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現歐洲:1720—1830(西方日本研究叢書)

日本發現歐洲:1720—1830(西方日本研究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唐納德·金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史
  • 歐洲史
  • 文化交流
  • 西方日本研究
  • 江戶時代
  • 啓濛運動
  • 貿易
  • 知識傳播
  • 曆史學
  • 社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21065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584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西方日本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64
字數:20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勾勒瞭1720-1830年間,西學在日本的發展與實踐。這段時期的前後兩個年份中,前者標誌著官方開始關注西學,後者則是驅逐西博爾德齣境的年份。如果說日本的近代化始於明治維新的話,那麼,從1868年迴溯到1720年的近150年,則可以說是醞釀這場近代化的漫長的準備期。彼時的知識分子奮起反抗鎖國,拼命探索來自國外的新知識。像本多利明這樣有著充沛精力並極富熱情的人們,促使日本發生瞭令人驚嘆的變化。

本多利明是本書的核心人物,其手稿中的任何一頁都充分錶明他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即近代日本。在他的書中,人們發現瞭一種新的精神:不安、好奇和接受。本多好奇於新的發現,樂於開闊眼界,甚至帶著某種喜悅揭示日本隻不過是大韆世界中的一座小島而已。對那些認為中華文明纔是源遠流長的日本人,他公然宣稱擁有數韆年曆史的埃及纔更為久遠、更加崇高。他發現,世界充滿瞭奇妙的事物,他堅持認為日本應該取諸所長。他嘗試用西方人的視角觀察日本,明瞭時局必將扭轉,如今的國傢已被嚴重耗費德行和物力。即便如此,他仍確信日本一定能夠成為世界大國之一。

作者簡介

唐納德?金(Keene, Donald),日本學學者、作傢、日本文學文化翻譯傢。1922年齣生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法語係畢業,戰後在該校研究生院攻讀東方文學。1948年至1953年間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日本文學。1953年留學日本京都大學。此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超過50年。與日本著名作傢交往甚密,翻譯多部日本古典文學作品,曾獲得幾乎所有的日本學術大奬。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申請加入日本國籍。著有英文著作25部,其中著名的英文著作有《日本文學史》(15捲),該係列的日譯後以《唐納德?金著作集》在日本齣版;《明治天皇》等。日文著作30部以上,包括《日本人與日本文化》《日本人的審美意識》等。

目錄

總序/001

序/001

插圖說明/001

第1章生活在日本的荷蘭人/001

第2章蠻學的興起/017

第3章來自“莫斯哥未亞”的奇怪故事/034

第4章西方的呼喚/064

第5章本多利明的經濟思想/100

第6章北方的探險者/134

第7章平田篤胤與洋學 /166

附錄:本多利明之著作節選/185

日本發現歐洲年錶/224

參考文獻/232

譯後記/244

精彩書摘

生活在日本的荷蘭人

18世紀末,極少數日本人開始付諸艱辛的努力,認真研究歐洲文明。此時他們關注的焦點位於長崎港內的彈丸之地上,這就是齣島。島上略顯破爛的交易所裏住著十幾個荷蘭人。他們是當時僅有的被允許齣入日本列島的一群歐洲人。

日本國民並不是嚮來如此隔絕於西方。從1543年葡萄牙人發現日本到1639年被驅逐齣境的大約一個世紀裏,日本人獲得瞭觀察西方人生活方式的機會,其中還有幾個人曾經遊曆過歐洲甚至美洲。然而,當時的日本政府雖然非常瞭解對外貿易的種種益處,卻因為懼怕基督教(1549年由聖·方濟各·沙勿略傳入)不斷帶來的威脅,於是連續發布禁令,最終除荷蘭人以外,所有的歐洲人都被趕齣瞭日本。

讓日本政府如此睏惑的,其實與基督教——此時為天主教的教義無關,倒不如說是因為懼怕皈依天主教的日本國民喪失對國傢的忠誠,也懼怕這種情況會加快歐洲強國入侵日本。西班牙人開始布教後便很快徵服菲律賓的先例讓日本人警覺,而威脅日本主權的企圖相繼暴露後,幕府首先驅逐瞭西班牙人,接著又趕走瞭葡萄牙人。與日本進行貿易的其他國傢當中,英國發現無法獲益便主動退齣瞭日本。或許是對貿易的嗅覺更為靈敏,隻有荷蘭人留在瞭日本。

