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插图中国史(第2版)

剑桥插图中国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沛霞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剑桥中国史
  • 历史
  • 插图
  • 学术
  • 通史
  • 文化
  • 二版
  • 剑桥大学出版社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561169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0184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另一种打量历史的眼光

不在帝王将相的政治表演,不在王朝兴替和革命,努力观察中国作为文明的起伏和变化,搜寻历代普通人的生活,叙述探讨思想的变迁和人文艺术的成就,描摹人物性格特征,总结时代框架,严谨而有趣。

★有棱有角,讲述数千年中国文明成长故事的精华

当中国人奋力去寻求真理和追求和平,去施加自己的意愿或与对手斡旋,去生存和发展,去照顾家庭并履行责任时,中国人提出了新的思想,付诸了新的实践。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是这整个的中国故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中国文明的起源、哲学思想的奠基和发展、官僚体制的创立及其影响、大分裂时代的宗教和民族融合、文化科学的成就、繁荣创新的黄金时代、戏曲与表演艺术、边缘地区与地方社会、庶民百姓和知识分子的心态、重新统一与再度焕发生机活力。

★有温度、有色彩的中国文明历史

两百余幅精美图片、地图,铜版纸四色全彩印刷,*佳的视觉享受,陶器、青铜器、壁画、摩崖石刻、画像石、山水人物画、敦煌经卷、乐器、版画、书籍、建筑、照片……展示一个真实可感的中国。

★剑桥大学出版社“插图史”系列典范之作,已被译成中文、韩文、德语、波兰语、俄语、希腊语和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再版不断

★刘广京、史景迁、许倬云、葛兆光、赵世瑜等海内外学者交口称赞的经典

★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以一人之力十五年磨一剑,中国历史文化必读书


内容简介

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明的印象,人们大多摆脱不了教科书的框架,好像中国悠久历史,似乎满眼皆是政治上的帝王将相争权夺利、秦汉隋唐盛衰兴亡,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庶民社会的精神和文化、日常百姓的喜怒哀乐,二十四史鲜少提及甚至付之阙如。中国的历史、中国文明的故事,难道真的只是一部延续几千年,反反复复、枯燥乏味、灰暗冰冷的政治史?

在伊沛霞看来,中国正史的记载和叙述以及中国的政治演变显然无法代表中国历史上那些真正引人注目的精彩之处:中国人在每一时代都运用他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去确定目标,回应挑战,保卫自己,增强力量;因为一代人的行为对下一代人继承的资源将会产生影响,所以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变化又是同过去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为此,伊沛霞以独特的宏观视野,从史前时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到儒学、佛教、道教的兴起,从王朝、帝国到现代中国,探讨中国文明得以形成的诸多基本问题,侧重考察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影响;涵盖艺术、文化、经济、社会、对妇女的态度等各方面,从复杂、动态、多层的中国历史中,捕捉到*具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把中国的过去与现在贯穿成一幅前后相续、特色鲜明的历史图景,赋予读者全新的中国历史视野。


作者简介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博士,近年来致力于宋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涵盖政治史、妇女研究等领域,著述丰富。其中《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曾获1995年列文森奖,《积累文化:宋徽宗的收藏品》曾获2010年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岛田奖(东亚艺术史杰出著作奖)。2014年,美国历史学会为伊沛霞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精彩书评

作者对中国悠久历史仔细而清晰的概述,才是*引人注目的。我相信,本书总有一天会被视为经典。——刘广京(加州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历史学家)

伊沛霞的《剑桥插图中国史》是一本精致且具学术价值的优秀之作。它以非常简练的文字,概括了中国四千年历史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和变化;书中艺术作品和图片的选择与呈现,相当精巧且恰到好处,与文字叙述相得益彰。——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耶鲁大学教授、美国著名汉学研究家)

伊沛霞是史学界的“才女”,她的专长在于宋代的社会与文化史,尤其注意妇女的身分、地位和遭遇。她对于其他时代也有研究,并且能精能博,因此才足以担负起撰写这本剑桥中国史的重任。她的叙述手法,属于宏观的描述,同时也会针对某一项史事进行详细的描绘。此外本书并配有大量插图,图文互证,这是坊间一般通史所缺,当可得到读者的欢迎!─—许倬云(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著名华裔历史学家)

