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发布会。《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编写的反映我国居民消费情况的年度报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李朴民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情况。在“六大消费工程”、“十大扩消费行动”等政策措施的协调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持续扩大升级,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一系列转变。下一步,将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二是健全消费政策体系,推动居民消费扩大升级。三是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强信用、监管等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消费市场环境。五是补齐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消费者消费体验。
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在发布会上谈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首部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意义重大,是一部顺时之作、创新之作、可读之作,对目前我国消费发展现状作出全面的梳理,较为系统地归纳了近年来政府为促进居民消费所推出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下一步的扩消费工作,具有基础性意义和重要现实价值。
国民经济综合司、高技术产业司、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社会发展司等司局负责同志分别就健康消费、家政服务消费、体育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养老消费等分领域消费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重点作了介绍。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一份数据报告,不如说是一次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肌理的深入探访。我特别欣赏报告中那种“讲故事”的能力,它没有让枯燥的统计数字压垮读者,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和图表,将宏大的经济叙事落地到每一个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之中。例如,书中关于“绿色消费”的章节,我印象深刻。它不仅展示了有机食品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增长,还巧妙地将环境意识的提升与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变革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分析,使得报告的论述立体而有说服力。我过去常常觉得宏观经济报告往往流于表面,但这本书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挖掘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变化。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消费升级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在住房压力高企的背景下,居民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最大化地满足精神需求。这种洞察力,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年度回顾”,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社会风向标”。我向身边从事市场营销的朋友们强烈推荐了这本书,他们都反馈说,报告提供的洞察比他们内部收集的市场调研数据还要更有前瞻性。
评分这份报告的行文风格颇具学术性,但又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窠臼,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感。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中穿插的几个“案例剖析”环节,这些部分往往能将抽象的经济指标立刻转化为生动的社会现实。比如,关于“银发经济”的章节,它不仅仅统计了老年人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更是细致描绘了老年人对于智能设备的需求错位——他们需要的是简单易用的界面而非复杂的功能堆砌,这一点对产品设计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这种从宏观数据到微观用户体验的无缝衔接,是很多同类报告所欠缺的。读完整本报告,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家庭的“时间价值”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消费不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更是对时间稀缺性的管理和优化。报告清晰地指出了,当收入增长放缓时,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能节省他们时间的产品或服务,这无疑是理解未来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关键钥匙。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政府背景的年度报告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可能过于保守或宏大叙事过多。然而,这本书迅速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呈现方式非常现代,图表设计简洁明了,关键信息的提取效率极高,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把握核心要点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数字消费”领域的细分研究。报告没有笼统地说电商发展迅猛,而是详尽分析了直播带货的效率衰减曲线、下沉市场对短视频平台的依赖度变化,乃至虚拟商品消费的潜在风险与机遇。这份细致程度,连一些专业的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都难以企及。此外,书中对消费信贷和家庭负债水平的客观评估,也展现了其严谨的立场,没有回避可能存在的经济泡沫风险,而是将其纳入整体消费健康度的考量体系中。这种审慎而全面的态度,让这份报告的参考价值大大提升,它不只是在歌颂增长,更是在提醒我们注意增长背后的结构性压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的“坐标系”,让我们能够准确地锚定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轨迹。我个人最关注的是报告中关于“区域经济协同效应”与居民消费的联动分析。它展示了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内部,跨区域的消费互导现象,这种研究视角突破了传统的省域或城市边界限制,更贴合当下人口流动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报告对于“情感消费”——比如宠物经济、粉丝经济——的量化分析也相当到位,它试图用经济学的语言去衡量那些看似非理性的情感投入。这种挑战性极强的工作完成得相当漂亮,使得报告的覆盖面远超出了传统消费经济学的范畴,触及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地带。总的来说,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更像是一份高分辨率的“社会体检报告”,它清晰地标示出了哪里是强壮的肌肉,哪里是需要关注的潜在病灶,对于任何想在中国市场长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份严肃且权威的研究报告。我是在研究近几年国内消费市场趋势时偶然发现它的,本来只是想找些宏观的数据支持,没想到翻阅起来竟颇有启发。尤其是在探讨“品质消费”崛起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堆砌,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收入群体在追求品质时的具体行为差异和背后的驱动因素。比如,报告中详细对比了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居民在耐用品消费升级上的路径不同,这种精细化的观察角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消费市场的“内循环”活力非常有价值。而且,报告对“体验式消费”的分析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提到了旅游、餐饮的增长,更深入挖掘了“知识付费”和“兴趣社交”这两块新兴领域的爆发点,这些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但往往在官方报告中难以看到如此细致的拆解。总体来说,这份报告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多维度的观察窗口,去审视过去一年中国普通家庭的钱都花在了哪里,以及这些消费选择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变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