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

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世平 著
图书标签:
  • 丧葬艺术
  • 丧葬礼俗
  • 历史研究
  • 中古时期
  • 文化史
  • 民俗学
  • 葬俗
  • 物质文化
  • 社会史
  • 仪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20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2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暨南史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2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收录了15篇各自独立的论文,从内容上可归纳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通过对唐宋时期的墓葬形制、丧葬器物和壁画艺术的考察,探讨了唐宋丧葬艺术和丧葬礼俗变革的一些情况。下篇利用文献资料、出土文书和墓志,围绕中古时期的士族郡望、士族政治和城市空间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

  崔世平,男,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与历史、美术考古。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丧葬艺术与礼俗
隐囊考
巩义涉村宋代壁画墓“五郡兄弟”孝子图略论
壁画中的女性生活——以宋辽金墓葬壁画为中心
变革中的唐宋丧葬礼俗
唐五代时期的凶肆与丧葬行业组织
唐代恭陵玄宫形制与关中墓葬因素

下篇 出土文献与历史研究
吐鲁番随葬衣物疏中所见“手爪囊”“脚爪囊”释义
崔芬墓志与南北争战下的青州崔氏
临淄北朝崔氏墓与清河崔氏乌水房
北齐窦兴洛墓志与代北窦氏
王昌父子墓志与北周京兆王氏
新出后晋张奉林墓志与后唐政治
唐五代时期的毽场与城市空间
“刻毡为形”试释——兼论突厥的袄神祭祀
从山东寒庶到关中望族——杨隋郡望形成过程试探
后记
《尘封的仪式:中世纪欧洲丧葬风俗的社会与文化透视》 ——一本深度挖掘中世纪欧洲人“死亡之道”的学术专著 本书并非对古代东方丧葬习俗的探讨,亦非聚焦于近现代殡葬服务的演变。相反,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象征意义、宗教虔诚与社会阶层分野的中世纪欧洲(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一时期丧葬艺术、礼仪和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揭示死亡在塑造当时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乃至日常心理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第一部分:死亡的景观——物质遗存与空间布局 本部分侧重于从物质遗存中重建中世纪的死亡现场。我们不关注东亚文化中的冥器、祭祀用品或土葬习俗,而是深入分析西欧基督教世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丧葬实践。 1. 墓葬的地理学与建筑学:从“城内”到“城外” 研究将详尽考察中世纪早期与盛期教堂墓地的空间演变。早期,个人墓葬常位于教堂建筑的内部或紧邻的墓园,这种“与圣徒同眠”的渴望如何反映了俗人对教会庇护的依赖?我们分析了圣地朝圣与墓地选址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如贵族、教士、平民)在墓园内所占据的位置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固化了生前的等级制度。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卫生观念(或迷信观念)的萌芽,墓地的郊区化趋势如何被记录和推动? 2. 墓志铭的语言学与雕塑艺术 本书将搜集和分析大量的拉丁语及早期地方方言的墓志铭。这些铭文不仅仅是死者的身份记录,更是对死者生前德行或社会地位的公开宣告。我们将考察碑文的固定格式、祈祷文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教会对“善终”的定义。在雕塑艺术方面,我们着重探讨早期石棺的浮雕主题(如挪亚方舟、基督审判),以及盛期哥特式教堂中纪念碑的演变,它们如何从单纯的纪念转向复杂的寓言叙事。 3. 遗骸的处置与“圣物崇拜” 中世纪欧洲对遗骸(Relics)的崇拜构成了其独特的死亡文化景观。本章将系统梳理遗骸的收集、划分、安放程序,以及它们在提升教堂地位和吸引朝圣者方面的经济与政治作用。与此相对,本书也将探讨在瘟疫流行时期或战乱年代,普通民众简易掩埋或火葬(尽管教会严厉禁止,但在极端情况下仍有发生)的边缘现象,并分析教会如何试图通过仪式来“净化”这些非正统的死亡处置方式。 第二部分:礼仪的构建——从临终到追思的社会剧本 本部分着重考察贯穿中世纪的、高度制度化的丧葬仪式,它们是连接生者与死者、尘世与来世的桥梁。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礼仪的标准化程度、参与者的角色分工以及仪式背后的神学基础。 1. 临终的准备:《临终圣事》(Extreme Unction)的实施 临终时刻被视为灵魂进入永恒审判前的关键战场。本书将细致描述“临终圣事”的执行过程,包括涂油、忏悔、诵读圣经选段。这些仪式并非仅针对死者,更是为了确保家族名誉和社区秩序的完整性。我们探讨教士、家族成员乃至邻里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职责,以及“准备好死亡”(Ars Moriendi)的理念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 守灵与送葬的公开展示 送葬队伍不仅是哀悼的表达,更是社会地位的游行。我们将分析不同阶层送葬行列的规模、随行人员的着装规定(如哀悼期的色彩限制)、仪仗的配置,以及灵柩的运送路径选择。对守灵阶段的描述将聚焦于蜡烛的使用、哀歌的吟唱和守夜习俗,这些环节如何平衡对死者的怀念与对鬼魂侵扰的恐惧。 3. 追思弥撒与“炼狱”观念的深化 中世纪神学中对“炼狱”(Purgatory)的强调,极大地影响了丧葬后的仪式设计。本章将深入探讨“亡者弥撒”的结构与频率,以及捐赠(Mass Offerings)在缩短亡者炼狱受苦时间中的作用。我们对比了不同时期对追思的周期性要求(如第七日、第三十日、周年纪念),以及这些仪式如何成为世俗权力(如捐助修道院)的一种变相延续。 第三部分:历史的深层语境——死亡与社会权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丧葬实践置于中世纪的宏大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探讨死亡如何成为权力、财富和身份的放大器。 1. 贵族继承与“死亡税”:财产的转移与纠纷 在中世纪的封建体系下,贵族的死亡往往引发复杂的领地继承问题。我们将分析遗嘱的订立过程、对遗孀和次子的安排,以及教会和世俗领主在处理死者财产时所施加的影响力(如“死亡税”)。这些法律和习俗如何确保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家族联姻和政治稳定。 2. 瘟疫冲击下的丧葬伦理重塑 本书将专门探讨“黑死病”等大流行病对既有丧葬秩序的巨大冲击。当死亡数量压倒了处理能力,传统的复杂仪式如何被简化、甚至废弃?我们分析了集体埋葬的出现、教士短缺带来的仪式缺位,以及社会对死亡的集体心理反应——从极度的恐慌到随后的享乐主义反弹。