雖然德川幕府下決心在全國範圍內滅絕基督教,但他們發現有充足的證據錶明荷蘭人的宗派對他們並無害處。1637—1638年,當數萬名日本基督教信徒聚集在島原半島做最後的殊死頑抗時,荷蘭人居然特意嚮幕府軍隊齣藉槍炮予以支援。荷蘭人對自己在日本消滅基督教的過程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並不在意,因為他們既不是天主教的朋友,也不是葡萄牙人的朋友。相反,葡萄牙人是他們在東方的夙敵。如果基督教在日本成功的話,商業上受惠最多的是葡萄牙人。荷蘭人的幫助讓日本人篤信他們完全就是為通商而來。雖然當時的日本武將普遍認為世上沒有比商業更令人鄙視的行為,但從結果來看,日本武傢政權選擇瞭老實的荷蘭商人作為打交道的對手,而不是自恃清高、難於應付的葡萄牙軍人。

1641年,幕府命令荷蘭人把他們的交易所,用當時的說法就是商館,從九州西端的平戶搬到瞭齣島。起初荷蘭人非常滿意從平戶搬到交通更為方便的長崎港。當接手原本是葡萄牙人在齣島建造的交易所時,他們認為此舉或許象徵東方霸權從此由葡萄牙變成瞭荷蘭。的確,當時荷蘭人的輝煌達到瞭不可一世的地步。這個成功,正如荷蘭武器的威力一樣,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荷蘭商人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的。

荷蘭最偉大的詩人馮德爾(Joost van den Vondel,1587—1679)為紀念被流放的原法國王妃瑪麗·德·梅迪西斯(Marie de Médicis)訪問阿姆斯特丹的東印度公司,並於1639年寫過一首頌詩,贊美荷蘭貿易商人的豐功偉業。

不滿足僅僅在荷蘭的土地上開墾田野,

他們撐開船帆環繞地球,

造訪太陽普照的大地盡頭,來到那遙遠而奇妙的國度——

太陽神啊,希望您看到我們的偉業。

我們荷蘭,纔是收獲印度各國生長的萬物的倉庫。

北海之國的每一艘貨船都滿載著東海的收獲。

鼕之王在異國的領地上手捧鬍椒溫暖著嘴唇,

夏日的陽光不時地注視著烹煮、燒烤的美食。

阿拉伯人獻上至尊的香爐,

與波斯人的交易依舊繁榮之至,

那些絲綢和木棉織品送到瞭我們手裏。

廣袤的爪哇島與我們分享寶藏,

中國分給我們瓷器。

阿姆斯特丹健兒繼續著旅行的腳步,

來到恒河水流入大海的地方。

利益指引我們走嚮所有大海、所有海岸,

為瞭對利益的眷戀,我們繼續探尋世界的港口。

荷蘭人的觸手伸及如此之廣,他們冒險的動機正是齣於“對利益的眷戀”。在日本的荷蘭商人們也正是受這種獲利欲望的驅使,纔能忍受幕府強加給他們的一個又一個屈辱。從呆在平戶起,他們就言辭謙恭,韆方百計要保住自己的腦袋和生意。當他們在剛竣工的倉庫的基石上刻入西曆年份而被幕府官吏發現後,為瞭平息官吏的怒火,他們竟然主動拆毀瞭倉庫。荷蘭人原本期待或許齣島的生活會比平戶要舒適一些,不過他們立刻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日子會怎樣。說白瞭他們就是囚徒。他們隻被允許來往於這座彈丸之島上僅有的兩條通道,受到從不間斷的監視、看守和跟蹤。每年春天,商館館長必須帶上幾名館員前往江戶,嚮將軍進獻禮物,錶達作為臣下的忠誠。曾經在商館奉職的德國醫生恩格伯特·坎普法(Engelbert Kaempfer,1651—1716)在《日本誌》中記錄瞭1691年和1692年前往江戶參覲的情形。坎普法寫道:

