。其核心在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强调内劲的修炼,注重身法、步法、手法、眼法、心法的协调统一,追求“神意气力”合一的最高境界。 八卦掌,以其奇正相生、变化莫测、步法灵活、掌法多变的独特风格,在中华武坛上独树一帜。其创始人董海川公,将道家易理融入拳法,以“走转”为基本步法,配合各种掌法,形成螺旋缠绕、变化无穷的技击特点。八卦掌讲究“意念为帅,气为马,力为兵”,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力求达到“随机而变,应物而施”的艺术境界。 《杨式八卦太极拳(附光盘)》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将杨式太极拳和八卦掌各自教授,而是将两者在技击原理、身法要领、招式演练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种融合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对两种拳种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新性结合,旨在创造一种既有太极拳的松活沉稳,又有八卦掌的灵动迅捷的全新武学体系。本书将详细阐述这种融合的理论依据、实践方法以及实际应用,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种独树一帜的武学风格。 二、 精雕细琢,系统详尽的教学内容 本书的教学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力求科学、系统、易懂,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 第一部分:武学理论与哲学思想 杨式太极拳精髓解读: 深入剖析杨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石,如“用意不用力”、“松静自然”、“阴阳相济”、“内外相合”等核心原则。详细讲解桩功的重要性,太极“十三势”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呼吸与意念的配合来 luyện 内劲。 八卦掌原理阐释: 揭示八卦掌的道家哲学思想,如“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与武术技击的关系。重点阐述“趟泥步”的练法与应用,八卦掌“三节”、“六面”、“八方”等基本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走转”来带动全身运动,形成螺旋劲。 太极与八卦的融合之道: 这是本书的创新核心。将详细讲解如何将太极拳的“松静沉稳”融入八卦掌的“灵动迅捷”,以及如何将八卦掌的“螺旋缠绕”变化融入太极拳的“圆活连绵”。例如,在太极拳的某些招式中融入八卦掌的趟泥步或掌法变化,反之亦然。阐述这种融合带来的技击优势,如步法的稳定性、身体的协调性、以及攻击与防御的瞬时转换能力。 第二部分:桩功与基本功训练 杨式太极拳基本桩功: 详细介绍杨式太极拳的各种基本站桩方法,如“无极桩”、“太极桩”等,并提供详尽的练法要领、注意事项以及循序渐进的进阶指导。强调桩功是 luyện 内劲、打好基础的关键。 八卦掌基本功: 重点教授八卦掌的核心基本功,包括“趟泥步”的七种变化(如进步趟泥、退步趟泥、进步绕步等)的详细分解与练习方法。同时,讲解八卦掌的“十二趟”、“八母掌”等基础掌法,及其发劲要领。 融合训练: 创新性地提出太极与八卦融合的基本功训练方法。例如,在保持太极拳身法圆活的同时,尝试加入八卦掌的趟泥步,或者在八卦掌的走转过程中,强调太极拳的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要领。 第三部分:套路分解与演练 杨式太极拳经典套路(简化二十四式/杨式一百零八式精选): 选择最适合学习和传承的杨式太极拳经典套路,对其中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精确的分解讲解。包括动作名称、要领、劲力运用、眼神配合、呼吸调整等。力求每个动作都清晰明了,便于读者模仿。 八卦掌经典套路(如:龙形八卦掌、连环掌等精选): 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八卦掌套路进行详细讲解。同样,从动作分解、要领、劲力、眼神、呼吸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融合套路(创新): 基于前面理论和基本功的铺垫,本书将呈现一套创新性的“杨式八卦太极拳”融合套路。这套套路将杨式太极拳的舒展与八卦掌的灵活、圆活与螺旋、刚柔与变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表演和技击套路。套路的编排将充分体现两种拳种的优点,使其既具有观赏性,又具备实战价值。 第四部分:技击应用与实战技巧 杨式太极拳的技击原理: 深入分析太极拳的“听劲”、“化劲”、“发劲”等技击要领,讲解如何运用身体的整体协调和内劲来化解对方的攻击,并寻找机会反击。 八卦掌的实战战术: 探讨八卦掌的“近身短打”、“步随身转”、“掌随步起”等战术特点。分析如何在缠绕、进退、闪转腾挪中寻找破绽,实现有效的攻击。 融合技击: 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将详细讲解如何将太极拳的“借力打力”、“沾粘连随”与八卦掌的“穿掌”、“劈掌”、“撞击”等技法相结合,形成一套更加全面、立体的实战体系。例如,如何用太极的听劲去化解对方的近身攻击,然后迅速用八卦掌的穿掌或撞击进行反击;如何在走转中运用太极的“引进落空”来调整身位,再配合八卦掌的掌法进行打击。 第五部分:养生保健与身心修炼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阐述太极拳在调节内脏、舒缓筋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睡眠、缓解压力等方面的显著作用。 八卦掌的健体益智: 分析八卦掌独特的走转运动对改善平衡感、协调性、本体感觉的益处,以及其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积极影响。 身心合一的修炼: 强调武术不仅仅是肢体运动,更是身心修炼的过程。引导读者通过练习,达到内心平静、精神专注、体悟生命之道的境界。 三、 互动学习,光盘教学的强大助力 随书附赠的光盘是本书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盘内容严格按照书本的章节顺序编排,采用高清晰度的视频录制,由经验丰富的武术名家亲自示范。 动作分解演示: 光盘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套路都进行慢动作、多角度的分解演示,配合详细的口令讲解,确保学习者能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 细节提示与常见错误纠正: 视频中将特别强调动作中的关键细节,并针对初学者常见的错误进行提示和纠正,帮助学习者少走弯路,高效学习。 套路完整演练: 光盘中包含套路的完整演练,学习者可以对照练习,感受套路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理论讲解辅助: 部分理论章节也会在光盘中以视频形式进行补充讲解,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入的阐述,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武学理论。 四、 目标读者 对中华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和八卦掌感兴趣的初学者。 已习练太极拳或八卦掌,希望拓宽技艺、深入理解两种拳种融合精髓的学习者。 寻求一种能够同时锻炼身体、修养心性、提升技击能力的武术爱好 希望系统学习并掌握一套独特武术体系的武术教练或研究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有浓厚兴趣,并希望通过武术来体悟的读者。 结语 《杨式八卦太极拳(附光盘)》是一次对中华武术宝库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它不仅是一本武术教材,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智慧之门。通过阅读本书,配合光盘的学习,您将不仅能掌握一套独特的武术技艺,更能深刻体会到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东方哲学魅力。愿本书能成为您踏入精彩武术世界、开启身心和谐之旅的得力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养生太极拳资料太多了,大都侧重于舒缓关节、活动筋骨,虽然对健康有益,但对于真正想学习武术技击层面的人来说,总觉得意犹未尽。我更倾向于寻找那种敢于触及太极拳“功夫”层面的内容,即便只是初步的探讨。比如,如何理解和实践“掤、捋、挤、按”这四正手的变化应用?在与假想敌的接触中,这些手法如何自然而然地生成?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听劲和走劲的训练方法,这些往往是书籍中最难体现的部分。当然,我知道纯粹的文字描述难免有局限,但如果作者能用精妙的比喻或者图示来描摹那种“四两拨千斤”的力学原理,那就能极大地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训练路径,从基础的桩功、单式练习,到简单的两人对练发力感应,都能有所涵盖。