伊沛霞的《剑桥插图中国史》相当引人注目的是,第*,在世界背景下观察中国历史,从这种世界史的眼光中,对中国固有的一些历史观念提出质疑;第二,这部书常常眼光向下,比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更注意社会生活;第三,凸显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在整体的历史叙述中,关注着当下中国的现实,并且相当注意挑选那些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

伊沛霞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之所以好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因为她很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无论对与不对,它可以刺激和启发读者和学生继续想象和思考,而不像那些似乎提供了所有答案的教科书或入门书,用看似真理的结论堵死了所有可能的思索途径,只要读者按图索骥。——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

文字凝练,叙述概括,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它不大像我们以往的历史书那样,即使是普及性读本,也是社会发展史或政治史的。……这本书是我们身边生活的源头,是身边发生的一切的过去和现在。我相信,任何一个希望了解本国历史的普通读者,包括青少年朋友,都会喜爱这本书。我也希望,我们自己的历史学家也能写出这样雅俗共赏的作品来。——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刘广京序 / i

中文版自序 / iii

英文版自序 / v

再版说明 / viii

致 谢 / ix

第一章 中国文明的起源

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公元前771年以前) / 001

第二章 哲学基础

东周时期(前770—前256) / 035

第三章 官僚制帝国的创立

秦汉(前256—220) / 060

第四章 佛教、门阀政治与外族统治者

分裂时代(220—589) / 089

第五章 世界性的大帝国

唐朝 (618—907) / 112

第六章 重心南移

宋朝(907—1276) / 141

第七章 外族统治

辽、金和元朝(907—1368) / 171

第八章 独裁的限度

明朝(1368—1644) / 198

第九章 满人与帝国主义

清朝(1644—1900) / 231

第十章 行动起来

20世纪前期(1900—1949) / 277

第十一章 彻底的重新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76) / 317

第十二章 对外开放

1976年以来的中国 / 353

跋 / 382

年表 / 387

对图片提供者的感谢 / 392

引文注释 / 396

延伸阅读书目 / 400

译者后记 / 433


精彩书摘

首次造访中国的西方人也许会百感交集,他们或感到入迷、惊奇,或是疑惑、刺激、沮丧。仅中国人的人口总数就让他们大吃一惊:10亿多的汉人—比东欧、西欧和北美的人口总数还要多。为什么语言、宗教或生活方式的差异没有使他们像世界上其他地方那样分裂成相互猜忌的群体呢?一个单一的政府是如何统治这般众多的人口的呢?除此之外,对于中国民众—那些在田里做农活的男人和女人、在市场里交易的人、在公园里和孩子们玩耍的人,以及在饭馆里吃饭的人,西方造访者也同样感到好奇: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20世纪的种种动乱如何影响了他们及其家庭?他们之中有谁还真心信奉毛主义?

同样令人感到惊异的还有中国的地貌景观。中国本土内(讲汉语的人定居的地区)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受到如此珍视,以至于不能浪费在生产力较低的用途上—如放牧,人们甚至将那提供木材和柴薪的山林开辟成梯田来种庄稼。中国的农业技术和其社会与政治组织形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城市空间也引发许多问题。在中国的城市中,仅当人们伫立在实实在在的名将贤相的塑像面前,历史才悄然而至,人们也无法找到曾发生过许多历史事件的古老的房屋、庙宇和宫殿。甚至像西安、洛阳、南京、北京这样的著名古都,都缺乏实在可见的纪念物,而这些却可以在历史同样悠久的罗马、雅典、伦敦或巴黎随处可见。难道中国没有我们所熟悉的那种英雄人物,抑或中国人在以另一种方式尊崇这些英雄?

