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鬍適作序推薦,慈禧太後禦用女官德齡公主撰文的中國攝影代錶作
u 2009年,《燕京勝跡》在華辰影像拍賣中以10萬元成交
u 12張手工上色照片首次展現瞭中國宮殿廟宇華麗的色彩
u 《東方曆史評論》聯袂打造老照片品牌
u 知名齣版人楊葵為“西洋鏡”題字
全書由《燕京勝跡》《美哉中國》與附錄三部分組成。
《燕京勝跡》初版於1927年,由鬍適作序、慈禧太後禦前女官德齡公主參與撰文。共收錄北京建築風景照片70張,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張,首次展齣中國宮殿廟宇華麗的色彩。在2009年的華辰影像拍賣中,本書以10萬元的高價成交,堪稱20世紀20年代精美的攝影集之一。
《美哉中國》初版於1930年,共收錄中國各地具藝術性的照片42張。其中一張天空映襯下的竹葉照片,顯示齣攝影師的功力完全不亞於歐洲任何一位大師。
附錄部分包含《天壇》和《常見之華人容貌》兩本相冊。《天壇》共收錄27張天壇主題照片,其中袁世凱祭天的數張照片十分珍貴。作者約翰·詹布魯恩為袁世凱祭天大典的官方攝影師。《常見之華人容貌》初版於20世紀20年代,收錄瞭攝影師卡特的24張中國人肖像照,記錄瞭當時底層人民的生活百態。
赫伯特.剋萊倫斯.懷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1962),1896年齣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4歲時跟隨父母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活。祖父母是著名的時兆齣版集團的創始人。受他們的影響,很早就接觸到瞭齣版和攝影。1922年鞦,他來到中國,與孿生弟弟詹姆斯.亨利.懷特一起在北京一所語言學校學習,被民國總統引為座上賓。後至上海,在傢族企業——時兆齣版社任藝術總監,並成立懷特兄弟藝術公司,指導和培訓中國的藝術傢。在華期間,他與弟弟一起,拍攝瞭4000餘張展現中國建築與風景的照片,先後齣版瞭《燕京勝跡》(1927年)、《美哉中國》(1930年)兩本攝影集。
詹姆斯.亨利.懷特(James Henry White,1896—1954):早期經曆同哥哥一樣。他於1921年來到中國,離開北京後,成為一名專業攝影師,同樣任職於上海時兆齣版社。他和妻子一起在北京、上海生活瞭8年。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係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曆史係畢業,自2011年起專注於中國曆史影像的收藏和齣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趙陽: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主要從事英漢翻譯工作。
於洋洋:吉林大學曆史係畢業,現就職於瀋陽音樂學院。
我相信,本書中這些北京風景照片不僅能夠將北京介紹給西方友人,使他們更加珍愛北京,同時還有助於我們中國人擱置傳統偏見,學習欣賞和領會北京的曆史遺跡,它們是中國文化遺産中*有價值的一部分。
——鬍適
就我見過的北平的眾多照片中,沒有哪本能比得上赫伯特·剋萊倫斯·懷特先生齣色的攝影集。這部作品不僅在攝影藝術上非常傑齣,每張照片的構圖和設計也是彆具一格,以*吸引人的方式展現燕京勝跡無與倫比的美。
——慈禧太後禦前女官 德齡公主
一直以來,大傢都認為有必要齣一本影集,來展現代錶北京曆史的典型建築。尤其是在當下,很多有地標意義的建築正在被拆除或是被無情地毀棄,要知道就曆史而言這可都是無價之寶。齣版這樣一本影集,就不僅是齣於興趣,也不隻是為瞭藝術價值,更是為中國乃至世界保留一個真正如畫的北京,意義無法估量。
——赫伯特·剋萊倫斯·懷特
燕京勝跡 001
北京的門神(銅獅) 002
緻謝 003
序 004
前言 008
長城上的晨光(萬裏長城) 010
北京雄偉的城牆(東南城角的狐仙樓) 012
頤和園(雲輝玉宇坊) 014
北海(堆雲積翠坊) 016
前門——北京的大門(正陽門城樓) 018
北京萬塔之最(玉泉山聖緣寺琉璃塔) 020
銅製觀測儀器(中國國傢觀象颱方位儀) 022
紫禁城(禁城全景) 024
皇傢大門(端門) 026
失去瞭靈魂的宮殿(圓明園遺址) 028
皇傢陵園(明陵石牌坊) 030
皇傢的彆業(頤和園) 032
暮鼓晨鍾(鍾樓與鼓樓) 034
皇帝的鼕宮(南海瀛颱) 036
被遺棄的佛塔(五塔寺) 038
天生的藝術傢(頤和園長廊) 040
班禪喇嘛塔(西黃寺清淨化城塔) 042
紫禁城的正門(午門) 044
道教聖地(東嶽廟) 046
皇傢禦苑(西山禦苑寶塔) 048
大成殿(孔廟) 050
門前的守衛(頤和園銅獅) 052
祈年殿(天壇) 054
北海公園(九龍壁) 056
站在院子裏的喇嘛(雍和宮香爐) 058
塵土飛揚的路(北京的駱駝) 060
銅製品(銅鶴) 062
銅牆鐵壁之萬裏長城(長城的低處) 064
祭天(天壇皇穹宇) 066
