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文人

纸上的文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谷丰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传记
  • 散文
  • 中国古典文学
  • 书信
  • 文人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1034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8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23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名家名篇荟萃 打造文学经典 共享阅读盛宴

本套丛书精选夏坚勇、王充闾、诸荣会、詹谷丰、王龙五位实力作者作品,收录其获奖作品,倾情打造quan威历史读物。

《书生的骨头》荣获“2013年度华文*佳散文奖”

《义宁的源头》荣获第二十一届“孙犁散文奖”一等奖

纷乱民国,大师迭出,书生意气,要靠骨头支撑!只有骨头,才能展示读书人生命的真相!他们的骨头,我们民族的脊梁!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虽是一个动乱贫困的年代,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活得有尊严,有体面,他们可以找到自己自由生长的社会空间。当时的上上下下都能对知识分子的特立独行给予极大的包容和尊敬。

《纸上的文人》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由5篇文章组成,生动地刻画了张季鸾、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民国知识分子在民族、社会、阶级矛盾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为维护知识分子的尊严、体面所表现出来的铮铮傲骨。

作者简介

詹谷丰,1956年生,笔名丰来、贾明,江西修水人。历任东莞市文联创作部副主任、市文联副主席、东莞市作协主席等。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长城》《散文》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百余万字。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苍山无尽》《1823,道光年间的东莞》、散文集《天堂的入口》、长篇人物传记《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2014年3月作品《书生的骨头》荣获2013年度华文*佳散文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纸上的文人 / 01

书生的骨头 / 33

义宁的源头 / 61

民国的长衫 / 94

大师的村庄 / 160

前言/序言

民国:历史是现实的观照(自序)

我是一个在小说里虚构了二十多年,却突然转向散文的小道攀爬的莽汉。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总是惴惴不安地回望来路,“散文”,脚印里的这两个

汉字时隐时现、东倒西歪,有的时候,与自由选择无关,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巧合。

我的散文创作,从小说开始。在别人看来,这是违反文学创作伦理的倒行

逆施,但却是我的亲身实践。在我三十年的文学工龄中,小说是主流,散文的

时光不及它的四分之一。一种门槛极低,几乎人人可以进入的文学体裁,极少

有人把它当成唯一的职业追求。在文学的巍峨大厦中,散文成了小说和诗歌的

附庸和边角料,它站立的身影比其他体裁矮了一头。散文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被小说和诗歌巨人的身影遮蔽了。

