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呂思勉是20世紀的史學名傢,其著述規模恢宏,博贍豐實,既注重考據,又擅於融會貫通,素為學術界所推重。這部著作初名《中國社會變遷史》,後改名為《大同釋義》,先後用文言、白話撰寫過兩次,完稿於1933—1934年間。原稿係他任教上海光華大學,講授“中國社會發展史”用的講稿。作者自稱是一個空想的大同主義者,服膺孔子的大同學說,遂用孔子的學說來闡釋中國古代社會的變遷。作者認為,大同之世並不是空想而是在曆史上確有的史實,它不僅是孔子所想望,也是我們心所嚮慕和祈求的社會;我們應該堅定信心,努力以迴復那美好平和的大同社會。《大同釋義:中國社會變遷史》係統地闡述瞭作者的大同思想,是作者的“曆史哲學”;作者用孔子的大同學說來詮釋中國古代曆史的演變,其中也融入瞭不少當時西方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此可見得中國傳統思想固有的精神,以及傳統曆史理論的特色。《大同釋義:中國社會變遷史》也可看作研究中國近現代社會思潮的一份珍貴資料。書後附有作者《自述》,比較詳細敘述瞭自己治學之路和成果得失。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中國近代曆史學傢、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嚴耕望語)。
內頁插圖
目錄
大同釋義……………………………………………………………………………………001
自識 ……………………………………………………………………………………………………003
一、論大同究實有其事抑係孔子想望之談 …………………………………………………………004
二、論大同之世當在何時 ……………………………………………………………………………005
三、論大同之世之情形………………………………………………………………………………009
四、論大同之世如何降為小康………………………………………………………………………015
五、論小康之治如何降為亂世………………………………………………………………………024
六、論自大同至亂世人心風俗之變遷………………………………………………………………030
七、論入亂世後之改革………………………………………………………………………………042
八、論大同之可復……………………………………………………………………………………051
跋………………………………………………………………………………………………………056
整理後記………………………………………………………………………………………………059
大同釋義——中國社會變遷史 …………………………………………………………061
自序……………………………………………………………………………………………………063
第一章 發端 …………………………………………………………………………………………069
第二章 論所謂大同者究係實有其事抑理想之談 …………………………………………………071
第三章 論人類仁暴之原 ……………………………………………………………………………074
第四章 論古代進化的大略和大同小康的遞嬗 ……………………………………………………078
第五章 論大同之世的情形 …………………………………………………………………………084
第六章 從大同到小康 ………………………………………………………………………………094
第七章 從小康到亂世 ………………………………………………………………………………115
第八章 從大同到亂世社會意識的變遷………………………………… …………………………129
第九章 先秦時代對於社會改革的諸派……………………………………………………………144
第十章 漢代的社會改革……………………………………………………………………………155
第十一章 到大同之路………………………………………………………………………………168
整理後記………………………………………………………………………………………………183
附:呂思勉自述…………………………………………………………………………184
一、予之傢世 ………………………………………………………………………………………184
二、予之學術 ………………………………………………………………………………………185
三、予之經曆 ………………………………………………………………………………………186
四、予之思想 ………………………………………………………………………………………189
五、予之政見 ………………………………………………………………………………………191
六、予之檢討 ………………………………………………………………………………………195
七、予之述作 ………………………………………………………………………………………200
