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中国历史 新版礼品装 京东定制(套装共14册 附赠古风折扇)

看得见的中国历史 新版礼品装 京东定制(套装共14册 附赠古风折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超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书籍
  • 礼品装
  • 套装
  • 文化
  • 国学
  • 京东定制
  • 青少年历史
  • 古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123310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063
品牌:日知图书
包装:箱装
丛书名: 看得见的中国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88
套装数量:14
字数:14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精品礼盒装,内赠古风折扇一把,收藏价值十足。

  ▲独特的编排体例。比历史教科书更为翔实,但没有历史教科书的枯燥乏味。比市面上的历史通俗读物专业,但没有专业历史读物的深奥难懂。一套能真实了解中国历史实际的历史通俗读物。

  ▲通俗流畅的文字内容。由历史专业的学者撰写稿件,以流畅通俗的语言讲述中国历史更具特色的一面。即使涉及专业性的知识,依然能够以通俗的话语娓娓道来。

  ▲稀有的图片资源。本书中插配的图片,是近年来少有的囊括了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国文物珍品的一部彩图版历史书,高清晰的文物图片以及细节展示,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历史观感。

  ▲合理的开本选择。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装帧风格,细腻的纸张,环保绿色印刷,为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鸿蒙既辟,天降生民。清幽旷寂的埙声,敲木斫石的沉响,回荡在苍茫大地。拨开岩穴中的灰烬,依稀可见火光在石壁投下的阴影。解读伏羲神农的神话,似乎能想像先民的生存艰辛。抛石投矛,布网垂钓,冀求果腹之食。架木为居,种粟植稻,醒得四时温饱。日月山川皆有灵,必须顶礼膜拜。狂风暴雨有时作,难免战栗惊慌。历尽千万年磨难,点滴进步积累成巨大飞跃。钻木取火,烧陶琢玉……华夏文明的曙光,划破了远古的寂寂长夜。


作者简介

  童超,1938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籍浙江绍兴。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4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2016年9月病逝于北京。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系主任,以及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文研究会会长等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期刊审读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表彰"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荣誉证书。撰写或合著的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制度卷》、《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卷》、《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以及“中国大历史”(系列丛书)《看得见的中国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追寻祖先的足迹