作为一个从小说到散文的写作倒退者来说,历史可能是我创作散文的救

世主。

有缘同《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先生见过几面。在最近的一次见面中,施

主编对我说,你的神态有民国人物的影子。见我一脸诧异,战军先生沉思之后

缓缓说道,你的形神让我想起冯至。我当然知道这是战军先生的戏言,但是,

他的话击中了我的要害。近年来,我用民国书籍作围城,在历史中徜徉,天天

仰视那些知识渊博、气节如钢的知识分子。而冯至,则是我在散文《民国的长

衫》中写到过的一个人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人能拒绝接受阳光的熏陶。

但愿施战军主编的戏言成真,因为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面无谐谑,我们眼前,

是一片三百亩的荷塘,圣洁的莲花,正在阳光下盛开。

民国史是长期被遮蔽的历史,有时甚至是篡改了的历史。它被遮蔽的时光

长度远远超出了它三十八年的短暂岁月。导致民国热的那截引线,在我眼里比

炸药包更有分量,更值得后人思考。

我对民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始于《义宁的源头》。由于义宁乡贤的缘故,我

对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仰慕比一般人多了些乡情的因素。陈寅恪先生在身后

以一座巍峨纪念碑的形式为后人敬仰,并非政治、地域的原因,他只是以一种

学术研究的自由思想为知识分子代言,为人格的独立精神立命。从文学创作的

角度说,陈寅恪先生是我进入民国的引路人。在义宁的漫长源流上,我见到了

王国维、梁启超、傅斯年、刘文典、胡适、梅贻琦、吴宓、李济、叶企孙、马

寅初、张季鸾、梁漱溟等众多大师,虽然我不懂他们的学术和专业,但我看到

了他们的坚硬气节和高贵人格。

历史是一种既成的事实,尤其是那些水落石出的记录,它引领后人穿过陈

腐僵冷的文字进入到了灵魂的深处。虚构的小说和空灵的诗歌显然无法承担起

历史客观再现的重负,只有散文,才是最好的盛放历史的容器。

历史散文的写作,始终风险重重。自余秋雨之后,文化散文因知识崇拜、

史料罗列、题材宏大、字数超长等被人诟病,模仿者盲目跟风,形成了一种新

的散文八股。而传统的散文写作,更是声名狼藉。大量充斥于报纸副刊的游记、

名人印象、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儿女情长的亲情抒写、怀念故乡的陈词滥调、

采风应景的浮光掠影,等等,直接败坏了读者的胃口,让散文在黑暗的死胡同

里无法调头。

虚构的小说无法承担民国历史人物的真实、客观再现,却能够为散文的写

作注入意想不到的动力。历史散文不是短小精悍、一事一议、借景抒情、结尾

升华的教条,它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桎梏,借助文献资料,将历史的走向在人物

的命运中逻辑化地展开,用建立在修辞之上的鲜活语言,铺陈当代散文叙事的

维度。人物,是历史的主角,也是历史散文的主角。在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故

事、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限制下,历史散文依然可以加强叙事的力度,用真

实的情节和生活的细节呈现历史的真相,丰富人物的表情和复杂心理。

二十多年小说创作的训练无意中为我的民国散文注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

强化细节,注重可读性以及结构的自由穿插,让民国人物活动的历史不会显得

冗长和枯燥,站在人物喜怒哀乐的立场上来展示历史,这样的讲述就会缩短距

离,增加温度。文学不是哲学,思想家是另一个阵营的战士;民国散文更不是

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历史已被历史学家打捞了无数遍,任何思想都逃不过他

们学术的篦子。作为一个散文作者,我不可能在间接的史料中找到一鳞半爪的

发现,我的任务只是用文学的手段表现历史,再现民国大师们的真实生活和他

们的气节人格。

评论家谢有顺教授在同贾平凹有关散文的对话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他说:

“散文要在今后的时光中有所作为、有所创新的话,还真的要从小说界找些启

发。多数人都认为,散文和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体,其实,真正伟大的小

说也可把它当作散文来读,文体的界限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散文同样有一个

叙事问题,这是散文革命的空间所在。从现代叙事学的意义上说,现代散文应

该开创一种现代叙事来与之相配。”

谢有顺教授虽然对余秋雨之后的文化散文多持批评否定意见,不赞成散文

内涵的延伸和扩展,对职业散文写作充满怀疑,但他对散文同小说等其他文体

结合的变革思路却是非常有见地的。我的民国散文创作,无意中暗合了他的指

引,这可能和我从20 世纪起就关注他的学术有某种逻辑关联。

历史散文的写作,走的是阅读写作的路子。历史无法亲历,作者只能通过

史料梳理和个人感悟,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历史的诡谲和人性的幽微。这种依赖

阅读的写作方式往往容易招致体验写作者的不满和批评,他们沉浸在现实生活

酸甜苦辣的感受批判中而忽略了历史和现实的关联,他们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做

出结论:关注历史的人,就一定会缺席现实的在场。

......




