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选百种修辞格赏析辞典

新选百种修辞格赏析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钦舜 著
图书标签:
  • 修辞格
  • 文学
  • 语言学
  • 词汇
  • 写作
  • 参考工具
  • 辞典
  • 新选百种
  • 赏析
  • 文学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307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2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修辞赏析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3
字数:6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选百种修辞格赏析辞典》适合大、中学师生和写作爱好者、新闻工作者及修辞学爱好者使用,也可供从事宣传、演讲、广告设计、节目主持等工作的人士参考使用。
  《新选百种修辞格赏析辞典》共收录新选汉语修辞格102种,其中尚有争议的、有待于探讨的辞格3种(条目前加有“*”),收录典型语例3000余个。
  《新选百种修辞格赏析辞典》所收录的语例,主要选自中外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同时兼及政治思想等类的著述。
  《新选百种修辞格赏析辞典》对于相似的修辞格进行了异同的比较,对于语文教学和阅读、写作有十分有益的作用。

作者简介

  朱钦舜,江西省莲花县人,1948年12月生,大专文化。从事小学、初中到高中语文教学四十余年,曾长期负责中学教务工作,特邀参加过全省语文重点试验班验收工作。一生酷爱读书、写作,曾被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聘为特约记者。为县、市诗词楹联学会和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在国内各级报刊上发表新闻通讯、教学和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三十余万字。一生对修辞尤为独钟,近年编著出版的“修辞赏析丛书”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肯定。因教学教研成绩突出,多次荣获县、地模范称号。多次指导学生获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和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奖。退休后为明珠中学特聘高级教师,任语文教研员至今。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
  ——刘向《说苑·善说》
  
  ★人而无辞,安所用之。……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刘向《说苑·善说》
  
  ★以语言为业,以修辞为主,课堂上,书本里,修辞是一道风景,是一种意境,是一种人生追求,是一种文化和文明。修辞即生活,生活即修辞,修辞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内涵丰富,五彩斑斓,意境高远,气象万千,
  ——陈汝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全球修辞学会会长)

目录

前言
凡例
条目音序索引
条目笔画索引
正文
附录 易混修辞格辨析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顿字

(一) 定义: 顿字是在表达中为了表现某种情感或语言的需要,在连续的语流中采用的一字(音节)一顿的一种修辞格。

(二) 作用: 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某种强烈的语气。

(三) 分类: 根据顿字所表达的情感和语用功能,可分为以下四类。

1. 表现某种强烈的情感〖MZ)〗

(1) 表现人物气愤、不满或激怒的情绪

① 他气不打一处来,最介意的是车间工人的身份。“老子在厂里干了半辈子,”他说,“车间,那是人待的地方么?”

“您,不也是从车间出来的吗?”对方胆战心惊地回嘴。

“你,什么东西?跟、我、比?”他气得两排牙齿上下打架。(陈问问《黑白》)

② “这场比赛对他而言赢与输都并不重要,对周天毅却意义重大,他何必去跟他抢夺那个冠军呢?可他却抢了,就好像一个富翁抢走穷人手里仅有的一块面包,抢走了周天毅唯一的希望,你说他是不是很没有同情心?已经什么都有了,却还要把所有好处全占满,我——鄙——视——他!”(雪影霜魂《你的世界我来过》中卷第二章)

③ 哥哥瞪着一脸横肉的同学,指着我说:“给她道歉!”

他不屑一顾地说:“你算老几?”

哥哥提高了声调,一字一板地喝道:“给!她!道!歉!”(丁洁《哥哥》)

赏析:例①中的“跟我比”这一问句一字一顿,表达了他极为气忿的情绪。例②中的“他”指的是郭益的同班同学席睿南,“我鄙视他”这一感叹句的一字一顿,表达了郭益对周天毅抢夺那个冠军的强烈的不满和气愤。例③“给她道歉”这一命令式的祈使句的一字一板,表达了哥哥被一脸横肉的同学激怒的情绪。

④ 说到这里,它响亮地甩了一下尾巴,“啪啪啪”地又笑了起来,后来又吐着红红的信子,加了恶狠狠的一句:

“他、们、至、少、会、追、逐、你、一、百、年!”(韩小惠《有话对你说》)