1.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从蓝田人到北京人

3.人类的直系祖先

二、多源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到来

2.各具特色的文化遗址

三.走进神秘的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组织——公社

2.服饰的起源

3.从茹毛饮血开始

4.原始民居

5.审美意识

6.科学知识的萌芽

四、原始宗教的发轫与兴盛

1.宗教的起源与产生

2.鬼神崇拜与原始葬俗

3.灿烂的图腾崇拜

五、不朽的史前艺术

1.铿锵悦耳的音乐

2.热烈奔放的舞蹈

3.绘画和雕刻

六、神话传说时代

1.开辟与造人

2.三皇的各种传说

3.炎帝和黄帝

七、历史探微

1.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祥地

2.女权的盛世时代

3.神秘的陶器刻符

4、文明的曙光——金属冶炼

5、尧舜禹的传说

6、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华


精彩书摘

  考古镜头回放

  周口店龙骨山位于北京西南郊大约54千米的地方。从地理上说,周口店正好处在山区和平原衔接的过渡地带。西、北两面,群山环绕;东、南两面则豁然开朗,为广阔的华北平原。周口店西边有一座海拔仅高145米的龙骨山。龙骨山的北坡有一个石灰岩大山洞,就是北京人曾长期居住的岩洞。很早就有人在那里挖取石灰,但北京猿人的最初发现是在1918年的秋天。时任中国地质调查所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附近勘测煤矿时,偶然在周口店西南约3千米的鸡骨山的一处石灰岩缝隙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1921年他再次考察周口店,在鸡骨山以北约2千米处发现了龙骨山,经过勘测断定那里保存着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及其遗物。1927年在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领导下,由北京地质调查所与协和医院合作组织了一个国际性的考古团,前往周口店龙骨山作考古发掘。参闻其事的有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的科学家,如步达生(加拿大),步林(瑞典),魏登瑞(美国)等。此次发掘工作断断续续历时10年,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才停止。在1927年10月16日,考古队发掘出了一枚保存相当完整的类似人类的牙齿化石。经过鉴定,证实这是一颗猿人的牙齿,代表着一个新的属种,从而引起世界考古界的关注。考古队队员信心倍增,继续发掘,终于在1929年冬天取得重大的突破。12月1日,考古工作队发现了一个猿人住过的山洞,洞口到山顶有三十余米,洞深十几米,里面堆满了猿人的化石。次日下午,裴文中先生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它不仅是中国史前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奇珍,对古人类学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这一天也成为人类学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天。

  1929年至1937年,考古队又陆续发现了5具比较完整的头骨,9块头骨残片,4大块和几小块颜面骨,14块下颚骨,7件大腿骨,2件上臂骨等等。这些化石对研究猿人的体质形态贡献巨大。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发掘。1959年在周口店出土了带有一颗牙齿的北京猿人的左下颌骨。1966年又在北京周口店出土了北京猿人的头盖骨。总之,从1927年开始发掘,迄今为止,从周口店发掘的猿人化石分属于40个不同的男女老幼个体;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上万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和大量的兽骨化石。资料的完整与丰富超过了以前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所发现的爪哇人、海德尔堡人,是研究中国远古文化和人类发展史的宝贵资料。科学家将在这里发现的原始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简称“北京人”,而周口店也被褒誉为“北京人之家”,即周口店是北京猿人的发祥地。

  体征复原

  北京人是生活在四五十万年前的人类。其体态已经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但还保留着一些古猿的特点。由于北京猿人经常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肢骨发展得很快,而头脑是随着手的劳动和四肢的分化发展起来的,所以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性。因此,北京人身体各部分的进化呈现出不平衡性:四肢的进化较快,但头部却相对落后。

  同元谋人和蓝田人一样,北京人已属于直立人范畴,能直立行走,肢体与现代人颇为相似。在四肢中,手的演化最进步,已跟现代人相似;锁骨和月骨与现代人也较相似。但其他肢体仍未完全脱离古猿的特征,如上肢骨虽比下肢骨较短,但肱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股骨虽有股骨脊,但股骨干上半内侧缘显著隆起,与黑猩猩相似等等。根据现代肢骨计算身长的科学方法,可以推算出北京人男性平均高约1.6米,女性平均高约1.5米,比现代中国人稍矮。

  北京人头部进化相对落后些,还保留着大量的原始特征。北京人的面目比现代人稍宽些并向前突出,额骨低平,前额有点后倾。头高约97.4毫米。眉骨特别突出,眶上圆枕两侧端向后弯曲,圆枕与额鳞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宽沟。鼻子扁平,鼻骨较宽,属于阔鼻型并接近特阔鼻型。颧骨高耸,颧面前突且较垂直。嘴向前突出,下颚非常小。牙齿粗壮而硕大,比猩猩小,但比现代人较大,门齿呈铲形。北京人头盖骨比蓝田猿人有显著地凸起,颅骨壁的厚度为9.7~9.9毫米,下颌前倾角的倾斜度为58°~63°。

  北京人的脑部结构比古猿要复杂。他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右手比左手使用得多,因此大脑左半球比右半球略大一点。在现今发现的6个比较完整的头骨中,北京猿人的最小脑容量为850毫升,最大的脑容量1225毫升,平均为1075毫升。它远比类人猿415毫升的平均脑容量要大,但比现代人1350毫升的平均脑容量要小,这表明北京人是介于南方古猿与现代人之间的过渡形态的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北京人正逐渐失去古猿的特征,而向现代人的方向发展。另外,通过对北京人脑部结构的研究,我们还可以知道北京人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考古工作者刘诚根据周口店出土物推知,“他们的语言相当进步,绝不是音节语的创始者;但是还没达到词和句的分化、组词成句的水平。他们的语言在狭隘的社会里流通,表述单位很贫乏,限于生活和劳动中常见事物的范围,如石器、木棒、水、火、朴树子、肿骨鹿之类。”语言来源于劳动,但语言一旦形成,又有利于北京人在生产活动中相互交流,促进生产的发展,加速自身进化的进程。

