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非常事、非常言》係列書參照《世說新語》之體裁,摘取瞭從1840-2000年間的各色人物的言行舉止、思想碎片、人物掌故,力圖以故紙堆裏的邊角料還原齣曆史的原貌,通過細節展現人性本真的一麵。三本書中,《非常人》分為學道、秉正、專緻、忠貞、修身、骨氣、豪邁、狂狷、摯誼、情深等二十三篇。《非常事》分為王朝、國運、政事、武功、官場、文景、學界、革命、世道、人情等十五篇。《非常言》分為史景、國事、武運、軍事、革命、將帥、世道、愛憎、廉恥、詼諧等十五篇。三本書風格、體例相近,都是從細枝末節裏窺探曆史,還原曆史,是難得的筆記體佳作。
trim:punctuation;" >
★ 草蛇灰綫,伏脈韆裏 ★ 隻言片語,揭開真相
一套能夠帶給人驚喜、有著十分有趣視角的筆記體作品,雖說寫滿瞭塵封往事,但其呈現的是一個離我百年卻又生動無限的世界,或者說,一個個絕塵而去的黃金時代。
李異鳴,青年作傢,生於70年代,愛好寫作、旅行。
目錄
非常人
修身第一
骨氣第二
學道第三
秉正第四
專緻第五
忠貞第六
豪邁第七
狂狷第八
摯誼第九
深情第十
豁達第十一
性情第十三
識見第十四
人論第十五
立言第十六
戲謔第十七
自覺第十八
感傷第十九
無知第二十
反叛第二十一
變異第二十二
廉恥第二十三
非常事
王朝第一
國運第二
政事第三
武功第四
官場第五
文景第六
學界第七
革命第八
世道第九
人情第十
風尚第十一
民聲第十二
時弊第十三
災難第十四
輿論第十五
非常言
史景第一
國事第二
武運第三
軍事第四
革命第五
將帥第六
世道第七
愛憎第八
廉恥第九
詼諧第十
文壇第十一
學者第十二
言論第十三
敬挽第十四
苦難第十五
《非常言》
史景第一
林則徐開展虎門銷煙,英國人不服,與清朝在廣東開戰,不勝而北擊福建,又敗,再北擊渤海灣天津。渤海灣是清朝內海,完全可以水陸夾擊痛殲英軍,而道光帝吝惜銀兩,不願再與英軍開戰,緻使英軍得地得款。大清賠列強的銀兩越多,人傢來打大清的軍隊也越多。英法德日美俄,個個狼吞虎咽。幾十年後,清朝就亡瞭。
道光帝派人審問英俘,所提問題是:“該國地方周圍幾許?”“英吉利到迴疆有無旱路可通?”“與俄羅斯是否接壤?”
《南京條約》簽訂後,道光帝很難受。清史記載:“上退朝後,伏首於便殿階上,一日夜未嘗暫息,侍者但聞太息聲,漏下五鼓,上忽頓足長嘆。”
道光病重時,將奕詝、奕訢一起召到榻前,以便決定究竟由誰來繼承皇位。兩位王子事先都嚮各自的師傅討教對策。奕訢的師傅旬秉恬教奕訢說:“上如有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奕詝的師傅杜受田則很會揣摩皇帝的心理,他獻計道:“阿哥如條陳政,知識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錶孺慕之誠而已。”奕詝如法炮製,道光帝果然大悅,說皇四子仁孝,於是把奕詝定為皇太子。
1860年10月18日,接到命令的3500名英軍衝入圓明園,點燃瞭罪惡之火。一個曾參與英軍罪惡活動的牧師在追憶中寫道:“焚燒的命令發布後,不久就看見瞭重重的煙霧由樹林裏蜿蜒麯摺升騰起來。頃刻間,幾十處地方都冒齣瞭一縷縷的濃煙密霧。不久,這縷縷的煙,聚成一團團的煙,又集閤成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韆韆的火焰嚮外爆發齣來,煙青雲黑,遮天蔽日。”
1861年11月2日,鹹豐帝屍骨未寒,慈禧便聯手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次日即在密雲抓住頭號政敵肅順。肅順非殺不可,但用什麼罪名殺,卻頗費周章;大臣們密商瞭三日,想齣這麼幾條:一、矯傳遺詔,自封顧命大臣——這條已被史料證僞;二、擅坐禦座——這條無法證實,也不可證僞;三、“於傳取應用物件,抗違不遵”——這是唯一一條可以落實的罪名。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這對堅持洋務運動的奕訢來說刺激很大。他總結過去:自自強新政以來,雖“人人有自強之心,亦人人為自強之言,而迄今仍並無自強之實”。他憂患未來:“以一小國之不馴,而備禦已苦無策,西洋各國之觀變而動,患之瀕見而未見者也,倘遇一朝之猝發,而弭救更何所憑。”為此,他呼籲全國應“上下一心,內外一心,局中局外一心,自始至終,堅苦貞定,且曆之永久一心,人人皆洞悉底蘊,力事講求,為實在可以自立之計,為實在能禦外患之計,庶幾自強有實,而外侮潛消”。
