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左传》《论语》《孟子》为语料,引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古汉语省略进行断代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尤其重视对古汉语省略的成因及出现规律的解释。以省略为视点,透视古汉语中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语言现象。
张家文,湖南临湘人。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史的教学和研究,已出版《现代语言学背景下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等专著,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省略的定义及其理论背景
第二节 古汉语省略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第四节 本文使用的语料和符号
第二章 动词支配成分的省略(上)
第一节 动词的支配成分
第二节 主语的性质和主语省略的标准
第三节 话题句中主语的省略
第四节 叙述语篇中主语的省略
第三章 动词支配成分的省略(下)
第一节 动词的价分类
第二节 从主宾语非对称性看宾语的省略
第三节 动词前加成分对宾语省略的影响
第四节 使令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宾语的省略
第四章 介词支配成分的省略
第一节 制约介词支配成分省略的有关因素
第二节 介词“以”支配成分的省略
第三节 介词“与”支配成分的省略
第四节 介词“为”支配成分的省略
第五章 对话结构中的省略
第一节 对话结构
第二节 对话参与者的省略
第三节 对话标记的省略
第四节 对话中答句成分的省略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古汉语省略的功能
第二节 语境和语境型省略
第三节 古汉语中的主语和话题
第四节 语境省和移位省的句法制约条件
附录 古汉语语法专题研究5篇
从古汉语省略研究看语法和修辞的关系
古汉语介词“以”支配成分的移位和省略
先秦汉语“也”“者”的话题标记功能
古汉语“则”的用法及相关句式研究
古汉语名词活用说的再认识
引用和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相当开阔,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个词汇或句法结构的描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汉语系统的动态变化之中。读到某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上古,亲眼见证了语言是如何在实用需求和文化传承的拉扯下,逐渐塑造出其独特的面貌。作者的笔力极强,能够将看似枯燥的语言学概念,赋予生动的历史感和画面感。例如,他对某些特定文体中语言习惯形成原因的阐释,就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语言学与文化史、社会史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古代文本的维度,让我们不再将古汉语视为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有生命的、不断呼吸演变的有机体。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评分对于一个对古代文学作品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深层含义”的后门。过去读古文,很多地方只能靠语感或现成的译注勉强通过,总觉得隔着一层纱幔。但阅读此书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强烈。作者对语言机制的精妙剖析,使得那些昔日晦涩难懂的表达,瞬间变得清晰明了,仿佛找到了连接作者与我之间的那条隐形的逻辑链条。这种“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古籍的乐趣和深度。我不再是被动接受译文,而是主动参与到文本的“解码”过程中去。这种由表及里的求知欲,正是此类高质量学术著作所能激发的最大能量。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摆在案头,初翻几页,便觉一股扎实的学风扑面而来。作者对汉语言演变脉络的梳理,绝非蜻蜓点水,而是深入到具体语境和历史语料的肌理之中,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治学的严谨。特别是对于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语言现象,他总能挖掘出背后深藏的语法理据和时代背景,这种刨根问底的劲头,读来令人酣畅淋漓。书中对历代典籍中常见句式的细致剖析,犹如庖丁解牛,将那些曾让人望而生畏的古奥表达,一一拆解为清晰可辨的逻辑单元。对于长期浸淫于古代文献研究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及时的灯塔,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一套系统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足以指导我们未来在面对复杂古籍文本时的研究方向。那种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凭借精准的语言学工具,提炼出规律的成就感,我想是作者最想与读者分享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作为一本研究性质的著作,参考资料的准确性和引用的规范性至关重要。翻阅内文,能明显感受到编校团队的用心,无论是僻字僻注的考证,还是引文的出处标注,都处理得一丝不苟,几乎找不到明显的疏漏。这对于我们后续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我们不必为核对基础信息而耗费额外的精力。此外,书中对一些罕见文献的引用和解读,也展现了作者长期积累的田野工作成果,许多例子都是首次被如此系统地呈现出来,这对于学术前沿的拓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经过精心整理的工具箱,让研究者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专门性极强的语言学专著抱有一丝敬畏,担心其过于晦涩难懂,读起来会像啃硬骨头。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具有说服力。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具体的、鲜活的古代语言实例中进行论证。那种论证过程的层层递进,就好像侦探在一步步还原现场的真相,每一步的推理都有坚实的文本作为支撑。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不仅理解了“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的乐趣,是阅读学术著作最大的回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较大或解释不一的语言现象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既不武断地下结论,也不回避矛盾,而是将不同的学说并行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开放的学术胸襟,值得称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