这些历史事件如何迫使教会重新审视其仪式在危机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 死亡叙事在文学与艺术中的投射 最后,我们将考察丧葬主题在当时流行文学(如骑士传说、道德剧)和视觉艺术中的处理方式。这些叙事作品如何教导读者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评价他人的死亡,以及死亡的“好”与“坏”的模式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和传播的。这部分内容将揭示,中世纪的丧葬艺术与礼俗,远非简单的哀悼行为,而是一套复杂的、用于维系社会秩序、巩固宗教信仰的动态体系。 总结: 《尘封的仪式》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具有高度批判性的视角,解析中世纪欧洲的丧葬文化,它是一部关于人类面对终极命运时所构建的、复杂而精妙的社会工程学研究。本书的研究材料涵盖了考古报告、教规文献、私人信件、地方编年史及艺术史的最新成果,为历史学、人类学及宗教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是一场挑战与惊喜并存的旅程。它涉及了大量的小众历史时期和地方性文化变迁,有些术语需要反复查阅,初读时确实有点吃力。但是,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他构建了一个无比严谨的逻辑链条。他巧妙地将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与扎实的考古学证据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研究体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哀悼”这一情感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制度化、仪式化的探讨。书中关于“孝道”观念如何影响丧葬规模和仪式的演变,提供了非常深刻的见解。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对于任何对古代宗教信仰、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考深度,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硬壳的封面摸起来质感十足,而且那种复古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本来还担心内容会不会太晦涩难懂,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娓娓道来,从最初的史前墓葬形态,到后来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墓葬格局变化,他都讲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关于不同地域社会阶层在丧葬习俗上的差异,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佐证,让我对那个时期的生死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看得出来,作者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上下了很大功夫,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现场还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时空旅行,对古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绝对是顶级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墓葬物品的罗列和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礼仪和符号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比如,作者对“明器”的功能性分析,不仅仅是将其视为随葬品,更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作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它在死后世界想象中的作用。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仪式”本身的社会学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的图版和插图选择得非常精妙,那些高清的墓室壁画和出土文物照片,极大地弥补了文字的抽象性。每次翻到新的章节,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仔细研究那些细节,比如陶器的纹饰、玉器的雕刻工艺,这些无声的“物证”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说服力。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反复咀嚼的学术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佩服。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内敛而精准的,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或夸张的修辞,完全是一种冷静的史学家的笔调。他善于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精妙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概念,使得那些深奥的礼制程序变得清晰易懂。例如,他对不同时代“殉葬”习俗的变迁,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伦理背景下进行客观分析。这种中立而深刻的叙事姿态,让读者能够更纯粹地去理解历史的运作逻辑。我特别喜欢他引用那些零散的古代笔记和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来佐证他的观点,这种“拼图式”的叙事方法,让整个研究显得非常立体和可信。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跨学科视野。作者似乎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乃至民俗学的领域之间。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人们如何举行葬礼”,更是在探讨“这些仪式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社群认同和宇宙观”。书中对不同文化圈在处理死亡这一终极命题时的相似性与独特性进行了精彩的对比分析。比如,对比了某个特定时期对于“地府”图景的描绘,以及这些想象如何反过来影响了随葬品的选择和墓葬的建筑结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丧葬礼俗绝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缩影。这本书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深入、更全面地去审视历史的“终结”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