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沉船發掘現場保護研究(2014~2016)

“南海I號”沉船發掘現場保護研究(2014~201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乃勝,陳嶽,瀋大媧 著
圖書標籤:
  • 南海I號
  • 沉船考古
  • 水下考古
  • 文物保護
  • 考古報告
  • 海洋考古
  • 曆史研究
  • 文化遺産
  • 發掘報告
  • 廣東考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1474
版次:01
商品編碼:1234241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係列·2017年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210
字數:26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南海Ⅰ號”宋代沉船船體及齣水文物保護一直以來都受到各界的關注。《“南海I號”沉船發掘現場保護研究(2014~2016)》全麵介紹“南海Ⅰ號”沉船發掘現場 2014~2016年的保護工作,包括項目前期的評估、保護方案的製定,以及圍繞“南海Ⅰ號”開展的木質船體及陶瓷器、金屬器、有機質文物、石質文物等齣水文物的病害信息提取及現場“穩定性”保護工作。

目錄

目錄
CONTENTS

前言
第1章 項目前期評估
1.1 水晶宮微環境氣氛評估 001
1.2 水晶宮內水環境評估 001
1.3 沉箱腐蝕狀況及其對沉船遺址影響的調查 004
1.4 齣水文物現狀評估 032
1.5 本章結論 043
第2章 發掘保護預案
2.1 現場保護預案 045
2.2 齣水文物實驗室保護預案 065
2.3 發掘後水晶宮水環境維護預案 080
2.4 本章結論 082
第3章 “南海Ⅰ號”船體現場保護
3.1 船體遺址保濕與防黴 085
3.2 單體木質文物現場保護 096
3.3 船闆監測 099
3.4 發掘與保護現場環境監測 112
3.5 “南海Ⅰ號”船體木材分析報告 119
3.6 “南海Ⅰ號”船體木材錶麵附著物的分析探討 138
3.7 本章結論 142
第4章 “南海Ⅰ號”齣水陶瓷器現場保護
4.1 信息提取 145
4.2 清理 147
4.3 脫鹽 148
4.4 特殊處理的陶瓷器保護與脫鹽 154
4.5 本章結論 160
第5章 “南海Ⅰ號”齣水金屬文物現場保護
5.1 鐵器的現場保護 161
5.2 銅器的現場保護 170
5.3 金、銀、锡、鉛器的現場保護 180
5.4 本章結論 187
第6章 “南海Ⅰ號”齣水有機質、石質文物及凝結物現場保護
6.1 漆器 188
6.2 其他有機質 196
6.3 石質文物的現場保護 203
6.4 凝結物的現場保護 205
6.5 本章結論 208
後記 209
《南海一號:深海遺珍的考古學與保護實踐》 本書聚焦於中國南海海域“南海一號”沉船的考古發掘、科學保護及曆史價值的深度闡釋,全麵記錄瞭這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深海考古工程及其後續的文物保護工作。 本書並非聚焦於2014年至2016年間的特定研究項目,而是以“南海一號”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宋代商船為核心,係統梳理瞭其發現、水下考古發掘的完整過程、齣水文物的科學分析,以及對這些珍貴遺存進行的原址性與實驗室保護實踐。全書旨在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敘事框架,從海洋考古學的視角,深入探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網絡、造船技術、陶瓷工藝,並詳細呈現當代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的前沿技術和麵臨的挑戰。 第一部分:發現與環境——“南海一號”的時代背景與水下考古的艱難跨越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南海一號”所處的曆史坐標——南宋時期,中國海上貿易的鼎盛時期。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梳理,描繪瞭當時中國與東南亞、印度洋乃至更遠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宏大圖景。 接著,本書詳細迴顧瞭“南海一號”的偶然發現過程,以及隨之而來的水下考古工作所必須剋服的極端環境障礙。重點闡述瞭: 1. 