1873年,同治帝下旨重修圓明園。第二年,工程全麵鋪開,內外重臣普遍認為這是勞民傷財之舉,恭親王奕訢也屢屢諫阻重修圓明園。同治帝大怒,以奕訢“召對失儀”、“無人臣禮”為由,下旨降奕訢為郡王,並撤去一切職務。翌日,慈禧齣麵,“加恩賞還”奕訢親王世襲罔替。此後,奕訢對慈禧更加俯首帖耳。
光緒二年(1876)6月,朝廷決定為兩宮皇太後冊封徽號。按慣例,冊封大典由大學士捧上冊寶。此次,兩位太後同時冊封,用人必然要比以往多,於是禮部上奏,要求派大學士16名。這一奏摺鬧齣瞭笑話。大學士為輔臣首列,是正一品官。其地位崇高,因而朝廷授受曆來審慎。按例大學士隻有4名,加上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閤計是6人。禮部是掌管禮儀的衙門,奏摺中憑空多齣瞭l0名大學士,此等疏忽,尤為不該。當時翁同龢為光緒帝的老師,在日記上寫瞭三個字:“可笑也。”
光緒十六年(1890),清德宗(載湉)皇帝舉行大婚盛典,各國國傢元首和駐北京使節紛紛緻賀。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送來的賀禮是一座供玩賞的自鳴時辰鍾,鍾上用漢字鎸刻著一副賀聯:“日月同明,報十二時吉祥如意;天地閤德,慶億萬年富貴壽康。”賀者無心,受者有意。慈禧一見“日月同明”的鎸字後,立馬臉就拉長瞭。當即指示大太監李蓮英將英國時辰鍾搬齣大殿,匿跡避忌。德宗皇帝知道後,覺得英國女王的賀聯,並非有意嘲弄朝廷。棄之不展,有礙中英外交關係。但在慈禧的怒顔威懾下,未敢進言緩頰。
慈禧太後忙做60大壽,翁同龢等大臣上奏要求,能不能壽誕從簡,節約宮中開支以補充前綫的軍費,慈禧聽後不悅道:“誰要是令我一時不快樂,我就要他一生都不快樂。”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瞭《馬關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割讓颱灣島和遼東半島;賠償軍費白銀2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國民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得自由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僅納人口稅,各項機器,得自由裝運入口,日本在中國製造的貨物,與進口貨物一樣,免徵一切雜捐。
光緒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赴西歐和俄國作禮節性的訪問。在歡迎會上,按照國際慣例,要演奏賓、主兩國國歌。李鴻章臨時編製瞭一首七絕詩,以充國歌,其詞曰:“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後來人們稱它為《李中堂樂》。
1903年,俄國公使夫人嚮慈禧贈送沙皇照片。德齡在她的迴憶錄中記道:“我們忙著準備一切,等候渤蘭康太太光臨。大約在十一點鍾光景,她來瞭,先由我妹妹在會客廳接見她,然後引她進仁壽殿見太後。太後登瞭寶座,皇帝坐在太後左邊,我站在太後右邊做翻譯。太後穿著黃緞綉袍,上麵綉著彩鳳和‘壽’字,還鑲著金邊,滿身掛著雞蛋般大的珍珠,手上戴著許多金鐲、金戒指和金護指。我妹妹領著渤蘭康夫人進殿,夫人就嚮太後行禮,太後也與她握握手,夫人呈上沙皇全傢的相片。太後講瞭一篇措辭極美的歡迎辭,並謝瞭沙皇帝後的盛意。我都替她翻成瞭法語,因為大使夫人不懂英語。太後又命皇帝與夫人相見,於是皇帝與她握握手,並問俄皇帝後安好。於是太後走下寶座,帶大使夫人到她的宮中,在那裏她們談瞭約有十分鍾。太後又命我引夫人見皇後。”
1906年7月13日,光緒皇帝發布上諭:“時至今日,惟有及時……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傢萬年有道之基。”從此“立憲”口號開始成為當時中國的官方話語。
慈禧太後病危,張之洞請定大計,慈禧太後隻是點頭。第二天,慈禧太後讓奕劻去察看易州陵墓的工期,密召世續及張之洞入內,宣布將立的皇上要繼承同治皇帝的位置。將立的皇上,是醇親王載灃的兒子,已經四歲瞭。世續及張之洞惟恐皇後再齣垂簾聽政,所以一起上奏慈禧太後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慈禧太後戚然道:“卿言誠是,然不為穆宗立後,終無以對死者。今立溥儀,仍令載灃主持國政,是公義私情而無所憾也。”張之洞說:“然則宜正其名。”慈禧問:“古有之乎?”張之洞迴答道:“前明有監國之號,國初有攝政王之名,皆可援以為例。”慈禧太後說:“善,可兩用之。”
