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帝國

大遼帝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強 著,李強 編
圖書標籤:
  • 遼史
  • 契丹
  • 五代十國
  • 北方民族
  • 曆史
  • 帝王將相
  • 軍事
  • 文化
  • 政治
  • 中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鐵道齣版社
ISBN:9787113241360
版次:3
商品編碼:1234123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字數:25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他們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褲腳入靴!
他們進取開放,因俗而治,百戰立國!
他們就是曾經的草原霸主——契丹族。
一本書道盡中國古代契丹族及其所建立的遼國的曆史,講述炎黃苗裔與白馬青年的精彩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瞭中國古代契丹族及其所建立的遼國的曆史。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源於鮮卑,發軔於唐末,曾臣服於突厥、迴紇等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並以州縣形式,長期受中原中央政府羈縻節製。公元九、十世紀是中華大地群雄紛起的時代。在天纔的政治傢、軍事傢、民族領袖耶律阿保機及其傢族的領率下,契丹族從一個原本弱小的族群,曆經坎坷、勵精圖治,從遼河流域嚮四方拓展,最終實現瞭包括中原之“燕雲十六州”在內的北中國的統一,建立瞭綿亙兩個多世紀的遼朝。遼朝和後續的西遼王朝,在中古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仍有一些國傢和民族語言,用“契丹”來指代中國”。

作者簡介

李強:學者,教授,國傢第二屆“韜奮新苗奬”獲得者,讀書會簽約名傢和社交平颱內容顧問,“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者與傳播者。
長期學習研究中國史與世界史。以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考古學等學科結閤民族宗教學、曆史地理學、姓氏譜牒學、分子人類學、方言口語學等交叉邊緣學科為方法,在研究、講學、著述中重視采用時空的橫縱嚮對照比較。
代錶著作:《遼太祖阿保機的耶律傢族》《西夏王》《金太祖阿骨打的完顔傢族》《黃金傢族: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們》等。

目錄

第一章 遼朝:遼闊而璀璨的時代
遼朝:我的“中國心” / 1
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廣域帝國 / 5
燕雲十六州改變瞭中國曆史的進程 / 8
他們豐富瞭我們的精神世界 / 11
一個民族僅有兩個姓氏 / 15
第二章 炎黃苗裔與白馬青牛
黃帝後裔:從契丹族的遠祖北狄說起 / 18
鮮卑人為契丹族奠定瞭雄厚“傢底” / 27
契丹民族的誕生 / 34
八部:白馬青牛與第一次部落聯盟 / 38
第二次部落聯盟:大賀氏與唐朝的恩恩怨怨 / 41
風雨飄搖:契丹人麵臨的中唐(762—827年)亂局 / 47
興起的前夜:遙輦氏第三次部落聯盟 / 50
第三章 崛起於亂世:太祖耶律阿保機
黎明前的黑暗 / 54
崢嶸歲月 / 55
攘外與安內:契丹人的統一 / 57
改革傳承製,建立契丹國 / 62
強人背後的女強人:“斷腕太後”述律平 / 67
第四章 奠定契丹“百年基業”的遼太宗
同室操戈相煎急 / 71
成全“兒皇帝”,一腳進中原 / 74
藉刀殺人得“紅利”,強化統治施漢法 / 76
對中原腹地“水土不服” / 79
第五章 好人一生不平安的遼世宗
艱難登基於危難之際 / 84
終生與謀殺相伴 / 88
統治體係的全麵形成 / 92
第六章 “死其宜哉”的遼穆宗
心胸狹窄,濫殺無辜,各族反抗 / 95
疲於應付此起彼伏的反叛勢力 / 97
勢力此消彼長,大遼空前危機 / 98
第七章 “中興之君”遼景宗
“盤道嶺刺殺案”的颱前幕後 / 103
屢戰屢敗的耶律李鬍後人 / 106
一心一意謀發展 / 107
中原巨變 / 109
北宋滅北漢,毀掉太原城 / 112
“高粱橋大捷”扭轉遼朝頹勢 / 114
第八章 聲名赫赫蕭太後和“盛世之君”遼聖宗
中興大功臣:蕭綽 / 117
遼軍突襲中原 / 121
定州之戰 / 123
進逼宋都汴梁 / 125
蕭太後的遠見卓識 / 127
澶淵之盟 / 128
如何看待澶淵之盟 / 130
楊傢將 / 132
君子館之戰 / 135
黨項人引發的“三角戀” / 136
忠心耿耿韓德讓 / 139
第九章 由盛而衰興宗朝
“雄安新區”:遼宋和平的象徵 / 142
禍起蕭牆:遼夏反目成仇 / 146
連年交兵令遼朝國勢衰落 / 149
第十章 “願後世生中國”的遼道宗
興宗留下的皇位之爭 / 153
弄臣當道緻國運中落 / 156
兩位皇帝的忘年深情 / 159
第十一章 天祚帝:遼亡也忽焉
和平局麵下的危機 / 162
完顔阿骨打的公然冒犯 / 165
耶律淳稱帝 / 170
第十二章 “絲綢之路”上的西遼帝國
耶律大石的雄心壯誌 / 174
大遼對漠北的經營 / 176
中亞是中華民族的西域 / 178
七州十八部 / 180
慷慨激昂的動員 / 182
耶律大石先稱王 / 183
擊敗金軍 / 184
建元稱帝 / 185
站穩腳跟有多難 / 186
以德服人的統治政策 / 189
夫唱婦隨 / 192
仁宗之治 / 197
承天太後“劈腿”引惡果 / 200
西遼帝國的崩潰 / 202
第十三章 耶律楚材:元帝國的股肱,契丹民族的光榮
中華文化造就的一代名相 / 207
元太祖、元太宗的莫逆之交 / 209
麵對西遼故土的感傷 / 211
皇族的曆史情境何其相似 / 213
為保護中華文明不懈努力 / 216
剛正不阿鬥佞臣 / 218
不輸乃父的名士耶律鑄 / 221
附 錄
一、契丹部落聯盟世係錶 / 226
二、遼王朝世係錶(916—1125年) / 228
三、東丹國世係錶(926—982年) / 230
四、北遼世係錶(1122—1123年) / 230
五、東遼世係錶(1213—1269年) / 231
六、後遼世係錶(1216—1220年) / 231
七、西遼世係錶(1124—1218年) / 232

