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古物之美

故宫的古物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勇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
  • 文物
  • 古物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中国传统
  • 博物
  • 收藏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53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127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9
字数:14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故宫艺术的典藏读本

了不起的中国古物,说不尽的华夏历史,再现一段文明的营造之美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力荐,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高清详图

关于“古物”,祝勇这么说:

我把这些物质称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正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

关于“美”,祝勇这么说:

美不是奢华,不与金钱等值。美,是一种观念,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是凡人的宗教,是我们为烟火红尘里的人生赋予的意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古物之美。


内容简介

《故宫的古物之美》是祝勇继《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在这本书中,祝勇选取了18件故宫藏品,以18篇散文讲述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连缀起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祝勇笔下的“古物”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这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全书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高清详图,内文采用超感纸四色印刷,精装壳封采用麻布纹纸辅之以烫金工艺,精装外封采用雅丝纹纸辅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艺,做工精良。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作家)

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但说到底,还是他的心静。他说,他在故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读的书,大多是繁体竖排没标点的。在这争名逐利的世上,他能不为利益所动,沉潜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致力于读书做学问,颇有《楚辞》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在浮躁的今日,更显出一种风度。

——俞晓群(出版人)

……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

——冷冰川(艺术家)


目录

自序 故宫沙砾

它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第一章 国家艺术

青铜器原本并不是“青”色,而是熟铜般的颜色

第二章 酒神精神

当后人轻轻挖开那些温湿的泥土,就会呼吸到从前朝代的味道

第三章 动物妖娆

一只小小的仙鹤,似乎要把壶体的重量化为虚无

第四章 人的世界

在战国时代,一定有人发现了战争的娱乐性质

第五章 巨像缺席

这些兵马俑,于是成为秦始皇所设计的“未来世界”的一部分

第六章 案头仙境

那时的人对世界所知甚少,这从反向上激发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

第七章 绝处逢生

文字落在竹简上,就像雪落在地上,被大地迅速融化和接收

第八章 犹在镜中

镜子里的美貌,后人永远无法知晓

第九章 命若琴弦

在魏晋,男神已经取代楚辞汉赋里的女神,成为身体与灵魂双重完美的代言人

第十章 铁骑铜鐎

一件鐎斗,让那个时代的军中岁月,一下子眉目清晰起来

第十一章 裘马轻肥

大唐帝国的裘马轻肥,在酒意微醺中,滑过李白的诗句

第十二章 女性逆袭

这件唐代陶彩绘女俑,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

第十三章 白衣观音

它净如圆月、眼睑低垂的慈悲样貌,足以跨越千年光阴

第十四章 雨过天晴

它们是日常生活的道具,是生活中最亲切的那一部分

第十五章 一把椅子

中国人把流水造在家具里,那样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

第十六章 天朝衣冠

不知道她们是在用繁花来注释自己的生命,还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供养繁花

第十七章 踏雪寻梅

一件古老的漆器,让我升起对生活的无限渴望

第十八章 回到源头

在我们的文明里,《诗》才是光


精彩书摘

中国的青铜器,一出场就成了“国家艺术”,成了国家力量的象征。这不仅因为青铜器象征着财富,更因为它本身就是财富。科学家用摄谱仪对二里头青铜爵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中92%是红铜,7%是锡。这两样金属,在当时无疑是贵金属。夏商时代,数以千计、万计的奴隶,分散在深山荒野,寻找着铜锡矿藏。甚至有学者分析,“这或许是导致夏、商都城频繁迁移的原因之一”。

在那个时代,一座都城可以没有壮阔的宫殿,却不能没有华丽的鼎,因为它,已经成为王朝正统性的象征。有人用“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来指明了鼎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它具有内在的纪念性和礼仪功能;另一方面,它通过青铜的坚硬质感,克服权力的易碎性,使它得以永垂不朽。

但是,商朝并没有像他们希望的那样永垂不朽。这个王朝在这座最后的都城度过了最后二百七十三年之后,在第三十代商王帝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商纣王)的淫乱中,土崩瓦解了。纣王宠爱妲己,让一个名叫涓的乐师专门为她制造淫乱之声,然后他们一起,沉浸在“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中。当然他最重要的发明,是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然后“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第一章:国家艺术