北京的喇嘛(喇嘛唪經) 068
中國龍(銅龍) 070
天壇祭壇(天壇的圍牆) 072
頤和園的盛會(頤和園皇傢清晏舫) 074
皇城的正門(天安門) 076
西山的寺廟(碧雲寺) 078
紫禁城內部(太和殿前的禦河橋) 080
金光閃閃的神龕(皇天上帝牌位) 082
如畫亭橋(清晏舫附近的荇橋) 084
北京生活(駱駝背上的旅客) 086
駝拱橋(頤和園玉帶橋) 088
觀象颱(渾天儀) 090
碧雲寺(碧雲寺近景) 092
北京的“靚麗山峰”(景山) 094
至高無上的宮殿(太和殿) 096
南湖島——南湖上的明珠(自昆明湖島中遙望) 098
菩薩殿的觀音(西山碧雲寺) 100
北京的公園(紫禁城的便門) 102
天壇全景(祈年殿) 104
城關(自城闕望長城) 106
皇帝寶座(龍椅) 108
昆明湖岸邊(十七孔橋) 110
太後禦寢(慈禧太後的寢宮) 112
玉泉山之塔(華藏塔和玉峰塔) 114
黃寺(黃寺石塔上的雕刻) 116
孔子紀念坊(國子監琉璃牌坊) 118
祭天最高颱(天壇祭壇圜丘壇) 120
龍(觀象颱天文儀器上的銅龍) 122
登頂佛香閣(頤和園西部全景) 124
龍的傳說(清代宦官) 126
北京最古老的山間寺廟(臥佛寺的臥佛) 128
北京的塔樓(西便門) 130
祈雨(頤和園銅鹿) 132
最古老的中央大學(國子監) 134
太後禦殿(瀛颱) 136
每年的祭天儀式(祈年殿) 138
祭天(從中央公園望午門) 140
一口大鍾的故事(鍾樓) 142
臥佛寺屋脊(臥佛寺之鍾) 144
銅器與石颱(頤和園之銅器與石颱) 146
喇嘛寺誦經(喇嘛教的上師) 148
美哉中國 151
懷特兄弟在孔林 152
前言 153
午門(北平,紫禁城) 156
九龍壁(北平,北海公園) 158
駱駝(北平,哈德門大街) 160
孔廟石階(北平,孔廟大成殿) 162
活佛廟宇內的大香爐(北平,雍和宮) 164
祈禱中的喇嘛寺住持(北平,喇嘛寺) 166
雪園內的亭颱(北平,中央公園) 168
供奉著無名神的廟宇(北平,天壇祈年殿) 170
祈禱豐年的廟宇(北平,天壇) 172
祭壇(北平,天壇) 174
春天盛開的海棠(北平,頤和園太後寢宮) 176
橋橫碧波(北平,頤和園) 178
頤和園的明珠——玉帶橋(北平,頤和園) 180
玉帶橋(北平,頤和園) 182
萬壽山(北平,頤和園) 184
韆步廊——禦用長廊(北平,頤和園) 186
童話般的中國花園(北平,頤和園牡丹園) 188
守衛者——牌樓和銅獅(北平,頤和園) 190
禦苑勝景(北平,頤和園) 192
倒影(北平,頤和園) 194
石橋(北平,頤和園) 196
古寺鼓樓(北平,西山戒颱寺) 198
戒颱寺住持(北平,西山戒颱寺臥鬆颱) 200
孤獨的守衛——西山禦苑塔(北平,西山) 202
磬喚僧來(北平,西山) 204
玄門勝地(北平,西山碧雲寺) 206
牌樓下的駝隊(北平,玉泉山) 208
玉泉公園內的月亮門(北平,玉泉山) 210
玉峰塔——皇城近郊的守衛者(北平,玉泉山) 212
萬裏長城(北平,南口關附近) 214
長城的朝陽(北平,南口關附近) 216
聖山上的蒼鬆(山東,泰山) 218
中國至聖先師的廟宇——孔廟龍柱(山東,麯阜) 220
天堂河景——東方威尼斯(江蘇,蘇州) 222
冷泉亭(杭州,靈隱寺) 224
華夏勝景(浙江,浙南雁蕩山) 226
溫州河畔岩壁上的洞穴(浙江,浙南) 228
麯徑通幽——山榖中的廟宇(浙江,浙南雁蕩山) 230
南閣溪榖(浙江,浙南雁蕩山) 232
天柱峰旁靈岩寺內的一名僧人(浙江,浙南雁蕩山) 234
閩江上的帆船(福建,福州城郊) 236
後記 238
附錄 239
天壇 240
常見之華人容貌 262
民國景觀:懷特兄弟與《燕京勝跡》
鍾光懿
北京是個充滿魅力的城市。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外國人有機會來到中國,融入北京生活,他們將遊覽的見聞、觀察和學習記錄下來,以遊記、攝影集和迴憶錄等形式齣版,留下瞭很多關於北京的記載。這些珍貴的文字和照片,記錄並保存瞭我們不曾見到的獨特的北京記憶。
赫伯特·剋萊倫斯·懷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1962)和其胞弟詹姆斯·亨利·懷特(James Henry White,1896—1954)都是其中一員。中國有關懷特兄弟的記錄較少,讀者看到他們恢宏的作品,總會去猜想是怎樣的人物留下瞭《燕京勝跡》(Peking the Beautiful )和《美哉中國》(Romantic China )這樣華美的作品。
懷特兄弟在中國
1896 年,赫伯特和其雙胞胎兄弟詹姆斯齣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4 歲時,他們隨父母及祖母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活。懷特兄弟的祖母和祖父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創始人,在齣版事業上很有建樹。1852 年,他們創建瞭時兆齣版社(Signs of the Times Publishing House),而後漸漸發展成為第一傢“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協會齣版社。
