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日渐成为各种信息的载体。人们在上面(包括新闻评论、产品评论、情感微博、网络社区等)主动的获取、发布、共享、传播各种观点性信息。这些观点性内容对于电子商务、舆情控制、信息检索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对网络文本的观点性内容进行自动情感分析成为Web信息处理的一个热点。
《中文微博文本的大数据挖掘:情感分析视角》针对中文微博文本,探索从语义和情感本体的角度构建比较完整的情感分析技术,旨在为中文领域的用户、企业、政府等相关方提供更为方便和科学的中文微博文本挖掘工具。
史伟,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电子商务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2012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培养后备人选,湖州师范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2015年获得湖州师范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大数据、商务智能、情感分析等研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浙江省社科联项目,湖州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湖州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预研项目等多项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项。发表论文数十篇管理、信息、物流等领域的文章。其中10余篇论文被SCI、EI、一级期刊、CSSCI收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互联网大数据的产生
二 文本情感分析的应用
三 微博文本中的大数据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 文本情感分析
二 微博研究
三 本体建模理论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 研究目的和价值
二 本书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于语义的情感分析研究综述
一 主客观文本分类
二 基于语义文本情感极性分类研究
三 情感强度分类研究
第二节 情感本体构建研究综述
一 情感类划分研究
二 情感本体构建研究
第三节 微博研究综述
一 微博本身研究
二 以微博为平台的情感分析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博文本结构化数据量化分析
引言
第一节 微博定义与平台介绍
一 微博定义
二 微博平台
第二节 微博与微博文本的特点
一 微博的特点
二 微博文本的特点
三 微博文本中的特殊符号
第三节 微博用户结构和内容分析
一 微博用户结构
二 微博平台上的内容分析
第四节 微博文本获取与相关计算
一 微博文本获取方法
二 微博文本影响力计算
三 微博话题影响力和热度计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情感本体模型的构建方法
引言
第一节 本体结构及隶属度确定方法
一 相关研究工作
二 模糊描述逻辑的构造
三 基于FDL的本体结构及其推理
四 基于NGD的本体隶属度确定
第二节 基于知网的情感本体构建
一 情感本体构建基础问题
二 情感本体结构设计
三 基于模糊理论的评价词本体构建
四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情感词本体构建
第三节 数据统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情感本体的微博文本特征识别与语义分析
引言
第一节 情感空间模型
第二节 特征识别
一 产品特征评价
二 特征词提取方法
三 语料特征词提取
第三节 情感特征标注
一 基本词性标注
二 句子划分方法
三 产品特征标注
四 情感类标注
第四节 程度词与否定词语义分析
一 程度词语义分析
二 否定词语义分析
三 程度词与否定词不同组合语义分析
第五节 几种影响因子语义分析
一 标点符号语义分析
二 连接词语义分析
三 修辞句语义分析
第六节 不同粒度层情感语义分析
一 句子层情感语义计算
二 段落层和文档层情感语义计算
第七节 实验及数据分析
一 实验流程设计
二 程度词和否定词检测窗口分析
三 特征识别和情感语义准确性分析
四 情感类统计和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情感本体的微博文本半结构化数据挖掘
引言
第一节 基于情感本体的微博产品评论分析
一 基于TFIDF产品特征提取
二 基于BMI评价词提取
三 微博文本影响力计算
四 产品特征观点与情感类型和强度
五 产品评论情感值计算
第二节 基于情感本体的微博公众情感分析
一 相关研究综述
二 公众情感分析方法构建
三 公众情感分析数据与文本清理
四 情感本体构建与文本影响力计算
五 微博文本情感类型和强度
第三节 实验及数据分析
一 微博产品评论实验分析
二 微博公众情感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情感分析的微博文本非结构化数据开发
引言
第一节 微博情感分析
一 微博评论特征
二 微博文本情感因素提取与度量
第二节 博克斯-詹金斯预测模型
一 博克斯-詹金斯模型的基本形式
二 基本模型选择
第三节 自回归情感预测模型
一 自回归模型
二 融入情感因素
三 训练自回归情感预测模型
第四节 实证研究
一 实验设置
二 模型参数选择
三 与其他方法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 提出了模糊本体结构及隶属度确定方法
二 建立了基于知网的模糊情感本体
三 提出了基于情感本体的微博文本特征识别和语义分析方法
四 建立了基于情感本体的微博情感类型和强度分析系统
五 微博情感分析应用研究——产品销量预测系统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微博情感分析程序处理
参考文献
从技术实现的层面来看,这本书的实操指导性简直是超乎预期的。它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像是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工具箱”使用说明书。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大规模语料库构建与清洗部分的章节,作者详细拆解了从数据采集到特征工程的全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并行处理策略和资源优化技巧,对于我们日常处理TB级别的数据时遇到的性能瓶颈,提供了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及的几项自定义的文本规范化脚本思路,我已经尝试在自己的项目中进行了初步应用,效果立竿见影地提升了模型的鲁棒性。更难得的是,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如何平衡模型准确率与计算复杂度的“工程艺术”,这种对实际生产环境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而非纸上谈兵的学院派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陈述,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在与同行进行高水平的、充满热情的对话。作者善于使用类比和比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机器学习算法概念,巧妙地转化为读者容易理解的具象场景,这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背景人士的阅读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不同情感分析模型优劣势时所持的辩证态度,他既不盲目推崇最新的深度学习模型,也不全然否定传统方法的价值,而是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给出了一套实用性极强的权衡标准。书中插入的一些图表设计也十分精妙,坐标轴的标注清晰明了,不同颜色和线条的区分度很高,即便是直接打印出来进行会议演示,效果也会非常好。阅读体验非常流畅,那种思维被引导着不断深入、不断拓展的愉悦感,实在难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或许是它对未来趋势的宏大视野和深刻反思。在收尾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做一个总结,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文社交媒体挖掘的伦理边界、隐私保护机制的完善方向,以及更前沿的跨文化情感迁移学习等课题。这种前瞻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上升到了学科前沿探索的高度。我感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这一领域健康发展的深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教授“如何做”,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未来应该如何改进”。这种责任感和远见,让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回味无穷,它像一块基石,为我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未来航标,促使我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跟上这个快速迭代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以及封面上那些抽象的数据流图形,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低调的专业感,没有采用那种过于花哨的色彩堆砌,而是用了一种很克制的黑白灰调子,反而突显了内容本身的厚重。侧面看书脊,文字排列得非常工整,可见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带着粗糙感的哑光纸张,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过于疲劳,这对于一本技术性较强的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了一下书名排版的位置和字号的比例,感觉设计师对“大数据”和“情感分析”这两个关键词的视觉权重把握得非常精准,让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主题。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经得起推敲,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究这些精美包装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真知灼见。
评分初读开篇,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就让人感到一股清流。作者似乎毫不拖泥带水,直接切入了社会化媒体数据分析的核心挑战,特别是针对中文语境下特有的语言复杂性和文化背景差异,提出了几套相当有洞察力的预处理框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网络热词演变速度与模型迭代之间关系的那一段论述,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结合了近几年的几个标志性网络事件进行了案例剖析,论证过程逻辑链条清晰,每一步的推理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田野调查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度。尤其是对多模态信息——比如表情符号和网络用语的结合分析——所采用的方法论,远比我之前接触到的其他入门级著作要深入和细致得多,感觉像是直接拿到了一个行业顶尖实验室的内部工作手册,而非一本普通的教材。这种深度的剖析,着实让我对后续章节更加期待,希望能看到更多具体的技术实现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