时代的暗夜里,只有张华在秉笔嫉书。

那时候的张华,官至右光禄大夫,还没有被斩首灭门,用《晋书》里的话说,“名重一世” 。杨芷死后,他立即写下一篇文章,用来批评和规劝贾南风。

一千七百多年后,我坐在书房里,翻开书页,找到了那篇《女史箴》。张华说:

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也要修饰内存的本性;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会失态失礼;只有时时照镜子、洗洗澡、出出汗,人品性格才能日趋完美。

镜子,这日常生活的用具,在中国文学与绘画中,被转换成对历史与正义的隐喻。

到了东晋,有一个名叫顾恺之的大画家,将《女史箴》画成《女史箴图》【图8-3】【图8-4】。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历史是一面更大的镜子,所有的善、恶、美、丑,在它面前都无所遁形。假如说实物的镜子为我们观察自己增加了空间的视角,那么历史这个虚拟的镜子就为我们认识自己拉开了时间的纵深,在亘古无垠的时间里,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中看见历史、确认自我的存在,而不至于永远囚禁在个人经验的狭窄牢房内。透过历史这面镜子,中国人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的当下,还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第八章:犹在镜中

所幸在今天的故宫,存着一件宋代妆窑天青釉弦纹樽【图14-2】,让我们在千年之后,看得见宋徽宗最爱的颜色,而不至于像当年的瓷工,对着“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御批,不知所云。

没有什么器物比唐三彩更能代表大唐热烈、奔放的性格,也没有什么器物比汝窑瓷器更能代表北宋文人清丽、深邃的气质,一如这件天青釉弦纹樽,虽是仿汉代铜樽造型,但它不再像青铜器那样,以张牙舞爪的装饰纹样吸引眼球,而是以瓷釉作为美化器物的介质,色泽清淡含蓄,胎质细腻,造型简洁脱俗,釉面上分布着细密的裂纹,术语叫开片,俗称蟹爪纹或冰裂纹,那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形成的裂纹,汝窑瓷器在烧成后,这样的开裂还会继续,这使汝窑瓷器一直处于细小的变化中,似乎器物也有生命,可以老出皱纹。

唐的气质向外的、张扬的,而宋的气质则是向内的,收敛的——与此相对应,宋代的版图也是收缩的、内敛的,不再有唐代的辐射性、包容性。唐朝的版图可以称作“天下”,但宋朝只据有中原,北宋亡后,连中原也丢了,变成江南小朝廷,成为与辽、西夏、金并立的列国之一。唐是向广度走,宋则是向深度走。正是由于唐代有广度,使佛学发展,刺激理学兴起,才使宋有了深度。这变化反映在诗词、绘画上,也反映在器物上,所以,“晚唐以降,青绿山水盛极而衰,水墨山水取而代之,好比是绚烂的唐三彩隐入时间深处,天青色的宋瓷散发出形而上的微光。”

——第十四章:雨过天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河流、鸟鸣、美女、君子。这几个意象,把我们带回中国艺术长河的上游。

那是一个黎明,世界空阔,飞鸟带着清越的叫声划过天际。树林里的每一片叶子都湿漉漉的,万物生长显出自然焕发的本能。女人的身影从岸边闪过,轻风吹起,裙衫拂动,河水逆光勾勒出她身体的线条,让打量她的男子怵然心惊。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经典为我们描述的最初的画面,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典都美。

上帝说,要有光。

其实,时光并没有光,它有时只是一条幽暗的隧道。

在我们的文明里,《诗》才是光。

对于《诗》,中国人给予了圣经般的地位,称作:

《诗经》。

——第十八章:回到源头


前言/序言

我不知道本书的写成,有多少是出于刊物主编的威逼与利诱,有多少是出于自愿,因为在写过故宫书画和建筑之后,我隐隐地有了写故宫“古物”的冲动。

有一点是明确的:这注定是一次费力不讨好的努力,因为故宫收藏的古物,多达一百八十六万多件(套)。我曾开玩笑,一个人一天看五件,要全部看完,需要一千年,相当于从周敦颐出生那一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看到现在(公元2017年)。这实在是一件幸福的烦恼:一方面,这让故宫成为一座“高大全”的博物馆,故宫一家的收藏,已接近全国文物总量的一半,而且超过90%是珍贵文物,材美工良,是古代岁月里的“中国制造”;另一方面,这庞大的基数,又让展示成为一件困难的事,迄今为止,尽管故宫博物院已付出极大努力,文物展出率,也只有0.6%。也就是说,有超过99%的文物,仍难以被看到,虽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至于书写,更不能穷其万一——本书所写十八篇,是一百八十六万的多少分之一呢?这让我感到无奈和无力。这正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即:在庞大的世界面前,写作是那么微不足道。

这让我们懂得了谦卑。我曾笑言,那些给自己挂牌大师的人,只要到故宫,在王羲之、李白、米芾、赵孟頫前面一站,就会底气顿失。朝菌不知晦朔,而蟪蛄不知春秋,这不只是庄子的提醒,也是宫殿的劝诫。六百年的宫殿(到2020年,紫禁城刚好建成六百周年)、七千年的文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一个人走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就不见了踪影。故宫让我们收敛起年轻时的狂妄,认真地注视和倾听。

故宫让我沉静——在这座宫殿里,我度过了生命中最沉实和安静的岁月,甚至听得见自己每分每秒的脉博跳动;但另一方面,故宫又让我躁动,因为那些逝去的人与事,又都凝结在这宫殿的每一个细节里,挑动我表达的欲望——

我相信在它们面前,任何人都不能无动于衷。

我把这些物质称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正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

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

正像1914年在紫禁城内成立中国第一个皇家藏品博物馆,就是以“古物”来命名的。它的名字叫——古物陈列所。

物是无尽的。无穷的时间里,包含着无穷的物(可见的,消失的)。无穷的物里,又包含着无穷的思绪、情感、盛衰、哀荣。

面对如此磅礴的物质书写,其实也是面对无尽的时间书写。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朝菌和蟪蛄。

当我写下每个字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陷入了不可救药的狂妄,仿佛自己真如王羲之《兰亭序》所说,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但我知道我不是写《碧城》诗的李义山,“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一个人面对岁月天地,像敬泽说的,“是被遗弃在宇宙中唯一的人,他是宇航员他的眼是3D的眼。” 我只是现实世界一俗人,肉眼凡胎,蚍蜉撼树。我从宫殿深处走过,目光扫过那些古老精美的器物,我知道我的痕迹都将被岁月抹去,只有这宫殿、这“古物”会留下来。

我笔下的“古物”,固然不能穷其万一,甚至不能覆盖故宫博物院收藏古物的六十九个大类,但商周青铜、秦俑汉简、唐彩宋瓷、明式家具、清代服饰,都尽量寻找每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唯有历代书画,将另写一本书,名叫《故宫的纸墨余香》,2017年,在《当代》杂志陆续刊载,但本书仍难免涉及一些古代绘画,为所谈“古物”提供图像证据),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像孙机先生所说的,“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闪光” 。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串连成一部故宫里的极简艺术史。

我认真地写下每一个字,尽管这些文字是那么的粗疏——只要不粗俗就好。我知道自己的笔那么笨拙、无力,但至少,它充满诚意。

它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尽管这只是时间中的一堆泡沫,转瞬即逝,但我仍希求在“古物”的照耀下,这些文字会焕发出一种别样的色泽。