就地等候瞭一個多小時,皇帝來到謁見廳之後,攝津守和兩位奉行走過來,隻把公使一人帶到皇帝麵前,而我們隻能繼續等待。一俟公使走近皇帝,他們便大聲叫到,“荷蘭卡比丹”,這是讓公使到皇帝麵前行鞠躬之禮的指令。這時公使必須下跪,靠手和膝蓋爬到按順序整齊擺放的貢品和皇帝玉座之間指定的位置,然後保持拜跪的姿勢將頭磕到地闆上給皇帝鞠躬。接著,公使必須像螃蟹一樣退迴原地,不能說一句話。

將軍(坎普法稱為“皇帝”)並不滿足於這種形式,再度傳喚荷蘭使節,指使臣下訊問各種各樣的事情。為瞭盡情享受歡愉,

他命令我們脫下禮服披風,然後直立不動,以便看清我們的全身。接著命令我們走步、立定、相互打招呼、跳舞、蹦跳、模仿醉漢、說幾句蹩腳的日語、念荷蘭語、畫畫、唱歌、穿披風、脫披風。我們盡最大可能遵從皇帝的命令,我還曾一邊跳舞一邊用高地德語演唱瞭當地的情歌。如此這般,我們必須勉為其難地錶演無數的雜耍,以此博得皇帝和朝臣的歡愉。

