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党俊武 著
图书标签:
  • 老年人
  • 城乡差距
  • 生活状况
  • 社会调查
  • 人口学
  • 中国
  • 2018
  • 养老
  • 社会问题
  • 民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9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8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老龄蓝皮书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440
字数:4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全国老龄办组织开展“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以下简称“第四次调查”),以便全面准确掌握我国老年人全方位生活状况和老龄事业发展基础数据。第四次调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专题国情调查,也是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将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制定“十三五”专项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全面促进中国特色老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书是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编写。对于了解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整体情况、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制定老龄政策提供参考,本书既具有理论探讨价值,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党俊武,1982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198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生
1992年调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策研究室从事老龄政策研究工作
2000年调入中国老龄协会,曾任中国老龄协会政研处副处长、处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络部副主任、政研部副主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部主任。
现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
著作《老龄社会引论》,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荣获了首届“中国老年学学术成果奖”,首次提出的“积极老龄化应当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观点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党俊武】/001
  一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工作基本情况/002
  二 第四次调查关于老年人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论考量/005
  三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018
  四 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2014/2015年)/020
  五 当前中国老年人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和未来挑战/042
  六 提升全体中国人老年期生活质量的建议/048

Ⅱ 专题报告
2 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家庭关系【刘妮娜】/055
3 中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及医疗卫生状况分析【胡宏伟 袁水苹 郑翩翩】/109
4 中国城乡老年人失能状况与照护需求分析【陈泰昌】/138
5 我国城乡老年人收入和消费状况【杨晓奇 王莉莉 董彭滔】/168
6 中国城乡老年人在业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彭青云】/191
7 中国城乡老年人住房及宜居环境状况【成红磊 侯 显】/225
8 中国城乡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分析【胡宏伟 袁水苹 郑翩翩】/272
9 中国城乡老年人权益保障状况分析【刘妮娜】/326
10 中国城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分析【冀 云】/365

Abstract/415
Contents/416
聚焦中国老年群体:深入洞察下的多维生活画卷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描绘2018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图景,通过严谨的调查方法和翔实的统计数据,揭示他们在社会、经济、健康、家庭、精神等多个维度上的现状、挑战与变迁。本书的研究范围覆盖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广大老年群体,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元、细致的老年生活世界。 一、 经济状况与养老保障:时代的印记与未来的期许 经济基础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本书对2018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来源、财产拥有状况、消费支出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我们将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来源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分析老年人主要依靠的养老金、子女赡养、个人储蓄、务工收入以及其他非正规收入的比例和稳定性。特别关注城乡之间在收入来源上的结构性差异,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老年人群体在收入上的差距。 财产拥有与资产流动性: 探讨老年人家庭的住房、存款、股票、基金等资产构成,以及这些资产在应对日常开销、医疗支出、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作用。考察老年人“钱袋子”的安全性与流动性问题。 消费支出结构与需求: 详细分析老年人在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等方面的支出占比,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方式改变,消费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是否涌现出新的消费热点,如健康旅游、智能养老产品等。 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与效能: 梳理2018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等各项养老保障政策的覆盖面、待遇水平以及可持续性。深入分析现有养老金体系在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和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城乡居民在养老金待遇上的差距。 社会救助与慈善援助: 考察低收入、失能、独居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所能获得的社会救助、福利补贴以及慈善捐赠情况,评估其在托底保障作用上的有效性。 代际经济支持的模式与影响: 探讨子女赡养在老年人经济来源中的比重,分析不同家庭结构、就业状况的子女对老年人经济支持的模式(如直接经济资助、提供住所、承担医疗费用等)及其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 健康状况与医疗服务:晚年生活的基石与挑战 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本书将全面审视2018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健康消费行为。 慢性病患病率与健康管理: 详细统计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老年痴呆等)的患病率,分析其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状态以及医疗费用的影响。考察老年人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知识普及情况。 身体机能与失能状况: 评估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程度,包括视力、听力、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等。详细梳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比例,分析其对家庭照料负担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 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利用: 考察老年人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的覆盖情况。深入分析老年人就医的便利性,包括医疗机构的地理分布、交通条件、挂号候诊时间、医患沟通情况等。特别关注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差异对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长期护理与康复服务: 探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模式下,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分析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专业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费用。 健康消费与保健习惯: 关注老年人在保健品、医疗器械、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消费行为和偏好。分析其健康意识的强弱以及是否存在不科学的保健观念。 心理健康与精神慰藉: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孤独感、抑郁、焦虑等。分析社区活动、社会交往、家庭支持等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 家庭关系与社会支持:情感的港湾与社会的联结 家庭是老年人最直接的情感依靠,而社会支持则是其融入社会、应对挑战的重要力量。 家庭结构与代际互动: 分析2018年中国老年人家庭结构的变化,如空巢家庭、独居老人、多代同堂家庭的比例。深入研究不同家庭结构下,老年人与子女、孙辈之间的互动模式、情感交流频率以及支持与反哺关系。 婚姻状况与伴侣关系: 考察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如丧偶、再婚、未婚的比例。分析老年人伴侣关系对情感慰藉、生活照料以及经济支持的重要性。 