沧桑印记:一部关于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融的史诗 作者:[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学者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出版社名] 出版时间:[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出版年份]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宫廷深处的珍宝陈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蜿蜒万里、横跨亚欧大陆的古代商贸动脉——丝绸之路。我们试图通过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深入剖析这条古老通道在两千多年间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是丝绸、香料、瓷器等物质财富的流通渠道,更是思想、宗教、技术乃至疾病传播的复杂网络。 本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丝绸之路的多元面貌,力求还原一个生动、立体、充满冲突与融合的古代世界图景。 第一章:漠北风沙中的起源与早期雏形(公元前2世纪前) 本章追溯了丝绸之路的萌芽阶段。我们不再简单地引用张骞出使西域的传统叙事,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更早期的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与贸易活动上。通过对阿尔泰山脉至河西走廊沿线史前聚落遗址出土陶器和金属制品的比较分析,本书论证了在正式的“张骞之行”前,绿洲与游牧文明间已存在着不稳定的、以物易物的边境交易网络。 重点分析了早期青铜器冶炼技术(如里氏合金技术)如何跨区域传播,以及早期的马具和畜牧业知识的交流对欧亚大陆地貌和生活方式的改造。 第二章:帝国的交汇点:汉唐盛世下的贸易格局重塑 本章详细考察了汉朝与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如何将分散的贸易路线整合成为一条相对稳定的大动脉。我们引入了大量的出土简牍和碑文资料,重点分析了“朝贡贸易”与“民间商业贸易”之间的张力与互动。 叙述了粟特商人如何凭借其独特的语言能力和跨地域的亲属网络,成为连接中原与中亚腹地的关键中间人。特别是对唐代长安城内西市的商业生态进行了微观的重建,展示了来自波斯、大食、拜占庭的工匠、僧侣和商人的日常生活,探讨了“胡化”现象在商业精英阶层中的体现。 第三章:信仰的迁徙:佛教、景教与祆教的东传之路 物质的流动往往伴随着精神的渗透。本章将丝绸之路视为一条“信仰高速公路”。不同于侧重于高僧事迹的传统叙事,本书着重分析了宗教传播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政治动机。 例如,佛教寺院如何利用其田产和信众基础,成为绿洲城市中事实上的金融和接待中心。我们详细比对了敦煌壁画中犍陀罗艺术风格与本土审美标准的融合过程,并对早期传入中国的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和祆教(拜火教)在唐代城市中的传播范围和接受度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它们最终未能像佛教那样广泛传播的原因。 第四章:商品背后的秘密:从西域特产到全球交换的初级形态 本书深入探究了丝绸之路上的核心贸易品——那些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符号的载体。 1. 瓷器外交: 探讨了中国白瓷和青瓷早期外销的路线图,以及它们如何在伊斯兰世界引发的仿制浪潮,尤其关注了萨珊王朝和后来的阿拉伯哈里发国对陶瓷工艺的影响。 2. 香料与药物: 分析了胡椒、乳香、没药等异域珍品如何从奢侈品逐渐融入中原贵族的生活习俗,并探讨了早期中医药与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在边境地区的汇流。 3. 技术溢出: 考察了造纸术西传对中亚伊斯兰文明的革命性影响,以及源自西方的玻璃吹制技术和金属冶炼工艺如何反哺东方。 第五章:危机与重构:草原帝国的兴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本书并没有将丝绸之路视为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本章聚焦于公元8世纪至13世纪的动荡时期。详细分析了安史之乱、吐蕃的扩张以及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如何导致了传统陆路贸易的衰退与重组。重点讨论了怛罗斯之战(751年) 对东西方技术交流的复杂影响。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了海洋,比较了海路贸易在运输量、风险分摊和货物多样性上对陆路的超越,论证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成熟标志着古代全球化进程的重大转折。 第六章:货币与金融:丝路上的信任构建与风险管理 在缺乏统一信用体系的古代,贸易如何维系?本章是一个关于古代金融史的侧写。我们考察了汉代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以及中亚的铸币制度。重点分析了“飞钱”(雏形汇兑) 制度如何帮助粟特商人规避携带大量贵金属的风险。通过对古代契约文书的研究,揭示了早期合伙人制度(如唐代的“股份式”商队)如何建立起跨越数千公里的商业信任链条。 结语:丝绸之路的遗产与现代意义 最后,本书总结了丝绸之路对全球文明形态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不仅是古代世界经济史的缩影,更是人类面对地理阻隔时,通过商业、文化和政治互动实现互通有无的永恒证明。 探讨了丝路文化对现代区域合作与全球化进程的启示意义。 --- 本书特色: 详尽的地图绘制与考古遗址复原图: 附带大量精确的路线图和对重要绿洲城市(如楼兰、高昌、撒马尔罕)的场景复原插画。 一手文献的深度解读: 运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敦煌文献、波斯史学家的记载(如塔巴里史),以及近年来中亚发掘的碑铭材料。 跨学科的分析框架: 结合了气候学对干旱区生态变迁的研究,以解释贸易路线的兴衰。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国际贸易史、文化人类学研究者及所有对古代欧亚大陆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内页的纸张质感极佳,光洁细腻,即便是高清的图片印刷,色彩还原度也高得惊人,那些青铜器的斑驳锈色、瓷器的温润釉光,都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图文的布局疏密有致,既保证了视觉的舒适性,又不会让读者在信息流中迷失。