為瞭達到賺錢的目的,荷蘭人自然不會僅在日本主動迎閤這種屈辱。在中國,1685年訪問北京的荷蘭通商使節也在皇帝麵前毫不猶豫地進行瞭三拜九叩。荷蘭人認為,隻要能為東印度公司獲利,就可以做任何事情。為瞭將自己的順從行為正當化,他們舉齣瞭一些事實根據,就像日本再強大的諸侯在將軍麵前也必須俯首稱臣那樣,荷蘭人三拜九叩是為瞭嚮中國皇帝錶達來自遙遠國度王侯的恭順之意。然而這裏必須提及的是,其他歐洲國傢的代錶們並非都像荷蘭人那樣,采取這種自我作踐(他們這樣認為)的行為。例如被派遣到北京宮廷的沙俄使節,就以“我們隻在上帝麵前下跪”為由,拒絕嚮皇帝行叩頭大禮。中國宮廷為此大動肝火,使節還受到瞭相應的懲罰。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日本與歐洲早期接觸史的著作簡介,它聚焦於一個特定時期,並旨在探討雙方在文化、知識和政治層麵的互動: --- 《遠東之鏡:18世紀日本的“蘭學”與歐洲啓濛思想的本土化》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德川幕府統治末期,即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葉,日本在嚴格的“鎖國”政策下,知識精英階層如何與外部世界進行極其有限卻又至關重要的信息交流。我們聚焦於“蘭學”(Rangaku),這一獨特知識體係的形成、發展及其對日本傳統思想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書並非簡單地梳理蘭學史,而是著眼於對歐洲啓濛運動核心思想——特彆是醫學、天文學、物理學、地理學乃至部分社會哲學——在日本語境下的“翻譯”與“改造”過程。 核心議題一:知識的“截取”與“重構” 鎖國政策的核心目標是維護德川幕府的統治穩定,嚴禁大規模的文化輸入。然而,對實用科學知識的需求,尤其是在醫學和軍事技術方麵,促使幕府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長崎的齣島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高度受控的接觸。本書首先構建瞭18世紀歐洲知識輸齣的“截取點”模型。我們詳細考察瞭通過長崎的日本翻譯官(譯官)和少數獲準接觸的日本醫生(如杉田玄白、緒方洪庵的先驅者們),歐洲知識是如何被過濾、選擇和引入的。 書中辨析瞭何種歐洲知識被認為是“無害”且有益於幕府統治的(如解剖學、藥理學),以及何種思想,哪怕隻是通過晦澀的荷蘭語文本傳達,也可能被視為政治威脅(如某些早期自由主義或自然法觀念的萌芽)。我們將重點分析蘭學傢如何構建一套新的詞匯係統,來對應和解釋歐洲的科學概念,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深刻的認知革命。例如,歐洲對人體解剖學的精確描述如何挑戰瞭傳統中醫和本土神道教的身體觀,以及蘭學傢們如何小心翼翼地調和這些衝突。 核心議題二:醫療實踐與社會影響 本書將蘭學視為一種“實踐性知識”,其最直接的應用體現在醫學領域。我們將詳細考察18世紀末期,日本對歐洲解剖學、接種牛痘預防天花技術的引入和本土化過程。我們不僅分析瞭關鍵文本的翻譯(如《解體新書》的裏程碑意義),更深入探討瞭這些新知識在地方藩國和江戶城的實際推廣所遇到的社會阻力與接受機製。 研究發現,蘭學醫學的傳播並非僅僅是知識的單嚮灌輸,而是在日本原有醫療實踐體係中進行嵌入和適應。麵對經驗主義占主導的傳統醫學體係,蘭學傢們必須通過建立自己的診所、培養門徒,並展示齣明確的臨床優勢,纔能獲得社會認可。本書通過個案研究,描繪瞭這些早期醫學改革者如何在保守的社會結構中,利用實用主義論據為自己的知識體係爭取生存空間。 核心議題三:啓濛思想的“幽靈”與本土反應 雖然蘭學主要集中於自然科學,但隨著18世紀末期歐洲啓濛運動進入高潮,一些涉及政治哲學、自然權利和“人民主權”的文本的片段也通過荷蘭語材料滲透進來。本書探討瞭這些思想碎片在日本知識界引起的微妙反應。 我們分析瞭18世紀後期一些知識分子(如本多利明、林子平)對西方政治地理和國傢形態的理解。這些理解是零碎的、充滿誤解的,但卻揭示瞭日本精英對“強大”西方國傢的構成要素的初步好奇。書中特彆關注,這些關於“世界”和“國傢”的非官方知識如何與幕府內部的保守思想進行抗衡,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來的“開國”思想(如‘尊王攘夷’思潮的早期醞釀)提供瞭潛在的知識資源。這些思想的引入,即使是間接的,也動搖瞭傳統上以中國為中心的、以儒傢倫理為基礎的宇宙觀。 核心議題四:知識生産的網絡與身份構建 本書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考察瞭18世紀日本的蘭學知識生産網絡。這一網絡不同於傳統的師徒相承,它是一個跨越地域、依賴私人收藏和秘密翻譯的小型精英圈子。我們重構瞭這些知識分子之間的通信網絡、文獻交流路徑,並探討瞭“蘭學傢”這一身份是如何在江戶社會中被建構和定義的。他們既是傳統儒士的叛逆者,又是幕府體製內的潛在改革者。他們的身份認同與其所掌握的“禁忌”知識緊密相關。 結論與展望 《遠東之鏡》旨在證明,在18世紀的日本,知識的輸入並非僅僅是技術的復製,而是一場深刻的、本土化的知識建構過程。蘭學成功地在嚴格的外部限製下,為日本積纍瞭應對西方挑戰的必要知識資本。本書的研究範圍精確地定位於1720年至1830年這一“窗口期”,即在西方軍事壓力大規模齣現之前,日本內部知識體係發生質變的關鍵一百年。通過對這一時期的細緻考察,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19世紀中葉日本社會在麵對外部衝擊時所展現齣的驚人適應能力,其根源正植根於這一百年的“幕後”學術耕耘。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德川時代晚期日本對歐洲接觸的著作,簡直是一部曆史愛好者的寶藏。作者以極其紮實的史料為基礎,抽絲剝繭地呈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無中生有”地構建起對遙遠西方世界的想象與理解的。我尤其欣賞其對“荷蘭學”(Rangaku)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關注於醫學或天文學知識的簡單傳入,更著重於這些知識的傳播路徑、接受機製以及社會語境的復雜性。書中對翻譯文本的細緻考據,揭示瞭在信息極度稀缺的環境下,日本學者如何憑藉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學術精神,在有限的材料中挖掘齣深層的科學與哲學意涵。那種在信息繭房中努力嚮外張望的求知欲,讀來令人動容。對於任何想要探究非西方世界如何在近代化浪潮來臨前夕進行內部知識革新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絕佳的視角,它遠超瞭一般的國彆史敘事,直指知識轉型的核心動力。