纸上的文人 《纸上的文人》并非一本描绘具体人物生平的传记,也非一本梳理特定文学流派演变史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漫游,一次对“文人”这一概念在时间长河中,在广袤的东方文化土壤里,所散发出的独特光辉的回溯与探寻。这本书试图抵达的,是那些在笔墨纸砚之间,在诗词歌赋的韵律里,在山水田园的意境中,所凝聚而成的,一种超越时代、地域和身份的,关于“文人精神”的深刻理解。 翻开《纸上的文人》,你将不会遇到精心编排的年表,也不会读到对某个作家作品的逐字逐句的解析。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以一种近乎游牧的方式,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好奇心,穿梭于历史的节点,游弋于文化的隐秘角落。这本书更关注的是那些构成“文人”气质的底色,那些塑造其精神形态的潜在力量,那些让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即使有时沉默,也从未被遗忘的特质。 作者并非要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个体肖像,而是要提炼一种普遍性的存在。他所指代的“文人”,并非局限于科举功名的得失,也非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的技艺。他所捕捉的,是一种更为宏大和深邃的文化情怀,一种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下,知识分子群体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态度。这种“文人”,可能是隐居山林的隐士,可能是纵横朝堂的士大夫,也可能是寄情于山水的诗人,甚至可能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在各自领域内秉持着某种清高与坚守的个体。 《纸上的文人》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发现的旅程。它将从那些远古的传说和先哲的箴言中,寻觅“文人”最初的萌芽。我们或许会重温《诗经》中朴素的歌谣,体会《楚辞》中激昂的情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碰撞的火花。这些古老的文本,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早期社会精神风貌的缩影,其中蕴含着对道义、对家国、对个人品行的初步构想,这些都为日后“文人”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书中将重点探讨,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文人”群体是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其独特的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我们将看到,科举制度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而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又如何在他们身上投下历史的烙印。但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他们视为体制的附庸,而是更关注他们在面对体制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心态。有的人积极入世,试图以文章和政见影响天下;有的人选择避世,以诗酒山水消解仕途的失意;还有的人,则在入世与避世之间,寻找着微妙的平衡。 《纸上的文人》不会回避“文人”形象中那些复杂甚至矛盾的面向。它会审视,在追求“道”的理想与现实政治的角力中,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又是如何处理个人情操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张力。例如,那些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屡遭贬谪的官员,他们的忠诚与执着,在当时的权力斗争中,又显得多么的脆弱和无奈。那些以田园山水自况的隐士,他们的超然物外,是否也包含了对现实社会某种程度的逃避?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历史语境,体察人性之复杂。 本书还将深入挖掘“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它将关注那些让他们区别于普通人的,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意义的独特感悟。从王维笔下的禅意山水,到李白诗中的浪漫不羁;从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郁顿挫,到苏轼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将试图从中提炼出构成“文人”精神内核的要素:对美的极致追求,对真理的永恒探索,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在困顿中依然保持的优雅与尊严。 “纸上的文人”,顾名思义,是存在于文字中的。因此,这本书会大量触及那些凝结了“文人”智慧与情感的经典文本。但它并非简单地列举和评论,而是试图通过这些文本,来“复活”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我们将会看到,汉赋的铺陈,唐诗的明快,宋词的婉约,元曲的活泼,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这些不同的文学形式,都承载着不同时期“文人”的独特风貌和时代烙印。通过对这些文学成就的品读,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甚至构建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 《纸上的文人》还关注“文人”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角色。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哲学等多种形式,影响当时的社会思潮,引导民众的审美情趣,塑造民族的文化品格。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是本书着力描绘的图景。 这本书还将思考,“文人”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其价值和意义。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和传承那些古老的“文人”情怀?在浮躁的时代,那些曾经被视为“文人”必备的品质,如独立思考、人文关怀、艺术鉴赏力、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是否依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纸上的文人》并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它更倾向于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它希望通过对“纸上的文人”的回溯,能够为当代的我们,提供一面镜子,照见自身,审视当下,并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后,《纸上的文人》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看见历史的纹理,看见文化的脉络,看见精神的光辉。它邀请读者放下功利的心态,以一种静谧的心灵,去感受那些曾经在纸上熠熠生辉的灵魂。这是一场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无声对话,一次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它希望能在浮华喧嚣的世界里,为读者点亮一盏灯,照亮那片属于精神家园的宁静之地。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将是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他会运用丰富的意象,巧妙的比喻,以及富有哲思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鲜活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置身于古代的书斋,与那些“纸上的文人”一同品茗论道,赏月抚琴,感受那份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精神风骨。 《纸上的文人》所要抵达的,并非是某个时代的终结,而是某种精神的延续。它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心中沉睡的“文人”情怀,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能够保持一份清醒的独立思考,一份对美的执着追求,一份对人文价值的深刻坚守。这,或许才是“纸上的文人”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极强的“文化纵深感”。作者显然进行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但最难得的是,他没有将这些学识生硬地堆砌在读者面前,而是将其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一个章节的肌理之中。你会发现,对一个典故的引用、对一幅画作的解读、甚至是对一种传统器物的描述,都精准地指向了更宏大、更深层的文化脉络。这使得阅读体验层层递进,每一次的深入都会引出更多的思考链条,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巧妙提及的背景知识。它提供了一个入口,一个通往更广阔、更幽微的文化世界的入口。读完之后,你不仅对书中所述的主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你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产生了更敬畏、更精微的感知。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实在是太巧妙了,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的历史梳理方式,而是像一个精密的万花筒,将不同的历史碎片、人物侧影、乃至是某个瞬间的文化氛围,以一种近乎散点透视的手法呈现在我们面前。读者的体验是跳跃的、充满惊喜的。你可能前一刻还在某个隐秘的茶馆里听人闲谈,下一刻就被拉到了某个文人雅集的激烈辩论之中,那种沉浸感极强。作者似乎深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对于一些关键节点的描述,往往轻描淡写,却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未曾言明的意境与情愫。这种叙事手法考验着读者的主动性和理解力,但回报是丰厚的——你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历史氛围的建构之中。它像是一本等待被解码的密函,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具辨识度的,它带着一种老派的、精致的学院气质,但绝非故作高深或故弄玄虚。它的句子结构复杂而富有韵律感,仿佛能听到作者在低声吟诵,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它不追求简单粗暴的直抒胸臆,而是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和排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冷峻的史实情感化。阅读它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因为你无法走马观花地浏览,一旦心神稍有旁骛,便可能错过作者精心设置的语言陷阱或一个精妙的转折。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当代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对于那些渴望体验语言之美的‘老饕’而言,这简直是一场盛宴。它提醒着我们,文字本身就是力量,其美感足以超越其承载的信息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触感,带着一丝淡淡的墨香,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拉回到那个旧时光的文人墨客的世界里。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为考究,字里行间留白的疏密得当,不拥挤也不过于空旷,读起来非常舒适。我尤其欣赏它所选用的字体,那种带着手写韵味的宋体,让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而不是冰冷的印刷品。书脊的工艺也十分扎实,看得出作者或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一次翻开它,指尖划过那些微微泛黄的书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对文字、对阅读的敬意。它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十足的享受,而非匆忙的信息获取。这种对手工质感的执着,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洪流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它所营造出的一种“在场感”,仿佛作者拥有某种穿越时空的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最微妙的波动和挣扎。它不单单是记录了他们的成就或轶事,更深入挖掘了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的精神困境、自我怀疑以及对理想主义的坚守与幻灭。书中那些对于特定场景氛围的渲染,比如冬夜的灯火、竹林的清寂、友人别离时的长叹,都处理得极其细腻,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这使得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扁平化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心碎的个体。我能强烈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文人命运的复杂情感——既有敬仰,也有同情,更有深沉的理解。这种对“人”的关注,远超一般传记文学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