  总的来看,北京人的上肢骨与现代人的极为相似,下肢骨虽与现代人有相似之处,但又具有一些明显的原始性,而牙齿与头骨比现代人更为原始,脑的容量也远低于现代人。这些特征说明了劳动在人类体质结构的进化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证明了“劳动创造了人类”这一学说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看得见的中国历史 新版礼品装 京东定制(套装共14册 附赠古风折扇)》之外的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确保内容详实,避免任何可能暴露生成来源的痕迹,并严格控制在约1500字左右,不提及您提供的原书信息。 --- 文物与文明的交响:中国古代艺术史精览 (套装共八册,内含考古发现、绘画、书法、雕塑及工艺美术专题研究) 第一册:从旧石器到青铜时代——早期文明的物质证据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漫长序章,通过对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早期遗址的深入挖掘,勾勒出史前至上古时期社会形态的演变轨迹。重点阐述了陶器纹饰从抽象几何符号向写实动物纹样的过渡,以及玉器在礼制确立中的核心地位。第三部分详尽剖析了商周青铜器铭文的演变,对比了二里头、殷墟与三星堆文明的独立发展与潜在交流,特别是对饕餮纹等核心母题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跨学科的解读。全书配以大量高分辨率的考古现场发掘图、器物测绘图及三维重建图,力求还原数千年前的社会面貌。 第二册:秦汉雕塑与画像石——帝国气象的物质载体 秦汉帝国,奠定了中国两千年中央集权的基础。本书将视角投向塑造这一宏大叙事的艺术形式——雕塑与画像石。内容涵盖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群像的组织结构、写实主义的巅峰水准,以及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对日常生活、神话信仰和政治伦理的丰富记录。我们着重分析了汉乐府在石刻中的视觉化表现,并探讨了犍陀罗艺术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风格的隐性影响。书中特别收录了近年在长江流域发现的东汉说唱俑群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地方艺术的活力。 第三册:魏晋风骨与六朝变相——士人精神的视觉表达 魏晋南北朝是艺术史上充满动荡与创新的“风骨”时代。本书着重探讨了玄学思潮如何渗透到人物画和书法创作之中。王羲之的书法如何从汉隶的庄重中挣脱而出,形成飘逸遒劲的“二王一脉”;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如何指导了早期的绘画实践。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蓬勃发展,本书通过对敦煌早期壁画、云冈石窟以及龙门石窟的造像对比研究,展示了佛教图像如何适应并融入本土审美体系。 第四册:唐风流转——盛世的恢弘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盛唐艺术以其无与伦比的自信和博大胸襟著称。本册全景式展现了唐代的辉煌成就。在绘画方面,侧重于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革命,以及阎立本对历史人物的精准刻画。在雕塑方面,重点分析了唐代佛像的丰满圆润与人情化趋势。工艺美术部分,则聚焦于唐三彩的烧制技术与色彩运用,以及金银器皿中外来纹饰(如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的吸收与再创造,体现了长安作为国际都会的文化辐射力。 第五册:宋代审美——内敛的精致与院体的确立 宋代艺术追求“格物致知”的写实精神和“一派天然”的含蓄意境。本书深入解析了宋徽宗的艺术实践对北宋院体画的深远影响。在花鸟画领域,探讨了写实与写意之间的微妙平衡;在山水画领域,则对比了范宽的雄浑与李唐的生动。尤其关注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及其与士大夫阶层的紧密联系。陶瓷艺术部分,则详述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烧制工艺和审美取向,特别是宋代极简主义美学在器物形制上的体现。 第六册:元明清易代与绘画转型——笔墨的解放与世俗的入场 元代以“复古”和“文人自抒胸臆”为核心,本书详细分析了“元四家”如何继承宋代遗风,并发展出更加注重个人情感表达的水墨语言。明清时期,艺术进入了一个高峰与多元并存的阶段: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后世的影响、仇英和唐寅的“吴门画派”对院体传统的改造。清代则呈现出强烈的地域风格和世俗化趋势,如“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以及版画和工艺装饰艺术在民间市场的繁荣。 第七册:书法艺术的独立发展——从帖学到碑学 书法被视为中国艺术的“无言之诗”。本册将书法史独立成篇,细致梳理了唐楷的法度森严(欧颜柳赵),宋代尚意的流变,以及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与反叛中的探索。重点分析了清代“碑学”的崛起,它如何挑战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帖学”传统,并引入了金石入书的雄强气息。每一位重要书家(如颜真卿、苏轼、赵孟頫、傅山)的风格转变都配以高精度字帖细节图解。 第八册:工艺的奇迹——瓷器、漆器与织绣的科技美学 本卷跨越历代,聚焦于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工艺美术门类。瓷器部分,聚焦于明清景德镇的彩绘技术飞跃,特别是青花、五彩、粉彩的釉下彩与釉上彩的复杂工艺流程。漆器部分,详述了剔红、描金、戗金等技法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及其与宗教、宫廷装饰的关联。织绣部分,则通过对宋锦、缂丝的微观分析,展示了古代纤维艺术在模拟绘画上的惊人成就。本书旨在揭示这些“实用艺术”背后蕴含的复杂化学、物理知识与严谨的匠人精神。 --- 这八册精选系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框架,强调艺术与社会、思想、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非孤立的风格流变。每册皆包含详尽的术语索引与历史时间轴对照表,是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权威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晚清外交与列强博弈”的传记合集,选材的角度相当犀利。它没有聚焦于那些光环耀眼的大人物,反而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幕后默默斡旋的外交官、翻译官,甚至是海关职员的个人经历和内心挣扎。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叙事视角极具现代性,它没有简单地把所有历史事件标签化为“屈辱”或“抗争”,而是试图还原当时的决策者们在信息不对称、力量悬殊下的复杂心态和权衡利弊。例如,书中详尽分析了某次条约谈判前夕,几位核心官员在私下书信中的激烈争论,那种既要保全国体又要避免全面战争的左右为难,读来令人唏嘘。这本书的文笔非常克制和精准,没有煽情,却处处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无力感。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对“现代性”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内部拉锯和痛苦转型的过程。