⑤ “晶晶——你等等我!”卫卫痛苦地向晶晶远去的身影呼喊。

海滨上空响起了一个女孩子响亮而清晰的声音:

“我们从此——一、刀、两、断!”(吕雷《海风软软吹》)(注: 此例引见于谭学纯等《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第57页。)

赏析: 例④中“他们至少会追逐你一百年”这一感叹句的顿字,生动地表达了它(蛇)的愤恨情感。例⑤中“一刀两断”的顿字,生动地表达了晶晶内心的愤怒和态度决绝。

(2) 表现沉重悲伤的感情

① “你上坟去吧。”黄毛甩着头,走上一步。说底下的话的时候,他每个字中断一下,同时有节奏地在左手心里敲着右手食指:“她、葬、在、草、场、坝!”(路翎《饥饿的郭素娥》)(注: 此例引见于谭学纯等《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第57页。)

② 她走到废井边,弯下腰朝井里看了看,忽然笑了一声,鬼,这里才有鬼呢,你知道是谁死在这井里吗?梅珊依然坐在石桌上不动,她说,还能是谁,一个是你,一个是我。颂莲说,梅珊你老开这种玩笑,让人头皮发冷。梅珊笑起来说,你怕了?你又没偷男人,怕什么,偷男人的都死在这井里,陈家好几代了都是这样。颂莲朝后退了一步,说,多可怕,是推下去吗?梅珊甩了甩水袖,站起来说,你问我我问谁,你自己去问那些鬼魂好了。梅珊走到废井边,她也朝井里看了会,然后她一字一句念了个道白: 屈、死、鬼、呐——(苏童《妻妾成群》)

赏析:例①中“她葬在草场坝”的一字一顿表达了说话人对“她”的悲伤的情感。例②中“屈死鬼呐”一字一顿表达了梅珊对那些投井的女人的同情、哀婉和悲伤。

(3) 表现高兴情绪

① 最后他用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对青云楼主说:“我、太、高、兴、了、谢、谢——我、太、高、兴、了、谢、谢——”他大概只学了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一直到告辞而去。(冯骥才《俗世奇人·青云楼主》)

② 阿、姨、你、好!一屋子小孩子,乱七八糟地纷纷鞠躬问候。(须一瓜《别人》第一章)

赏析:例①中“我太高兴了谢谢”接连反复,充分表达了他对青云楼主的万分感激。例②中“阿姨你好”一字一顿,表现了小孩子们见到阿姨时的高兴情态。

(4) 表现嘲笑情绪

有一天,我下课后走田埂小路回去,迎面来了一大群男人,双方在狭窄的泥巴道上对峙,那边有人开始嬉皮笑脸地喊,慢吞吞地:“不要脸,女——生——爱——男——生——”(三毛《就那么爱上他》)

赏析:例中“女生爱男生”一字一顿,表达了那边的人对男女对峙之状的嘲笑情绪。

2. 表达某种强烈的语气

加重语气,提请听者或读者注意。

① “日子过得真快,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可以是一生一世。我和世均从认识到离别,不过几年的光景,却遭遇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生、离、死、别。”(张爱玲《半生缘》)

② 慕名!又是慕名!够了。我突然问:“那么,你慕名来做什么?”

“我?刚才不是说了吗?”

“没听清。”

“那就再说一遍: 随、便、来、玩、玩、儿!”(王凤麟《女人太多太多的世界》)

③ 谁知我的话还未说完,朋友们还未来得及再气急败坏地教训我,缠在身上的那蛇忽然扭动着黑色的身躯,“啪啪啪”地笑开了。它这会儿大概心情正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然后突然停住,像哲学家似地教导我说:

“你、不、是、救、世、主。你、不、但、惩、恶、不、成,那、些、恶、棍、还、会、把、他、们、全、部、毒、汁、都、集、中、起、来,对、准、你。等、着、吧,你、好、好、等、着、吧,他、们、会、整、天、整、日、地、追、逐、你,搅、得、你、再、也、不、得、安、生。”(韩小惠《有话对你说》)