照料者角色与照料负担: 详细分析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是谁(配偶、子女、其他亲属、专业护理人员),以及照料者在身体、精神、经济上所承受的负担。探讨城乡之间照料模式的差异。 社会交往与社区参与: 考察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范围和频率,包括与亲友、邻居、社区居民的联系。分析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老年大学等的情况,以及这些活动对其融入社会、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性。 社会网络与支持资源: 识别老年人能够依赖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社区支持、社会组织支持等。评估这些支持网络在帮助老年人应对生活困难、缓解孤独感、提升幸福感方面的作用。 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 考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服务模式的供给情况,包括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费用等。分析老年人对各类养老服务的真实需求与实际获得之间的差距。 四、 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参与:晚年的精彩与价值实现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维度。 文化娱乐活动与消费: 调查老年人在听广播、看电视、读书报、看电影、听戏曲、参观博物馆、旅游等文化娱乐活动上的投入和偏好。分析城乡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活动参与度上的差异。 学习与技能提升: 考察老年人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如老年大学、线上课程、技能培训)的意愿和机会。分析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动力和成果。 社会参与与贡献: 关注老年人在志愿服务、社区建设、家庭教育、传授经验等方面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希望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价值感与幸福感: 探讨影响老年人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如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生活意义感等。分析不同群体老年人的幸福感指数。 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鸿沟: 考察老年人在智能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情况,分析“数字鸿沟”对老年人获取信息、参与社会、享受科技便利带来的影响。 权益保障与法律意识: 关注老年人在财产继承、婚姻财产、消费权益、医疗权益等方面的法律保障状况,以及老年人对自身权益的认知和维护能力。 五、 城乡差异与区域特征:老龄化图景的多重面向 本书将特别注重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在老年人生活状况上的差异性分析,以呈现中国老龄化图景的复杂性。 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重点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养老金水平、医疗资源、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体现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上。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特殊挑战: 深入探讨农村留守老年人在经济来源、健康照料、情感慰藉、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特殊困境与需求。 城市化进程中的老年人迁移与适应: 关注因城市化进程而迁移的老年人的生活适应情况,包括在城市中的居住、医疗、社交、养老服务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不同地域文化与习俗对老年生活的影响: 考察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家庭观念、社区氛围如何塑造当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本书通过对上述多维度内容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社会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关于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全面、准确、富有洞察力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充满关爱和尊严的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本书不包含任何虚构内容,所有数据与分析均基于2018年实际调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一次精妙的平衡艺术,它成功地在冰冷的数据分析与鲜活的个体经验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发现作者并非仅仅罗列统计数字,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直接引用的访谈片段,这些片段像是散落的珍珠,为那些宏大的趋势描述注入了温度和人性。比如,在讨论农村养老金缺口的部分,他们引用了一位老奶奶关于“过年买肉钱都不够”的朴实话语,这种对比的张力,远比任何一个百分比带来的冲击力都要深刻。不同于某些社会学著作惯有的晦涩难懂,这本书的语言是克制而有力量的,它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去除了不必要的行话和晦涩的学术术语,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顺畅地理解研究的核心论点。这种以人为本的写作策略,让整个阅读体验从“学习”变成了一种“对话”,让人忍不住想放下书本,去思考报告中描绘的那些真实生活图景,思考我们社会结构中的那些细微的裂痕。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严谨程度,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很多社会调查报告往往在样本选择和数据采集上有所欠缺,但这份报告在方法论部分的论述非常详尽且坦诚。它详细描述了研究团队如何构建抽样框架,如何确保城市与乡村样本的代表性,以及在面对老年群体信息获取困难、回答偏颇等固有挑战时,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来校正偏差。特别是关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三角互证策略,写得非常专业。他们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清晰地阐述了“如何知道”这个结论。这种对研究过程的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报告的可信度。对于那些希望了解社会调查实际操作的学者或学生来说,单是阅读其方法论章节,就已经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验了。它不回避研究中的难点和局限性,这种坦诚的态度,才是真正成熟的学术风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代际关系”这一复杂议题的剖析角度之刁钻与深入。以往我们看到的报告多聚焦于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或健康状况,但这份报告大胆地将镜头转向了他们与子女、孙辈之间的互动模式,特别是数字鸿沟带来的隐性隔阂。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表层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技术隔离如何重塑了家庭的权力结构和情感支持体系。报告中分析了“电子孝顺”现象——即子女通过代为操作、远程关怀来履行责任,但这同时也可能导致老年人自主性的丧失,产生一种新型的依附感。这种观察视角非常犀利,它揭示了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内部情感流动的微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长远影响。它迫使读者跳出传统的“赡养”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当代家庭的复杂动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透出一种严肃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铜版纸,而是带着些许粗粝感的优秀纸张,这让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仪式感。我特别留意了版式设计,内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舒适度,又不会让整个页面显得过于拥挤。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得也很有心思,常常会配上一张与主题相关的、色调柔和的素描或老照片,虽然只是点缀,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仿佛在引导读者从宏观的报告进入到微观的个体故事中去。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在处理复杂的数据图表时,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复杂的统计模型图,也能做到脉络分明,这对于需要深入研究数据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出版方的用心程度是肉眼可见的,这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学术著作。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会有极高的水准,让人充满期待去翻开扉页。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这本书后的感受,那一定是“紧迫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拍案叫绝、充满理论突破的著作,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警示录”。报告的结论部分并没有给出太多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反而冷静地指出,如果不正视报告中揭示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城乡医疗资源分配的持续不均、社会保障体系的碎片化——未来几十年社会稳定将面临的压力。这种不煽情、只陈述事实的写作风格,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有力量。它像是一个精确测量的仪表盘,清晰地显示着社会运行的某些关键指标正在逼近临界值。我感觉自己不应该只是将它放在书架上作为参考资料,而是应该将其中的关键发现,转化成本地区、本行业制定政策时的第一参考依据。它是一份充满责任感的作品,要求所有关心社会未来的人,必须正视这些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