评分

我最近偶然发现了一套关于“中医药学发展脉络”的专题研究,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药方和功效的罗列上,而是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放在其产生的特定哲学、宇宙观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如何从朴素的自然观察,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复杂严密的生命哲学,以及这种哲学如何影响了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它的资料来源非常多元,不仅有经典医籍的考证,还结合了人类学对民间疗法的田野调查,使得整个体系鲜活起来。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医案”的分析部分,选取的都是流传有序、记载详尽的病例,通过现代医学的视角去反思古人的诊疗逻辑,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感非常引人入胜。读完后,我对传统医学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好感,而是建立在一个更清晰、更有条理的知识框架之上的。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丝绸之路”的深度研究丛书,它跟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完全不一样,走的是硬核路线。这套书的作者似乎是跑遍了沿途的每一个重要遗址,资料收集得异常扎实,引用了大量一手考古报告和外文文献,读起来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增量。它不像传统的历史书那样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专题切片”的方式,比如专门用一册来探讨粟特人在贸易中的角色,另一册则专注于佛教艺术如何随着商队传播。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交融的精微分析,比如波斯萨珊王朝的纹饰是如何被中原工匠吸收并本土化的。说实话,有些专业术语一开始看着有点吃力,但我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晦涩的逻辑和复杂的贸易网络图竟然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感觉自己像个历史侦探,拼凑着一块块散落的碎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古代全球化的一个绝佳范本,远超出了地理概念的范畴,更深入到了思想和技术的交流层面。