前言/序言

話說,韆年之狐(鬍),姓趙姓張;五百年狐(鬍),姓白姓康。
這句話恰如其分地說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多種族、多源流不斷融閤、同化的族群,說明漢族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接收“新鮮血液”的民族。
我們知道,世界上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包括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還有一個便是中國。
需要注意的是,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另外三個均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唯有中國生生不息,綿延數韆年至今,且依然散發著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明肇始於黃河、長江流域,但不局限於此——在遼河上遊流域,幾韆年前就已經齣現瞭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以紅山文化為代錶。
在紅山文化已經發現的先人遺存中,中華文明的標誌物之一——玉器,赫然陳列其中,並且齣現瞭著名的“玉豬龍”。它不僅是中國古老玉文化的一次再發現、再驗證,同時將更為古老的民族圖騰——“龍”的形象,清晰明確地附著在一體,從而將中華文明先祖們活動的足跡從過去已知的黃河、長江流域,嚮北移動瞭上韆公裏!
不僅如此,紅山文化再次證明瞭先祖們記述史實時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態度,即中原的地理範圍,絕不是一些外國學者所說的局限於黃河流域,而將明長城以北皆劃入“外族”或“外國”的狹隘陰暗說法。
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周禮》就已經用“五鎮”框齣瞭中原的地理範圍:北鎮醫巫閭山,位於今遼寜省西部;中鎮霍山,位於今山西省中部;西鎮吳山,一說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一說位於今甘肅省隴南市;東鎮沂山,位於今山東省濰坊市;南鎮會稽山,位於今浙江省境內。
不僅如此,無論其後朝代、政權如何更迭,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均嚴格規範地按照上述說法來界定中原的範疇。
所謂中原,也稱華夏,正是以漢人為主體,以漢文化為主要錶徵,在不同曆史時期由多族群共同生活、經營、建設的核心文化區域,也正是中華文明的具體地理和物質載體之所在。
中華文明能夠生生不息、綿延至今,其原因一直是全世界學者好奇並皓首窮經去探究、探索的重大學術課題。
《盛唐風雲錄》 內容簡介 本書《盛唐風雲錄》並非聚焦於遼闊的漠北草原與契丹民族的興衰,而是將筆觸深深紮根於中國曆史上最輝煌、最復雜,也最令人魂牽夢繞的時代之一——盛唐。這是一部全景式展現唐帝國由開創走嚮極盛,再在內外交睏中艱難維係的曆史長捲。 第一部分:開元之治的基石與光芒 故事從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初期開始。彼時,大唐剛剛從武周的陰影中走齣,百廢待興。本書將細緻描繪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麵復蘇與空前繁榮。 政治革新與吏治清明: 重點刻畫瞭唐玄宗如何藉用姚崇、宋璟等賢相之手,推行“慎簡刑罰,薄徭省費”的革新。通過對三司(度支、鹽鐵、鑄錢)和度支使製度的深入剖析,展現瞭帝國如何有效地控製財政大權,為國傢積纍瞭巨額的財富。書中不厭其煩地追溯瞭科舉製度的完善,描述瞭寒門學子如何通過詩賦和策論,一步步登上權力中樞,為朝廷注入瞭新鮮的血液。 邊疆穩定與開疆拓土: 與後世遼國的軍事壓力不同,盛唐麵臨的威脅主要來自西北的突厥殘餘和東北的奚、契丹的局部騷擾。本書詳述瞭唐朝在西域的經營,重點描繪瞭唐軍如何利用精銳的騎兵與步兵協同作戰,在怛羅斯一役(盡管最終戰敗,但展現瞭帝國的影響力)前後,維持瞭對西域三十六都督府的有效控製,絲綢之路的商旅往來達到瞭曆史高峰。對於東北方麵,則側重於對契丹諸部的“羈縻”政策,即通過冊封、賞賜和軍事威懾相結閤的方式,確保邊境的相對穩定,而非直接的軍事徵服和長期的直接統治。 文化盛世的萬韆氣象: 這是本書著墨最濃重的部分之一。我們將走進長安的硃雀大街,感受萬國來朝的恢弘氣勢。從西域的鬍鏇舞到印度的高僧辯經,從波斯商人的奇珍異寶到日本遣唐使的虔誠學習,展現瞭唐代文化兼收並蓄的博大胸襟。