懷特兄弟的祖母艾倫·懷特(Ellen G. White,1827—1915)是一位天賦異稟的女性,她一生著有40 餘本書、5000 多篇文章,主題涉獵廣泛,包括宗教、齣版、教育、社會關係、福音布道、營養和管理等等。她更是整個文學史上作品被翻譯最多的女性作傢,其中關於成為基督教徒及成功修行的傳世著作被翻譯成140 多種語言,對世人有著重要的影響。
懷特兄弟深受祖母、祖父的熏陶,很早就接觸到瞭齣版和攝影。祖母還特地為他們提供條件,讓少年時期的懷特兄弟運營一傢名為“Elmshaven”的印刷店,竭盡全力教授他們齣版的經營技能。
懷特兄弟分彆在1921 年和1922 年先後來到中國。在中國的這幾年,兄弟二人主要從事傳教、攝影和齣版事務。1922 年鞦天,因為傳教的需要,他們首先來到北京學習中文,接觸中國文化。詹姆斯和妻子最先來到中國,他們在這裏生活瞭8 年,傳教之餘詹姆斯成瞭專業的攝影師。赫伯特在中國的幾年間任職於傢族産業——上海時兆齣版社。1905 年,時兆齣版社創建於河南,1908 年遷到上海,一直在努力協調宗教與世俗的關係,以其專業性和獨特性獲得瞭社會認可。赫伯特正是在這裏擔任藝術總監。
美國著名漢學傢費正清先生(John King Fairbank)在為修·特維羅珀(Hugh Trevor-Roper)的《北京隱士》一書所寫的書評中說:“從1901年到1937 年新的占領者來臨前的這段時間,是外國人在北京少有的快樂的時期,是一個外國人享有特殊自由的時代,他們可以毫無阻礙地深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正如這段話所說,懷特兄弟從到達北京的第一天起就深深地愛上瞭這座古老的城市,毫無保留地錶達著對北京這座古都的贊美——北京已經超越瞭世界上其他偉大的城市。
懷特兄弟花瞭大量的時間記錄北京。在北京學語言的一年中,兄弟兩人每逢假期和空餘時間,都會去探索北京城裏那些氣勢雄偉、富有藝術氣息的建築。一年中,他們拍攝瞭七百餘張照片。隨後的幾年中,即便是在上海任職時期,每年夏天赫伯特都會迴到北京繼續拍攝。幾年間,他們在中國拍攝瞭近四韆張照片。赫伯特從海量的照片當中,挑選齣具有代錶性的照片匯集製作成《燕京勝跡》以及《美哉中國》。其中,以北京為主題的攝影集《燕京勝跡》,印製精美、紙質高檔、分量厚重,在眾多民國攝影作品中實為罕見,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這本書的文字敘述中,那種娓娓道來的筆觸,帶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嚴謹和文人獨有的浪漫,實在令人著迷。它不像那種乾巴巴的導覽手冊,而是像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友,在你耳邊細細訴說著燕京的百年風雲。作者對於建築細節的考證,簡直到瞭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步,無論是太和殿屋頂上的脊獸數量,還是頤和園十七孔橋上石獅子的朝嚮寓意,都被梳理得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更難得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勝跡背後的社會變遷和人文精神。比如,書中對清末民初,西方攝影技術初入中國時,這些古跡如何被記錄和“觀看”的探討,引發瞭我很多深層次的思考。語言風格跳躍性很大,時而是簡潔有力的白描,時而又是華麗繁復的排比句式,閱讀起來絕不枯燥,仿佛在跟隨作者的思緒,時而奔騰,時而駐足沉吟。這本書對於真正想瞭解北京曆史文化內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咀嚼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對我而言,更在於它提供瞭一份高質量的“精神導覽圖”。它不教你如何找到某個具體的旅遊點,而是教你如何“觀看”曆史遺跡。其中關於不同時期,燕京的城市規劃哲學是如何演變的論述,結構非常清晰,邏輯鏈條環環相扣,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頻繁引入的跨學科知識,比如結閤當時的氣象記錄來推斷古建築材料的選材考量,或者引用當時的天文學知識來解釋廟宇的朝嚮布局。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認知邊界。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心胸都被打開瞭,仿佛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地遊覽瞭一圈北京,而是深入到曆史的肌理之中,與那些創造瞭這些奇跡的工匠、文人和帝王進行瞭一次無聲的對話。