赏析:这三例都是说话中的顿字。例①中的“生离死别”,例②中的“随便来玩玩儿”这个短句,例③中“你不是救世主。……搅得你再也不得安生”一段话,分别一字一顿,都是为了加重语气,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④ 猜最后快闪的内容是什么: 木!头!人!就是大家都不能动,当场呆立一分钟。(张春《一个从不犹豫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⑤ 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那么显然,如果我们一天还把天地对象化,我们就一天还是把自己与那另一半相剥离,就还是心、猿、意、马,还陷在怪圈里。(何士光《田野、瓦檐和雨》)

赏析:这两例都是文章(不是说话)中的顿字。例④中的“木头人”,例⑤中的“心猿意马”,写成一字一顿,都是为了加重语气,以提请读者注意。

3. 用于记录小孩说话或学童念

走廊尽头的左侧,从一扇虚掩着的门里传出一座大钟那滴答滴答的钟摆声和一个孩童的稚声,是一个学童正在念书,每个音节都要顿一下: 这—时—圣—伊—雷—纳—喊—道—我—是—上—帝—的—优—等—小—麦—我—必—须—让—这—些—动—物—的—牙—齿—磨—碎……我悄悄地朝那扇门走去,向里面望着……([法国]都德《老夫老妻》)

赏析:此例是如实记录学童在念书时每个音节都要顿一下的情形,表现了童真,充满了生活情趣。

4. 用于记录人物故意模仿某种顿字的语音

门打开后,林林拄着手仗,一缕风似的飘了进去。他模仿着太空音,念经般地说:“摩、摩、摩,西、西、西,来、来、来,了、了、了——”吉莲娜呵呵笑了两声,跟着是“扑通”一声闷响,林林惊叫起来。(迟子建《晚安玫瑰》)

赏析:此例是记述人物模仿太空音,除了一字一顿外,每个字还分别念三遍,颇具特色,饶有情趣。


前言/序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修辞妙用无穷。
  我一生阅读的嗜好,伴生出对修辞的钟情,并积累了以修辞格分类的读书笔记数十万字。因此萌发出了拟编一套“修辞赏析丛书”之意愿,以期与广大读者共享修辞之精妙,甚或让大家都成为“美辞”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两位学生加上亲人的牵线,得到了上海大学出版社的热情支持,终于如愿。丛书中的《新编学生实用修辞赏析辞典》和《中外名家各类比喻赏析辞典》于2014年和2016年相继问世,并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和不少读者朋友的肯定与鼓励,当当网上的好评率分别达98%和100%。
  《新选百种修辞格赏析辞典》为丛书的第三本。下面我介绍一下修辞格的概况。
  据黄建霖主编的《汉语修辞格鉴赏辞典》(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的前言所述:“修辞格简称辞格,也称语格、辞藻、藻饰、辞式等。在上古汉语中就已运用并被发现而有所论述的辞格,许多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修辞格这一概念是1923年由唐铖首次提出来的。他的那本小册子将修辞格分为5类27格。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又将辞格分为4类38格。……尤其是自80年代始,我国的辞格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不少过去未被人们注意的修辞现象被归结为辞格。如今汉语辞格到底有多少,谁心中也没有确数。”