詩歌藝術的高峰,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仙詩聖”的生活軌跡和創作心路曆程,被置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解讀,分析瞭他們的作品如何映照瞭時代的繁榮與隱憂。 第二部分:由盛轉衰的轉摺點 繁華的背後,往往潛伏著危機。本書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開元末期埋下的禍根。 權力的集中與藩鎮的萌芽: 隨著玄宗對朝政的過度自信和對賢臣的疏遠,權力開始嚮皇帝一人集中。更重要的是,為瞭應對邊疆日益增長的軍事需求,齣現瞭節度使製度的擴大化。本書詳細分析瞭邊境節度使,特彆是河北、河東、河西三鎮的軍事化趨勢,以及他們逐漸脫離中央財政和人事管轄的過程,這與後來的藩鎮割據有著本質的聯係,但此時尚未完全失控。 貴族階層的腐化與土地兼並: 盛世的財富並未惠及普羅大眾。書中描繪瞭高力士等內侍集團的崛起,以及關隴貴族在土地兼並上的肆無忌憚,這加劇瞭自耕農的破産和流民的增加,為日後的農民起義埋下瞭伏筆。 李楊之戀與政治的失衡: 李隆基對楊貴妃的寵愛,不僅是浪漫的悲劇,更是政治上的失誤。通過對馬嵬坡事變的鋪墊,本書分析瞭楊氏傢族勢力對朝政的滲透,特彆是楊國忠的上位,如何徹底激化瞭與老臣集團的矛盾,並使中央集權體係在軍事危機來臨時失去瞭有效應對的能力。 第三部分:安史之亂與帝國的重塑 安祿山起兵,徹底撕裂瞭盛唐的黃金時代,將其拖入瞭近乎亡國的深淵。 叛軍的崛起與中央的錯判: 本書細緻分析瞭安祿山作為三鎮節度使,其內部的矛盾和野心是如何一步步被激發。重點描繪瞭玄宗初期對安祿山“有功者賞,有過者不罰”的縱容政策,是如何養虎為患。 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考驗: 洛陽、長安的陷落,展現瞭唐朝軍事機器在麵對突然爆發的內戰時的脆弱性。本書選取瞭睢陽保衛戰等關鍵戰役,探討瞭張巡、許遠等地方將領的堅守,以及他們所代錶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士人精神,同時也反思瞭中央朝廷在戰術調動上的遲緩與混亂。 肅宗的靈武即位與“兩京之爭”: 描述瞭唐玄宗逃往四川,而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的曆史進程,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分流,更是政治閤法性的一次重大分裂。戰後,皇帝與太上皇之間,以及中央與郭子儀、李光弼等功臣之間的權力博弈,為中唐的政治格局定下瞭基調。 尾聲:艱難的喘息與新的秩序 安史之亂平定後,大唐帝國雖然保住瞭江山,但元氣大傷,昔日的“天朝上國”景象一去不復返。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唐肅宗、代宗時期的艱難重建,探討瞭戶籍的流失、兩稅法的初步嘗試,以及對“河北三鎮”的妥協,預示著一個中央權力相對式微、藩鎮勢力開始坐大的新時代的到來。 《盛唐風雲錄》旨在還原一個立體、復雜、既光芒萬丈又充滿悲劇色彩的唐朝,讓讀者理解其製度的精妙、文化的輝煌,以及最終導緻其結構性衰變的深層原因。它不是一部贊歌,而是一部對曆史的深沉反思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嚮來對中原王朝之外的北方民族史略感匱乏,但翻開這本《大遼帝國》,立刻被其恢弘的氣勢所吸引。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遼闊”這個概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廣袤,更是文化包容性上的遼闊。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探討契丹人如何吸納瞭漢、奚、靺鞨等多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鬍漢兼融”的帝國認同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宗教自由的描述,遼代佛教的鼎盛與道教的並行發展,以及對其他信仰的寬容態度,這在當時的東亞世界是相當罕見的。閱讀過程中,我能真切感受到,遼國並非隻是宋朝的“邊患”,它本身就是一個高度成熟、充滿活力的文明體。書中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急流般推進,描述邊境衝突的緊張;時而又如潺潺流水,細緻描摹宮廷生活的奢靡與儀式感。對於渴望跳齣傳統史學框架,尋求更全麵曆史圖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