尤其是那些文物局部特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很多平时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不清的细节,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的呈现。随便翻开一页,都能被那种精心打磨过的美学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文物的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从开卷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绝对是近年来我在艺术史和文化类书籍中淘到的珍宝。翻阅过程中,那种对工艺细节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每一个刀痕、每一道纹理背后的故事与匠心。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用性阅读的人,如果一本书读完后不能在我的认知结构上留下一些可以迁移应用的知识点,我总觉得有些空虚。但这本关于古物之美的书,却以一种非常“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了我对“美学标准”的认知。它不是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美,而是通过展示那些经受了千年时光检验的器物,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读者的审美阈值。我发现自己开始注意生活中的材质搭配、线条比例,甚至是对光影的捕捉,这些都与书中那些古代匠人的处理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参照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平庸与卓越的界限。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级的美学训练,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理解精致生活方式的全新视角,这种内在的提升,远比单纯记住几个文物名称来得珍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和那种不落俗套的品味。它避开了那些人尽皆知的“网红”文物,而是挖掘了许多在普通展览中容易被忽视的精品,或者说是那些“小而美”的艺术载体。这种“策展人式”的选材,让读者感受到了极大的探索欲和满足感,仿佛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的宝藏。在介绍这些相对“冷门”的器物时,作者的笔触反而更加细腻和充满激情,挖掘出它们不为人知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亮点。我发现自己对一些以往认为不重要的器物类型,如古代的文房用具、或者特定用途的生活器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大历史”,更是渗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精致美学,它教会我如何用更挑剔、更富有敬意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旧物”。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时间感”的处理。很多文物动辄上千年,如何让现代读者产生共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本书做到了,它没有用枯燥的年代划分来束缚叙事,反而采用了更具情感和主题性的脉络来组织内容。比如,它可能会把不同朝代、但主题相近的器物放在一起对比,让你清晰地看到审美如何演变,工艺如何传承和创新。这种对比的手法极为高明,它揭示了一种连续性,让冰冷的文物瞬间有了生命力和历史的厚度。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漆器工艺的那一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摹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的耐心与专注,那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完美,让我对“慢工出细活”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深藏在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繁复和坚持之中。

评分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类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太多,很多都流于表面,堆砌辞藻却缺乏真正的洞察力。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他们的文字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导览者,用极为生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文物的精神世界。比如,当描述一件玉器的温润时,作者会巧妙地穿插当时的礼制背景和社会风俗,让你理解这块玉石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这种将“物”与“人”、“技”与“道”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介绍”,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古人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哲学。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许久,那种被知识和美感充盈的感觉,久久不散。

评分

昨晚粗粗看了第一章,文字意境很美,把文物赋予的历史意义,时间的沉淀,都写的很好,值得一读!

评分

宝贝收到很满意,实物和图片一样,是正品,值得好评

评分

大美故宫。这本书 我帮朋友买书 对我来说 看一本书 犹如和好友交流。

评分

活动价格购入,非常超值,京东纸箱保护运输,品相完好。

评分

纸质光滑,看起来就很喜欢。

评分

喜欢祝勇,他的每本书都买。快递速度快,包装好,是一直想买的书,这次拔草啦

评分

我为啥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到,我为什么每个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相同的一段话作为评价内容。赶紧评价完好领豆豆啰。???

评分

鞭辟入里,生动精彩,探幽钩沉,收获@,满意多多,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