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通讯员采访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出发,就如何写好消息、通讯、新闻专访、新闻特写、新闻述评、调查报告、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网络新闻等内容做详细介绍。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配以详细的写作范例,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第一版出版于2014年,因其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受到读者的欢迎,数次加印。本次修订替换了部分过时的作品范文,新增了关于新媒体领域的新闻采写的相关内容,还增加了新的推荐书目、纪念日、节日等。修订后全书共分为九章:通讯员采写的基础理论、通讯员常用选题方法、通讯员常用采访技巧、通讯员常用写作技巧、常见新闻体裁的采写、新闻评论的采写技巧、新媒体宣传报道的原则与技巧、优秀通讯员报道经历与心得体会、通讯员投稿指南,涉及通讯员新闻写作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王卫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出版《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作品评析》《校园新闻实战手册》《党报定位与功能新论》等书。
第一章?通讯员采写基础理论
第一节?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新闻采写的核心概念
第三节?通讯员采写工作的意义
第四节?如何成为新闻采写高手
第二章?通讯员常用选题方法
第一节?自己找选题
第二节?媒体给选题
第三章?通讯员常用采访技巧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若干类型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采访提纲与问题设计
第四节?采访过程的说服对策
第五节?英文采访的常用句型与语句
第六节?新闻摄影的常规技巧
第四章?通讯员常用写作技巧
第一节?稿件结构的确定
第二节?标题的制作技巧
第三节?背景材料的穿插
第四节?发挥细节的魔力
第五节?引语的规范用法
第六节?通讯稿件的头尾
第七节?常见误区与硬伤
略......
第九章?通讯员投稿指南
第一节 投稿的若干技巧
第二节 如何提高上稿率
第三节 投稿邮箱与电话
附录一 新闻日历(特殊纪念日和节日)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与重点推荐书目
附录三 新闻作品范例
后 记
这本书的定价对于一本专业工具书来说是相当合理的,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内容组织和印刷质量上是下了功夫的。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新闻稿件的修改与润色”这一块抱有很高的期望。初稿往往是粗糙的,如何通过精炼语言、调整结构、优化细节,将一篇合格的稿件提升到优秀乃至经典的高度,这中间的“火候”很难把握。我希望书中能详细剖析一些优秀范例的修改前后的对比,并明确指出修改的要点和逻辑。比如,哪些修饰词应该删除,哪些长句应该拆分,哪些过渡应该更加自然流畅。此外,对于如何遵守新闻写作的基本规范,比如事实核查的流程、避免出现事实性错误的方法,这些基础但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强调和细化?因为,在追求速度和创新的同时,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时刻绷紧这根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让我印象深刻,排版清晰,阅读体验极佳,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新闻敏感度”的培养方面的论述。在日常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苦恼于找不到新闻点,不是因为身边没有值得报道的事,而是因为缺乏一双能够发现“小事大做”的眼睛。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深度思考,将平凡的工作日常转化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此外,书中对新媒体环境下采写技巧的探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如今的传播渠道多样化,文字稿件往往需要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撰写能够适配不同平台、不同受众的新闻稿件的建议呢?比如,如何用简洁有力的标题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如何平衡事实准确性与传播的趣味性,这些都是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写”,更是教我“怎么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吸引力,色彩搭配既专业又不失活力,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这是一本内容扎实的工具书。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新闻采写技巧、贴近实际操作的书籍。市面上的同类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一些零散的经验分享,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快速挖掘新闻点、如何进行深度访谈的实用技巧,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很期待书中能有针对不同类型新闻稿件(如突发事件报道、人物专访、典型经验总结等)的写作模板和范例,这样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速查宝典”,让我在面对各种写作任务时都能游刃有余,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通讯员新闻采写一本通(第二版)》暗示了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全面性,能够涵盖通讯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几乎所有采写场景。我个人非常看重书中关于“负面报道与危机沟通”方面的处理技巧。在一些突发事件或敏感时期,通讯员需要承担一定的舆论引导责任。如何既能准确、客观地报道事实,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同时维护单位的声誉,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此类情况的案例分析和应对流程。另外,作为一本“通”,它是否也涵盖了非文字报道的初步技能,比如如何撰写一份合格的新闻通稿提纲,或者如何与摄影、摄像记者进行有效的现场协作?一个优秀的通讯员,不仅仅是文字高手,更是信息整合和团队协作的枢纽。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些方面提供一些综合性的指导,那无疑将是一部极具前瞻性的行业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适中,看起来内容量应该很丰富,但又不会让人望而生畏。我最关心的是书中对“如何与被采访者建立信任关系”这一环节的论述。很多时候,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的质量。如果被采访对象不愿开口,或者只给出官话套话,那么写出来的稿件就很难出彩。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学知识,帮助通讯员更好地引导受访者,挖掘出真实、鲜活的故事和观点。同时,对于如何处理复杂的采访对象或敏感话题,书里是否能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应对预案?毕竟,通讯员常常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完成高难度的信息采集工作。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实战经验总结”,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那对我来说价值就非常大了。我很希望能从中找到提升采访能力,突破报道瓶颈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