评分

为了给孩子准备历史知识拓展,我淘了一套主打“图说世界科技史”的系列丛书。这套书的特点是极其注重视觉化呈现,几乎每两页就会有一个精心制作的示意图或复原图。它打破了传统科技史只讲发明家的套路,而是将技术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生产力水平紧密挂钩。比如,讲解活字印刷术时,它会先展示当时手抄本的制作流程和成本,再对比活字印刷的效率提升,让孩子直观感受到技术革命的力量。我尤其欣赏它对“失败案例”的收录,比如某些超前的设计因为材料或理念不成熟而最终被淘汰的过程,这比只讲成功案例更有教育意义,教会孩子认识到创新过程的曲折性。这套书的语言风格活泼明快,充满童趣,但科学原理的阐述又扎实可靠,做到了寓教于乐的完美平衡,孩子简直是爱不释手,每天都要缠着我问“古人是怎么想出这个点子的”。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啊!我最近刚入手了一套号称能带你“穿越”的古籍影印本,那种翻开泛黄纸页,墨香扑鼻的感觉,是电子书绝对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装帧极其考究,铜版纸印刷,细节处理到位,每一页的排版都像是艺术品。它收录的主要是清末民初的一些地方志和私人笔记,视角非常独特,不是教科书里那种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比如,里面有一卷详细记录了南方某个小镇的婚丧嫁娶风俗,连嫁妆清单都列得清清楚楚,看得人津津有味。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这句话。而且,这本书的注释非常详尽,很多生僻的词汇和典故都有专门的解释,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而不是被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劝退。我尤其欣赏它对图像资料的运用,那些老照片、老地图,配上文字说明,简直是无缝衔接,让你仿佛亲历其境,对那个时代有了立体的认知。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那种充实感和满足感,无与伦比。

评分

失望大于希望!值得购买不值得收藏。

评分

了解一下现在的发达国家是为何成为领先世界的经济体,长长见识,增加一下以后与朋友聊天时的谈资

评分

中国历史朝代按朝代编写书,一套十本,满足课外需要。

评分

趁着搞活动,买一堆书一家人慢慢看,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之前买过吉林出版集团的二本觉得很好,这次京东活动就买了一套,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贪便宜买的这个出版社,纸张很薄,印刷粗糙,显得那些精美的文物都模糊不清。

评分

很多历史真相就是这样被篡改的,也许你不在乎,也许他不在乎,早晚,一切的一切真相都成了电影中的“真相”,这就是悲哀,而更悲哀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人并不在乎如此,难道你不觉得吗?韩国人掩饰真相的目的恐怕不完全是为了长他们自己的志气吧,还有去中国化,也许还有更多。再结合之前的《不灭的李舜臣》,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人是多么的无视真正的历史,无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与“喊你祖宗”有一毛钱的关系吗?而这与一个民族的未来确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只会伪造历史的民族,他们的视野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无视自己的祖先创造的历史的民族,是愚蠢而可悲的,难道不是这样吗?顺带提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名将-邓子龙。在露梁海战中,这位年愈七旬的老将军,带领着仅仅200多名壮士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直至战死,战后朝鲜人为其立庙祭祀。然而,今天的韩朝人显然更愿意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是李舜臣之功。而我们某些中国人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不错的一套书,学习历史用。

评分

真的是挺厚的,所以重量还是挺重,朋友推荐说这套书还是挺不错的,所以看到刚好遇上打折,抓紧入手一套看看是不是有那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