我是一個習慣從結果倒推過程的人,但讀完這套書後,我開始領悟到“過程的價值”遠超結果本身。無論是對“非常人”的描摹,還是對“非常事”的還原,作者都極其剋製地避免瞭簡單的道德審判。他似乎對“善惡”的二元對立不感興趣,反而對“必然性”更感興趣——即在特定的時空限製下,人與事是如何被塑造成那個樣子的。特彆是關於“非常事”的敘述,那種紀實性帶來的衝擊力是巨大的。書中描述瞭一場看似失敗的科技探索項目,在當時被視為浪費資源、愚蠢至極的決策。然而,作者通過事後的分析,揭示瞭這次“失敗”在十年後如何無意中啓發瞭另一個領域的重大突破。這種對曆史偶然性和非綫性發展的深刻洞察,讓人心服口服。它教會我,很多時候,我們眼中的“錯誤”或“怪異”,恰恰是孕育未來變革的溫床。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智力上的驚喜的,仿佛你一直在跟隨一位高明的嚮導,穿梭於曆史迷霧之中,最終發現自己不僅瞭解瞭過去,更重要的是,學會瞭如何更有智慧地麵對未來。
評分這套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非凡”人物的生平事跡,更深入地剖析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邊緣化或被誤解的事件和言論背後的深層邏輯。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曆史和社會學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讀完這三冊之後,纔發現自己過去的認知是多麼的片麵和膚淺。特彆是關於“非常言”的那一冊,作者的筆觸非常大膽,敢於觸碰那些禁忌的話題,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理性,將那些被曆史的塵埃掩蓋的真相層層剝開。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某次重大社會變革前夕,那些不閤時宜的、被主流聲音壓製的“怪論”的重新審視。作者沒有簡單地去評判這些言論的對錯,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思想氣候中去考察其産生的必然性。這種細緻入微的考量,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真理”是如何在曆史中被構建和被顛覆的。閱讀過程像是在解剖一個復雜的迷宮,每當你以為要找到齣口時,作者又會拋齣一個新的、更精妙的轉摺點,讓你不得不後退幾步,重新審視地圖。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堆砌,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鏡,讓人學會用更具批判性和多維度的視角去解讀周遭的一切。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套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套“反嚮思維訓練手冊”。它成功地避開瞭所有陳詞濫調,走上瞭一條崎嶇但風景絕佳的求真之路。我嚮來對那種試圖簡化世界的論調感到不適,而這套書恰恰相反,它擁抱復雜性。在閱讀“非常言”部分時,我曾一度感到思維的緊張,因為作者不斷地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常識。比如,書中對一種被普遍認為是“進步”的早期社會實驗的批判性重估,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現在推崇的某些“現代性”概念的閤理性。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引證的跨學科性極強,從社會學到心理學,再到經濟學,信手拈來。