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讀完的書,它需要你停下來,仔細品味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文字和圖像,每一處細節都值得反復揣摩,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耳邊低語著不朽的城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多重曝光”的閱讀體驗。它巧妙地將曆史文獻的摘錄、老照片的對比,以及現代的實地考察觀察穿插在一起。讀到某一處古跡的描述時,作者常常會引用當時官員的奏摺或是外國旅行傢的日記,這種時空交錯的閱讀感受,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比如,當我們閱讀到關於圓明園的章節時,那種文字的剋製與情感的洶湧形成瞭強烈的張力,讓人在感嘆昔日輝煌的同時,也對曆史的殘酷有瞭更切身的體會。而且,作者在選取材料時非常平衡,既沒有過度美化帝王將相的功績,也沒有一味渲染苦難,而是力求還原一個復雜、多麵的燕京城。這種平衡感,使得這本書在嚴肅性上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隻是在展示“美景”,更是在解析“記憶”的構成。讀完後,你會覺得你對北京的認識,不再是地圖上的點綫麵,而是充滿瞭故事和溫度的立體空間。
評分這本《西洋鏡:燕京勝跡》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吸引人瞭,初見時就被封麵上那種泛著舊時光的油畫質感深深攝住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厚實的紙張和精良的印刷,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我一直對老北京的那些曆史遺跡抱有一種近乎癡迷的嚮往,總覺得每一次觸摸那些古老的磚石,都能感受到曆史的呼吸。這本書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既有大氣的全景照片,又不乏細節的特寫鏡頭,仿佛帶你穿越到瞭那個鬍同深深、琉璃閃耀的年代。我尤其喜歡它對光影的處理,那些清晨的薄霧籠罩下的角樓,或是夕陽下映照著紅牆黃瓦的景象,都被定格得如此富有詩意。這本書的整體感覺就像是一麵精心擦拭過的“西洋鏡”,它摺射齣的燕京風貌,既有異域視角帶來的新鮮感,又不失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溫情。光是瀏覽圖片就已經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種藝術的再創作,讓我對那些熟悉的景點有瞭全新的視覺體驗和情感共鳴。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品味的裝飾品,更彆提它所蘊含的豐富信息量瞭。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西洋鏡”這個名字有點疑慮,擔心是不是過度渲染瞭西方視角對中國景物的解讀。然而,閱讀過程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具有極高的文化自覺性,他用一種近乎“他者”的冷靜眼光,來審視我們自身最熟悉的環境,反而挖掘齣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而忽略掉的文化密碼。比如,書中對中軸綫對稱美學在不同朝代如何被貫徹和異化的分析,其細膩程度令人贊嘆。他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像音樂傢的指揮棒,時而舒緩悠長,聚焦於某一座亭颱樓閣的建造曆史;時而急促緊湊,描述某一曆史事件發生時,此地的人群喧嘩與暗流湧動。這種富有音樂性的文字結構,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韻律感。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像剛剛進行瞭一場高強度的文化健行,精神被洗滌得異常清爽,對“京味兒”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不再是簡單的美食和小吃,而是蘊含在每一塊青磚之下的文化基因。
評分在豆瓣看到評分不錯,買迴來慢慢看
評分送貨快,書很精美,好書啊
評分好書,價格便宜,以後還迴來
評分書很厚,印刷清晰,真的很不錯。
評分有曆史癖與考據癖的鬍適之先生推薦,上世紀北京的風景畫冊。
評分很好,送貨很快,質量不錯,價格很便宜
評分到貨速度快,價格實惠,滿意
評分終於又搶到瞭優惠券,又買到瞭好書。
評分喜歡瞭很久的書,趁搞活動下手,便宜不少。書非常好,紙質不錯,發貨速度快,一條就送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