《精妙辞藻:修辞手法与文学之美》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修辞手法奥秘的专著,旨在带领读者领略语言的魅力,洞悉文学创作的精髓。我们相信,掌握修辞的手法,不仅能提升表达的精准与生动,更能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层意蕴,最终达到触动人心的艺术境界。 第一部分:修辞的基石——意义的重塑与张力 修辞的本质在于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其核心目标在于对意义进行重塑,产生出乎意料的张力,从而唤醒读者的联想与共鸣。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修辞类型入手,层层深入,揭示意义重塑的多种维度。 比喻:从具象到抽象的飞跃 明喻与暗喻: 我们将详细剖析明喻(如“A像B”)与暗喻(如“A是B”)的构造原理,探讨它们如何通过建立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拓展概念的边界。例如,在描绘坚韧时,我们可能会说“意志如磐石”,这种直接的类比赋予意志以实在的质感;而当形容智慧时,一句“她是一盏明灯”则通过赋予人物“灯”的特质,暗示其启迪与指引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比喻,如转喻、借代等,如何利用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而非相似性)来达到经济而有效的表达。 借喻与象征: 借喻以彼物代此物,常用于化抽象为具体,或使描写更为含蓄。例如,用“白发”代指老人,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象征则是一种更为深沉的比喻,将具体的形象赋予抽象的意义,如鸽子象征和平,玫瑰象征爱情。我们将探讨象征如何通过长期约定俗成的文化共识,或者在特定语境下建立的新的意义联系,来传递更为复杂和隽永的情感。 拟人与拟物: 拟人手法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行为或特征,极大地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从“小草偷偷地探出头来”的羞怯,到“狂风在怒吼”的暴戾,拟人能让 inanimate objects 活起来,使其情感呼之欲出。拟物则相反,将人的行为或情感赋予事物,如“他像个机器人一样工作”,则将人的机械化状态生动地呈现。我们会分析其在诗歌、散文以及寓言故事中的巧妙运用。 夸张:放大情感,突出特征 程度夸张: 通过夸大事物的规模、数量、程度、能力等,来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作者的强烈情感。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描绘瀑布的壮观,“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赞美音乐的绝妙。我们将讨论夸张如何使描写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例夸张: 将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特征无限放大,使其与其他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重点。例如,用“眉毛胡子一把抓”来形容工作的粗心大意。 虚夸与贬抑: 夸张不仅仅是正面增强,也可以是反向的贬抑,通过夸大事物的负面特征来达到讽刺或批评的目的。例如,用“神通广大”来讽刺那些徒有虚名的人。我们将探讨夸张的度,以及如何避免其流于俗套,而真正达到艺术效果。 反语:言不由衷,意在言外 褒反与贬反: 反语是一种重要的讽刺和批判手法,通过故意说反话来表达真实的情感或意图。例如,“这个人可真‘聪明’啊”在特定语境下,分明是在讥讽对方的愚蠢。我们将分析反语如何通过语气、表情和语境的配合,传递出言外之意,增强表达的幽默感和讽刺力度。 情感的深化: 反语也常常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如悲伤中的一种无奈的幽默,或是一种自嘲式的坚强。我们将探讨反语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起到揭示人物内心矛盾、讽刺社会现象等作用。 第二部分:修辞的技巧——形式的匠心与节奏的韵律 除了对意义的重塑,修辞在形式上也追求精妙与和谐,通过对词语、句式、音韵的精心安排,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排比与反复:并列与强调的力量 排比: 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形成一种气势,增强语势,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并列关系。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种句式结构上的整齐划一,使其信息传递更加集中有力。 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故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词组或句子。例如,“我们不能停!我们不能停!”这种直接的重复,将紧迫感与决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们将分析排比和反复如何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或低回婉转的感情。 对偶与映衬:和谐与对比的艺术 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对偶不仅在形式上追求对称之美,在意义上也通过并列或对照,深化了表达。我们将探讨对偶在诗词、楹联、文章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其独特的声韵美。 映衬: 通过将相互关联或对比的事物并列,以一方衬托另一方,或以彼物反衬此物。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夕阳的壮丽与黄河的奔腾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雄浑的意境。我们将分析映衬如何使描写更加立体,情感更加鲜明。 设问与反问:引导思考,强化观点 设问: 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加强语势,使内容更具启发性。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问既是对一个普遍规律的陈述,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反问: 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使论点更加鲜明有力。例如,“难道我们还能袖手旁观吗?”这种语气强烈的反问,传递出不容置疑的态度。我们将分析设问与反问如何打破平淡的叙述,激发读者的思考,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第三部分:修辞的升华——情感的共鸣与审美的超越 修辞的终极目标在于触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并最终实现审美的超越。本部分将探讨那些能够直击灵魂、触碰心灵的修辞手法。 通感:感官交织的奇妙体验 跨越感官的界限: 通感是将不同感官的感受联系起来,例如“声音是甜的”,“笑声像阳光一样灿烂”。这种跨越感官的描写,能够创造出新奇的感受,使描绘的对象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我们将分析通感如何打破感觉的壁垒,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情感的具象化: 通感常用于将抽象的情感进行具象化,使其更容易被感知和理解。例如,“孤独是冰冷的”,将抽象的孤独感与具象的冰冷感联系起来。 象征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的表达: 象征与暗示都属于含蓄的表达方式,它们不直接点明,而是通过某种意象或情节,让读者去体会、去领悟。例如,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鸟”可能象征自由,“雨”可能象征悲伤。 激发读者的想象: 这种留白式的表达,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并允许读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解读,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我们将探讨如何恰当地运用象征与暗示,在不动声色间传递出深邃的意蕴。 用典: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承载的丰富信息: 用典是将历史故事、人物、典故等融入现代的表达之中。一个恰当的用典,能够迅速唤起读者与该典故相关的丰富联想,赋予表达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强的说服力。例如,引用“卧薪尝胆”的典故,能够迅速传达出坚韧不拔、发愤图强的精神。 精炼与典雅: 用典还能使语言更加精炼、典雅,提升文章的品位。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用典的技巧,以及如何在现代语境中恰当、自然地运用它们,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结语:修辞的生命力 修辞不是僵化的规则,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它如同艺术家手中的画笔,能够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如同音乐家的旋律,能够奏响动人心弦的乐章。掌握修辞,意味着掌握了与世界深度沟通的语言密码,掌握了创造更丰富、更精彩精神世界的能力。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深入的修辞学习框架。我们希望通过对修辞手法的细致剖析与丰富例证,帮助读者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领悟“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最终将这些宝贵的语言工具融会贯通,化为自身表达的独特力量。让语言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情感的桥梁,是思想的翅膀,是通往艺术殿堂的阶梯。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修辞学中最核心、最常用、也最具艺术表现力的部分。我们力求语言的严谨与生动并存,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相得益彰。我们相信,任何一个热爱语言、渴望表达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发现语言的无限可能,享受修辞带来的艺术乐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用心打磨过的作品。封面那种略带古典韵味的插图,配上清晰有力的书名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亲切的感觉。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形态很讲究的人,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气味,都直接影响了我阅读的心情。这本书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不是那种薄得一碰就破的廉价纸张,而是带着微微哑光质感的道林纸,印刷的清晰度简直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格律或者引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阅读体验大大加分。光是把它摆在书架上,它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焦点,那种经过精心排版的版式设计,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它,去探寻里面蕴含的知识宝藏。从书籍的制作工艺上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行业内的标杆,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选材角度相当新颖和实用。很多同类的参考书,要么过于注重古代文献的晦涩难懂,要么就显得过于肤浅,停留在基础概念的简单介绍上。这本书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不仅收录了那些经典的基本功,更引入了大量现代语境下的鲜活案例进行佐证。我记得我在研究某个特定表达方式时,书中引用了一个近期的时事评论作为范例,那一刻我立刻领悟到了这个修辞手法在当代传播中的实际效用。这种“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编纂思路,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生命力,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活泼探索和实践。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日常交流中那些被忽略的语言细节。

