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天一攻略的方式,分十个章节,从舆情报告的写作准备、报告的规范格式、常用数理分析,到各类报告的撰写与加工、常见问题和处理技巧,以及在大数据背景下舆情报告的升级与转型,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全面讲解舆情报告的知识和写作策略,是一本面向舆情报告写作初学者的实用教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前身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较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国内率先推出舆情分析师手册和案例库,并先后承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新媒体蓝皮书、移动互联网蓝皮书等相关舆情报告,自2011年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与效果评估信息平台建设研究》的多项子课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还推动了党政机关政务微博的开通和运营,联手人民微博、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以一手数据为基础,推出一系列年度、半年度的“中国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发展报告”。与此同时,还推出微博报告周榜单系列,放大了主流声音,有效改善了网上舆论生态。
及时把握社情民意,为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舆情服务和管理策略,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职责和优势所在。
目录
DAY1 新硎初试:舆情报告是个啥
第一节 追本溯源 为什么要写舆情报告
第二节 舆报门派表 舆情报告有哪些类型
第三节 舆报元素表 一份基本的舆情报告需要哪些必备元素
第四节 达权通变 一份客观的舆情报告需要摒弃哪些元素
第五节 稳扎稳打 撰写一份舆情报告的 基本功
DAY2 枕戈待旦:写好舆情报告要做的准备
第一节 妙手回春 把准舆情脉 开好研判方
第二节 热度指标 舆情热度指标的介绍
第三节 舆情报告的形式与格式
DAY3 数字传播:舆情数据的监测与分析
第一节 舆情数据的抽样搜集法
第二节 如何让舆情数据更权威
第三节 舆情数据的简单分析 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舆情数据分析举例
第五节 进阶之旅——舆情数据的进阶分析 相关分析
DAY4 舆报琅琊榜之如何写好政府舆情报告
第一节 政府舆情报告秘籍——日报
第二节 政府舆情报告秘籍——周报
第三节 政府舆情报告秘籍——月报
第四节 政府舆情报告秘籍——季报和年报
DAY5 舆报琅琊榜之如何写好企业舆情报告
第一节 企业舆情报告秘籍——日报
第二节 企业舆情报告秘籍——周报
第三节 企业舆情报告秘籍——月报
第四节 企业舆情报告秘籍——季报
第五节 企业舆情报告秘籍——年报
第六节 企业舆情案例写作
DAY6 舆报琅琊榜之如何写好专题性报告
第一节 突发性舆情报告
第二节 会议 政策类舆情报告
第三节 宣传效果评估报告
第四节 竞品舆情报告
第五节 话题性舆情报告
DAY7 舆报琅琊榜之如何写好综合性报告
第一节 舆情蓝皮书类报告写作
第二节 排行榜类报告的撰写
DAY8 舆报江湖小派——舆情报告的其他类型
第一节 传播链分析报告
第二节 词频分析报告
第三节 舆情地图分析报告
DAY9 薄技在身——舆报写作“技”法
第一节 大众化搜索引擎工具
第二节 专业的舆情监测分析平台
第三节 助力舆情报告的六款工具和应用
第四节 八招掌握舆情点评
DAY10 舆情报告写作中的“雷区”闪避术
第一节 舆情报告写作格式的常见问题
第二节 舆情月报中常见的问题
第三节 舆情半年报 年报中常见的问题
第四节 舆情专报中常见的问题
序言
马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是总书记对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工作极其重要的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报告通篇8次提到互联网,我们党对互联网发展的认识和把握和领导是积极、创新、富有前瞻性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网络舆情从一个小众概念,变成网友群众耳熟能详的常用词。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舆情回应引导水平显著提升。以去年国办61号文为标志,网络舆情回应引导的“国家标准”已经成熟。网络舆情已然成为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党的领导是我国网络舆情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党报党网是探索网络舆情回应引导的先行者。从早期的“帮领导干部读网”,到十九大报告的“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证和推动了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全过程。当下网络舆情业界不少概念和提法,舆情分析的标准和规范出自这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是人民网的核心竞争力,也被誉为舆情分析师的“黄埔军校”,在这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舆情分析师,绝大部分成长为所在单位业务中坚,他们是网络舆论战线正能量建设的生力军。
为更好贯彻落实十九大新闻舆论工作有关精神,提升网络舆情分析从业者总体水平,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总结十余年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这本《十天学会写舆情报告》。本书围绕舆情报告写作,以高度实用的内容模块为主线,理论分析和案例支撑合理搭配,兼顾内容上的难易详略,还设置和很多开放性的思考维度,是一本面向舆情报告写作初学者的实用教材。
舆情分析师是网络舆情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做深度信息发掘的网络矿工,是反映社会各界声音的二传手,还是及时发现社会治理问题的社会安全监督员。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中国,一个多元立体的社会,一个庞大复杂的互联网生态。舆情分析师不光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专业素养,还要有社会担当。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期待我国舆情从业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在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征途上书写新时代华章。
(作者系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专业研究的水平,这一点从其引用的文献和脚注体系上就能看出端倪。我特意去核对了其中几处引用的国外前沿研究,发现它们不仅准确无误,而且很多都是近两三年内刚刚发表在顶尖期刊上的成果。这表明作者在内容整合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绝非是简单地整合二手资料。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深度融入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避免了许多市面上书籍常见的“浅尝辄止”的问题。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专业能力,必然建立在对前人研究的充分尊重和吸收之上,这种对知识体系的敬畏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它们并非那种人尽皆知的热点事件的简单复盘,而是深入到一些相对晦涩、但极具代表性的边缘案例中进行剖析。作者的洞察力在于,他能从看似不相关的几条信息链中,迅速捕捉到潜在的舆论引爆点和传播机制的深层逻辑。例如,书中有一章详细拆解了一个地方性政策在社交媒体上如何被异化和放大,这个过程的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像一个精密的数学证明。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人“怎么做”的书,而是在学习一种“怎么看”的世界观,它训练的是一种对信息世界中暗流涌动的敏感性,而非简单的套路模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封面那低饱和度的藏青色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低调中透着一股专业范儿,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料扎实。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那种微微的哑光处理,使得文字的清晰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也十分精巧,逻辑层次感极强,让人一眼就能把握住全书的脉络,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绝非一般出版社能做到的,完全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
评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改变,在于它重塑了我对“时间”在舆情事件中的理解。以往总觉得舆情处理需要极快的反应速度,但这本书的论述却强调了“慢思考”的重要性——如何在信息爆炸的初期,有效过滤噪音,保持战略定力。书中有一段描述,将舆情应对比作一场高空跳伞,首要任务不是急着开伞,而是确保姿态的稳定,这比喻简直是绝妙。它教会了我如何有条不紊地建立一个应对框架,而不是陷入被突发事件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这本书更像一位沉稳的导师,教你如何掌控节奏,而非仅仅教会你几个应急口诀。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叙事风格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老派魅力。他没有采用那种时下流行的碎片化、口号式的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法,娓娓道来每一个关键概念的起源和演变。我读到其中关于“信息茧房”的早期论述时,深感其历史纵深感,作者仿佛带着我们穿越了数十年的媒介变迁,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理论基石。这种叙述方式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沉浸感,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被知识的洪流裹挟向前的感觉,是非常过瘾的。比起那些干巴巴的工具书,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脉搏的深度观察史,读完后留给你的思考余韵比实际操作技巧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