八、予之希望 ………………………………………………………………………………………202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名為《大同釋義:中國社會變遷史》的圖書的簡介。這份簡介將詳細描述該書可能探討的主題、結構和核心觀點,同時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原書名及其具體內容。 --- 《文明的脈絡:一部跨越韆年的社會結構演變史》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國社會結構演變圖景。它並非僅僅梳理朝代更迭或政治事件,而是深入剖析支撐社會運轉的底層邏輯——從血緣宗族關係到地權分配、從思想觀念的演變到社會階層的流動。作者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輔以社會學、人類學的前沿理論框架,力圖揭示在數韆年曆史長河中,塑造瞭中華民族獨特社會形態的關鍵力量及其相互作用機製。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研究體係。它關注的焦點在於:“人”如何在特定的製度與文化土壤中組織起來,形成穩定的社會結構,又如何在內外部壓力下經曆痛苦的重塑與轉型。 第一部分:奠基與定型——古代社會的基礎邏輯(約公元前1000年 - 公元220年)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胚胎期”。我們從早期國傢的形成入手,探討血緣紐帶如何從原始部落的鬆散聯閤,演變為周代禮樂製度下嚴格的宗法體係。重點分析瞭這一體係如何有效地管理瞭廣袤的疆域,並為後世社會組織設定瞭基本的行為規範。 關鍵議題包括:土地製度在早期社會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形塑瞭貴族與平民的初始區隔;“士”階層的崛起,作為連接血緣權力與新興文官體係的橋梁,其文化資本的積纍過程。作者尤其強調,在這一階段完成的對“傢國同構”的初始構建,對未來兩韆年的政治文化産生瞭不可逆轉的影響。這一部分的論述將詳盡解析,在秦漢大一統背景下,中央集權如何對地方性的宗族權力進行吸納、規製與滲透,從而建立起一套高效卻又潛藏著巨大地方張力的治理結構。 第二部分:滲透與固化——帝國體製下的社會形態(約公元220年 - 1368年) 進入中古時期,社會結構經曆瞭魏晉南北朝的劇烈動蕩,並在隋唐盛世找到瞭新的平衡點。本部分著重考察官僚體係的成熟與專業化對傳統社會秩序的衝擊與重塑。 我們深入探討瞭門閥製度的興衰。門閥作為一種基於士族血緣和文化積纍形成的“超穩定性結構”,是如何在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過程中逐漸被削弱,最終讓位於以考試選拔為主的士人階層。然而,這種削弱並非簡單的取代,而是官僚權力與地方精英之間的復雜博弈與結閤。 同時,本書詳細剖析瞭中晚期帝國時期“重農抑商”政策對社會階層流動性的深刻影響。商業的繁榮並未帶來社會結構的根本性鬆動,反而催生瞭更為精細化的土地兼並模式和日益固化的城鄉二元結構。江南地區的富庶與地方士紳階層的成熟,成為探討社會權力如何在製度僵化中尋找新齣口的經典案例。 第三部分:成熟與張力——晚期帝國社會的復雜性(約公元1368年 - 1911年) 明清時期,社會結構展現齣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內部張力。這一部分的核心在於研究社會流動性的“內捲化”現象,以及在看似平靜的錶象下潛藏的結構性危機。 作者將重點放在宗族、鄉紳與國傢的互動模式上。在國傢權力相對疲弱的清代後期,地方鄉紳階層如何利用其掌握的教育資源和經濟優勢,重新強化瞭宗族結構,成為事實上的“準行政單位”。這種“自下而上”的社會重塑,與自上而下推行的均田、稅收政策形成瞭微妙的張力。 此外,本書對人口壓力與有限資源分配進行瞭量化分析。巨大的農業人口基數如何擠壓瞭社會底層的生存空間,催生瞭大量的流民、佃農和臨時工群體,這些群體構成瞭晚期帝國社會最不穩定的“彈性層”。他們對穩定的需求與對變革的渴望,共同構成瞭傳統社會瓦解前的內在驅動力。 第四部分:斷裂與重構——現代化的衝擊與新秩序的形成(1912年至今)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近現代的劇變。這一階段的社會結構演變是“激進的斷裂與艱難的重構”過程。 我們將分析傳統士紳階層的解體如何為新的社會力量騰齣空間,包括城市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群體以及工業無産階級的初步形成。現代民族國傢理念的引入,對傳統的血緣、地緣社會組織構成瞭緻命的挑戰。 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單位製”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與角色。它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瞭原有的傢族和地方組織,成為新的資源分配和身份認同的核心載體。本書深入探討瞭這一體製對個體原子化、傢庭結構轉變以及社會保障網絡重塑的深遠影響。 最終,本書總結瞭從宗族社會到現代社會這一漫長轉型中的結構性遺産。我們試圖迴答:那些古老的社會邏輯——比如關係的重要性、集體主義的傾嚮、以及對地方性知識的依賴——如何在新的經濟與政治框架下,以新的麵貌繼續發揮作用?理解這種深層連續性,對於把握當代社會形態的復雜性至關重要。 總結 《文明的脈絡》是一部立足於深厚史學功底,並緻力於跨學科對話的社會史著作。它通過對權力、資源、血緣和思想的交織分析,為理解中國社會為何呈現齣今日之麵貌,提供瞭一套係統而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本書不僅是曆史學者的案頭必備,更是所有關注中國社會復雜肌理的讀者不可多得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