勘探與定位技術: 介紹如何運用多波束聲納、側掃聲納、磁力儀等現代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精準鎖定並精細測繪水下遺址的地理信息。 2. 安全打撈與保護策略的製定: 深入剖析瞭針對深水、高壓、強潮流環境下的考古作業流程。詳述瞭“整體打撈”這一顛覆性決策背後的科學論證,以及如何設計和實施巨型沉箱的定位、安裝與封固,確保沉船遺址在被抬升至水麵的過程中保持結構完整性。這部分內容充分展現瞭水下考古工程學的復雜性和技術創新性。 第二部分:遺址的層位學與船體結構的重建 本書將大量的篇幅用於解構沉船遺址本身,這部分內容是海洋考古學研究的基石。 1. 考古發掘的精細化操作: 記錄瞭水下考古隊員如何剋服能見度低、作業時間受限等睏難,采用“吹沙”、“吸泥”等技術,係統性地揭示船體的各個層麵和遺物的埋藏關係。詳細展示瞭水下考古報告中不可或缺的“層位記錄”和“三維坐標記錄”方法。 2. 船體結構與造船工藝分析: 基於齣土的船體殘骸和構件,本書利用現代造船工程的知識體係,對“南海一號”的結構特徵進行瞭復原性研究。探討瞭宋代福船的榫卯技術、龍骨鋪設、水密隔艙的設置等關鍵技術細節,以此印證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成熟度和先進性。分析瞭沉船的航行路徑推測及其可能遭遇的災難性事件。 第三部分:齣水文物的類型學與曆史信息解讀 “南海一號”齣水文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本書對此進行瞭係統的分類整理和深入的解讀。 1. 陶瓷器的斷代與産地研究: 重點分析瞭來自景德鎮窯、德化窯、龍泉窯以及南方其他民窯的青瓷、白瓷、青白瓷等。通過對釉色、胎質、紋飾的細緻描摹,結閤對同類型傳世品和陸地遺址的對比,精確描繪瞭宋代對外貿易中陶瓷品的流通脈絡和消費偏好。例如,對特定外銷瓷款式的分析,揭示瞭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審美需求。 2. 金屬器、錢幣與日用雜項: 詳述瞭銅錢、金銀器、漆器以及可能用於航海的工具(如錨、纜繩遺存的痕跡分析)的研究成果。錢幣的種類和鑄造年代,為沉船的準確斷代提供瞭堅實的物證。對漆器的殘片保護和斷代嘗試,也反映瞭有機物在水下考古中的保護難度和研究價值。 3. 貿易網絡重構: 綜閤分析所有齣水物的來源地信息,本書構建瞭“南海一號”沉船所關聯的宋代海上貿易網絡圖譜,探討瞭其作為貿易中轉站或重要節點的角色定位。 第四部分:文物保護的科學前沿與多學科協作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於展示文物保護工作的艱巨性和科學性,特彆是針對復雜有機物和金屬器物的保護策略。 1. 大體係保護與環境控製: 詳細介紹瞭將整艘船體和大量文物從深海環境轉移到陸地保護設施後,所麵臨的脫鹽、脫水、穩定化處理的復雜流程。強調瞭在初期處理中,如何精確控製相對濕度、溫度和汙染物濃度,以避免文物因環境突變而發生災難性的物理或化學變化。 2. 關鍵文物的保護案例研究: 精選瞭數件極具代錶性的文物(如保存相對完好的漆器、易氧化的金屬器或結構脆弱的陶器堆)作為案例,深入剖析其保護方案的製定過程,包括浸泡液的選擇、生物降解的控製、以及三維掃描和微米級監測技術的應用。 3. 材料科學與保護技術的結閤: 探討瞭現代材料科學如何應用於水下文物的長期保護,例如新型穩定劑、加固材料的應用效果評估,以及對材料降解速率的長期監測方法。這部分展示瞭保護工作如何從經驗積纍走嚮標準化、科學化的流程。 4. 公眾展示與遺産活化: 最後,本書探討瞭“南海一號”的保護成果如何轉化為公眾教育資源。介紹瞭博物館的展陳設計理念,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考古發掘的原始場景重現,嚮公眾傳遞深海考古的知識與震撼,實現文化遺産的永續利用。 通過以上四個部分,本書全麵、細緻地記錄瞭“南海一號”從海底到陸地,從發現到研究保護的完整曆程,是一部集海洋考古學、文物保護科學與中國古代商業史研究於一體的綜閤性學術專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聚焦於“2014~2016”這個特定時間段,這讓我産生瞭一種對過程追蹤的強烈興趣。考古項目往往是曠日持久的接力賽,我很好奇這三年裏,研究團隊的工作重點和側重的技術路徑發生瞭怎樣的演變。是不是前兩年主要集中在船體主體結構的大規模移除和初步穩定工作,而最後一年則轉嚮瞭更精細的、小件文物的分層提取和現場基礎數據采集?我想深入瞭解的是,在那個階段,他們是如何應對突發狀況的,比如遇到瞭意料之外的水文變化或者文物的意外損傷,他們是如何即時調整原定方案並實現科學目標的。這種對‘正在發生’的記錄,比事後總結更具有現場感和真實性。我期待看到那些充滿專業術語的現場日誌,記錄下每天的溫度、濕度、能見度,以及團隊成員們在艱苦條件下所做的每一次艱難抉擇,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艘船的上方,與潛水員們一同呼吸。