评分

我对武术书籍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传统武学精髓的理解深度,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深奥的理论转化为普通习练者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步骤。我关注的是那种能让人感受到“气沉丹田”、“劲力由足而发”的文字力量。很多市面上的太极拳书籍,要么过于晦涩,充满了玄乎的术语,让人摸不着头脑;要么又过于简化,变成了广播体操说明书,完全失去了武术的魂魄。我希望看到的,是对每一个动作的重心转移、身体中正的保持、以及在松柔中蕴含的整劲,有极其细致的剖析。例如,在转腰时,如何做到“引而不发,发而中节”?这种对内在感觉的捕捉和描述,才是衡量一本武术书籍价值的关键所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针对常见错误的纠正方法和自我检测的窍门,那简直是太棒了,它将帮助我更好地在没有师父在旁指导时,保持训练的准确性。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套能让我感到“踏实”的武术教材,那种读起来让人觉得作者是真正下过几十年功夫、而不是纸上谈兵的大家之作。很多武术书籍的排版和配图简直是一场灾难,图文分离,动作方向混乱,看着图谱我都不敢轻易尝试,生怕练错体位。我理想中的书,应该在视觉呈现上就体现出专业和严谨,清晰的视角、规范的着装(或至少是中正的站姿),以及对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详细说明。对于太极拳而言,呼吸是内在生命的体现,如果呼吸不顺畅,动作必然僵硬。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深长匀细的腹式呼吸与复杂的步法转换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如果它能对不同阶段(初学、中级、高级)的习练者给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练习强度建议,那就更贴合实际需求了。

评分

这套功法听起来就充满了传统武术的韵味,尤其强调“杨式”和“八卦太极”,这让人对它的技术深度和内涵抱有极高的期待。我最近在物色一套能够系统地、由浅入深地阐述太极拳理与实战应用的教材。理想中的书籍,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招式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能把太极拳的阴阳转换、步法转换中的哲学思想和劲力运用讲解透彻。我希望能看到详细的图解,不仅仅是静态的姿势定格,更需要动态的流变过程解析,最好能配合一些关于身体结构、经络走向与拳法结合的论述。更重要的是,对于“八卦”的融入,我非常好奇它如何与传统的杨式太极进行融合与互补,是侧重于掌法的变化,还是步法的旋转?如果能对每招每式的劲路来源、收发转换的意念指导到位,那么这本书无疑就是武术爱好者寻觅的至宝。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日常练习的指导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书籍。

评分

我对传统武学的传承非常敬畏,因此,在选择参考书时,我会非常在意作者的家学渊源和其功法的历史脉络。一套好的武术书籍,除了技术本身,还应该包含对武术文化和武德的熏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如何做”的指南,更是一本“为何如此”的阐释。例如,杨氏太极的特点和它在历史上的演变,它与其他流派(如陈式、吴式)在技术侧重上的异同点,如果能有简要的介绍和对比,将大大丰富读者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传达一种谦逊、内敛的武者精神。在技法上,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比如对于“棚劲”的理解,不仅仅是手臂的抵抗,而是全身的蓄势待发,这种细微之处的差别,往往决定了练习者能达到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