诚然,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一个古老中国的物质遗存,但是这些文物自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疑问。古代的杰作—青铜礼器、山水画、书法、瓷器,似乎都在无声地抗议着当代中国这凄凉的文化景象,并引出了令人苦恼的问题:中国文化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了吗?今昔之间的文化联系难道变得如此薄弱,以至于二者可以被视为不同的文化?那些发现并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可能已经开始考虑这些问题视角的公正性了:我是否在按照西方的而不是中国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中国文化的美学成就?我是否在把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文化与今天的大众文化相比较?本书正是为那些乐意思考这类问题的人 所写。

中国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理解它的过去就不会明白它的现在。与西方那种把中国视为静止不变的、甚至几乎没有历史的陈旧观念相比,中国如何成为今天我们熟知的泱泱大国,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都利用了他们所继承的遗产,但是更可贵的是:在创造这个我们称之为“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当他们奋力去寻求真理和追求和平,去施加自己的意愿或与对手斡旋,去生存和发展,去照顾家庭并履行责任时,中国人提出了新的思想,付诸了新的实践。因此,现实植根于一个复杂的、多层的、动态的历史之中,而历史始终有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继续发展。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是这整个的中国故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写一部“大中国”的通史,这个“大中国”是指东亚地区,中国在其中起了支配性的作用,而这个区的大部分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疆土。但这里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相对较小的工作:中国文明的历史。中国文明是一个不局限于明确的边界之中却又与中国本土具有松散联系的文明。当邻居们将其统治施于中国之时,我的参照点就是这种遭遇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别的什么。尽管我已缩小了我给予“中国”的含义,但我并没有把它缩小到中国的政权或中国的上流阶级。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中国人及其创造的文化。