評分

我對這種具有明確時效性和地域性研究的書籍有一種特彆的偏愛,因為它代錶著一個具體科學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具有極強的學術價值和信息密度。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詳盡的圖錶、高精度的三維掃描數據圖,以及文物狀況的對比照片,那就太棒瞭。我想看到的,是那種近乎苛刻的嚴謹性——每一個發掘層的剖麵圖,每一個被提取文物的編號、定位坐標以及初步的初步分析結果。這種精確到厘米甚至毫米的記錄,是未來所有深入研究的基石。它不是一本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而是一份麵嚮同行、麵嚮未來研究者的“檔案”或“藍圖”。我推測,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數據的不可替代性,它鎖定瞭特定時間點上水下遺址的真實狀態,為後來的所有保護措施和曆史解讀提供瞭無可辯駁的原始證據。閱讀它,就像是成為瞭一名“沉默的見證者”,親眼目睹科學如何一步步從混沌中提取秩序。

評分

這本厚重的專著一擺在我麵前,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就仿佛讓我觸摸到瞭深埋海底數百年的曆史遺物。我一直對古代航海和沉船考古抱有濃厚的興趣,想象著那些失落的貿易路綫,那些隨船一同沉寂的珍貴瓷器和金屬器物。這本書的書名——“南海I號”沉船發掘現場保護研究(2014~2016)——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畫麵感。我忍不住要去探究,在那個時間段內,考古學傢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水下環境中進行細緻入微的發掘工作的。他們麵對的挑戰必然是巨大的,深海的壓力、洋流的侵蝕、以及生物附著的乾擾,每一樣都像是給人類的探索設置的天然屏障。我期待著書中能詳細描繪那些精密的水下考古設備是如何運作的,是采用遙控潛水器(ROV)還是載人深潛器?現場提取文物的過程想必充滿瞭驚心動魄的細節,如何確保那些脆弱的、已經與海水深度融閤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在脫離原位後能保持形態的完整,這纔是真正考驗考古科學的時刻。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資深愛好者或專業人士準備的“乾貨”,我很好奇它如何平衡嚴謹的科學記錄與引人入勝的敘事節奏,能否讓我這個局外人也感受到那份“塵封寶藏重見天日”的激動。

評分

坦率地說,我更關注的是“保護”二字所蘊含的長期策略和尖端技術。發掘隻是第一步,如何讓“南海I號”上的文物‘活’在當下,纔是真正的世紀難題。那些浸泡瞭數百年甚至上韆年的木質構件、絲織品殘骸,一旦暴露在空氣中,其化學結構就會麵臨快速崩解的風險。我猜想這本書裏一定詳盡記錄瞭文物齣水後的‘急救’措施:是采用冷凍乾燥法、真空乾燥法,還是滲透置換法?針對不同材質的文物,想必有著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案,這其中涉及的材料學、化學和生物學知識想必非常深奧。特彆是對船體結構本身的保護,如何通過加固和穩定的化學處理,使得這一重要的水下遺址能夠被永久保存,供後世研究,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讓我們看到從海平麵以下到博物館展櫃之間的漫長且精密的轉化過程?它應該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凝固術”的教科書,展示人類如何用智慧對抗自然界無情的侵蝕。

評分

作為一名非專業讀者,我更傾嚮於從曆史和文化的角度來審視“南海I號”的意義。雖然書名強調的是“保護研究”,但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這艘船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南海I號”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活化石,它所代錶的貿易網絡、技術水平以及當時的社會麵貌,是令人神往的。我希望看到,在保護工作的間隙,研究人員是如何通過對提取文物的初步研究,拼湊齣船隻的航行路綫、船員的背景,乃至船上貨物的商業價值。那些被妥善保護的瓷器、香料、金屬器皿,它們不僅僅是文物,更是那個時代經濟和文化的縮影。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初步的文化解讀,讓我們窺見這艘沉船在特定曆史節點上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希望它能幫我搭建起從冰冷的數據和保護技術,到鮮活的曆史場景之間的橋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