评分

从一个实际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效率堪称一流。我通常会因为需要快速确认某个特定表达方式的归属或者寻找特定的修辞例子而翻阅此类书籍。很多辞典在索引和交叉引用方面做得不够人性化,结果就是每次查找都像大海捞针。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极其清晰,术语间的关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你在查找一个点的同时,很容易被引导到相关的其他知识点上去。我发现自己不仅找到了我最初想要找的东西,还顺带了解了与之相连的其他知识网络,这种高效的知识串联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研究效率,它不仅仅是一个查询工具,更像是一个能主动引导你探索的知识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阐释方式,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意料之外的愉悦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刻板的解释,但实际情况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作者在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时,常常会使用一种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甚至带有一丝幽默感,这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知识变得异常平易近人。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大师在耳边循循善诱,而不是一本生硬的教科书在强行灌输知识,这才是真正能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

评分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类专业工具书时,常常会感到一种巨大的信息密度带来的压迫感,仿佛面对着一座知识的迷宫。然而,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却展现出一种惊人的条理性和可及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定义,而是似乎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在引导读者。我注意到,它对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兼顾了理论的深度和实际应用的广度,用词精准,没有过多冗余的学术腔调,这一点非常难得。对于一个希望系统性学习修辞手法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简直是福音,它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读完一个章节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很多其他资料所无法给予的,这证明了编纂者在梳理和组织这些复杂知识体系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