評分

讀罷此書,我深感一股強烈的曆史氛圍撲麵而來,仿佛置身於18世紀江戶的幽暗書齋之中,空氣中彌漫著墨香與微弱的油燈光芒。敘事的節奏把握得極好,既有對宏觀曆史脈絡的清晰勾勒,又不乏對具體人物命運和細微文化碰撞的精彩描摹。尤其引人入勝的是對“荷蘭語文本的誤讀與再創造”的探討。那些跨越語言和文化鴻溝的知識傳遞過程,充滿瞭意想不到的張力與幽默感——有些概念被完美轉譯,有些則被“本土化”得麵目全非,但正是這些“偏差”構成瞭日本早期西學史的獨特魅力。作者沒有采用居高臨下的現代視角去評判古人的“不全麵”,而是以一種極具同理心的筆觸,還原瞭他們麵對未知世界時的睏惑、興奮與智慧。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相當深厚,讀起來流暢而不失學術的厚重感,是一次真正的智力享受。

評分

這本書的史學方法論值得稱贊。它超越瞭傳統的文化史或思想史的界限,似乎糅閤瞭社會史和認知科學的某些視角,來探討“知識的形變”這一核心議題。作者對“圖像”在信息傳播中所扮演角色的關注,尤其讓我眼前一亮。在文字信息受限的年代,歐洲的版畫、地圖如何被日本學者視為理解世界的關鍵“密鑰”,這一論述相當具有啓發性。書中的許多論點都建立在對稀有檔案和手稿的細緻比對之上,那種嚴謹到近乎偏執的考據精神,讀起來令人信服。它沒有提供一個簡單化的“日本學習西方”的綫性敘事,而是呈現瞭一個充滿悖論與張力的復雜過程——既有對西方科學理性的推崇,又有對自身儒傢秩序的固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讓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交鋒的銳利感並存。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原本對這個時間段(1720-1830)的曆史興趣並非最濃厚,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提供瞭一個極其精妙的分析框架,用以解讀一個“被動接觸”的世界如何發展齣自身的“主動適應”。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巧妙地串聯起幕府的政治考量、地方藩國的學術競爭,以及具體漢學傢們的生活軌跡。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學術活動,而是將其置於江戶社會結構的巨大熔爐之中進行考察。例如,書中對特定地理位置(如長崎)在信息流通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進行瞭深入分析,揭示瞭知識流動的“非均勻性”。這種由點及麵的敘事手法,讓原本看似枯燥的文獻研究變得生動有趣,充滿瞭曆史的現場感。它讓我明白瞭,在西方工業革命的巨大陰影下,日本精英階層並非坐以待斃,而是進行瞭一場悄無聲息、卻極富遠見的知識預備。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世界近現代轉型史感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觀念史”層麵的挖掘力度是罕見的。它讓我們跳脫齣傳統上以“開國”為終點的敘事陷阱,去審視在“鎖國”體製內,思想如何進行著緩慢而堅韌的位移。作者對“歐洲”這一概念本身在日本語境下的動態演變進行瞭細緻梳理,展示瞭“他者”形象是如何隨著每次新的信息輸入而重塑的,這種反思性的曆史寫作視角非常高級。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認知邊界”的研究,即當時的日本知識分子如何定義“已知”與“未知”的範圍,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在已有的世界觀框架內存放那些異質的歐洲知識。整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結構清晰,閱讀體驗極佳,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小眾的學術領域,拓展開來,成為理解近代世界格局變遷的一個重要側麵。

評分

唐納德金不多的中文版作品。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很好的書,準備閑暇時讀一遍,感受一下日本和西方如何關聯起來的,內涵到底是啥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品質不錯,值得珍藏的書

評分

近現代發展研究,參考書目。

評分

唐納德金不多的中文版作品。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非常有價值

評分

想買很久瞭,有活動剛好可以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