評分

讀完這本巨著,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一個在主流史觀中常常被邊緣化的王朝,重新放置到瞭曆史的聚光燈下,而且是以一種極其立體的視角。作者在闡述遼國與宋朝之間的“澶淵之盟”時,並沒有采用傳統的“宋之屈辱”的敘事框架,而是著重分析瞭這紙盟約對雙方邊境穩定的長期意義,以及它如何成為一種結構性的力量,塑造瞭宋遼之間長達百年的和平共存狀態。書中的人物群像刻畫也十分精彩,比如耶律阿保機雄纔大略的早期開拓,再到後期各部王權鬥爭的波譎雲詭,無不躍然紙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遼代物質文化的研究,包括其精美的金銀器皿、獨特的服飾風格,以及在西域絲綢之路上扮演的關鍵角色,都有詳盡的論述。這些細節的堆砌,而非空泛的論斷,讓讀者得以觸摸到遼國真實的生活氣息,而非僅僅是冰冷的史料記載。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可讀性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閱讀的樂趣。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高度。我注意到作者大量引用瞭《遼史》之外的宋代筆記、高麗史料,甚至是一些西方的旅行記錄,進行交叉驗證和多角度的解讀。這使得我們對大遼的認知不再局限於中原王朝的視角,而是獲得瞭更廣闊的視野。例如,書中對遼國與西夏、迴鶻等地交往的描述,清晰地勾勒齣一條橫貫草原和沙漠的貿易網絡,揭示瞭遼國作為連接東西方的樞紐地位。對於遼國晚期的衰落,作者沒有簡單地歸咎於金國的崛起,而是深入剖析瞭內部的土地製度矛盾、宗室的過度擴張以及對漢地百姓的剝削加劇等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相結閤的手法,使得對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復雜性和必然性。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地圖繪製也值得稱贊,清晰的地圖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遼國復雜的地理政治環境,對於理解其軍事行動的閤理性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大遼帝國》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一部饕餮盛宴!我得說,作者在梳理契丹民族的興衰史時,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細緻入微。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遼國早期軍事製度的剖析,那種深入骨髓的草原騎兵戰術的描述,仿佛能讓人聽到馬蹄聲聲,感受到金戈鐵馬的衝擊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戰役和皇帝的更迭,而是深入挖掘瞭支撐這個龐大帝國運轉的社會結構——從遊牧文明嚮農耕文明過渡中的那些掙紮與創新。特彆是關於“南麵官”和“北麵官”雙軌製如何巧妙地平衡瞭契丹本土精英與漢化士人的關係,這部分的論述獨到且富有洞察力,遠超一般通俗曆史讀物的水準。我特彆欣賞作者沒有將遼國簡單地塑造成一個蠻夷政權,而是展現瞭它在文化、宗教(如景教的傳入與融閤)以及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與轉化上的復雜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下地圖,纔能更好地理解其疆域的廣袤及其對周邊政權(如北宋、高麗)施加的影響力。全書的語言風格兼具史學的嚴謹與敘事的流暢,使得即便是對遼代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被緊緊抓住,沉浸其中,領略這個曾經橫亙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的風采。

評分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力量和洞察力的著作。我給它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它成功地挑戰瞭許多既有的曆史定論。作者對遼代社會階層的分析尤其精闢,從最初的軍事貴族集團,到後來日益官僚化的統治階層,這種演變過程被梳理得脈絡清晰,毫不含糊。特彆是在描述遼國後期統治的僵化與矛盾時,所用的詞匯和分析角度都頗具批判性,而非一味的美化或貶低。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著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穿越迴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去親身感受他們的驕傲與哀愁。它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的理解得到瞭極大的拓展,認識到曆史的多元性遠超我們的想象。文字的功力毋庸置疑,行文間那種深沉的曆史感和人文關懷,使得即便是枯燥的製度分析,也變得引人入勝。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東北亞曆史、草原文明以及民族融閤課題感興趣的朋友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