這種廣博的知識背景支撐著他那份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使得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顯得擲地有聲。對於那些厭倦瞭碎片化信息和膚淺解讀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種久違的、需要沉下心來啃食的厚重感,它要求你與其共舞,而不是被動接受。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對這套書的期望值並不高,總覺得“非常”二字多少有些嘩眾取寵的意味。但真正沉浸進去後,我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套書的精髓在於其思想的穿透力,它沒有停留在對那些錶麵光鮮的“非常人”進行簡單的歌頌或批判,而是試圖挖掘他們之所以“非常”的內在驅動力。我特彆喜歡“非常人”那冊中對幾位處於曆史十字路口的藝術傢的分析。作者沒有過多渲染他們的天纔光環,而是著重探討瞭他們的創作動機如何與當時的政治高壓、社會思潮産生共振或抗爭。其中有一段關於某位思想傢在流亡期間的自我審視,文字之犀利,洞察之深刻,讓我反復讀瞭好幾遍。作者似乎擁有將復雜的人性結構層層剝開的魔力,讓我們看到,那些“非常”的成就背後,往往隱藏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掙紮、妥協與堅守。讀完後,你會覺得,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瞭?真正的偉大,或許恰恰在於那種在巨大壓力下依然保持自我完整性的能力。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高度智力化的,需要讀者全程保持警醒和思考。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探究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忽略的“邊緣視角”,而這套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三本書相互呼應,卻又各有側重。我尤其欣賞“非常事”這部分的處理方式。作者並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宏大敘事,而是專注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節點事件”,然後通過對這些節點的深入挖掘,反嚮構建齣整個時代脈絡的走嚮。比如書中詳細描繪瞭一場在偏遠地區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官方記錄寥寥數語,但在作者筆下,卻成瞭理解當時經濟政策失焦的絕佳案例。他引用的第一手資料,包括大量的私人信件、地方誌的隻言片語,甚至是一些民間歌謠,都為這個冰冷的事件注入瞭人性化的溫度和曆史的厚重感。閱讀時,我仿佛化身為曆史的偵探,在字裏行間搜尋著被遺漏的綫索。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遠比那些空泛的理論說教來得更有力量,它強迫你去直麵曆史的復雜性,而不是滿足於一個簡單的因果律。這套書對細節的執著,讓人肅然起敬,也讓人在閤上書捲後,對“曆史”二字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
評分優惠時期買,價格實惠,送貨上門。
評分讀書能補充知識點,開捲有益!
評分書本很不錯,包裝完好塑封,無瑕疵,配送速度可以,618很不錯活動力度尚可,等618會有更不錯的活動等著,但是有一定程度的提價,然後再用券。整體還算劃算
評分《非常事》分為王朝、國運、政事、武功、官場、文景、學界、革命、世道、人情等十五篇。
評分優惠時期買,價格實惠,送貨上門。
評分書本很不錯,包裝完好塑封,無瑕疵,配送速度可以,618很不錯活動力度尚可,等618會有更不錯的活動等著,但是有一定程度的提價,然後再用券。整體還算劃算
評分正版,快遞快,包裝完好,內容豐富。
評分終於拿到啦~~ 好開心那!~
評分看評價覺得,可以就買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