古今交织的史诗:一部横跨千年的文明画卷 本书简介: 这部宏大的历史叙事,将带领读者穿越中国历史长河的浩瀚烟波,从文明的曙光初现,直至近现代的剧烈变革,描绘出一幅细节丰富、内涵深刻的中华文明发展图景。它并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结构、思想演变、文化创造与物质生活的全景式考察。 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以时间为序,辅以专题深入剖析,力求展现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连续性。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探究中国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独特生命力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 第一部: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史前至秦汉) 故事始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遗址,通过考古发现的蛛丝马迹,重构远古先民的生存状态与宇宙观。从仰韶、龙山等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兴起,到二里头遗址所暗示的早期国家形态,我们试图揭示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是如何形成的。 夏商周三代的建立,标志着早期王权社会的成熟。本书将详细探讨“天命”观念的产生及其对政治合法性的塑造,分析西周的封建制度(分封制)在维护早期大一统结构中的作用与局限。青铜器的铸造艺术,不仅是技术的巅峰,更是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是理解早期社会等级与信仰的关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经历剧变,礼崩乐坏的表象之下,是思想的空前活跃。这一时期的重点在于对“百家争鸣”的深度解读。儒家思想如何从治理学说演变为伦理纲常的基础;道家对“道”与自然的体悟如何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法家思想如何为中央集权国家提供制度蓝图。这些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帝国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石。 秦汉的统一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秦朝的速亡与汉朝的绵长,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央集权体制的建构与稳固的绝佳案例。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的举措,其深远影响无可估量。汉代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官方意识形态,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是贸易路线的拓展,更是东方与西方世界初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汇,其影响至今未绝。 第二部:帝国的中期演进与多元融合(魏晋南北朝至宋元) 汉末的衰落与三国的鼎立,揭示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权威的侵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却又极其重要的转型期。政治上的分裂并未阻碍文化和宗教的繁荣。佛教在这一时期深度“中国化”,与本土哲学(玄学)相互渗透,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士族阶层的崛起,对政治、文化乃至艺术审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隋唐的再统一,标志着帝国制度的成熟与巅峰。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胸襟,吸收了来自中亚、印度乃至更远方的文化元素。长安作为世界级的都会,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化风貌。本书将详细分析唐代的府兵制、租庸调制等制度,探讨其在盛唐的成功以及中晚唐由均田制瓦解所引发的深层危机。文学上的唐诗,是这一盛世的华彩乐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军事上相对积弱,但经济、科技和文化上却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以及理学的成熟,标志着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市民阶层的壮大,催生了繁荣的商业城市和精致的世俗文化。 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非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本书将审视蒙古帝国对既有社会结构、行政管理乃至民族关系的冲击与重塑。尽管统治时间相对短暂,但它在疆域上的整合以及在欧亚大陆间的联系加强,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第三部:专制集权的顶峰与近代转折(明清至晚清) 明朝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宋元历史经验的总结与修正。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导致了内阁制度的演变、宦官权力的膨胀,以及日益严密的社会控制。海禁政策的反复,对明中后期的经济格局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这一时期,白银的流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活力与政治高压之间的张力日益增大。 清朝的建立及其“康乾盛世”,将中国帝制推向了最后一个高峰。满汉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及对传统儒家意识形态的维护,是清代政治史的核心议题。本书将深入探讨“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压抑,同时,也聚焦于清代在人口爆炸、农业技术推广以及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争论。 十八世纪末的西方冲击,彻底打破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迷梦。鸦片战争的爆发,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是两种不同世界观、不同发展路径的剧烈碰撞。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本书将详尽描绘中国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挑战时,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与自我革新的尝试。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必由之路。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当代的回响 全书的最后部分,旨在总结贯穿始终的主题:中国文明的韧性、适应性与内在的保守性。我们将探讨何种文化基因使这一文明得以数千年持续发展,以及在近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如何塑造了今日之中国。这部历史,是一部关于如何继承,又如何超越自身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理解“现在”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热衷于对比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史料的取舍和观点的呈现上展现出令人称赞的成熟度。它没有采取那种“一家之言”的绝对化口吻,而是非常审慎地呈现了不同历史学家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在关键的转折点,作者往往会并列出几种主流观点,并简要说明每种观点的证据基础和潜在局限性。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心和对读者智识的尊重。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或进行学术讨论的人来说,是无价的财富,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和辩论的素材库,避免了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非黑即白化。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排版布局也值得称赞,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至关重要。内文的字号和行间距拿捏得非常恰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这在厚重的历史书籍中是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极其关键的优点。更不用说那些穿插其中的注释和延伸阅读的建议,它们如同一个个精心设置的“知识锚点”,当你对某个特定术语或事件产生疑问时,可以快速跳转查阅,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考量,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的尊重,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煎熬。一本好的书,除了内容本身,阅读的物理体验同样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装帧精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捧在手里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普通的通俗读物。我最初被吸引是因为它提到了“插图”,在学习历史时,视觉辅助是多么重要啊!很多枯燥的年代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单靠文字描述往往让人如坠云中,但好的插图能瞬间点亮那些模糊的画面。我期待它能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地图、文物照片以及精妙的场景复原图,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而是真正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当时社会形态和文化风貌的视觉工具。如果内容组织上能将这些图像与文本紧密结合,做到图文并茂,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超乎预期的。总而言之,从外在来看,它已经具备了一部优秀历史著作的雏形,希望内涵也能同样令人满意,能够为我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对于“微观视角”的运用。很多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将个体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让人觉得历史是抽象的、遥远的。然而,这本书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特定人物的小传或者某个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片段,这些“切片”使得冰冷的历史瞬间有了温度和人味。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真实脉搏——比如某一地税收制度对农户的影响,或者某一艺术流派在民间是如何被接受和传播的。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共鸣性,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更像是参与者,去理解那些真实生活在历史场景中的人们的困境与追求。这种细节的补充,让整体的历史画卷变得更加立体和饱满,避免了过于扁平化的叙事。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能力实在高超。历史书最怕的就是要么过于学院派的干巴巴,要么就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戏剧化。这本书显然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性,确保史实准确无误,但叙述的逻辑链条却非常流畅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简直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辈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特别是对于那些跨越数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作者没有陷入细节的泥潭,而是精准地提炼出核心的驱动力和影响,让人能够迅速抓住历史的主干。这种行文风格,让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宏大叙事变得平易近人,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使是对中国历史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收获。

评分

好书!挺有质感的,印刷质量上乘!

评分

好书!挺有质感的,印刷质量上乘!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性价比高,京东物流给力,实用!

评分

看了葛兆光老师的书评才买的,希望能有一个不一样的体系。书虽然贵,但印的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的中国史 这本书值得一看的

评分

纸张印刷都很好,就是内容太浅显了。外国人新的,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评分

和第一版区别不大,最好出精装。

评分

很好,读读!很好,读读!很好,读读!很好,读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